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

大众日报

4周前

为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在乡村发展中的场景应用,筑牢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根基,枣庄市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和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抓牢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枣庄率先在全国实现5G镇村全覆盖,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

去年以来,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坚持开拓创新,在45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工农互促 塑造三产融合新优势

石榴酒、石榴茶、石榴参饮品……来到峄城区榴园镇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展厅展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色石榴加工产品。生产车间里,一瓶瓶灌装好的饮品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快速流转,石榴原汁经过26道生产程序,加工成石榴青柠饮等十多个品种的石榴饮品。

榴园镇以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为载体,突出龙头带动,拉长产业链条,把特色做“特”、把优势做“优”,不断推进石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用科技延链,深化产学研合作,综合开发利用石榴的叶、花、果、籽、皮,拓展石榴的精深加工,提高石榴的附加值。抓好盆景产业升级,打造精品盆景园8个、标准盆景园10个。

2023年,枣庄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1333”规划布局,以增强石榴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推动石榴产业向全链条、高附加值迈进,擘画石榴产业大文章。

在枣庄,与峄城石榴齐名的农产品品牌,还有山亭甘薯。

在位于山亭区徐庄镇皓志甘薯大健康食品项目加工车间里,本地出产的甘薯经由挑选、蒸煮、发酵、烘干等工序,被加工成一袋袋精致的地瓜干,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保价收购,带动农民种植新品种甘薯,擦亮本地甘薯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枣庄坚持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发挥工业门类齐全、底蕴深厚的优势,推动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在乡村融合发展。围绕铸链、强群、夯实支撑,积极培育百亿级产值农业龙头企业,创建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甘薯等1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五支力量的培育和壮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研学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数智驱动 绘就绿色农业新画卷

农产品要增产,更要提质。在先进科技加持下,农产品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其附加值也有大幅提升,得以进军高端市场。现在,智慧化、自动化数字农业已成为枣庄市农业发展的新风尚。

在薛城区薄皮辣椒示范种植园,一排排结构整齐的全钢架温室大棚分立田间,水肥一体机和卷膜、滴灌等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

“大棚的温湿度靠物联网系统自动调节,一个棚子每月能收两茬,每茬能收2000斤辣椒。这里种出的辣椒能卖到6.5元一斤。”薛城区周营镇巩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中快介绍说。

这座示范种植园共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05座,同步配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种植过程标准化、管理数据化、产品可追溯的数字农业新样板。

“生产情况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山亭区水泉镇的一位樱桃果农说。他拿出手机,打开监测程序,屏幕上,果园内的温湿度、光照情况与实时监控画面一目了然。水泉镇的果农们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果树生长状况、环境条件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操控。

抓好循环农业,推动“环境变现”。峄城区阴平镇“五彩沙河·乐活枣园”示范区创新“以草养畜、以废造肥、以肥还田”的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2023年以来累计搜集利用秸秆850余吨、畜禽养殖粪便500余吨,生产有机肥1100余吨。

着力推动现代信息、绿色低碳技术与农业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以数智驱动现代农业。枣庄市培育6个数字农业工厂、6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个智慧农业示范片区。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体系。

如今,水清鱼跃的峄城区底阁镇“渔业小镇”衔接推进区曾是石膏矿沉陷区,通过生态治理、复垦治理、产业治理等多种模式,底阁镇引导农户在沉陷区发展生态鱼塘加光伏发电的“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生产模式,利用沉陷区2500余亩土地,租用农户鱼塘架设光伏板,建设1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为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在乡村发展中的场景应用,筑牢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根基,枣庄市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和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枣庄抓住全市域纳入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机遇,带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配套卡位入链,持续塑造乡村发展新优势。

围绕产研对接增动能,集成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加快转化科研成果,枣庄市重点打造10个省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力争到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2.5%,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超过300家。

抓牢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枣庄率先在全国实现5G镇村全覆盖,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网”,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户户通、清洁取暖改造、供水供电供气设施管网更新等任务,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产权改革 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枣庄市围绕改革攻坚,积极推进农村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型经济组织等重点改革任务。

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已是峄城区东金庄村的常态,通过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供销社+农户”模式,东金庄村推进整村土地“全托管”,推进“小田并大田”。增加机动地58亩,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有效配置。全村土地托管860亩,托管率达到90%,年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5万元,农户亩均增收近500元。

位于马兰屯镇“梦享马兰”示范区的台儿庄区运丰良蔬基地在枣庄市首创“按揭农业”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国有企业融资建成按揭蔬菜大棚,农民就像“按揭买房”一样支付“首付”,逐年还贷便可进行生产经营,按揭农业基地以“统一设施建设、统一集约化育苗、统一农资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对合作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带动1000余户农民增收,带动所在村集体增收13万元。

为盘活用好“沉睡资源”,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薛城区周营镇结合枣庄市“榴枣归乡”工程,持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吸引5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150余家。

通过成立“共富公司”,开展“跨村联建”,周营镇探索资源整合引项目、文旅赋能兴产业、强村共富促发展的模式,以农村“三资”清理为抓手,盘活利用老旧校舍等闲置资源30处,引进12个村级产业项目,建设厂房16处,每年分红达380万元,带动就业1200余人。

枣庄市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及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统耕统作、统种统收,力争2024年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75%。

锚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枣庄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引导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或共富公司,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确保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65%、100万元以上村达到240个。壮大联农带农主体,年内新发展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家、家庭农场示范场30家。

2023年,枣庄市22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其中100万元的村达到232个。

通过统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强村富民,枣庄市以示范片区为头雁,突出连片打造,将示范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先锋区、标杆区,带动全区乡村向全域净、全域美、全域富跨越,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宝贵经验,贡献了枣庄力量。(记者 张环泽 李子锐)

