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0月20日电(张瑶) 10月19日晚间,以“金融赋能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新华通讯社主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嘉宾探讨金融业应如何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和特点,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体系,架设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桥梁,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
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会上就“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主题分享观点。黄汉权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关于畅通科技产业金融三者良性循环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策建议。
首先是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内涵。
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黄汉权指出,科技创新需要金融支持,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反过来会提高金融行业的经营能力、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产业升级需要科技创新来驱动、引领,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是金融行业的服务对象。科技、产业、金融三者需要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互相赋能,互相加持。
其次是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黄汉权对此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涌现,奠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前提。第二,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通过金融提升要素能级、催生新生产要素,推动生产要素组合跃升和优化配置,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质要素支撑。第三,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通过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然后是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现状与问题。
黄汉权重点从金融角度分析了三者循环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市场化体系,支持科技发展的金融政策工具日渐丰富,已经基本搭建起涵盖科技信贷(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科技普惠贷款)、股票市场(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债券市场(科创债)、风险投资的立体式、广覆盖的科技金融模式,逐步适应多样化的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在银行体系方面,一是强化对科创领域贷款的支持引导。2022年以来,央行先后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额度共计6000亿元,截至2023年末两类再贷款分别拉动信贷5760亿元、1570亿元。二是鼓励发展信用贷款。截至2024年7月末,银行机构通过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28.8万亿元,其中向民营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2.7万亿元,占比达到79.1%。三是持续推进风险共担与补偿。“政府+银行”“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等风险共担机制不断完善,科创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在资本市场方面,一是股票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我国涵盖主板、新三板、科创板、北交所和区域性股权交易系统等多层次多品种股票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近年来,股票市场流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融资额及其占比不断攀升。二是债券市场“新产品”持续涌现,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沪深交易所推出科创债,持续鼓励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等措施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风险投资方面,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支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二是以政府性基金为主要抓手,精准引导更多资本下沉。近年来产业导向型基金从国家级逐步向省级、市级下沉,安徽、广东、上海等各地相继组建高达千亿规模的引导基金,来支持科创项目的发展。
关于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汉权表示,目前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首先是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还不够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亟待提升,同时金融体系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足。
具体来看,在银行体系方面,因为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投资周期长、抵押物少的特征,而银行信贷遵循审慎经营的原则,两者存在不太匹配问题,导致科创企业的资金需要与银行信贷资金供给的矛盾。
在资本市场方面,股票市场对科创企业的长期融资来源作用亟待增强,债券市场债权融资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力度和效率有待提升。
在风险投资方面,我国整体上缺乏长期投资资本,导致投资行为短期化,“耐心资本”供给不足、基金存续期偏短,难以支持科技创新持续发展;资本退出渠道过于依赖回购,风险资本退出后科创企业面临二次融资压力;国有资本主导下创业投资市场“投早投小投长”意愿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最后是关于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对策建议。
黄汉权认为,应大力推动形成三个循环,一是提搞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畅通“科技-产业”循环。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金融”循环。三是持续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畅通“金融-产业”循环。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说,建议抓好以下几点。
在完善科技信贷支持体系方面,一是优化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创新模式、产品、风控举措。比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的技术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银行对传统抵押品和担保方式的依赖。二是引导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完善投贷联动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指导原则,推动投贷联动模式的推广普及。三是健全科技创新信贷支持风险补偿制度,包括强化银政风险分担,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强化财政协调,建立风险补偿和共担机制,丰富多层次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来源。
在健全多层次股票市场方面,一是完善制度机制安排,鼓励和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深化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完善上市审批流程,建立硬科技上市企业筛选机制,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上市审批和并购重组开辟绿色通道。二是继续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功能,提升服务科创企业能力。三是丰富支持科技的长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社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如企业年金、社保、养老基金等等。
在加强债券市场支持方面,一是引导科创债券市场重视非财务信息,包括加强科创债务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资产评价、风险评估等。二是完善多元化科创债券增信机制。比如,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积极作用,加大对科创债券的增信支持。三是加快建立高收益债券市场。适当降低债券的发行要求,简化流程和手续,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培育高风险承受能力的科创债投资者,设置合格投资者准入门槛,提高市场流动性。
