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研究院:车载毫米波雷达国产化替代正当时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3周前

目前,MMIC芯片已经部分国产化,代表性公司有加特兰微电子、岸达科技、矽杰微、矽典微和微度芯创等。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咨询

随着乐道L60搭载赛恩领动4D毫米波雷达,以及华为发布新一代4D雷达,毫米波雷达再次成为自动驾驶感知的焦点,车载毫米波雷达进入4D成像时代。传统的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一直由海外厂商主导,而国内企业则处于追赶阶段。在迅速崛起的4D毫米波雷达细分市场,国内厂家纷纷加快布局,力求在这一新赛道中突围。

产业概况

毫米波雷达凭借可直接测距测速、不受恶劣天气影响、可全天候工作等优势,成为智能汽车ADAS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之一,且单车搭量随着自动驾级别的提高而上升,自动驾驶是毫米波需达发展的长期驱动力。

在频段上,汽车毫米波雷达将统一至77-79GHz,77GHz已成为主流。按照安装位置,车载毫米波雷达可分为前向雷达、角雷达和舱内雷达,前雷达主要实现AEB和ACC等功能,角雷达主要实现BSD、LCA等功能,舱内雷达主要实现驾驶员监测、儿童监测、手势识别等功能。目前多数高阶智驾产品采用4颗短程角雷达和1颗远程前向雷达的5R方案。

市场方面

在供给端,毫米波雷达上游的MMIC芯片、DSP芯片、PCB板等关键零部件市场基本由国外大厂主导,国产实力相对薄弱。中游毫米波雷达整机市场集中度较高,以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 Tier1 为主,国内毫米波雷达企业凭借性价比及定制化的优势切入市场,从角雷达突围,逐渐向前向雷达过渡,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实现77GHz产品前装量产,产品在测距和精度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企业有承泰科技、森思泰克等。

4D毫米波雷达方面,国外初创企业如Arbe、傲酷、Vayyar等集中布局,国外传统Tier1或自研推出4D产品,或通过投资初创企业间接布局4D业务。国内企业紧抓4D雷达这一风口,纷纷加快布局,部分企业如华为、华域汽车、森思泰克、楚航科技、赛恩领动等已经先后推出4D成像雷达产品,部分已实现批量装车。在4D毫米波雷达这一新赛道,国内企业有望实现领先,打破传统毫米波雷达市场的跟随局面。

在需求端,2023年,国内搭载毫米波雷达的车型销量约1425.4万辆,占整体乘用车销量的67.5%,其中搭载五颗毫米波雷达的车型,同比增长38.3%,搭载六颗毫米波雷达的车型,同比增长559.2%;角雷达搭载量增幅超过了前向雷达的增幅,汽车毫米波雷达需求正从单一的1R前向主雷达搭载方案,向3R-5R多雷达搭载方案延伸,以实现更多的ADAS功能。

车企也在加速4D毫米波雷达的落地,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包括蔚来、上汽、理想、长安、吉利等多个品牌已经上车4D成像毫米波雷达,随着4D毫米波雷达的价格下探,预计会有更多车型搭载。

发展趋势

随着毫米波雷达芯片的工艺迭代至COMS工艺,MMIC 、MCU、DSP等芯片将集成至一颗SOC芯片中,毫米波雷达芯片将向高分辨率、低成本、小尺寸、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同时,天线从微带天线向波导天线演进,在雷达信号处理中,AI深度学习将成为提升的方向之一。

毫米波雷达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供应商,中游为毫米波雷达整机厂商,下游为OEM、自动驾驶公司及车路云一体化公司。上游核心部件基本被国外主导,国产实力相对薄弱,中下游逐步追赶。

毫米波雷达主要包括雷达射频前端、数字信号处理器、后端算法三部分。射频前端由天线和射频前端MMIC芯片构成。射频前端MMIC芯片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是毫米波雷达的两大功能性器件。在雷达系统中,算法所占成本份额为50%;射频前端MMIC所占成本份额为25%;PCB板所占成本份额为10%,信号处理器芯片占比7.5%;控制电路占成本的5%;其他部分占比2.5%。

典型的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包括1R、3R和5R方案。1R方案仅使用一个前向雷达,主要实现AEB、FCW、ACC、LKA等功能。3R方案增加两个前角雷达,覆盖更多驾驶辅助功能,如BSD和RCW。5R方案则是主流配置,增加两个后角雷达,功能更全面,包括RCTA和DOW。目前多数高阶智驾产品采用4颗短程角雷达和1颗远程前向雷达的5R方案。

