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时代,自动驾驶开发如何造「飞轮」?
汽车之心
2周前
NVIDIA专为自动驾驶打造了一套基础平台NVIDIADriveOS,使汽车能够高效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对环境的感知与适应,并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
作者
|
刘佳艺
随着 L2+自动驾驶逐步渗透,行业向高阶自动驾驶发起新一轮进攻。
整个算法架构也随之不断演进:
从独立模型过渡到多任务学习;
从传感器数据后融合到前融合;
从规则主导转变为深度学习;
…
另外,端到端成为各车企、Tier1 绕不开的技术关键词。
比如理想发布「端到端+VLM」的全新模型架构,打出快慢系统的组合拳,能让 AI 做出拟人化的驾驶行为。
而这些模型性能的进阶,是基于底层开发工具链足够强大。
具体要求是,能够向更高效的网络设计与算法优化不断靠拢。
这是 NVIDIA 的优势。
在近期《汽车之心·行家说》NVIDIA 专场中,作为全球领先的 AI 计算助推者,以自动驾驶开发平台和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等推动行业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提供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同步传输,实现快速感知与准确决策的
相机全链路方案
;
打造高效并行计算、实时 AI 推理于一体的软件开发平台
NVIDIA DriveOS™
;
强算力且算力灵活调配,集成多种智能汽车功能的车载计算平台
NVIDIA DRIVE Thor™
;
具备先进渲染技术,提供高逼真虚拟环境进行模型训练、测试与验证的数字孪生平台
NVIDIA Omniverse™
;
……
这一整套软硬件耦合的开发体系,贯穿从数据处理到仿真训练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者们能够高效进行研发任务,并实现超越预期的高性能表现。
而如何熟悉并快速上车这一系列工具,突破自动驾驶的开发瓶颈,在《汽车之心·行家说》NVIDIA 专场中,
NVIDIA 及丽台科技
的技术团队对此做出了细致解答。
01
聚焦 Multicast 应用,
打造相机全链路方案
NVIDIA 专为自动驾驶打造了一套基础平台
NVIDIA DriveOS
,使汽车能够高效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对环境的感知与适应,并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
从针对 Drive Thor 打造的软件堆栈示意图上,可以看到从底层传感器设备开始,到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形成了一套紧密耦合的开发架构。
在软件部分
(图示右上角)
,包含一系列重要组件,比如
NVStreams
、NvMedia、NvSIPL Drivers 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快速、准确抓取传感器图像数据并进行优化处理,这其中要经过一连串硬件引擎来帮助数据转化成对应格式。
例如,从相机抓住的图像帧,经过硬件引擎——ISP
(图像信号处理器)
完成处理,然后传输给 VIC
(视频输入控制器)
引擎进行视频化操作,最后传输给显示器。
由此,对于复杂的相机全链路,往往包含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如何把这些硬件引擎有效串联,实现信息传输成为一个挑战。
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重要组件,一个是 NVStreams,另一个是 NvSIPL。
前者能够将数据流水线各部分串联,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以及不同引擎之间的协同工作;
后者能够初始化和配置图像传感器,高效采集数据,进行图像预处理等工作。
有这两个组件作为基础支持,可以实现
Multicast 的强大应用
。
所谓 Multicast,指的是一个参考应用程序,它展示了使用
NVIDIA DriveOS SDK
(包括但不限于 NvMedia SIPL、NVStreams、CUDA 和 TensorRT)
构建相机全链路并实现无缝数据传输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