在加大创业投资支持方面,一是优化风险投资政策体系,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投资市场中的引导作用。二是扩大资金供给,更好挖掘形成“耐心资本”的“源头活水”。三是拓宽多样化资本退出渠道,畅通风险资本在募资投资及退出环节的良性流动。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0日电(张瑶) 10月19日晚间,以“金融赋能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新华通讯社主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嘉宾探讨金融业应如何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和特点,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体系,架设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桥梁,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
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会上就“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主题分享观点。黄汉权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关于畅通科技产业金融三者良性循环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策建议。
首先是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内涵。
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黄汉权指出,科技创新需要金融支持,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反过来会提高金融行业的经营能力、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产业升级需要科技创新来驱动、引领,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是金融行业的服务对象。科技、产业、金融三者需要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互相赋能,互相加持。
其次是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黄汉权对此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涌现,奠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前提。第二,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通过金融提升要素能级、催生新生产要素,推动生产要素组合跃升和优化配置,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质要素支撑。第三,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通过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然后是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现状与问题。
黄汉权重点从金融角度分析了三者循环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市场化体系,支持科技发展的金融政策工具日渐丰富,已经基本搭建起涵盖科技信贷(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科技普惠贷款)、股票市场(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债券市场(科创债)、风险投资的立体式、广覆盖的科技金融模式,逐步适应多样化的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在银行体系方面,一是强化对科创领域贷款的支持引导。2022年以来,央行先后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额度共计6000亿元,截至2023年末两类再贷款分别拉动信贷5760亿元、1570亿元。二是鼓励发展信用贷款。截至2024年7月末,银行机构通过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28.8万亿元,其中向民营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2.7万亿元,占比达到79.1%。三是持续推进风险共担与补偿。“政府+银行”“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等风险共担机制不断完善,科创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在资本市场方面,一是股票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我国涵盖主板、新三板、科创板、北交所和区域性股权交易系统等多层次多品种股票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近年来,股票市场流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融资额及其占比不断攀升。二是债券市场“新产品”持续涌现,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沪深交易所推出科创债,持续鼓励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等措施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风险投资方面,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支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二是以政府性基金为主要抓手,精准引导更多资本下沉。近年来产业导向型基金从国家级逐步向省级、市级下沉,安徽、广东、上海等各地相继组建高达千亿规模的引导基金,来支持科创项目的发展。
关于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汉权表示,目前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首先是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还不够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亟待提升,同时金融体系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足。
具体来看,在银行体系方面,因为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投资周期长、抵押物少的特征,而银行信贷遵循审慎经营的原则,两者存在不太匹配问题,导致科创企业的资金需要与银行信贷资金供给的矛盾。
在资本市场方面,股票市场对科创企业的长期融资来源作用亟待增强,债券市场债权融资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力度和效率有待提升。
在风险投资方面,我国整体上缺乏长期投资资本,导致投资行为短期化,“耐心资本”供给不足、基金存续期偏短,难以支持科技创新持续发展;资本退出渠道过于依赖回购,风险资本退出后科创企业面临二次融资压力;国有资本主导下创业投资市场“投早投小投长”意愿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
最后是关于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对策建议。
黄汉权认为,应大力推动形成三个循环,一是提搞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畅通“科技-产业”循环。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金融”循环。三是持续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畅通“金融-产业”循环。就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说,建议抓好以下几点。
在完善科技信贷支持体系方面,一是优化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创新模式、产品、风控举措。比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的技术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银行对传统抵押品和担保方式的依赖。二是引导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完善投贷联动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指导原则,推动投贷联动模式的推广普及。三是健全科技创新信贷支持风险补偿制度,包括强化银政风险分担,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强化财政协调,建立风险补偿和共担机制,丰富多层次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来源。
在健全多层次股票市场方面,一是完善制度机制安排,鼓励和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深化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完善上市审批流程,建立硬科技上市企业筛选机制,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上市审批和并购重组开辟绿色通道。二是继续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功能,提升服务科创企业能力。三是丰富支持科技的长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社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如企业年金、社保、养老基金等等。
在加强债券市场支持方面,一是引导科创债券市场重视非财务信息,包括加强科创债务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资产评价、风险评估等。二是完善多元化科创债券增信机制。比如,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积极作用,加大对科创债券的增信支持。三是加快建立高收益债券市场。适当降低债券的发行要求,简化流程和手续,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培育高风险承受能力的科创债投资者,设置合格投资者准入门槛,提高市场流动性。
在加大创业投资支持方面,一是优化风险投资政策体系,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投资市场中的引导作用。二是扩大资金供给,更好挖掘形成“耐心资本”的“源头活水”。三是拓宽多样化资本退出渠道,畅通风险资本在募资投资及退出环节的良性流动。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