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行业由繁荣泡沫急速入冬带来的温差,彻底改写了中国Biotech的成长逻辑,顺势完成了一场认知大改造。
在此之前,许多Biotech都怀揣着从一级市场拿钱快速推进管线产品到达里程碑,然后完成IPO冲刺上市的美好憧憬,新药成功上市和大卖似乎是理所当然,进阶Biopharma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然而资本寒冬彻底打破幻想,中国Biotech集体进入逆风局,新的共识是在当前找到宝贵现金让公司先活下来,才有资格讲未来的机会。对于Biotech来说,公认的出路是基于产品的BD及其衍生合作形态。于是,以Roivant为起点的Newco模式,以Royalty Pharma为代表的医药特许权融资(PRF)模式等,掀起了关于产业资源整合的思考热潮。
近日,一项国内Biotech和CRO公司的创新药项目合作模式脱颖而出。阳光诺和10月29日公告,其与艺妙神州及其子公司再妙生物合作研发的CD19 CAR-T药物ZM001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别之处在于,双方约定在药品成功获批上市后,双方将依事先约定好的比例分配收益。
药企之间针对创新药项目达成开发合作和共享收益的模式较为常见,发生在产业不同生态位上的甲乙方之间则别具新意。
尽管licenest out为一部分国产创新药开发暂时提供了资金,但是还有众多Biotech手头上的庞大管线资产正面临研发搁置或者成为“产能出清”对象的危机。另一头,CRO传统模式的新药研发服务,在当前也面临着资金紧张的Biotech无法回款的风险。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语境之下,当Biotech和临床CRO搭伙起灶,一方提供早期资产,另一方提供临床服务,双方把管线项目向前推进释放更多商业价值出来作为合作基础和共识,为创新药产业资源整合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CD19 CAR-T疗法,有望根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其发病机制为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异常激活,不断产生自身抗体,导致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并引起全身炎症,损伤各种组织和器官。
中国SLE患者约有100万人,总数位居全球第一,发病率位居第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约为47.53/10万人,发病率约为8.57/10万人。根据0.8%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5年中国SLE患病者人数将达107.83万人。
当前SLE的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手段是皮质类固醇、抗疟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细胞毒性药物以及免疫抑制/调节剂。但传统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时会加重器官损害,进一步危害SLE患者,尤其是中度至重度活动性SLE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存。
生物制剂是近年较为热门的新兴疗法。目前仅有3款药物在全球获批上市,分别是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和阿尼鲁单抗,但依然很难达到DORIS(SLE缓解的最高标准)缓解或LLDAS(SLE缓解的较高标准)。因此,通过创新疗法实现SLE的长期缓解乃至根治,仍是亟需解决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CAR-T细胞疗法的应用,有望扭转SLE难以根治的临床困局。
2023年12月9日,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血液学学会年会上,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Fabian Müller博士报告了一项最新研究数据,15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其中8名SLE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疗法后不再出现症状,且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者已经保持了两年多无病状态。
相较已上市治疗方案,美天旎、iCell Gene、诺华等企业的CAR-T药物在IIT或临床I期均已展现出惊人疗效。例如,美天旎CD19 CAR-T产品无药物DORIS缓解率达到100%,iCell Gene的BCMA/CD19 CAR-T产品无药物DORIS缓解77%。
然而,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尚无CAR-T药物获批用于治疗SLE,大多产品仍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艺妙神州与阳光诺和合作的靶向CD19自体CAR-T产品ZM001,基于艺妙神州一站式自主基因细胞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开发,应用其领先的规模化质粒制备、慢病毒载体制备、原代免疫细胞制备等核心技术。在临床前研究中,ZM001已展现出了快速清除B细胞且持续性的疗效,以及极低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ZM001是阳光诺和布局CGT领域的前锋项目。
刘宇晶表示,公司团队去年就开始思考如何切入CGT领域。经过半年的调研和讨论,今年6月,阳光诺和与艺妙神州正式敲定了就ZM001项目的合作。
艺妙神州此前已有多款CAR-T产品在肿瘤领域取得了良好进展。与ZM001机制类似的IM19项目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II期试验已完成,即将提交NDA申请。在套细胞淋巴瘤、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I期试验中,也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数据。
