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摄像头装满了,海康威视也就到头了?

趋势Pro

3周前

劳心劳力的中国民警功不可没,但从长远来看,以建设监控摄像头为主的安防基建浪潮,才构筑了中国安防体系的基本盘,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安防企业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造富契机。
作者 | 黎粒
智谷趋势出品 | ID:zgtrend

中国在成为全球治安最好、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前,经历了什么?

以广州为例。

2004年前后,持刀抢劫的飞车党一度是危害广州社会治安的毒瘤。警方报告显示,2000-2003年间,广州抢劫案平均每半小时发案一起,抢夺刑事案件平均约24分钟发案一起,“两抢”“两盗”案件占总刑事案件一半以上。

但今天,这颗社会毒瘤早已被连根拔除。

两股力量改变了这一切。

一是人力。当年广州警方为打击飞车党,安排了上千名便衣警察每日巡逻,不是乔装成摩托车司机在街头揽客,就是冒充烂仔蹲在街角打牌,一旦犯罪嫌疑人闯入视线,就伺机冲上去来个瓮中捉鳖。

二是物力。2005年下半年开始,由广东省委牵头从珠三角各市开始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到2008年,120亿财政资金投入,89.23万个监控摄像头落成。电子眼,成为飞车党逃不出的天网。

劳心劳力的中国民警功不可没,但从长远来看,以建设监控摄像头为主的安防基建浪潮,才构筑了中国安防体系的基本盘,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安防企业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造富契机。

也正因此,当潮水褪去,中国安防一哥海康威视最近要收缩业务,裁撤人员的流言传来——计划“32个研发区域收缩到12个,预计会涉及1000多员工的优化”,就显得并不意外了。毕竟按照今天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密度,街头电线杆上已经没有什么位置留给他了。

历史进程无处躲避。对于海康威视的发展,业内出现一种观点:“安防茅”海康威视,受累于大基建时代的结束,业绩表现正归于平庸。

但周期周而复始。海康威视的未来,或许并不会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2011年,现任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在他的行业研究报告《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中,提出一个争议巨大的观点:

“海康威视市值有望赶超中兴通讯”

此时,海康威视市值比中兴低了200亿,2011年中兴营收862.54亿,海康营收不到52亿。

海康威视要赶超中兴通讯,就好比十八线小明星说要和当年的四旦双冰抢芭莎慈善夜的合照C位。你说实力有多悬殊。

但没想到,信息设备和娱乐圈也是风水轮流转的行业。四旦双冰息影的息影,该税的不税,海康威视也2012年以501.80亿的市值,首次取代中兴通讯(494.34亿),登上信息设备行业市值第一的宝座。

三线小厂能在短短十年内逆袭行业第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比别人优秀,还比别人努力。

2001年,五角大楼被撞后,“美式反恐”虽然没让美国变得更安全,但却敲响了其他国家的安全警钟。中国,尤其企事业机关单位开始对安防设备如饥似渴。

此时,恰好是监控设备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进化的关键时期。但很不巧,不管是旧设备还是新设备,都没中国企业什么事。

流行模拟信号监控的时候,虽说镜头、线缆、卡带式录像机和监视器这些零配件,中国都能自主生产。但国外资本主义显然比中国企业更懂捆绑销售的营销策略:

如果不一整套买的话,就别买了。

自己造零件拼吧,核心的转换集成电路中国人又搞不定,不上不下的技术水平一度搞得中国人只能硬着头皮接受海外厂商的馈赠。

好不容易数字信号监控成为主流了,但CCD芯片得问日本人要,集成电路和采集卡要向韩国人买。一来二去,一台顶级的360°摄像头在中国要卖20来万,低端的也要5万。

所以在2001年以前,能用得起监控摄像头的,不是商富巨贾,就是银行、海关、铁路这些金饭碗。

但中国顶级富豪毕竟是少的。911事件后不仅你中国人民银行要加装摄像头,我红旗街道派出所门口也缺两个电子门神。

于是,还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担任所长和工程师的陈宗年和胡扬忠俩人,嗅到了财富自由机会,邀请华科校友龚虹嘉做天使投资人,2001年成立了海康威视。

当时摆在海康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外已经流行上了解码率更高的H.264标准的视频采集卡,但我们只能生产MPEG-4标准的采集卡,是走低端走量呢,还是磕高端走价呢?