在 Multicast 应用场景上,支持
跨进程、跨线程、跨 SoC
等多种复杂的通信方式。
从
跨进程
示例中可以清晰看到,生产者进程中有两种数据源,分别来自真实采集与虚拟数据,到达消费者进程后,数据会进行多种处理方式,比如通过 VIC 模块转变图像格式到达 CUDA 模块进一步处理,或者通过 CUDA 模块修改图像数据后传输到下游 Encoder 模块进行编码等。
事实上,由于各车企、Tier1 的产品特性、工具需求各不相同,这要求 Multicast 必须满足扩展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
由此,Multicast 的核心设计思想为两个字,
分层
。
从上到下,依次是展示层、业务层、传输层,其中,展示层扮演指挥者角色,负责构建数据流水线并管理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业务层则是将数据放到对应模块中进行格式转化;最后传输层负责链路建立与数据通信。
由于采用分层设计,各层级各司其职,能减少产生任何数据、业务方面的耦合,从而适用于更复杂的数据处理链路。另外,利用 Multicast 还能有效检测出系统中潜在的性能问题,帮助系统快速完成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Multicast 在自动驾驶应用领域能够释放出诸多特性,比如:
Stitching
(图像拼接)
,将多传感器数据拼接在一起传输给显示器;
Car detection
(车辆检测)
,能够将传感器检测到车辆数据准确画框标识;
DP MST
(多流传输)
,对多通道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后传输到不同显示器上;
Late attach
(后期连接)
,在某个特定的流程或系统运行的后期阶段进行连接或附加操作;
Multiple element
(多元素处理)
,多个输出输入端口,实现数据的灵活处理;
Sc7
(待机模式)
,采用低功耗模式优化系统启动时间;
Sentry mode
(哨兵模式)
,在停车模式下传感器对车辆周围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将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后上传到显示器。
NVIDIA Multicast 这套强大、灵活的应用程序,贯穿了车辆在自动驾驶、泊车领域的多个维度设计,其开放、可扩展性强的特点能够让各车企、Tier1 开发者们实现便捷、高效的定制化服务。
02
端到端技术浪潮下,
完成 DRIVE Thor 的高效部署
端到端给自动驾驶领域点了一把火,这种全新架构,对数据、算力、算法三驾马车提出了严苛要求。
由此,继 NVIDIA DRIVE Orin™ 在自动驾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后,NVIDIA 又推出了新一代车载计算平台 Drive Thor,从底层工具链上引领行业向高阶自动驾驶递进。
不同于以往的
NVIDIA
Ampere
架构,Drive Thor 基于全新
NVIDIA
Blackwell 架构,诞生出了全新特性:
针对 LLM/VLM 应用进行优化,最高达到 2000TOPs 的 FP4 算力;
Tensor 推理引擎更新到 10.x 版本,进行更好的图优化策略;
采用 L2 TilingChaining 技术,实现更好优化与性能加速效果;
引入灵活 GPU 调度方案,能够支撑起端到端+VLM 的架构设计;
……
实际上,从特性回溯,可以看到 Drive Thor 是完全适用于端到端模型的计算平台。之所以在各维度上得到优化与提升,是因为它需要应对更复杂、非结构化的大量场景,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自动驾驶以往面临传统常规道路,模型参数可以压缩到最小,只需要 10x TOPS 的算力;
而面对一些施工道路的非结构化场景,采用的是搭载 Orin 平台的 BEVTransformer 架构设计,减少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需要 100x TOPs 算力;
面临随机性强的执法场景,算力需求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量级,到达 1000x TOPS,才能把「端到端+VLM」这类「通用能力」模型跑起来。
另外,Drive 平台对大模型的支持情况已经覆盖全面,从 Drive Orin 的广泛应用中,可以明确看到无论是 LLAMA、GPT 还是国内百川大模型等,都能释放出不错性能。
理想已经应用了「端到端+VLM」的双系统智驾方案,由
端到端模型担任快系统
