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和一个悲观的未来图景

虎嗅APP

1天前

这其实是一个很悲观的未来图景,而且是全人类的终极图景,但确实存在可能性。...甚至说这不是个别制造国还是消费国更可能的图景,因为无论是制造(机器人)还是服务+消费(AI)都面临着大范围替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题图来自:AI生成

付鹏讲话广泛流传,确实讲得比较大胆,可能也因其分享场合具有私密性,反而激发了传播兴趣。有趣的是文字稿事后并未被大范围封禁。如果大家对前三季度的尺度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三万字》等长文最后都不知所踪。这样的转变确实是好事:当一个问题可以讲、可以讨论时,才是解决的第一步。

一个成体系、逻辑自洽、有观点的阐述本身就很有价值,再加上足够多的数据和案例支撑,显得特别生动,让很多民众也有兴趣读下去。

我们太少在公共领域系统性讨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即使有,也沦为零散碎片化。今年不少经济学者论坛其实承载了这个功能,我印象中就有余永定老师、陆挺老师精彩发言的论坛,但传播远没这么广。

能够讲的深入浅出,让民众花时间大段阅读,并且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在今天可能比专家学者小范围讨论更加重要。

这个时代在呼唤新的共识。如果表面上有一套话语体系、但经济实践中却全然不符,大家只会有更多的困惑,不知所措。

太平洋对岸经过一边倒的总统选举已经凝聚了共识:之前讲过,当美国凝聚共识时常常爆发出很大的能量,绝不能小觑。这个共识不是从上而下压实而来,而应该是讨论、甚至交锋辩论而来的,就像莫干山会议前后围绕方向的大讨论。这样才有生命力、持续性。

我们没理由落后了。

另外一个角度讲,很多决策者本身不是科班出身,有很多理念、信息来源其实也需要民间的输入,不断磨合。

这可能就是他所讲的:

但是真正可怕的是如果大家都不去讲,到了关键的时间点上,会使得所有的信息反馈形成谬论性错误,最后你们会发现,连决策层都做出错误判断,那就完蛋了。

当然他的讲话里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很多都值得引申讨论。

其中关于利率和战争的阐述很有意思:

比如说以美国为代表,你们应该看到Ray Dalio关于债务危机的那本书,里面有个利率曲线,二战前我们的利率就是0,到80年代利率达到顶峰,2008年次贷危机到疫情期间利率再次达到0。利率的低点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过去的百年历史里,利率的低点总是战争的起点?是有原因的,因为利率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贫富差距,利率越低的时候,贫富差距越大的,利率越高的时候,贫富差距越小的。

从实证来说,这个论断当然值得商榷。金融危机后的10多年,全球利率处于低位,但国际合作和贸易分工顺畅,奥巴马民主党相对平和,并未导致大型对抗和热战风险。

从逻辑上说,他可能是想表达当利率降到0时,往往只剩下战争的方式解决矛盾,因为货币政策已经无能为力。从实践中看,发达国家基本都转向财政,将支票直接发给民众,或者中央举债。但这也触发了物极必反的转向——人们总觉得自己是被掠夺的一方,收到的支票抵不过付出。

另外,从经济原理来说,贫富分化越大,财富越向少数人集中,财富掌握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因为大部分钱都消费不完,只能作为金融资产存在。而富裕阶层消费得少又抑制了涓滴效应,中下层和上层的循环被打断。投资比重过高,且没有足够的消费力承载,经济很容易陷入通缩。加上资本的过剩,自然压制了利率水平。

这其实是一个很悲观的未来图景,而且是全人类的终极图景,但确实存在可能性。这甚至是很多技术发展主义者对未来终极的想象。即:

1、大部分人对社会生产缺乏价值。少部分人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资本+技术,也分配到了大部分的产出。

2、大部分人无法在供给侧产生价值,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3、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和AI的爆发,都将最终削弱劳动民众在生产中的贡献度。

4、大部分人作为生产者的价值在一点点丧失。

那广大民众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是需求的实验室。

民众作为人类千奇百怪的需求、想法,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如果没有需求的多样化,庞大的生产力最终会陷入单一、过剩、丧失创造力,很快停滞,也无法实现经济扩张,最终损害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即使在贫富极度分化的情况下,让每个人更有价值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方。

人的价值最终回归到不可控、随机性和创造性上。而那些在过程中被算法奴役和驯化的单一化人群,则失去了最核心的价值,只成为了被圈养的总量需求贡献单位。黑客帝国有着出乎意料的哲学前瞻性。

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悲观的未来图景,但提出全民收入计划的奥特曼肯定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前做了准备。甚至说这不是个别制造国还是消费国更可能的图景,因为无论是制造(机器人)还是服务+消费(AI)都面临着大范围替代。

抑制这一趋势的因素,除了技术上还远没成熟,还可能包括:

1、真人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AI再真实,也无法改变真实服务的快感。疫情后人们发现面对面服务中真人的价值不降反升,特别是在服务业占比较高的经济体中。而一些更依赖于物质、网络消费的经济体,人的可替代性更强,也可能导致了劳动人口增速下行但工资涨幅没反弹。

2、除了真实性,还有负责任、扛锅这个刚需。

3、选票价值。用选票争取转移支付。

4、内部冲突的恐惧。如果这个图景成为未来,跨国战争反而不太容易打起来,阶级超越了国界。反而是内部,广大民众可以凭借人数,将少部分的绝对富裕阶层生吞活剥。

实际上我们多少已经看到了点趋势。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在分配问题不解决的情况下,越生产,获得感反而越低。但这是下一篇要聊的事情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这其实是一个很悲观的未来图景,而且是全人类的终极图景,但确实存在可能性。...甚至说这不是个别制造国还是消费国更可能的图景,因为无论是制造(机器人)还是服务+消费(AI)都面临着大范围替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题图来自:AI生成