“ZM001目前仅申报了SLE一项适应症,但具备拓展到其他适应症的潜力。虽然目前和艺妙神州就ZM001的合作协议仅针对在SLE上的权益,但未来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可能。”刘宇晶表示。
进军CGT是阳光诺和近两年创新转型中的重要一环。阳光诺和成立于2009年,最初依托仿制药CRO服务起家,后乘上国内创新药时代浪潮,协助医药制造企业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
2018年,阳光诺和在政策影响下主动开启创新转型。
这一年,首批带量采购正式落地。随后“4+7” 带量采购在全国范围内扩面。随着原研企业以及印度仿制药的纷纷涌入,价格战趋于白热化状态。这意味着,仿制药高毛利率黄金时代即将落幕。
身处漩涡中央的阳光诺和迅速展开业务结构优化。在保持仿制药CRO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向创新药CRO业务拓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创新药服务链条,提升自身在创新药研发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该公司订单结构已从纯仿制药转型为仿创结合,仿制药和创新药新增订单比例已接近1:1,创新药CRO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转型成果显著。
阳光诺和并不局限在“卖水人”的角色中,同步着力创新药物开发。自确定创新转型战略以来,该公司在成都和无锡建立了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研发实验室,自主研发团队也已取得不小的进展。
目前,阳光诺和在多肽药物、核药、CGT、小核酸药物等方向进行了多元布局,多项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已进入临床阶段,研发进度较快的STC007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主要针对术后疼痛治疗以及接受血液透析的成人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中至重度瘙痒(CKD-aP)。
高研发投入为阳光诺和的创新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加快创新项目的推进和技术的突破。根据阳光诺和近期财报,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合计1.2亿元,同比增长43.76%。除自主研发外,阳光诺和还在积极寻找创新资产合作伙伴。
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艺妙神州和阳光诺和合作孵化早期项目,展示出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一合作模式为Biotech公司直接提供临床开发服务。经调研,自体细胞治疗产品如进行中美双报,仅临床I期投入就在几千万到一亿之间。临床II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疗效评估和安全性研究,投入可达数亿元。若只考虑本土临床试验,临床I期需要投入1000-2000万元,做完临床II期至少共需要4000-5000万元。当然,上述资金还未计入公司生产运营费用。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Biotech公司无力推进优质早期资产的临床开发,在缺少临床数据的情况下妄谈BD更似是镜花水月。通过让渡一部分产品未来收益,获得阳光诺和这样具备完善临床服务能力的CRO公司的临床开发服务资源,让早期项目释放更多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也就保留了未来通过产品BD或者上市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可能性。
对于临床CRO公司来说,早期药物发现并非其专长,通过提供临床服务获得Biotech公司的早期项目权益,获得潜在收益更高的新药研发竞赛的入场机会,从传统的单纯提供服务转变为参与产品商业价值分成,使公司的收益不再局限于服务费用,而转向“服务投资”的项目升值。
在此之前,各类CRO公司也都在基于自身的服务能力和行业资源拓展业务模式。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CRO龙头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与更多Biotech深度捆绑,维亚生物通过孵化获得公司股权。营收规模不及龙头的CRO公司很难复刻这类模式,在单个项目上的权益合作看起来就更简便易行。
当然,转型做投资或直面创新的CRO企业,必然会暴露在创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之中,且需要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加大的挑战。仍然需要较为坚实的资金基础和稳定的增长作为支撑。
以阳光诺和为例,即使是在CXO行业整体营收下行阶段,这家公司依然在2023年营收增长40.98%,达9.53亿元。这使得公司能够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增加投入,购买先进的研发设备、引进高端人才、推进后续临床试验等。
艺妙神州投入早期资产,阳光诺和投入临床服务,实现了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补。使各方能够集中精力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攻克项目难题。为Biotech企业和CRO企业提供资本寒冬中“抱团取暖”新方案。从产业运作视角来看,阳光诺和的创新转型及其与艺妙神州的合作实践,也预示资源整合并非只有并购一种形式,中国医药产业或将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资源优化之路。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创新药行业由繁荣泡沫急速入冬带来的温差,彻底改写了中国Biotech的成长逻辑,顺势完成了一场认知大改造。