,能够快速接收传感器输入,并直接输出行驶轨迹用于控制车辆,应对驾驶车辆时 95% 的常规场景。
剩下 5% 的复杂场景,如临时施工、交通管制等,由
「VLM」的慢系统实现
,它能够进行深入理解产生逻辑思考,最后输出决策信息给快系统。
双系统相互配合,从而确保了自动驾驶能高效处理多数场景,并覆盖复杂路况。
当然,要驾驭这套模型架构,算力平台不仅要有充足的算力储备,还需要支持灵活配置「
算力调度
」策略。
在执行端到端任务时,优先级往往更高,对于算力调度需要及时,而在处理低速一些极端场景时,优先级更低。同样,在进行一些座舱交互、娱乐功能时,就可以把自动驾驶占用的 GPU 让出来。
这种算力调度的需求落地,在 NVIDIA Drive Thor 上能被充分满足,并提供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是
MIG 方
案
,对算力、L2 cache、带宽进行切分,实现 ADAS/LLM 域的「硬隔离」,不同任务在运行时相互独立,不受干扰。
第二种是
GPU 分时调度方案
,实现 ADAS/LLM 域的「软隔离」,应用上可以独占片上算力、带宽。正如「端到端+VLM」方案上,在不同行车场景时赋予不同任务优先级,从而实现算力的灵活调度。
除了支持这类模型架构,NVIDIA 自己也搭建了一套 Model room,其中包含车道检测、多模块设计等相应组件,NVIDIA 都做了深度优化,用户可以在优化组件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的大模型方案。
目前,Model room 已经支持 10+个纯视觉模型、2 个视觉+激光模型,以及一个端到端模型。在优化层面做了 INT8 精度量化、4:2 结构化稀疏、量化稀疏 finetune 等推理训练。可以看到,Model room 在当前纯视觉方案基础上,已经可以做到比开源的视觉基线要更好一些。
而对于端到端这种全新架构,在模型部署上必然会面临一些新挑战。以上海 OpenDriveLab 提出的 UniAD 架构为例,相比 BEV Transformer 架构,它在 perception 基础上增加了 TrackFormer、Motion Former、OccFormer 和 Planner 等相应组件,中间通过 QKV 机制进行通讯。而从 SparseDrive 公布的端到端架构中,把建图感知与规划预测分为两个模块,中间进行信息传递,对于 Transfomer 结构依然存在一定依赖。
所以,可以把端到端架构特点总结为四点:
更多的 transformer 结构
(特别是 PNP 部分)
为融合多模态信息引入很多 shortcut
模型更大,结构更深
输入量纲不统一
对应的,NVIDIA 在 Thor TensorR
T
(10.x)
版本上引入了针对性解决方案,比如 Blackwell Flash Attention 方案、新一代图优化编译引擎、L2 cache TilingChaining、新的混合精度类型等,帮助对应结构进行有效优化。
03
OpenUSD 打通数据格式,
利用 Omniverse 构建数字工厂
自动驾驶模型建设离不开仿真环节,作为自动驾驶开发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它需要和其它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数据驱动闭环。
这就要求,仿真软件需要具备强大的兼容性,并且能够构建出高质量场景库,泛化出更多场景。
NVIDlA Omniverse 平台集成了 NVIDlA 20 余年的技术结晶,在自动驾驶仿真领域以及汽车数字工厂建设上,都迸发出强大势能。
首先,NVIDlA Omniverse 平台基于 OpenUSD 这一技术基础。它是一种统一数据格式,能够把传统 CAD、Python 等不同的软件语言全部兼容转化成一种语言,然后将数字资产全部转化到 NVIDlA Omniverse 平台进行下一步的可视化作业。
这个强大应用进行生态打通后,可以释放出多种特性:
联接多样化工具,包括 AR、VR、DCC 等各种类型的软件工具及数字资产;
利用多种工具实现定制化工作流程;
分层化设计,实现多人协同工作,并不局限于一种平台生态。
除了 OpenUSD 之外,NVIDlA 还拥有光追渲染的 NVIDIA RTX™ 技术、加速计算能力以及生成式 AI 等技术储备,都集成在 NVIDlA Omniverse 平台中。
在自动驾驶仿真领域,基于 OpenUSD 的数据格式场景,Omniverse 平台可以将大模型对接进来,实时生成可视化数据,展示碰撞报告等,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对虚拟场景进行多维度设置,比如
车速、自然天气、极端情况