付鹏讲话广泛流传,确实讲得比较大胆,可能也因其分享场合具有私密性,反而激发了传播兴趣。有趣的是文字稿事后并未被大范围封禁。如果大家对前三季度的尺度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三万字》等长文最后都不知所踪。这样的转变确实是好事:当一个问题可以讲、可以讨论时,才是解决的第一步。

一个成体系、逻辑自洽、有观点的阐述本身就很有价值,再加上足够多的数据和案例支撑,显得特别生动,让很多民众也有兴趣读下去。

我们太少在公共领域系统性讨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即使有,也沦为零散碎片化。今年不少经济学者论坛其实承载了这个功能,我印象中就有余永定老师、陆挺老师精彩发言的论坛,但传播远没这么广。

能够讲的深入浅出,让民众花时间大段阅读,并且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在今天可能比专家学者小范围讨论更加重要。

这个时代在呼唤新的共识。如果表面上有一套话语体系、但经济实践中却全然不符,大家只会有更多的困惑,不知所措。

太平洋对岸经过一边倒的总统选举已经凝聚了共识:之前讲过,当美国凝聚共识时常常爆发出很大的能量,绝不能小觑。这个共识不是从上而下压实而来,而应该是讨论、甚至交锋辩论而来的,就像莫干山会议前后围绕方向的大讨论。这样才有生命力、持续性。

我们没理由落后了。

另外一个角度讲,很多决策者本身不是科班出身,有很多理念、信息来源其实也需要民间的输入,不断磨合。

这可能就是他所讲的:

但是真正可怕的是如果大家都不去讲,到了关键的时间点上,会使得所有的信息反馈形成谬论性错误,最后你们会发现,连决策层都做出错误判断,那就完蛋了。

当然他的讲话里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很多都值得引申讨论。

其中关于利率和战争的阐述很有意思:

比如说以美国为代表,你们应该看到Ray Dalio关于债务危机的那本书,里面有个利率曲线,二战前我们的利率就是0,到80年代利率达到顶峰,2008年次贷危机到疫情期间利率再次达到0。利率的低点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过去的百年历史里,利率的低点总是战争的起点?是有原因的,因为利率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贫富差距,利率越低的时候,贫富差距越大的,利率越高的时候,贫富差距越小的。

从实证来说,这个论断当然值得商榷。金融危机后的10多年,全球利率处于低位,但国际合作和贸易分工顺畅,奥巴马民主党相对平和,并未导致大型对抗和热战风险。

从逻辑上说,他可能是想表达当利率降到0时,往往只剩下战争的方式解决矛盾,因为货币政策已经无能为力。从实践中看,发达国家基本都转向财政,将支票直接发给民众,或者中央举债。但这也触发了物极必反的转向——人们总觉得自己是被掠夺的一方,收到的支票抵不过付出。

另外,从经济原理来说,贫富分化越大,财富越向少数人集中,财富掌握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因为大部分钱都消费不完,只能作为金融资产存在。而富裕阶层消费得少又抑制了涓滴效应,中下层和上层的循环被打断。投资比重过高,且没有足够的消费力承载,经济很容易陷入通缩。加上资本的过剩,自然压制了利率水平。

这其实是一个很悲观的未来图景,而且是全人类的终极图景,但确实存在可能性。这甚至是很多技术发展主义者对未来终极的想象。即:

1、大部分人对社会生产缺乏价值。少部分人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资本+技术,也分配到了大部分的产出。

2、大部分人无法在供给侧产生价值,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3、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和AI的爆发,都将最终削弱劳动民众在生产中的贡献度。

4、大部分人作为生产者的价值在一点点丧失。

那广大民众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是需求的实验室。

民众作为人类千奇百怪的需求、想法,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如果没有需求的多样化,庞大的生产力最终会陷入单一、过剩、丧失创造力,很快停滞,也无法实现经济扩张,最终损害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即使在贫富极度分化的情况下,让每个人更有价值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方。

人的价值最终回归到不可控、随机性和创造性上。而那些在过程中被算法奴役和驯化的单一化人群,则失去了最核心的价值,只成为了被圈养的总量需求贡献单位。黑客帝国有着出乎意料的哲学前瞻性。

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悲观的未来图景,但提出全民收入计划的奥特曼肯定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前做了准备。甚至说这不是个别制造国还是消费国更可能的图景,因为无论是制造(机器人)还是服务+消费(AI)都面临着大范围替代。

抑制这一趋势的因素,除了技术上还远没成熟,还可能包括:

1、真人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AI再真实,也无法改变真实服务的快感。疫情后人们发现面对面服务中真人的价值不降反升,特别是在服务业占比较高的经济体中。而一些更依赖于物质、网络消费的经济体,人的可替代性更强,也可能导致了劳动人口增速下行但工资涨幅没反弹。

2、除了真实性,还有负责任、扛锅这个刚需。

3、选票价值。用选票争取转移支付。

4、内部冲突的恐惧。如果这个图景成为未来,跨国战争反而不太容易打起来,阶级超越了国界。反而是内部,广大民众可以凭借人数,将少部分的绝对富裕阶层生吞活剥。

实际上我们多少已经看到了点趋势。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在分配问题不解决的情况下,越生产,获得感反而越低。但这是下一篇要聊的事情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