为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在乡村发展中的场景应用,筑牢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根基,枣庄市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和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抓牢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枣庄率先在全国实现5G镇村全覆盖,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

去年以来,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坚持开拓创新,在45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工农互促 塑造三产融合新优势

石榴酒、石榴茶、石榴参饮品……来到峄城区榴园镇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展厅展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色石榴加工产品。生产车间里,一瓶瓶灌装好的饮品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快速流转,石榴原汁经过26道生产程序,加工成石榴青柠饮等十多个品种的石榴饮品。

榴园镇以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为载体,突出龙头带动,拉长产业链条,把特色做“特”、把优势做“优”,不断推进石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用科技延链,深化产学研合作,综合开发利用石榴的叶、花、果、籽、皮,拓展石榴的精深加工,提高石榴的附加值。抓好盆景产业升级,打造精品盆景园8个、标准盆景园10个。

2023年,枣庄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1333”规划布局,以增强石榴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推动石榴产业向全链条、高附加值迈进,擘画石榴产业大文章。

在枣庄,与峄城石榴齐名的农产品品牌,还有山亭甘薯。

在位于山亭区徐庄镇皓志甘薯大健康食品项目加工车间里,本地出产的甘薯经由挑选、蒸煮、发酵、烘干等工序,被加工成一袋袋精致的地瓜干,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保价收购,带动农民种植新品种甘薯,擦亮本地甘薯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枣庄坚持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发挥工业门类齐全、底蕴深厚的优势,推动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在乡村融合发展。围绕铸链、强群、夯实支撑,积极培育百亿级产值农业龙头企业,创建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甘薯等1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五支力量的培育和壮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研学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新业态。

数智驱动 绘就绿色农业新画卷

农产品要增产,更要提质。在先进科技加持下,农产品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其附加值也有大幅提升,得以进军高端市场。现在,智慧化、自动化数字农业已成为枣庄市农业发展的新风尚。

在薛城区薄皮辣椒示范种植园,一排排结构整齐的全钢架温室大棚分立田间,水肥一体机和卷膜、滴灌等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

“大棚的温湿度靠物联网系统自动调节,一个棚子每月能收两茬,每茬能收2000斤辣椒。这里种出的辣椒能卖到6.5元一斤。”薛城区周营镇巩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中快介绍说。

这座示范种植园共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05座,同步配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种植过程标准化、管理数据化、产品可追溯的数字农业新样板。

“生产情况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山亭区水泉镇的一位樱桃果农说。他拿出手机,打开监测程序,屏幕上,果园内的温湿度、光照情况与实时监控画面一目了然。水泉镇的果农们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果树生长状况、环境条件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操控。

抓好循环农业,推动“环境变现”。峄城区阴平镇“五彩沙河·乐活枣园”示范区创新“以草养畜、以废造肥、以肥还田”的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2023年以来累计搜集利用秸秆850余吨、畜禽养殖粪便500余吨,生产有机肥1100余吨。

着力推动现代信息、绿色低碳技术与农业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以数智驱动现代农业。枣庄市培育6个数字农业工厂、6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个智慧农业示范片区。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体系。

如今,水清鱼跃的峄城区底阁镇“渔业小镇”衔接推进区曾是石膏矿沉陷区,通过生态治理、复垦治理、产业治理等多种模式,底阁镇引导农户在沉陷区发展生态鱼塘加光伏发电的“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生产模式,利用沉陷区2500余亩土地,租用农户鱼塘架设光伏板,建设1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为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在乡村发展中的场景应用,筑牢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根基,枣庄市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和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枣庄抓住全市域纳入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机遇,带动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配套卡位入链,持续塑造乡村发展新优势。

围绕产研对接增动能,集成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加快转化科研成果,枣庄市重点打造10个省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力争到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2.5%,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超过300家。

抓牢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枣庄率先在全国实现5G镇村全覆盖,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网”,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户户通、清洁取暖改造、供水供电供气设施管网更新等任务,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产权改革 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枣庄市围绕改革攻坚,积极推进农村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型经济组织等重点改革任务。

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已是峄城区东金庄村的常态,通过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供销社+农户”模式,东金庄村推进整村土地“全托管”,推进“小田并大田”。增加机动地58亩,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有效配置。全村土地托管860亩,托管率达到90%,年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5万元,农户亩均增收近500元。

位于马兰屯镇“梦享马兰”示范区的台儿庄区运丰良蔬基地在枣庄市首创“按揭农业”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国有企业融资建成按揭蔬菜大棚,农民就像“按揭买房”一样支付“首付”,逐年还贷便可进行生产经营,按揭农业基地以“统一设施建设、统一集约化育苗、统一农资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对合作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带动1000余户农民增收,带动所在村集体增收13万元。

为盘活用好“沉睡资源”,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薛城区周营镇结合枣庄市“榴枣归乡”工程,持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吸引5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150余家。

通过成立“共富公司”,开展“跨村联建”,周营镇探索资源整合引项目、文旅赋能兴产业、强村共富促发展的模式,以农村“三资”清理为抓手,盘活利用老旧校舍等闲置资源30处,引进12个村级产业项目,建设厂房16处,每年分红达380万元,带动就业1200余人。

枣庄市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及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统耕统作、统种统收,力争2024年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75%。

锚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枣庄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引导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或共富公司,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确保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65%、100万元以上村达到240个。壮大联农带农主体,年内新发展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家、家庭农场示范场30家。

2023年,枣庄市22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其中100万元的村达到232个。

通过统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强村富民,枣庄市以示范片区为头雁,突出连片打造,将示范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先锋区、标杆区,带动全区乡村向全域净、全域美、全域富跨越,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宝贵经验,贡献了枣庄力量。(记者 张环泽 李子锐)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