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段培高,男,1979年6月出生,河南兰考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工系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化工所副主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省高层次人才、2019年IECR2019年度全球影响力学者。现为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通讯评审专家。近年来,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防科工委项目1项。迄今发表SCI期刊论文160篇,主要期刊有Nature Communication,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Catalysis、Advanced Science等,影响因子超过10的共计36篇,论文被Nature、Science等SCI期刊引用超过6020,H-index 42。申请发明专利25项,其中已授权20项;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5部。担任国际期刊Applied Science、Energy Report、Algal Research 客座主编。2016年获河南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获奖人),2017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2013、2015、2018年分别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优秀学术论文奖(均为第1获奖人), 2021年第十二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2021年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 2022年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奖(项目奖)、IBS2022“励新杯”2022年度生物质能源与有机固废行业十大人物。
研究领域: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燃油
微藻等水生生物质的水热液化、气化;
秸秆等陆生生物质的热裂解液化;
橡胶废弃物热裂解制燃油;
生物质/橡胶、生物质/废弃机油共热解液化;
生物油的加氢改性提质;
超/近临界水中的化学反应
亚临界水中腈、酰胺类物质的清洁水解;
超临界水中胺类物质的降解;
生物乙醇催化脱水制乙烯;
超临界介质中TS-1催化丙烯环氧化制环氧丙烷;
有机固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市政污泥水热碳化制水热碳、含氮碳材料;
市政污泥水热碳化耦合气浮分离制备含氮碳材料
厨余垃圾水热碳化制含氮碳材料;
酒糟汽爆耦合厌氧发酵制饲料;
酒糟汽爆耦合好氧发酵制功能营养基质;
秸秆和禽畜粪便汽爆协同碳化耦合好氧发酵制碳基肥和营养基质;
秸秆酸水解耦合氧化制乙酸;
油泥热解回收技术;
地沟油制备消泡剂;
家用厨房垃圾分离处理;
塑料热解制高附加值化学品。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杨建平研究员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杨建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材料学院副院长。2016年9月以校特聘研究员身份加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材料界面调控与高性能化研究,主要研究能源、环境相关过程中的材料界面系统,解决能源转化、碳与氮的循环与资源化、微塑料降解与利用等领域的挑战。共发表等SCI论文180余篇,论文总引用15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20篇,H指数60。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项目26项。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hemical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Systems Design Engineering新锐科学家(Emerging Investigators)、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全球前10万名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曾荣获上海市浦江人才、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科学中心副主任邹建新教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邹建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科学中心长聘教授,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长期从事镁基能源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在Science,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micro Let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际镁协未来技术奖,国际镁科学与技术年度创新产品奖等奖励。
王书肖教授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王书肖,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EST、EST Letters副主编;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空气质量模拟、区域空气质量调控、大气汞排放与污染控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发表论文 460 余篇,引用>23000次,H因子84,2019年以来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各 1 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等。
李亚平,长期从事纳米制剂、创新递药技术研究与新药开发,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制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烟台药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国家基金委药物递释系统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杰青,上海科技精英,97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和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及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亚平针对提高药物体内送效率的临床重大需求,提出了“精准递送+智能释药”一体化的抗癌药物载体设计新理念,取得了克服肿瘤免疫耐受和化疗耐药的创新突破;开拓了纳米药物抗肿瘤转移研究新方向;发展了提高难溶性药物和核酸药物体内递送效率的制剂新技术;创建了改善候选新药成药性的制剂解决方案。在Nat Nanotechnol, Sci Immunol,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他引20300余次,2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79。连续3年(2021-2023)入选Elsevier 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及中国药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榜TOP5(全球学者库)。主持研发制剂50余种,获制剂新药证书8本,临床批件22件,上市重要制剂10余种;获国内外授权专利65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以及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吴-杨奖等10余项奖励和荣誉。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个人简介:
段培高,男,1979年6月出生,河南兰考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工系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化工所副主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省高层次人才、2019年IECR2019年度全球影响力学者。现为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通讯评审专家。近年来,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防科工委项目1项。迄今发表SCI期刊论文160篇,主要期刊有Nature Communication,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Catalysis、Advanced Science等,影响因子超过10的共计36篇,论文被Nature、Science等SCI期刊引用超过6020,H-index 42。申请发明专利25项,其中已授权20项;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5部。担任国际期刊Applied Science、Energy Report、Algal Research 客座主编。2016年获河南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获奖人),2017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2013、2015、2018年分别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优秀学术论文奖(均为第1获奖人), 2021年第十二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2021年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 2022年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奖(项目奖)、IBS2022“励新杯”2022年度生物质能源与有机固废行业十大人物。
研究领域: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燃油
微藻等水生生物质的水热液化、气化;
秸秆等陆生生物质的热裂解液化;
橡胶废弃物热裂解制燃油;
生物质/橡胶、生物质/废弃机油共热解液化;
生物油的加氢改性提质;
超/近临界水中的化学反应
亚临界水中腈、酰胺类物质的清洁水解;
超临界水中胺类物质的降解;
生物乙醇催化脱水制乙烯;
超临界介质中TS-1催化丙烯环氧化制环氧丙烷;
有机固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市政污泥水热碳化制水热碳、含氮碳材料;
市政污泥水热碳化耦合气浮分离制备含氮碳材料
厨余垃圾水热碳化制含氮碳材料;
酒糟汽爆耦合厌氧发酵制饲料;
酒糟汽爆耦合好氧发酵制功能营养基质;
秸秆和禽畜粪便汽爆协同碳化耦合好氧发酵制碳基肥和营养基质;
秸秆酸水解耦合氧化制乙酸;
油泥热解回收技术;
地沟油制备消泡剂;
家用厨房垃圾分离处理;
塑料热解制高附加值化学品。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杨建平研究员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杨建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材料学院副院长。2016年9月以校特聘研究员身份加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材料界面调控与高性能化研究,主要研究能源、环境相关过程中的材料界面系统,解决能源转化、碳与氮的循环与资源化、微塑料降解与利用等领域的挑战。共发表等SCI论文180余篇,论文总引用15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20篇,H指数60。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项目26项。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hemical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Systems Design Engineering新锐科学家(Emerging Investigators)、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全球前10万名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曾荣获上海市浦江人才、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科学中心副主任邹建新教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邹建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氢科学中心长聘教授,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长期从事镁基能源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在Science,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micro Let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际镁协未来技术奖,国际镁科学与技术年度创新产品奖等奖励。
王书肖教授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王书肖,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EST、EST Letters副主编;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空气质量模拟、区域空气质量调控、大气汞排放与污染控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发表论文 460 余篇,引用>23000次,H因子84,2019年以来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各 1 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等。
李亚平,长期从事纳米制剂、创新递药技术研究与新药开发,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制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烟台药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国家基金委药物递释系统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杰青,上海科技精英,97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和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及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亚平针对提高药物体内送效率的临床重大需求,提出了“精准递送+智能释药”一体化的抗癌药物载体设计新理念,取得了克服肿瘤免疫耐受和化疗耐药的创新突破;开拓了纳米药物抗肿瘤转移研究新方向;发展了提高难溶性药物和核酸药物体内递送效率的制剂新技术;创建了改善候选新药成药性的制剂解决方案。在Nat Nanotechnol, Sci Immunol,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他引20300余次,2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79。连续3年(2021-2023)入选Elsevier 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及中国药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榜TOP5(全球学者库)。主持研发制剂50余种,获制剂新药证书8本,临床批件22件,上市重要制剂10余种;获国内外授权专利65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以及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吴-杨奖等10余项奖励和荣誉。
外籍院士智库
外籍院士智库(Foreign Fellow Think Tank,简称FFTT),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深远影响力的智库, 致力于推动理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接全球顶尖学术组织,促进科技界顶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