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首批终身院士名单公布——11位华人学者入选!

外籍FELLOW智库

2周前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工学博士(1985年日本庆应大学),IEEE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理事会成员;研究领域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

导读

近日,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终身院士名单首次正式对外公布。本次公布的终身院士名单共有38人,其中有11名华人,整体占比超25%。

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于2024年3月初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成立。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公众对人工智能理解与认知的权威机构,该科学院汇集了众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旨在通过研究、教育、政策建议和公共服务等多种方式,引领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入选华人学者简介

李飞飞,女,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位红杉讲席教授,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AI4ALL联合创始人及主席,Twitter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 ,加拿大风险投资机构Radical Ventures科学合伙人。
李飞飞于1999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后赴西藏研究一年藏药;2000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200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机系助理教授;2007年至2009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2009年加入斯坦福大学;2012年晋升为斯坦福大学终身职的副教授;2012年至2016年担任斯坦福大学W.M.凯克学院学者;2013年至2018年担任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2017年至2018年在学术休假期间担任Google副总裁,并担任Google Cloud AI/ML首席科学家;2019年担任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合主任;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李飞飞的研究领域主要为计算机视觉、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和大数据分析。

周志华,男,分别于1996年6月、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于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随后被聘任为教授,2004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主任、人工智能学院 院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长。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人工智能学会 (AAAI)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国际模式识别学会 (IAPR)、国际工程技术学会 (IET/IEE)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 等学会的会士 (Fellow),欧洲科学院 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证监会科技监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政府人工智能产业顾问,江苏省青联十一届副主席,十、十一、十二届江苏省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出版《机器学习》(2016)、《机器学习理论导引》(2020)、《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2012)、《Evolutionary Learning: Advances in Theories and Algorithms》(2019),在本领域一流国际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两百余篇,被引用六万余次。主编文集多部。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现任 Springer LNAI 系列丛书 总编, AI Magazine 顾问,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主编,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等刊副主编,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IEEE TPAMI, ACM TKDD 等刊的Associate Editor / 编委,曾任 科学通报 副主编(2008-2014),IEEE TKDE (2008-2012), IEEE TNNLS (2014-2017), IEEE TCDS (2015-2016), ACM TIST (2009-2017), Neural Networks (2014-2016) 等刊的Associate Editor / 编委等;亚洲机器学习会议(ACML)发起人、指导委员会主席 (2012-2018)及终身委员,亚太人工智能会议(PRICAI)指导委员会副主席,PAKDD指导委员会终身委员,ICDM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6-2020),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理事会成员(2018-2023),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 2015-2016) 顾问委员会委员,数十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如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IJCAI 2021)程序委员会主席、国际人工智能大会(AAAI 2019)程序委员会主席、 IEEE国际数据挖掘大会(ICDM 2016)大会主席等,经常担任NeurIPS、ICML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高级)领域主席;中国计算机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21), 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17, 2019)、大会主席(2020, 2021)。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 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副理事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 理事长,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 理事长,IEEE南京分部副主席。曾任 中国计算机学会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主任(2012-2019),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主任(2006-2015),IEEE计算智能学会 数据挖掘技术委员会 主席(2015-2016),IEEE计算机学会南京分会创始主席(2008-2017),南京大学首届青年学者联谊会会长 (2009-2014) 等。

李沐,亚马逊AI主任科学家。200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大学期间,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实习生,大学毕业后,开始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助理。

2011年,李沐加入百度,成为百度高级研发与开发人员,主要研究任务是“如何高效的利用数百台机器快速的在数十T的数据上训练出模型。”2012年,李沐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谷歌实习, 主要研究内部代码和文档。2017年博士毕业后,李沐加入亚马逊任AI主任科学家。

李沐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曾先后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DiFacto — Distributed Factorization Machines 》在ACM国际网络搜索和数据挖掘(WSDM)大会上被评为最佳论文奖。

韩家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教授,IEEE和ACM院士,美国信息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KDD、SDM和ICDM等国际知名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创办了ACM TKDD学报并任主编。在数据挖掘、数据库和信息网络领域发表论文600余篇。曾担任 100 多个国际会议和研讨会的程序委员会的主席或成员,包括 2005 年 (IEEE)、国际数据挖掘会议 (ICDM) 的 PC 联合主席。

