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经济盛衰轮回的秘密

笔记侠

6天前

特维德比较认可的一个对经济周期的定义,出自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第二,当经济周期发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整体经济活动”的震荡。...特维德从目前的众多研究成果中提取出了造成经济周期的五个主要因素:利息支付、资产价格、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和存货。

《更新书堂》·第501篇
容来源|  本文摘编自浙江人民出版社书籍
《得到:速通100本经典》得到听书 编
责编| 明月楼  排版| 甜醅

第 8663篇深度好文:3163字 | 12 分钟阅读

大家应该对“经济周期”这个概念不陌生。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我们在高中就接触过的。

而“逃”这个字,恰恰是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背后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什么意思呢?

其实,人们研究经济周期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面对经济危机时的恐惧和逃离心态。

18世纪,欧美主要经济体处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经济危机的不定期来袭;但每一次危机之后,经济又会迎来新一波的发展。

这样的周期性波动,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投入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即使没有外部冲击,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似乎依然会自发地循环下去,像是市场经济国家逃不开的一种宿命。

而学者们对经济周期的探索方向,也逐渐从“逃离”转向了“共生”,希望能够通过理解周期运转的逻辑来趋利避害。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比较全面客观地总结了人们在过去300多年里,关于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成果。

这本书的作者拉斯·特维德,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员、企业家兼投资人。

一、什么是经济周期?

特维德比较认可的一个对经济周期的定义,出自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

米切尔在1913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里,对当时流行的经济周期理论做了简短的叙述,并给出了一个定义:经济周期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

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国家会依次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不同的阶段,完整走过一轮需要的时间从1年到12年不等。

特维德提醒我们注意两点:

第一,每一轮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是不固定的;

第二,当经济周期发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整体经济活动”的震荡。

那么,“整体经济活动”的震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据记载,18世纪,荷兰、英国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而每一次危机之后,经济就会复苏,然后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等到进入19世纪,德国、美国也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当时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经济体。

根据特维德的总结,经济周期的出现,需要有比较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信用货币制度作为环境支持。

这在一个国家的具体表现通常是,工商企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并且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和标价的主要工具是有国家信用背书的纸币。

因为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一国经济才会变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从而出现普遍性的震荡局面。

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特维德从目前的众多研究成果中提取出了造成经济周期的五个主要因素:利息支付、资产价格、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和存货。

其中,利息支付称为“货币因素”,另外四个因素统称为“经济因素”。

对于每个因素的具体传导机理,我们不用挨个去研究。我们可以整体理解一下它们对经济周期的驱动作用。

还是回到特维德构建的比喻:把全球经济看作一台运转中的机器。

这五个因素就像驱动机器运转的五个巨大的活塞,它们各自上下运动的速度是不同的。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这些活塞会同时到达最低点的位置,产生一股巨大的撞击力量,造成经济机器内部的大震荡。

这个时候,经济危机就发生了。之后,这五个活塞又会各自运动起来,带领我们进入新一轮的周期。

在这本书提到的经济周期的所有驱动力中,特维德尤其强调了房地产市场的作用。他甚至把房地产市场称作“周期之母”。

后来,这个说法也在学界和业界被广泛引用。

全球历史上很多大的经济危机和房地产有关

比如,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与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随后的银行业危机有很大关系;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陷入失落的20年;1998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多数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但是,为什么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会这么大呢?

特维德用现实数据和几个简单的计算,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背后的逻辑。

特维德选取了经济表现中规中矩的一年作为数据样本。

2004年,全球可变价格资产的总额是全球GDP的4-5倍。其中,可变价格资产是指价格不固定且会发生变化的资产,比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

在2004年全球的可变价格资产中,房地产占了大约一半。也就是说,2004年,全球房地产价格总额是GDP的两倍多。

我们都知道,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财富,而财富的增减又会影响我们的支出。研究表明,这个影响的比例一般是4%。

这个数看起来似乎不大,但我们设想一下,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房价从GDP的4倍变成了5倍,之后又掉头向下跌了五分之一,也就是GDP的100%。

这样的财富损失再乘以4%。如果用支出法计算的话,当年GDP的实际增长就会损失100%×4%=4%。

也就是说,如果原本当年GDP增长能够达到6%,那么在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下,实际增长率可能只剩下2%。

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化的计算,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但特维德进行这一番计算的目的是,让我们看到,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基数很大,并且跟人们的实际财富紧密相关,因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才会对经济的整体状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房地产市场还具有多重放大效应。