等,从而高效帮助模型进行优化,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在建设数字工厂领域,Omniverse 平台通过虚拟场景的提前验证与排查,改进生产线的效率问题。
在通用汽车案例中,就通过 Omniverse 平台
构建了统一的数据工作流程
,开发者可以在原有熟悉的软件中进行设计作业,并且通过 OpenUSD 与 Omniverse 平台完成实时协作,进而减少数据传导时间,简化工作流程。
更具体一些,A 同事在对汽车模型进行调整,包括位置移动、布线摆放等;B 同事通过 UE 对场景进行搭建及纹理生成,C 同事在 Omniverse 平台中进行实时渲染和查看,三者操作可以实时进行,一旦发生问题可以及时反馈解决。
这意味着,工作流程基于 Omniverse 平台得到重新构建,以往是以往是从建模软件到材质软件,再到仿真软件的层层过渡,现在所有软件通过统一 USD 格式,完成实时的审查、协作以及评审工作。
这种
降本增效
能力直接反馈到数据增长上,比如宝马建设全球虚拟工厂规划及运营,实现设计冻结时间节省了 98%,计划进程速度提升了 30%;奔驰打造虚拟装配线,实现建设时间缩短两倍,能耗上节约了 20%。
实际上,Omniverse 不仅是工具,而是一个开发平台。它需要多人协同,一同将这个框架扩展的更加完整,生态更加丰富。
总之,一个理想的工具链需满足的核心要求是,高效。
自动驾驶级别越往上走,开发难度成指数级增长,高效二字变得越来越难实现。
但 NVIDIA 凭借多年技术累积,打造出一系列稳定、可靠的软硬件工具箱,无论是解决信息传输问题的相机全链路方案,还是比 Drive Orin 性能更进阶的 Drive Thor,亦或者集成 20 年经验的数字孪生 Omniverse 平台,都从不同维度按下了研发的「加速键」。
由此,自动驾驶开发者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不必为繁琐的工具链问题所分心。
*与 NVIDIA 产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完整或部分)的版权均归 NVIDIA Corporation 所有。
NVIDIA专为自动驾驶打造了一套基础平台NVIDIADriveOS,使汽车能够高效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对环境的感知与适应,并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
作者
|
刘佳艺
随着 L2+自动驾驶逐步渗透,行业向高阶自动驾驶发起新一轮进攻。
整个算法架构也随之不断演进:
从独立模型过渡到多任务学习;
从传感器数据后融合到前融合;
从规则主导转变为深度学习;
…
另外,端到端成为各车企、Tier1 绕不开的技术关键词。
比如理想发布「端到端+VLM」的全新模型架构,打出快慢系统的组合拳,能让 AI 做出拟人化的驾驶行为。
而这些模型性能的进阶,是基于底层开发工具链足够强大。
具体要求是,能够向更高效的网络设计与算法优化不断靠拢。
这是 NVIDIA 的优势。
在近期《汽车之心·行家说》NVIDIA 专场中,作为全球领先的 AI 计算助推者,以自动驾驶开发平台和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等推动行业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提供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同步传输,实现快速感知与准确决策的
相机全链路方案
;
打造高效并行计算、实时 AI 推理于一体的软件开发平台
NVIDIA DriveOS™
;
强算力且算力灵活调配,集成多种智能汽车功能的车载计算平台
NVIDIA DRIVE Thor™
;
具备先进渲染技术,提供高逼真虚拟环境进行模型训练、测试与验证的数字孪生平台
NVIDIA Omniverse™
;
……
这一整套软硬件耦合的开发体系,贯穿从数据处理到仿真训练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者们能够高效进行研发任务,并实现超越预期的高性能表现。
而如何熟悉并快速上车这一系列工具,突破自动驾驶的开发瓶颈,在《汽车之心·行家说》NVIDIA 专场中,
NVIDIA 及丽台科技
的技术团队对此做出了细致解答。
01
聚焦 Multicast 应用,
打造相机全链路方案
NVIDIA 专为自动驾驶打造了一套基础平台
NVIDIA DriveOS
,使汽车能够高效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对环境的感知与适应,并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
