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资本市场升级完善“工具箱”

中国证券报

2周前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重大重组案例接连出现,“硬科技”并购活力迸发;今年境内新上市公司中,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公司募资合计占比超六成……一组数据折射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重大重组案例接连出现,“硬科技”并购活力迸发;今年境内新上市公司中,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公司募资合计占比超六成……一组数据折射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

市场人士预期,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指引下,资本市场将全方位立体化发挥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功能,进一步升级“工具箱”,引导资本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提升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增加制度包容性,壮大耐心资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引导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资本市场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聚,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并正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板块。截至10月13日,今年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IPO募资金额分别为110.04亿元、151.81亿元、29.67亿元,合计募资金额占比超六成。从行业板块看,截至10月13日,在今年以来的A股IPO企业中,电子、电力设备及计算机板块的企业募资金额居前,分别达110.31亿元、78.09亿元和72.13亿元。这些均表明资本市场正引导资源要素进一步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资本市场正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支持优质企业融资上市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虽然资本市场融资节奏放缓,但服务科技创新的特征更加显著。

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科创债发行明显提速。截至10月13日,今年以来,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数量达391只、发行规模合计4514.71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均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建议,支持科创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公司债,引导非上市科创企业发行含权(转股条件)的科创票据等;推动科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直接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期货市场上,更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改革举措也值得期待。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聚焦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低碳发展等,完善商品期货市场品种布局。这些举措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完善制度机制解决包容创新问题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通过完善制度机制解决包容创新问题,从发行承销、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交易机制、私募创投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制度包容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通过增加包容性,吸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的公司,给质地好、有潜力的公司提供上市融资便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2019年以来,A股共上市15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首发募资总规模达1.69万亿元。其中,49家新上市企业在上市前一年未实现盈利,这些企业上市以来持续强化科创实力,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维持在40%以上,截至2023年,已有9家公司实现盈利。

企业境外融资包容度也不断提高。截至10月13日,今年以来,42家公司登陆美股市场,超过去年同期的26家;34家公司登陆港交所,超过去年同期的27家。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逐步成为境外融资的重要力量。

“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并购重组支持政策不断落地,配套制度适应性、包容性持续增强,精准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秦川物联拟“联姻”派沃特、百傲化学拟跨界并购半导体设备公司、光智科技拟收购先导电科股份……“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北京海润天睿(深圳)律师事务所主任唐申秋表示,“并购六条”明确尊重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创新规律,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事项,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包容度。这些举措将助力上市公司向“新”而行。

引导“长钱长投” 完善退出机制

耐心资本作为追求长期投资、战略投资、稳定投资的资本,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监管部门正围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引导资本更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融资端,引导更多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9月下旬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长钱入市“路线图”。

“有理由相信,随着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权益类公募基金将进一步壮大,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保险等机构将开展更多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一定会形成各类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市场生态。”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说。

在投资端,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表示,市场化机构要扮演好耐心资本的角色,不仅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还要投大、投难、投长;在科技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陪跑”更长的时间,并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投后服务和赋能。

完善的退出机制和通畅的退出渠道是“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环。永达股份拟收购江苏金源、通威股份拟收购润阳股份……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近10家A股公司宣布并购此前拟IPO或冲刺IPO折戟企业的控股权,并购退出有望成为创投退出的重要途径。

LP智库创始人国立波认为,监管部门优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对于创投优质项目的退出将产生积极作用,预计未来通过企业并购方式退出的机构将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朱赫)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重大重组案例接连出现,“硬科技”并购活力迸发;今年境内新上市公司中,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公司募资合计占比超六成……一组数据折射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重大重组案例接连出现,“硬科技”并购活力迸发;今年境内新上市公司中,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公司募资合计占比超六成……一组数据折射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趋势。

市场人士预期,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指引下,资本市场将全方位立体化发挥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功能,进一步升级“工具箱”,引导资本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提升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增加制度包容性,壮大耐心资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引导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资本市场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聚,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并正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板块。截至10月13日,今年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IPO募资金额分别为110.04亿元、151.81亿元、29.67亿元,合计募资金额占比超六成。从行业板块看,截至10月13日,在今年以来的A股IPO企业中,电子、电力设备及计算机板块的企业募资金额居前,分别达110.31亿元、78.09亿元和72.13亿元。这些均表明资本市场正引导资源要素进一步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资本市场正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支持优质企业融资上市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虽然资本市场融资节奏放缓,但服务科技创新的特征更加显著。

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科创债发行明显提速。截至10月13日,今年以来,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数量达391只、发行规模合计4514.71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均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建议,支持科创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公司债,引导非上市科创企业发行含权(转股条件)的科创票据等;推动科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直接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期货市场上,更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改革举措也值得期待。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聚焦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低碳发展等,完善商品期货市场品种布局。这些举措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完善制度机制解决包容创新问题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通过完善制度机制解决包容创新问题,从发行承销、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交易机制、私募创投等方面推出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制度包容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通过增加包容性,吸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的公司,给质地好、有潜力的公司提供上市融资便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2019年以来,A股共上市15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首发募资总规模达1.69万亿元。其中,49家新上市企业在上市前一年未实现盈利,这些企业上市以来持续强化科创实力,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维持在40%以上,截至2023年,已有9家公司实现盈利。

企业境外融资包容度也不断提高。截至10月13日,今年以来,42家公司登陆美股市场,超过去年同期的26家;34家公司登陆港交所,超过去年同期的27家。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逐步成为境外融资的重要力量。

“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并购重组支持政策不断落地,配套制度适应性、包容性持续增强,精准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秦川物联拟“联姻”派沃特、百傲化学拟跨界并购半导体设备公司、光智科技拟收购先导电科股份……“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北京海润天睿(深圳)律师事务所主任唐申秋表示,“并购六条”明确尊重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创新规律,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事项,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包容度。这些举措将助力上市公司向“新”而行。

引导“长钱长投” 完善退出机制

耐心资本作为追求长期投资、战略投资、稳定投资的资本,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监管部门正围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支持政策,引导资本更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融资端,引导更多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9月下旬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长钱入市“路线图”。

“有理由相信,随着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权益类公募基金将进一步壮大,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保险等机构将开展更多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一定会形成各类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市场生态。”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说。

在投资端,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表示,市场化机构要扮演好耐心资本的角色,不仅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还要投大、投难、投长;在科技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陪跑”更长的时间,并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投后服务和赋能。

完善的退出机制和通畅的退出渠道是“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环。永达股份拟收购江苏金源、通威股份拟收购润阳股份……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近10家A股公司宣布并购此前拟IPO或冲刺IPO折戟企业的控股权,并购退出有望成为创投退出的重要途径。

LP智库创始人国立波认为,监管部门优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对于创投优质项目的退出将产生积极作用,预计未来通过企业并购方式退出的机构将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朱赫)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