郑南宁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工学博士(1985年日本庆应大学),IEEE 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理事会成员;研究领域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

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其研究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2000年)。著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for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Springer 2009);在IJCV、IEEE Trans.PAMI, IEEE Trans.Computers, IEEE Trans.IP, IEEE Trans.CSVT, IEEE Trans.ITS等国际学术期刊和ISCA、CVPR、 ICCV、ACCV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1991、1996)、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200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16)。

王井东,百度计算机视觉首席科学家,负责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加入百度之前,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首席研究员。2001年和200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及多媒体搜索。他的代表工作包括高分辨率神经网络(HRNet)、基于有监督的区域特征融合(DRFI)的显著目标检测、以及基于近邻图的大规模最近邻搜索(NGS,SPTAG)等。在微软工作期间,科研成果10多次转化到微软的关键产品和业务中去,包括搜索、广告、OCR、小冰聊天机器人等。加入百度以来,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百度的搜索、智能云以及自动驾驶等重要产品和业务中。

他曾担任过许多人工智能会议的领域主席,如 NerIPS、CVPR、ICCV、ECCV、AAAI、IJCAI、ACM MM等。他现在是IEEE TPAMI和IJCV的编委会成员,曾是IEEE TMM和IEEE TCSVT编委会成员。因在视觉内容理解和检索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被遴选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 (IEEE/IAPR Fellow)、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会员 (ACM Distinguished Member)。

陈天石,毕业后曾担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2001年至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获理学学士。2005年至201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2010年至2013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3年至2016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2016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16年3月份创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任寒武纪科技董事长兼总裁。

研发出中国首款人工智能芯片寒武纪

周爱民,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爱思唯尔2020、2021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智能教育、AI for Science等。发表SCI一区/CCF A类期刊会议学术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谷歌学术累计引用6800余次。出版专著1本。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Complex Intelligent System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期刊副编或编委。参与创办演化计算与优化(ECOLE)研讨会并担任2016年会议主席。

芮勇,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芮勇于1987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9月—1994年4月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9月—1999年2月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任职于微软美国总部雷德蒙研究院;1999年—2003年任微软美国总部雷德蒙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2006年任微软美国总部雷德蒙研究院高级研究员;2006年—2008年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研发战略总监;2008年—2010年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高级技术中心主任;2010年—2012年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高级技术中心高级总监、总经理;2012年—2015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高级总监;2015年—2016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总经理;2016年11月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2018年11月任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2019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0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芮勇主要从事多媒体搜索与分析、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王海峰,男,出生于1971年11月,博士,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王海峰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并在哈工大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王海峰于2010年1月加入百度,2013年10月晋升为公司副总裁;同年,他还出任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ACL)主席,是ACL历史上首位华人主席。王海峰于2018年5月晋升百度高级副总裁,并于2019年5月被任命为首席技术官。王海峰曾先后入围中国工程院2019年、2021年及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截至2023年8月,王海峰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已授权专利170余项。2023年12月28日,王海峰在第十届WAVE SUMMIT深度学习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文心一言用户规模突破1亿。

王海峰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一项和银奖两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荣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8年,他获得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贾扬清,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之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他在读博期间创立并开源了深度学习框架 Caffe。Caffe 以优异的结构、性能和代码质量成为迄今最受欢迎、最成功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之一,被微软、雅虎、英伟达、Adobe 等公司采用,对 AI 技术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贾扬清曾先后工作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EC美国实验室、Google Brain(谷歌大脑)。在谷歌工作期间,贾扬清参与了谷歌TensorFlow框架的研究。
2016年,贾扬清加入Facebook(脸书)担任研究科学家,后任Facebook AI架构总监,负责前沿AI平台开发及技术研究。
2017年,贾扬清创建了神经网络通用交换格式ONNX的原型,随后又与脸书、微软、亚马逊等企业一起发布正式版ONNX。2018年5月,Facebook正式公布PyTorch 1.0,贾扬清担任PyTorch 1.0项目的共同负责人。
2019年3月,贾扬清加入阿里巴巴,担任技术副总裁,领导大数据计算平台的研发工作;9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事业部总裁、高级研究员贾扬清成为阿里巴巴开源技术委员会负责人。
进入阿里的这四年,贾扬清主要任务和履历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两大平台打通,建立实时离线一体的大数据平台ODPS,使阿里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PAI 3.0与达摩院M6大模型落地应用;而且他还带领团队建立一套以对象存储为中心的阿里云数据湖3.0生态,进行湖存储+计算的一站式湖构建和管理;此外在2022年云栖大会上,贾扬清带领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事业部推动魔搭(ModelScope)开源模型社区建立,从而拉动阿里云业务增长。目前阿里云魔搭社区已聚集180万AI开发者、以及20多家 AI 机构贡献的900多个优质AI模型。
2023年3月21日,贾扬清发布朋友圈称已从阿里巴巴离职。
此后,贾扬清创立了一家 AI 公司Lepton AI并确认了融资信息。