目前,许多厂商推出了舱内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舱内雷达用于OMS监测,确保车内乘客安全。4D毫米波雷达增加了高度信息测量,提升了车辆对物体和行人的识别能力,主要应用于高阶智能驾驶和行泊一体。

在产业链上游,核心元器件如MMIC芯片、PCB板、软件算法等基本被国外主导,国内厂商在局部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目前,MMIC芯片已经部分国产化,代表性公司有加特兰微电子、岸达科技、矽杰微、矽典微和微度芯创等。4D毫米波雷达芯片目前主要依赖NXP、TI、英飞凌等国外传统芯片厂的通用方案。除了大陆推出的全球首款4D成像毫米波雷达(ARS540)采用FPGA方案外,其余方案基本基于TI或NXP的芯片方案开发。

2023年,毫米波雷达总搭载量为2229.7万颗。从供应商竞争格局看,前雷达约70%市场被博世、大陆等外资企业占领,国内承泰科技、森思泰克排名靠前。此外,2023年国内搭载毫米波雷达的车型销量约1425.4万辆,占整体乘用车销量的67.5%,其中搭载两颗毫米波雷达的车型同比增长71.8%。

2023年,前向雷达的安装量达1044万台,比2022年增加15.9%;角雷达安装量从2022年的838.1万台增加到2023年的1080.9万台,增长了29%;后雷达的安装量增长最为显著,增幅达118.2%。汽车毫米波雷达需求正从单一的1R前向主雷达方案向3R-5R多雷达方案延伸,以实现更多ADAS系统功能。

国内各类厂商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积极布局,不同公司在技术进展和市场应用方面均有亮点,毫米波雷达的开发和量产成为当前的重要趋势。目前,包括蔚来、上汽、理想、长安等多个品牌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搭载4D成像毫米波雷达,随着4D毫米波雷达的价格下探,预计会有更多车型搭载,如蔚来ET9、乐道L60等。

未来,车载毫米波雷达将向高分辨率、低成本、小尺寸、低功耗方向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架构、新算法的采用将推动毫米波雷达技术不断进步。微带天线因低剖面、低成本被广泛用于车载雷达,但在毫米波频段损耗大、辐射效率低。未来,4D成像雷达将采用波导天线,降低损耗,提高辐射效率,增加探测距离并减小雷达体积。

随着4D毫米波雷达点云数量的增加,数据处理需求也在增长。传统算法处理能力有限,而AI深度学习算法可应对更多数据,成为未来趋势。同时,E/E架构的进化提升了整车算力,使深度学习的边缘加速成为可能。

/ 获取完整报告 /

本报告共32PDF

相关图谱推荐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4版)

2

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2024版)

3

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2024版)

4

车载T-Box产业报告(2024版)

5

车联网C-V2X产业报告(2024版)

6

智能汽车全景天幕产业报告(2024版)

7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3版)

8

软件定义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9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3版)

10

智能汽车HMI产业发展趋势(2023版)

11

智能驾驶及座舱SoC芯片行业报告(2023版)

12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报告(2023版)

13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4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5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16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17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8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19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20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3版)

21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22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23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24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25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26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27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28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29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30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31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自动驾驶

1

空气悬架产业报告(2024版)

2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业报告(2024版)

3

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4版)

4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5

高精地图与定位报告(2023版)

6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3版)

7

港口场景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8

汽车智能底盘产业报告(2023版)

9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10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11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12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13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4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5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16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17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8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9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20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大圆柱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2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3

乘用车混动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4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5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6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7

动力电池产业与技术动态研究报告(2023版)

8

800V高压平台产业技术报告(2023版)

9

新能源汽车BMS研究报告 (2023版)

10

氢燃料电池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11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 (2023版)

12

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电机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13

车身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 (2023版)

14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3版)

15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16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17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18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19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20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21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22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国内市场分析

1

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报告

2

2023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

3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4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海外市场分析

1

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市场总结与展望(2024版)

2

泰国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2

墨西哥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3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分析报告

4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5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6

中东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7

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供应链报告

1

汽车芯片供应链报告(2024版)

2

车载冰箱供应链报告(2024版)