从针对 Drive Thor 打造的软件堆栈示意图上,可以看到从底层传感器设备开始,到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形成了一套紧密耦合的开发架构。
在软件部分
(图示右上角)
,包含一系列重要组件,比如
NVStreams
、NvMedia、NvSIPL Drivers 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快速、准确抓取传感器图像数据并进行优化处理,这其中要经过一连串硬件引擎来帮助数据转化成对应格式。
例如,从相机抓住的图像帧,经过硬件引擎——ISP
(图像信号处理器)
完成处理,然后传输给 VIC
(视频输入控制器)
引擎进行视频化操作,最后传输给显示器。
由此,对于复杂的相机全链路,往往包含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如何把这些硬件引擎有效串联,实现信息传输成为一个挑战。
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重要组件,一个是 NVStreams,另一个是 NvSIPL。
前者能够将数据流水线各部分串联,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以及不同引擎之间的协同工作;
后者能够初始化和配置图像传感器,高效采集数据,进行图像预处理等工作。
有这两个组件作为基础支持,可以实现
Multicast 的强大应用
。
所谓 Multicast,指的是一个参考应用程序,它展示了使用
NVIDIA DriveOS SDK
(包括但不限于 NvMedia SIPL、NVStreams、CUDA 和 TensorRT)
构建相机全链路并实现无缝数据传输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
在 Multicast 应用场景上,支持
跨进程、跨线程、跨 SoC
等多种复杂的通信方式。
从
跨进程
示例中可以清晰看到,生产者进程中有两种数据源,分别来自真实采集与虚拟数据,到达消费者进程后,数据会进行多种处理方式,比如通过 VIC 模块转变图像格式到达 CUDA 模块进一步处理,或者通过 CUDA 模块修改图像数据后传输到下游 Encoder 模块进行编码等。
事实上,由于各车企、Tier1 的产品特性、工具需求各不相同,这要求 Multicast 必须满足扩展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
由此,Multicast 的核心设计思想为两个字,
分层
。
从上到下,依次是展示层、业务层、传输层,其中,展示层扮演指挥者角色,负责构建数据流水线并管理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业务层则是将数据放到对应模块中进行格式转化;最后传输层负责链路建立与数据通信。
由于采用分层设计,各层级各司其职,能减少产生任何数据、业务方面的耦合,从而适用于更复杂的数据处理链路。另外,利用 Multicast 还能有效检测出系统中潜在的性能问题,帮助系统快速完成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Multicast 在自动驾驶应用领域能够释放出诸多特性,比如:
Stitching
(图像拼接)
,将多传感器数据拼接在一起传输给显示器;
Car detection
(车辆检测)
,能够将传感器检测到车辆数据准确画框标识;
DP MST
(多流传输)
,对多通道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后传输到不同显示器上;
Late attach
(后期连接)
,在某个特定的流程或系统运行的后期阶段进行连接或附加操作;
Multiple element
(多元素处理)
,多个输出输入端口,实现数据的灵活处理;
Sc7
(待机模式)
,采用低功耗模式优化系统启动时间;
Sentry mode
(哨兵模式)
,在停车模式下传感器对车辆周围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将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后上传到显示器。
NVIDIA Multicast 这套强大、灵活的应用程序,贯穿了车辆在自动驾驶、泊车领域的多个维度设计,其开放、可扩展性强的特点能够让各车企、Tier1 开发者们实现便捷、高效的定制化服务。
02
端到端技术浪潮下,
完成 DRIVE Thor 的高效部署
端到端给自动驾驶领域点了一把火,这种全新架构,对数据、算力、算法三驾马车提出了严苛要求。