完整入选名单

1. 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深度学习领域的领军人物,对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有重大贡献。
2. 杨立昆(Yann LeCun):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先驱,对计算机视觉领域有深远影响。
3. 吴恩达(Andrew Ng):机器学习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4. 伊恩·古德费洛(Ian Goodfellow):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发明者之一,对深度学习领域有重要贡献。
5. 李飞飞(Fei-Fei Li):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对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有杰出贡献。
6. 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谷歌研究总监,对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有深入研究。
7. 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对人工智能理论和实践有重要贡献。
8. 周志华(Zhi-Hua Zhou):南京大学教授,对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有杰出贡献。
9. 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对因果推理和人工智能哲学有深入研究。
10. 雷切尔·舒特(Rachel Schutt):纽约大学数据科学教授,对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领域有重要贡献。
11. 迈克尔·乔丹(Michael I. Jord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统计机器学习的先驱。
12. 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斯坦福大学教授,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
13. 克里斯托弗·曼宁(Christopher Manning):斯坦福大学教授,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知名学者。
14. 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牛津大学教授,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未来学有深入研究。
15. 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创始人之一。
16. 托马索·波吉奥(Tomaso Poggio):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对计算机视觉和神经科学有深入研究。
17. 马库斯·赫特(Marcus Hutter):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对通用人工智能和算法信息理论有重要贡献。
18. 拉吉·雷迪(Rajesh Rao):华盛顿大学教授,对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有深入研究。
19. 皮特·诺尔维格(Peter Norvig):谷歌研究总监,与斯图尔特·罗素合著了《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
20. 王威廉(William Wang):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对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有重要贡献。
21. 陈天石(Tianshi Chen):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对深度学习加速器和芯片设计有深入研究。
22. 李沐(Mu Li):亚马逊AWS AI研究员,对大规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有重要贡献。
23. 韩家炜(Jiawei Han):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对数据挖掘和大数据领域有杰出贡献。
24. 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他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对整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5. 罗素·萨拉胶(Ruslan Salakhutdinov):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对深度学习、概率建模和无监督学习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6. 皮埃尔·安东尼·韦亨内(Pierre-Antoine Manzagol):法国人工智能研究所(INRIA)的研究员,专注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表示。
27. 罗伯托·卡波拉(Roberto Caruana):康奈尔大学教授,对机器学习在医疗健康、推荐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有深入研究。
28. 塞巴斯蒂安·布尔(Sebastian Bubeck):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对机器学习理论、优化算法和在线学习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29.克里斯蒂安·李(Kristen Grauma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专注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多媒体分析。
30. 郑南宁: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对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领域有杰出贡献。
31. 迈克尔·利特曼(Michael Littman):布朗大学教授,对强化学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理论有深入研究。
32. 推特·霍夫曼(Thore Graepel):微软研究院科学家,对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分析和信息检索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33. 周爱民(Aimin Zhou):百度研究院科学家,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对话系统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34.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虽然他以联合创始人身份而广为人知的是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但他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和推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5. 芮勇(Yong Rui):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对多媒体分析、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杰出贡献。
36. 王海峰:百度首席技术官,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知识图谱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37. 王井东(Jingdong Wang):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对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38. 贾扬清(Yangqing Jia):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对深度学习框架(如Caffe和TensorFlow)和计算机视觉有深入研究。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外籍院士智库”