3

激光雷达供应链报告(2024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联系咨询

电话:021-39586121

微信:gasgoo2019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给我点个在看

目前,MMIC芯片已经部分国产化,代表性公司有加特兰微电子、岸达科技、矽杰微、矽典微和微度芯创等。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咨询

随着乐道L60搭载赛恩领动4D毫米波雷达,以及华为发布新一代4D雷达,毫米波雷达再次成为自动驾驶感知的焦点,车载毫米波雷达进入4D成像时代。传统的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一直由海外厂商主导,而国内企业则处于追赶阶段。在迅速崛起的4D毫米波雷达细分市场,国内厂家纷纷加快布局,力求在这一新赛道中突围。

产业概况

毫米波雷达凭借可直接测距测速、不受恶劣天气影响、可全天候工作等优势,成为智能汽车ADAS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之一,且单车搭量随着自动驾级别的提高而上升,自动驾驶是毫米波需达发展的长期驱动力。

在频段上,汽车毫米波雷达将统一至77-79GHz,77GHz已成为主流。按照安装位置,车载毫米波雷达可分为前向雷达、角雷达和舱内雷达,前雷达主要实现AEB和ACC等功能,角雷达主要实现BSD、LCA等功能,舱内雷达主要实现驾驶员监测、儿童监测、手势识别等功能。目前多数高阶智驾产品采用4颗短程角雷达和1颗远程前向雷达的5R方案。

市场方面

在供给端,毫米波雷达上游的MMIC芯片、DSP芯片、PCB板等关键零部件市场基本由国外大厂主导,国产实力相对薄弱。中游毫米波雷达整机市场集中度较高,以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 Tier1 为主,国内毫米波雷达企业凭借性价比及定制化的优势切入市场,从角雷达突围,逐渐向前向雷达过渡,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实现77GHz产品前装量产,产品在测距和精度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企业有承泰科技、森思泰克等。

4D毫米波雷达方面,国外初创企业如Arbe、傲酷、Vayyar等集中布局,国外传统Tier1或自研推出4D产品,或通过投资初创企业间接布局4D业务。国内企业紧抓4D雷达这一风口,纷纷加快布局,部分企业如华为、华域汽车、森思泰克、楚航科技、赛恩领动等已经先后推出4D成像雷达产品,部分已实现批量装车。在4D毫米波雷达这一新赛道,国内企业有望实现领先,打破传统毫米波雷达市场的跟随局面。

在需求端,2023年,国内搭载毫米波雷达的车型销量约1425.4万辆,占整体乘用车销量的67.5%,其中搭载五颗毫米波雷达的车型,同比增长38.3%,搭载六颗毫米波雷达的车型,同比增长559.2%;角雷达搭载量增幅超过了前向雷达的增幅,汽车毫米波雷达需求正从单一的1R前向主雷达搭载方案,向3R-5R多雷达搭载方案延伸,以实现更多的ADAS功能。

车企也在加速4D毫米波雷达的落地,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包括蔚来、上汽、理想、长安、吉利等多个品牌已经上车4D成像毫米波雷达,随着4D毫米波雷达的价格下探,预计会有更多车型搭载。

发展趋势

随着毫米波雷达芯片的工艺迭代至COMS工艺,MMIC 、MCU、DSP等芯片将集成至一颗SOC芯片中,毫米波雷达芯片将向高分辨率、低成本、小尺寸、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同时,天线从微带天线向波导天线演进,在雷达信号处理中,AI深度学习将成为提升的方向之一。

毫米波雷达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供应商,中游为毫米波雷达整机厂商,下游为OEM、自动驾驶公司及车路云一体化公司。上游核心部件基本被国外主导,国产实力相对薄弱,中下游逐步追赶。

毫米波雷达主要包括雷达射频前端、数字信号处理器、后端算法三部分。射频前端由天线和射频前端MMIC芯片构成。射频前端MMIC芯片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是毫米波雷达的两大功能性器件。在雷达系统中,算法所占成本份额为50%;射频前端MMIC所占成本份额为25%;PCB板所占成本份额为10%,信号处理器芯片占比7.5%;控制电路占成本的5%;其他部分占比2.5%。

典型的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包括1R、3R和5R方案。1R方案仅使用一个前向雷达,主要实现AEB、FCW、ACC、LKA等功能。3R方案增加两个前角雷达,覆盖更多驾驶辅助功能,如BSD和RCW。5R方案则是主流配置,增加两个后角雷达,功能更全面,包括RCTA和DOW。目前多数高阶智驾产品采用4颗短程角雷达和1颗远程前向雷达的5R方案。