由此,继 NVIDIA DRIVE Orin™ 在自动驾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后,NVIDIA 又推出了新一代车载计算平台 Drive Thor,从底层工具链上引领行业向高阶自动驾驶递进。
不同于以往的
NVIDIA
Ampere
架构,Drive Thor 基于全新
NVIDIA
Blackwell 架构,诞生出了全新特性:
针对 LLM/VLM 应用进行优化,最高达到 2000TOPs 的 FP4 算力;
Tensor 推理引擎更新到 10.x 版本,进行更好的图优化策略;
采用 L2 TilingChaining 技术,实现更好优化与性能加速效果;
引入灵活 GPU 调度方案,能够支撑起端到端+VLM 的架构设计;
……
实际上,从特性回溯,可以看到 Drive Thor 是完全适用于端到端模型的计算平台。之所以在各维度上得到优化与提升,是因为它需要应对更复杂、非结构化的大量场景,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自动驾驶以往面临传统常规道路,模型参数可以压缩到最小,只需要 10x TOPS 的算力;
而面对一些施工道路的非结构化场景,采用的是搭载 Orin 平台的 BEVTransformer 架构设计,减少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需要 100x TOPs 算力;
面临随机性强的执法场景,算力需求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量级,到达 1000x TOPS,才能把「端到端+VLM」这类「通用能力」模型跑起来。
另外,Drive 平台对大模型的支持情况已经覆盖全面,从 Drive Orin 的广泛应用中,可以明确看到无论是 LLAMA、GPT 还是国内百川大模型等,都能释放出不错性能。
理想已经应用了「端到端+VLM」的双系统智驾方案,由
端到端模型担任快系统
,能够快速接收传感器输入,并直接输出行驶轨迹用于控制车辆,应对驾驶车辆时 95% 的常规场景。
剩下 5% 的复杂场景,如临时施工、交通管制等,由
「VLM」的慢系统实现
,它能够进行深入理解产生逻辑思考,最后输出决策信息给快系统。
双系统相互配合,从而确保了自动驾驶能高效处理多数场景,并覆盖复杂路况。
当然,要驾驭这套模型架构,算力平台不仅要有充足的算力储备,还需要支持灵活配置「
算力调度
」策略。
在执行端到端任务时,优先级往往更高,对于算力调度需要及时,而在处理低速一些极端场景时,优先级更低。同样,在进行一些座舱交互、娱乐功能时,就可以把自动驾驶占用的 GPU 让出来。
这种算力调度的需求落地,在 NVIDIA Drive Thor 上能被充分满足,并提供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是
MIG 方
案
,对算力、L2 cache、带宽进行切分,实现 ADAS/LLM 域的「硬隔离」,不同任务在运行时相互独立,不受干扰。
第二种是
GPU 分时调度方案
,实现 ADAS/LLM 域的「软隔离」,应用上可以独占片上算力、带宽。正如「端到端+VLM」方案上,在不同行车场景时赋予不同任务优先级,从而实现算力的灵活调度。
除了支持这类模型架构,NVIDIA 自己也搭建了一套 Model room,其中包含车道检测、多模块设计等相应组件,NVIDIA 都做了深度优化,用户可以在优化组件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的大模型方案。
目前,Model room 已经支持 10+个纯视觉模型、2 个视觉+激光模型,以及一个端到端模型。在优化层面做了 INT8 精度量化、4:2 结构化稀疏、量化稀疏 finetune 等推理训练。可以看到,Model room 在当前纯视觉方案基础上,已经可以做到比开源的视觉基线要更好一些。
而对于端到端这种全新架构,在模型部署上必然会面临一些新挑战。以上海 OpenDriveLab 提出的 UniAD 架构为例,相比 BEV Transformer 架构,它在 perception 基础上增加了 TrackFormer、Motion Former、OccFormer 和 Planner 等相应组件,中间通过 QKV 机制进行通讯。而从 SparseDrive 公布的端到端架构中,把建图感知与规划预测分为两个模块,中间进行信息传递,对于 Transfomer 结构依然存在一定依赖。
所以,可以把端到端架构特点总结为四点:
更多的 transformer 结构
(特别是 PNP 部分)
为融合多模态信息引入很多 shortcut
模型更大,结构更深
输入量纲不统一
对应的,NVIDIA 在 Thor TensorR
T
(10.x)
版本上引入了针对性解决方案,比如 Blackwell Flash Attention 方案、新一代图优化编译引擎、L2 cache TilingChaining、新的混合精度类型等,帮助对应结构进行有效优化。