分享、点赞、在看,一键3连!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工学博士(1985年日本庆应大学),IEEE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理事会成员;研究领域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

导读

近日,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终身院士名单首次正式对外公布。本次公布的终身院士名单共有38人,其中有11名华人,整体占比超25%。

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于2024年3月初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成立。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公众对人工智能理解与认知的权威机构,该科学院汇集了众多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旨在通过研究、教育、政策建议和公共服务等多种方式,引领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入选华人学者简介

李飞飞,女,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位红杉讲席教授,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AI4ALL联合创始人及主席,Twitter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 ,加拿大风险投资机构Radical Ventures科学合伙人。
李飞飞于1999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后赴西藏研究一年藏药;2000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200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机系助理教授;2007年至2009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2009年加入斯坦福大学;2012年晋升为斯坦福大学终身职的副教授;2012年至2016年担任斯坦福大学W.M.凯克学院学者;2013年至2018年担任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2017年至2018年在学术休假期间担任Google副总裁,并担任Google Cloud AI/ML首席科学家;2019年担任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合主任;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李飞飞的研究领域主要为计算机视觉、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和大数据分析。

周志华,男,分别于1996年6月、1998年6月和2000年12月于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1月起留校任教,200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随后被聘任为教授,2004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主任、人工智能学院 院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长。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人工智能学会 (AAAI)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国际模式识别学会 (IAPR)、国际工程技术学会 (IET/IEE)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 等学会的会士 (Fellow),欧洲科学院 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证监会科技监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政府人工智能产业顾问,江苏省青联十一届副主席,十、十一、十二届江苏省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出版《机器学习》(2016)、《机器学习理论导引》(2020)、《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2012)、《Evolutionary Learning: Advances in Theories and Algorithms》(2019),在本领域一流国际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两百余篇,被引用六万余次。主编文集多部。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现任 Springer LNAI 系列丛书 总编, AI Magazine 顾问,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主编,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等刊副主编,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IEEE TPAMI, ACM TKDD 等刊的Associate Editor / 编委,曾任 科学通报 副主编(2008-2014),IEEE TKDE (2008-2012), IEEE TNNLS (2014-2017), IEEE TCDS (2015-2016), ACM TIST (2009-2017), Neural Networks (2014-2016) 等刊的Associate Editor / 编委等;亚洲机器学习会议(ACML)发起人、指导委员会主席 (2012-2018)及终身委员,亚太人工智能会议(PRICAI)指导委员会副主席,PAKDD指导委员会终身委员,ICDM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6-2020),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理事会成员(2018-2023),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 2015-2016) 顾问委员会委员,数十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如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IJCAI 2021)程序委员会主席、国际人工智能大会(AAAI 2019)程序委员会主席、 IEEE国际数据挖掘大会(ICDM 2016)大会主席等,经常担任NeurIPS、ICML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高级)领域主席;中国计算机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21), 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17, 2019)、大会主席(2020, 2021)。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 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副理事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 理事长,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 理事长,IEEE南京分部副主席。曾任 中国计算机学会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主任(2012-2019),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主任(2006-2015),IEEE计算智能学会 数据挖掘技术委员会 主席(2015-2016),IEEE计算机学会南京分会创始主席(2008-2017),南京大学首届青年学者联谊会会长 (2009-2014) 等。

李沐,亚马逊AI主任科学家。200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大学期间,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实习生,大学毕业后,开始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助理。

2011年,李沐加入百度,成为百度高级研发与开发人员,主要研究任务是“如何高效的利用数百台机器快速的在数十T的数据上训练出模型。”2012年,李沐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谷歌实习, 主要研究内部代码和文档。2017年博士毕业后,李沐加入亚马逊任AI主任科学家。

李沐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曾先后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DiFacto — Distributed Factorization Machines 》在ACM国际网络搜索和数据挖掘(WSDM)大会上被评为最佳论文奖。

韩家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教授,IEEE和ACM院士,美国信息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KDD、SDM和ICDM等国际知名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创办了ACM TKDD学报并任主编。在数据挖掘、数据库和信息网络领域发表论文600余篇。曾担任 100 多个国际会议和研讨会的程序委员会的主席或成员,包括 2005 年 (IEEE)、国际数据挖掘会议 (ICDM) 的 PC 联合主席。