比如,房地产价格会对房地产开发和建造产生影响,而房地产建造也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可能比我们刚才算得还要大。

三、如果经济周期注定“逃不开”,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对国家来说,头疼的肯定是经济周期里的萧条阶段。

早期的经济学家一般假定,在萧条期内,即使不进行干预,经济也会自己回到增长的路径上。

有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人为干预会对经济的回暖起到反效果。也有很多学者站在相反的一边,认为政府应当通过财政刺激、货币刺激等政策干预,把经济带出低谷。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西方经济学的钟摆都在干预和放任之间来回摆动,两派学者争论不休。

不过,特维德也提醒人们,不管是主张干预的一派还是主张放任的一派,他们都是市场经济的维护者,他们都承认要想让经济回到正轨,根本力量还是来自市场的自我运行和修复。

因此,所有这些讨论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这个特定前提下的。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经济周期只是300多年里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现象。

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生活在由市场机制主导资源配置的经济体系中。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长久地与经济周期相伴而行。

而对个人来说,了解经济周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帮助我们以冷静、理性的视角看待经济的波动起伏。

我们可以了解到,繁荣不会永生永续,衰退也不是繁荣的对立面,两者是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从投资的视角来看,理解了经济周期的存在,我们就不会期望牛市一直持续,也不用担心市场从此“一熊不振”。

我们会明白,投资中最可贵的是,在繁荣时有未雨绸缪的智慧,在衰退时亦有耐心坚守的勇气。

回顾经济周期现象诞生以来的300多年,我们可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在稳定与繁荣的时期,人们很容易忘记经济周期,甚至会质疑它的存在;而在衰退和萧条的时期,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关注度则会陡然上升。

因此,人们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本身就有“周期性”。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记住的是,在我们目前身处的这台经济机器中,周期的力量总是存在的,而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就连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们也无法参透。

因此,面对这样一种力量,最明智的选择或许就是,始终保持谦虚、审慎。

纵观历史,每当人们自以为已经战胜经济周期的时候,往往就是周期力量的惩罚即将到来的时候。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 特朗普重返白宫:我们的挑战在哪里?

  • 拼多多,跟全世界开了个玩笑

  • 双十一晚会停办,一个消费时代结束了

  • 低空经济,下一个万亿新赛道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特维德比较认可的一个对经济周期的定义,出自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第二,当经济周期发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整体经济活动”的震荡。...特维德从目前的众多研究成果中提取出了造成经济周期的五个主要因素:利息支付、资产价格、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和存货。

《更新书堂》·第501篇
容来源|  本文摘编自浙江人民出版社书籍
《得到:速通100本经典》得到听书 编
责编| 明月楼  排版| 甜醅

第 8663篇深度好文:3163字 | 12 分钟阅读

大家应该对“经济周期”这个概念不陌生。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我们在高中就接触过的。

而“逃”这个字,恰恰是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背后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什么意思呢?

其实,人们研究经济周期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面对经济危机时的恐惧和逃离心态。

18世纪,欧美主要经济体处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经济危机的不定期来袭;但每一次危机之后,经济又会迎来新一波的发展。

这样的周期性波动,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投入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即使没有外部冲击,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似乎依然会自发地循环下去,像是市场经济国家逃不开的一种宿命。

而学者们对经济周期的探索方向,也逐渐从“逃离”转向了“共生”,希望能够通过理解周期运转的逻辑来趋利避害。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比较全面客观地总结了人们在过去300多年里,关于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成果。

这本书的作者拉斯·特维德,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员、企业家兼投资人。

一、什么是经济周期?

特维德比较认可的一个对经济周期的定义,出自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

米切尔在1913年出版的《经济周期》一书里,对当时流行的经济周期理论做了简短的叙述,并给出了一个定义:经济周期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

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国家会依次出现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不同的阶段,完整走过一轮需要的时间从1年到12年不等。

特维德提醒我们注意两点:

第一,每一轮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是不固定的;

第二,当经济周期发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整体经济活动”的震荡。

那么,“整体经济活动”的震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据记载,18世纪,荷兰、英国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而每一次危机之后,经济就会复苏,然后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等到进入19世纪,德国、美国也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当时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经济体。

根据特维德的总结,经济周期的出现,需要有比较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信用货币制度作为环境支持。

这在一个国家的具体表现通常是,工商企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并且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和标价的主要工具是有国家信用背书的纸币。

因为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一国经济才会变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从而出现普遍性的震荡局面。