03
OpenUSD 打通数据格式,
利用 Omniverse 构建数字工厂
自动驾驶模型建设离不开仿真环节,作为自动驾驶开发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它需要和其它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数据驱动闭环。
这就要求,仿真软件需要具备强大的兼容性,并且能够构建出高质量场景库,泛化出更多场景。
NVIDlA Omniverse 平台集成了 NVIDlA 20 余年的技术结晶,在自动驾驶仿真领域以及汽车数字工厂建设上,都迸发出强大势能。
首先,NVIDlA Omniverse 平台基于 OpenUSD 这一技术基础。它是一种统一数据格式,能够把传统 CAD、Python 等不同的软件语言全部兼容转化成一种语言,然后将数字资产全部转化到 NVIDlA Omniverse 平台进行下一步的可视化作业。
这个强大应用进行生态打通后,可以释放出多种特性:
联接多样化工具,包括 AR、VR、DCC 等各种类型的软件工具及数字资产;
利用多种工具实现定制化工作流程;
分层化设计,实现多人协同工作,并不局限于一种平台生态。
除了 OpenUSD 之外,NVIDlA 还拥有光追渲染的 NVIDIA RTX™ 技术、加速计算能力以及生成式 AI 等技术储备,都集成在 NVIDlA Omniverse 平台中。
在自动驾驶仿真领域,基于 OpenUSD 的数据格式场景,Omniverse 平台可以将大模型对接进来,实时生成可视化数据,展示碰撞报告等,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对虚拟场景进行多维度设置,比如
车速、自然天气、极端情况
等,从而高效帮助模型进行优化,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在建设数字工厂领域,Omniverse 平台通过虚拟场景的提前验证与排查,改进生产线的效率问题。
在通用汽车案例中,就通过 Omniverse 平台
构建了统一的数据工作流程
,开发者可以在原有熟悉的软件中进行设计作业,并且通过 OpenUSD 与 Omniverse 平台完成实时协作,进而减少数据传导时间,简化工作流程。
更具体一些,A 同事在对汽车模型进行调整,包括位置移动、布线摆放等;B 同事通过 UE 对场景进行搭建及纹理生成,C 同事在 Omniverse 平台中进行实时渲染和查看,三者操作可以实时进行,一旦发生问题可以及时反馈解决。
这意味着,工作流程基于 Omniverse 平台得到重新构建,以往是以往是从建模软件到材质软件,再到仿真软件的层层过渡,现在所有软件通过统一 USD 格式,完成实时的审查、协作以及评审工作。
这种
降本增效
能力直接反馈到数据增长上,比如宝马建设全球虚拟工厂规划及运营,实现设计冻结时间节省了 98%,计划进程速度提升了 30%;奔驰打造虚拟装配线,实现建设时间缩短两倍,能耗上节约了 20%。
实际上,Omniverse 不仅是工具,而是一个开发平台。它需要多人协同,一同将这个框架扩展的更加完整,生态更加丰富。
总之,一个理想的工具链需满足的核心要求是,高效。
自动驾驶级别越往上走,开发难度成指数级增长,高效二字变得越来越难实现。
但 NVIDIA 凭借多年技术累积,打造出一系列稳定、可靠的软硬件工具箱,无论是解决信息传输问题的相机全链路方案,还是比 Drive Orin 性能更进阶的 Drive Thor,亦或者集成 20 年经验的数字孪生 Omniverse 平台,都从不同维度按下了研发的「加速键」。
由此,自动驾驶开发者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不必为繁琐的工具链问题所分心。
*与 NVIDIA 产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完整或部分)的版权均归 NVIDIA Corporation 所有。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相关新闻
线控底盘,自动驾驶时代的基石?
智车科技
1周前
自动驾驶的全球战事
虎嗅APP
3周前
世界最大锂电池回收厂爆炸
汽车商业评论
2小时前
中国黑科技,震惊新加坡
伯虎财经
10小时前
2024年SoC板块概念股,值得收藏研究!(11月7日)
南方财富网
2小时前
特朗普如当选美国总统,将废除“芯片法案”?
芯智讯
2天前
大消息!华为,支付宝宣布!
中国基金报
11小时前
这场6G大会11月定档上海 三大运营商、华为、小米都要来
东方财富网
1天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