郑南宁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工学博士(1985年日本庆应大学),IEEE 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理事会成员;研究领域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

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其研究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2000年)。著有《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for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Springer 2009);在IJCV、IEEE Trans.PAMI, IEEE Trans.Computers, IEEE Trans.IP, IEEE Trans.CSVT, IEEE Trans.ITS等国际学术期刊和ISCA、CVPR、 ICCV、ACCV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1991、1996)、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200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16)。

王井东,百度计算机视觉首席科学家,负责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加入百度之前,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首席研究员。2001年和200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及多媒体搜索。他的代表工作包括高分辨率神经网络(HRNet)、基于有监督的区域特征融合(DRFI)的显著目标检测、以及基于近邻图的大规模最近邻搜索(NGS,SPTAG)等。在微软工作期间,科研成果10多次转化到微软的关键产品和业务中去,包括搜索、广告、OCR、小冰聊天机器人等。加入百度以来,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百度的搜索、智能云以及自动驾驶等重要产品和业务中。

他曾担任过许多人工智能会议的领域主席,如 NerIPS、CVPR、ICCV、ECCV、AAAI、IJCAI、ACM MM等。他现在是IEEE TPAMI和IJCV的编委会成员,曾是IEEE TMM和IEEE TCSVT编委会成员。因在视觉内容理解和检索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被遴选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 (IEEE/IAPR Fellow)、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会员 (ACM Distinguished Member)。

陈天石,毕业后曾担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2001年至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获理学学士。2005年至201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2010年至2013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3年至2016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2016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16年3月份创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任寒武纪科技董事长兼总裁。

研发出中国首款人工智能芯片寒武纪

周爱民,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爱思唯尔2020、2021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智能教育、AI for Science等。发表SCI一区/CCF A类期刊会议学术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谷歌学术累计引用6800余次。出版专著1本。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Complex Intelligent System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期刊副编或编委。参与创办演化计算与优化(ECOLE)研讨会并担任2016年会议主席。

芮勇,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芮勇于1987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9月—1994年4月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9月—1999年2月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任职于微软美国总部雷德蒙研究院;1999年—2003年任微软美国总部雷德蒙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2006年任微软美国总部雷德蒙研究院高级研究员;2006年—2008年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研发战略总监;2008年—2010年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高级技术中心主任;2010年—2012年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高级技术中心高级总监、总经理;2012年—2015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高级总监;2015年—2016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总经理;2016年11月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2018年11月任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2019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0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芮勇主要从事多媒体搜索与分析、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王海峰,男,出生于1971年11月,博士,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王海峰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并在哈工大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王海峰于2010年1月加入百度,2013年10月晋升为公司副总裁;同年,他还出任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ACL)主席,是ACL历史上首位华人主席。王海峰于2018年5月晋升百度高级副总裁,并于2019年5月被任命为首席技术官。王海峰曾先后入围中国工程院2019年、2021年及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截至2023年8月,王海峰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已授权专利170余项。2023年12月28日,王海峰在第十届WAVE SUMMIT深度学习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文心一言用户规模突破1亿。

王海峰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一项和银奖两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荣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8年,他获得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贾扬清,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之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他在读博期间创立并开源了深度学习框架 Caffe。Caffe 以优异的结构、性能和代码质量成为迄今最受欢迎、最成功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之一,被微软、雅虎、英伟达、Adobe 等公司采用,对 AI 技术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贾扬清曾先后工作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EC美国实验室、Google Brain(谷歌大脑)。在谷歌工作期间,贾扬清参与了谷歌TensorFlow框架的研究。
2016年,贾扬清加入Facebook(脸书)担任研究科学家,后任Facebook AI架构总监,负责前沿AI平台开发及技术研究。
2017年,贾扬清创建了神经网络通用交换格式ONNX的原型,随后又与脸书、微软、亚马逊等企业一起发布正式版ONNX。2018年5月,Facebook正式公布PyTorch 1.0,贾扬清担任PyTorch 1.0项目的共同负责人。
2019年3月,贾扬清加入阿里巴巴,担任技术副总裁,领导大数据计算平台的研发工作;9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事业部总裁、高级研究员贾扬清成为阿里巴巴开源技术委员会负责人。
进入阿里的这四年,贾扬清主要任务和履历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两大平台打通,建立实时离线一体的大数据平台ODPS,使阿里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PAI 3.0与达摩院M6大模型落地应用;而且他还带领团队建立一套以对象存储为中心的阿里云数据湖3.0生态,进行湖存储+计算的一站式湖构建和管理;此外在2022年云栖大会上,贾扬清带领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事业部推动魔搭(ModelScope)开源模型社区建立,从而拉动阿里云业务增长。目前阿里云魔搭社区已聚集180万AI开发者、以及20多家 AI 机构贡献的900多个优质AI模型。
2023年3月21日,贾扬清发布朋友圈称已从阿里巴巴离职。
此后,贾扬清创立了一家 AI 公司Lepton AI并确认了融资信息。