目前,许多厂商推出了舱内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舱内雷达用于OMS监测,确保车内乘客安全。4D毫米波雷达增加了高度信息测量,提升了车辆对物体和行人的识别能力,主要应用于高阶智能驾驶和行泊一体。

在产业链上游,核心元器件如MMIC芯片、PCB板、软件算法等基本被国外主导,国内厂商在局部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目前,MMIC芯片已经部分国产化,代表性公司有加特兰微电子、岸达科技、矽杰微、矽典微和微度芯创等。4D毫米波雷达芯片目前主要依赖NXP、TI、英飞凌等国外传统芯片厂的通用方案。除了大陆推出的全球首款4D成像毫米波雷达(ARS540)采用FPGA方案外,其余方案基本基于TI或NXP的芯片方案开发。

2023年,毫米波雷达总搭载量为2229.7万颗。从供应商竞争格局看,前雷达约70%市场被博世、大陆等外资企业占领,国内承泰科技、森思泰克排名靠前。此外,2023年国内搭载毫米波雷达的车型销量约1425.4万辆,占整体乘用车销量的67.5%,其中搭载两颗毫米波雷达的车型同比增长71.8%。

2023年,前向雷达的安装量达1044万台,比2022年增加15.9%;角雷达安装量从2022年的838.1万台增加到2023年的1080.9万台,增长了29%;后雷达的安装量增长最为显著,增幅达118.2%。汽车毫米波雷达需求正从单一的1R前向主雷达方案向3R-5R多雷达方案延伸,以实现更多ADAS系统功能。

国内各类厂商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积极布局,不同公司在技术进展和市场应用方面均有亮点,毫米波雷达的开发和量产成为当前的重要趋势。目前,包括蔚来、上汽、理想、长安等多个品牌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搭载4D成像毫米波雷达,随着4D毫米波雷达的价格下探,预计会有更多车型搭载,如蔚来ET9、乐道L60等。

未来,车载毫米波雷达将向高分辨率、低成本、小尺寸、低功耗方向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架构、新算法的采用将推动毫米波雷达技术不断进步。微带天线因低剖面、低成本被广泛用于车载雷达,但在毫米波频段损耗大、辐射效率低。未来,4D成像雷达将采用波导天线,降低损耗,提高辐射效率,增加探测距离并减小雷达体积。

随着4D毫米波雷达点云数量的增加,数据处理需求也在增长。传统算法处理能力有限,而AI深度学习算法可应对更多数据,成为未来趋势。同时,E/E架构的进化提升了整车算力,使深度学习的边缘加速成为可能。

/ 获取完整报告 /

本报告共32PDF

相关图谱推荐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4版)

2

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2024版)

3

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2024版)

4

车载T-Box产业报告(2024版)

5

车联网C-V2X产业报告(2024版)

6

智能汽车全景天幕产业报告(2024版)

7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3版)

8

软件定义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9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3版)

10

智能汽车HMI产业发展趋势(2023版)

11

智能驾驶及座舱SoC芯片行业报告(2023版)

12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报告(2023版)

13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4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5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16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17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8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19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20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3版)

21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22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23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24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25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26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27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28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29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30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31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自动驾驶

1

空气悬架产业报告(2024版)

2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业报告(2024版)

3

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4版)

4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5

高精地图与定位报告(2023版)

6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3版)

7

港口场景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8

汽车智能底盘产业报告(2023版)

9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10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11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12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13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4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5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16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17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8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9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20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大圆柱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2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3

乘用车混动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4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5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6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7

动力电池产业与技术动态研究报告(2023版)

8

800V高压平台产业技术报告(2023版)

9

新能源汽车BMS研究报告 (2023版)

10

氢燃料电池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11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 (2023版)

12

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电机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13

车身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 (2023版)

14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3版)

15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16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17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18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19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20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21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22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国内市场分析

1

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报告

2

2023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

3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4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海外市场分析

1

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市场总结与展望(2024版)

2

泰国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2

墨西哥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3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分析报告

4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5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6

中东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7

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供应链报告

1

汽车芯片供应链报告(2024版)

2

车载冰箱供应链报告(2024版)

3

激光雷达供应链报告(2024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联系咨询

电话:021-39586121

微信:gasgoo2019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给我点个在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