在此之前,许多Biotech都怀揣着从一级市场拿钱快速推进管线产品到达里程碑,然后完成IPO冲刺上市的美好憧憬,新药成功上市和大卖似乎是理所当然,进阶Biopharma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然而资本寒冬彻底打破幻想,中国Biotech集体进入逆风局,新的共识是在当前找到宝贵现金让公司先活下来,才有资格讲未来的机会。对于Biotech来说,公认的出路是基于产品的BD及其衍生合作形态。于是,以Roivant为起点的Newco模式,以Royalty Pharma为代表的医药特许权融资(PRF)模式等,掀起了关于产业资源整合的思考热潮。
近日,一项国内Biotech和CRO公司的创新药项目合作模式脱颖而出。阳光诺和10月29日公告,其与艺妙神州及其子公司再妙生物合作研发的CD19 CAR-T药物ZM001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别之处在于,双方约定在药品成功获批上市后,双方将依事先约定好的比例分配收益。
药企之间针对创新药项目达成开发合作和共享收益的模式较为常见,发生在产业不同生态位上的甲乙方之间则别具新意。
尽管licenest out为一部分国产创新药开发暂时提供了资金,但是还有众多Biotech手头上的庞大管线资产正面临研发搁置或者成为“产能出清”对象的危机。另一头,CRO传统模式的新药研发服务,在当前也面临着资金紧张的Biotech无法回款的风险。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语境之下,当Biotech和临床CRO搭伙起灶,一方提供早期资产,另一方提供临床服务,双方把管线项目向前推进释放更多商业价值出来作为合作基础和共识,为创新药产业资源整合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CD19 CAR-T疗法,有望根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其发病机制为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异常激活,不断产生自身抗体,导致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并引起全身炎症,损伤各种组织和器官。
中国SLE患者约有100万人,总数位居全球第一,发病率位居第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约为47.53/10万人,发病率约为8.57/10万人。根据0.8%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5年中国SLE患病者人数将达107.83万人。
当前SLE的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手段是皮质类固醇、抗疟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细胞毒性药物以及免疫抑制/调节剂。但传统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时会加重器官损害,进一步危害SLE患者,尤其是中度至重度活动性SLE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存。
生物制剂是近年较为热门的新兴疗法。目前仅有3款药物在全球获批上市,分别是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和阿尼鲁单抗,但依然很难达到DORIS(SLE缓解的最高标准)缓解或LLDAS(SLE缓解的较高标准)。因此,通过创新疗法实现SLE的长期缓解乃至根治,仍是亟需解决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CAR-T细胞疗法的应用,有望扭转SLE难以根治的临床困局。
2023年12月9日,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血液学学会年会上,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Fabian Müller博士报告了一项最新研究数据,15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其中8名SLE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疗法后不再出现症状,且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者已经保持了两年多无病状态。
相较已上市治疗方案,美天旎、iCell Gene、诺华等企业的CAR-T药物在IIT或临床I期均已展现出惊人疗效。例如,美天旎CD19 CAR-T产品无药物DORIS缓解率达到100%,iCell Gene的BCMA/CD19 CAR-T产品无药物DORIS缓解77%。
然而,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尚无CAR-T药物获批用于治疗SLE,大多产品仍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艺妙神州与阳光诺和合作的靶向CD19自体CAR-T产品ZM001,基于艺妙神州一站式自主基因细胞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开发,应用其领先的规模化质粒制备、慢病毒载体制备、原代免疫细胞制备等核心技术。在临床前研究中,ZM001已展现出了快速清除B细胞且持续性的疗效,以及极低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ZM001是阳光诺和布局CGT领域的前锋项目。
刘宇晶表示,公司团队去年就开始思考如何切入CGT领域。经过半年的调研和讨论,今年6月,阳光诺和与艺妙神州正式敲定了就ZM001项目的合作。
艺妙神州此前已有多款CAR-T产品在肿瘤领域取得了良好进展。与ZM001机制类似的IM19项目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II期试验已完成,即将提交NDA申请。在套细胞淋巴瘤、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I期试验中,也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数据。