完整入选名单

1. 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深度学习领域的领军人物,对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有重大贡献。
2. 杨立昆(Yann LeCun):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先驱,对计算机视觉领域有深远影响。
3. 吴恩达(Andrew Ng):机器学习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4. 伊恩·古德费洛(Ian Goodfellow):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发明者之一,对深度学习领域有重要贡献。
5. 李飞飞(Fei-Fei Li):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对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有杰出贡献。
6. 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谷歌研究总监,对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有深入研究。
7. 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对人工智能理论和实践有重要贡献。
8. 周志华(Zhi-Hua Zhou):南京大学教授,对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有杰出贡献。
9. 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对因果推理和人工智能哲学有深入研究。
10. 雷切尔·舒特(Rachel Schutt):纽约大学数据科学教授,对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领域有重要贡献。
11. 迈克尔·乔丹(Michael I. Jord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统计机器学习的先驱。
12. 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斯坦福大学教授,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
13. 克里斯托弗·曼宁(Christopher Manning):斯坦福大学教授,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知名学者。
14. 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牛津大学教授,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未来学有深入研究。
15. 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斯坦福大学教授,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创始人之一。
16. 托马索·波吉奥(Tomaso Poggio):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对计算机视觉和神经科学有深入研究。
17. 马库斯·赫特(Marcus Hutter):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对通用人工智能和算法信息理论有重要贡献。
18. 拉吉·雷迪(Rajesh Rao):华盛顿大学教授,对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有深入研究。
19. 皮特·诺尔维格(Peter Norvig):谷歌研究总监,与斯图尔特·罗素合著了《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
20. 王威廉(William Wang):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对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有重要贡献。
21. 陈天石(Tianshi Chen):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对深度学习加速器和芯片设计有深入研究。
22. 李沐(Mu Li):亚马逊AWS AI研究员,对大规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有重要贡献。
23. 韩家炜(Jiawei Han):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对数据挖掘和大数据领域有杰出贡献。
24. 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他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对整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5. 罗素·萨拉胶(Ruslan Salakhutdinov):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对深度学习、概率建模和无监督学习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6. 皮埃尔·安东尼·韦亨内(Pierre-Antoine Manzagol):法国人工智能研究所(INRIA)的研究员,专注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表示。
27. 罗伯托·卡波拉(Roberto Caruana):康奈尔大学教授,对机器学习在医疗健康、推荐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有深入研究。
28. 塞巴斯蒂安·布尔(Sebastian Bubeck):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对机器学习理论、优化算法和在线学习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29.克里斯蒂安·李(Kristen Grauma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专注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多媒体分析。
30. 郑南宁: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对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领域有杰出贡献。
31. 迈克尔·利特曼(Michael Littman):布朗大学教授,对强化学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理论有深入研究。
32. 推特·霍夫曼(Thore Graepel):微软研究院科学家,对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分析和信息检索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33. 周爱民(Aimin Zhou):百度研究院科学家,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对话系统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34.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虽然他以联合创始人身份而广为人知的是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但他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和推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5. 芮勇(Yong Rui):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对多媒体分析、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杰出贡献。
36. 王海峰:百度首席技术官,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知识图谱等领域有深入研究。
37. 王井东(Jingdong Wang):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对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38. 贾扬清(Yangqing Jia):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对深度学习框架(如Caffe和TensorFlow)和计算机视觉有深入研究。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外籍院士智库”

分享、点赞、在看,一键3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