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特维德从目前的众多研究成果中提取出了造成经济周期的五个主要因素:利息支付、资产价格、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和存货。

其中,利息支付称为“货币因素”,另外四个因素统称为“经济因素”。

对于每个因素的具体传导机理,我们不用挨个去研究。我们可以整体理解一下它们对经济周期的驱动作用。

还是回到特维德构建的比喻:把全球经济看作一台运转中的机器。

这五个因素就像驱动机器运转的五个巨大的活塞,它们各自上下运动的速度是不同的。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这些活塞会同时到达最低点的位置,产生一股巨大的撞击力量,造成经济机器内部的大震荡。

这个时候,经济危机就发生了。之后,这五个活塞又会各自运动起来,带领我们进入新一轮的周期。

在这本书提到的经济周期的所有驱动力中,特维德尤其强调了房地产市场的作用。他甚至把房地产市场称作“周期之母”。

后来,这个说法也在学界和业界被广泛引用。

全球历史上很多大的经济危机和房地产有关

比如,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与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随后的银行业危机有很大关系;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陷入失落的20年;1998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多数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但是,为什么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会这么大呢?

特维德用现实数据和几个简单的计算,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背后的逻辑。

特维德选取了经济表现中规中矩的一年作为数据样本。

2004年,全球可变价格资产的总额是全球GDP的4-5倍。其中,可变价格资产是指价格不固定且会发生变化的资产,比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等。

在2004年全球的可变价格资产中,房地产占了大约一半。也就是说,2004年,全球房地产价格总额是GDP的两倍多。

我们都知道,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我们的财富,而财富的增减又会影响我们的支出。研究表明,这个影响的比例一般是4%。

这个数看起来似乎不大,但我们设想一下,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房价从GDP的4倍变成了5倍,之后又掉头向下跌了五分之一,也就是GDP的100%。

这样的财富损失再乘以4%。如果用支出法计算的话,当年GDP的实际增长就会损失100%×4%=4%。

也就是说,如果原本当年GDP增长能够达到6%,那么在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下,实际增长率可能只剩下2%。

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化的计算,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但特维德进行这一番计算的目的是,让我们看到,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基数很大,并且跟人们的实际财富紧密相关,因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才会对经济的整体状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房地产市场还具有多重放大效应。

比如,房地产价格会对房地产开发和建造产生影响,而房地产建造也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可能比我们刚才算得还要大。

三、如果经济周期注定“逃不开”,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对国家来说,头疼的肯定是经济周期里的萧条阶段。

早期的经济学家一般假定,在萧条期内,即使不进行干预,经济也会自己回到增长的路径上。

有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人为干预会对经济的回暖起到反效果。也有很多学者站在相反的一边,认为政府应当通过财政刺激、货币刺激等政策干预,把经济带出低谷。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西方经济学的钟摆都在干预和放任之间来回摆动,两派学者争论不休。

不过,特维德也提醒人们,不管是主张干预的一派还是主张放任的一派,他们都是市场经济的维护者,他们都承认要想让经济回到正轨,根本力量还是来自市场的自我运行和修复。

因此,所有这些讨论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这个特定前提下的。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经济周期只是300多年里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现象。

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生活在由市场机制主导资源配置的经济体系中。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长久地与经济周期相伴而行。

而对个人来说,了解经济周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帮助我们以冷静、理性的视角看待经济的波动起伏。

我们可以了解到,繁荣不会永生永续,衰退也不是繁荣的对立面,两者是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从投资的视角来看,理解了经济周期的存在,我们就不会期望牛市一直持续,也不用担心市场从此“一熊不振”。

我们会明白,投资中最可贵的是,在繁荣时有未雨绸缪的智慧,在衰退时亦有耐心坚守的勇气。

回顾经济周期现象诞生以来的300多年,我们可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在稳定与繁荣的时期,人们很容易忘记经济周期,甚至会质疑它的存在;而在衰退和萧条的时期,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关注度则会陡然上升。

因此,人们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本身就有“周期性”。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记住的是,在我们目前身处的这台经济机器中,周期的力量总是存在的,而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就连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们也无法参透。

因此,面对这样一种力量,最明智的选择或许就是,始终保持谦虚、审慎。

纵观历史,每当人们自以为已经战胜经济周期的时候,往往就是周期力量的惩罚即将到来的时候。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 特朗普重返白宫:我们的挑战在哪里?

  • 拼多多,跟全世界开了个玩笑

  • 双十一晚会停办,一个消费时代结束了

  • 低空经济,下一个万亿新赛道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