“ZM001目前仅申报了SLE一项适应症,但具备拓展到其他适应症的潜力。虽然目前和艺妙神州就ZM001的合作协议仅针对在SLE上的权益,但未来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可能。”刘宇晶表示。
进军CGT是阳光诺和近两年创新转型中的重要一环。阳光诺和成立于2009年,最初依托仿制药CRO服务起家,后乘上国内创新药时代浪潮,协助医药制造企业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
2018年,阳光诺和在政策影响下主动开启创新转型。
这一年,首批带量采购正式落地。随后“4+7” 带量采购在全国范围内扩面。随着原研企业以及印度仿制药的纷纷涌入,价格战趋于白热化状态。这意味着,仿制药高毛利率黄金时代即将落幕。
身处漩涡中央的阳光诺和迅速展开业务结构优化。在保持仿制药CRO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向创新药CRO业务拓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创新药服务链条,提升自身在创新药研发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该公司订单结构已从纯仿制药转型为仿创结合,仿制药和创新药新增订单比例已接近1:1,创新药CRO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转型成果显著。
阳光诺和并不局限在“卖水人”的角色中,同步着力创新药物开发。自确定创新转型战略以来,该公司在成都和无锡建立了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研发实验室,自主研发团队也已取得不小的进展。
目前,阳光诺和在多肽药物、核药、CGT、小核酸药物等方向进行了多元布局,多项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已进入临床阶段,研发进度较快的STC007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主要针对术后疼痛治疗以及接受血液透析的成人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中至重度瘙痒(CKD-aP)。
高研发投入为阳光诺和的创新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加快创新项目的推进和技术的突破。根据阳光诺和近期财报,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合计1.2亿元,同比增长43.76%。除自主研发外,阳光诺和还在积极寻找创新资产合作伙伴。
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艺妙神州和阳光诺和合作孵化早期项目,展示出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一合作模式为Biotech公司直接提供临床开发服务。经调研,自体细胞治疗产品如进行中美双报,仅临床I期投入就在几千万到一亿之间。临床II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疗效评估和安全性研究,投入可达数亿元。若只考虑本土临床试验,临床I期需要投入1000-2000万元,做完临床II期至少共需要4000-5000万元。当然,上述资金还未计入公司生产运营费用。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Biotech公司无力推进优质早期资产的临床开发,在缺少临床数据的情况下妄谈BD更似是镜花水月。通过让渡一部分产品未来收益,获得阳光诺和这样具备完善临床服务能力的CRO公司的临床开发服务资源,让早期项目释放更多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也就保留了未来通过产品BD或者上市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可能性。
对于临床CRO公司来说,早期药物发现并非其专长,通过提供临床服务获得Biotech公司的早期项目权益,获得潜在收益更高的新药研发竞赛的入场机会,从传统的单纯提供服务转变为参与产品商业价值分成,使公司的收益不再局限于服务费用,而转向“服务投资”的项目升值。
在此之前,各类CRO公司也都在基于自身的服务能力和行业资源拓展业务模式。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CRO龙头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与更多Biotech深度捆绑,维亚生物通过孵化获得公司股权。营收规模不及龙头的CRO公司很难复刻这类模式,在单个项目上的权益合作看起来就更简便易行。
当然,转型做投资或直面创新的CRO企业,必然会暴露在创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之中,且需要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加大的挑战。仍然需要较为坚实的资金基础和稳定的增长作为支撑。
以阳光诺和为例,即使是在CXO行业整体营收下行阶段,这家公司依然在2023年营收增长40.98%,达9.53亿元。这使得公司能够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增加投入,购买先进的研发设备、引进高端人才、推进后续临床试验等。
艺妙神州投入早期资产,阳光诺和投入临床服务,实现了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补。使各方能够集中精力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攻克项目难题。为Biotech企业和CRO企业提供资本寒冬中“抱团取暖”新方案。从产业运作视角来看,阳光诺和的创新转型及其与艺妙神州的合作实践,也预示资源整合并非只有并购一种形式,中国医药产业或将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资源优化之路。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