纠结的时候,投资人龚虹嘉从自己投资的公司里抽了一家出来,跟陈胡二人说,这是我前几年投的一家公司,他们搞出了什么H.264,你俩就放心拿去用。

就这样,海康成为了国内第一家能生产H.264采集卡的企业,并陆续拿下了银行、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大订单,成为了时代风口里飞的最高的疯牛。

有意思的是,安防行业的万年老二,大华股份也成立于2001年。但大华注定刚不过海康,就在于买监控摄像头的基本都是政企客户。和他们做生意,你要买得起茅台,还得和穿行政夹克的打过篮球。

但背后有国企力量的海康甚至不用会喝酒,政企客户闭着眼都能签他的合同。大华就不一样,草根的出生,民企的身份,人生的分界线,在羊水里就划定了。

胡扬忠不止一次说过,安防市场是一个小市场,科技巨头的机会并不大。

所谓小市场,其实是碎片化的意思。安防不是装个摄像头就了事,不同客户有不同需求。就算是装摄像头,平安校园和平安杭州也不是一个量级的工程,对各种摄像机、快球、监视器、报警系统等等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安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有没有足够多元的产品,能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海康从2013年开始收购集成商,就是想从硬件供应商升级为解决方案专家,提高自己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事实证明,两年的收购确实改变了海康的站位,成为有绝对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加上国企的背书、产品结构的丰富和对渠道商的扶持,一个需求方案打到海康,很快就能配齐解决方案。

那不就是厚厚的合同送进政企办公室,哗哗的银子打进海康的银行账户。

总结一下海康威视的前半生,就是典型意义上的三好学生:出生好、家世好、成绩好。

但再优秀的学生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

结合过去十年的业绩变化来看,海康威视的业绩基本盘当前存在两个问题:增收不增利,并且增速放缓,距离千亿企业,总是迟迟差一步。

这是因为国家层面大型基建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下滑,政府安防项目市场出现饱和。同时,政府安防项目招标额在2018年出现拐点,也是因为受疫情影响,财政支出的重心在于疫情防控,削弱了安防基建上的财政支出。

而对于海康威视这些在政策指挥棒下跳舞的企业来说,有低估就会有回归,有高光就会有阴影。

分板块来看,海康威视国内主营业务分为PBG(公共服务事业群)业务、EBG(企事业服务群)业务、SMBG(中小企业事业群)业务和创新业务。其中PBG(公共服务事业群)业务在2021年前还是最大头的主力营收来源,但也在2022年开始,迅速让位给EBG(企事业服务群)业务。

政府项目的钱不好赚了是一回事,海康威视的账款高筑又是另一回事。其财报信息显示,从2014年到2023年,海康威视的应收账款从42.82亿元,上涨到358.15亿元。而按照PBG业务收缩,财政愈发紧张的趋势,这些应收账款的一部分有更大可能性变成烂账和坏账。

毕竟在中国做生意,先谈感情,再谈能力,最后再结钱。

在增收不增利、核心业务调整的趋势下,海康威视的费用支出却增加得很快。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海康威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三项核心费用支出达到了127.25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增长13.81%,管理费用增长14.85%,研发费用增长7.81%。而海康威视上半年营收同比只增长了9.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了5.1%。

降本增效的第一刀挥向研发端也是情理之中。上半年海康威视研发投入56.98亿元,同比增长7.81%,几乎占了总支出的一半。而近57亿元的开支,一大部分用来发了工资。2023年年报数据,海康威视员工数量约5.85万人,研发人员2.8万人,接近总员工的一半。

但2.8万名研发工程师,目前来看并没有让海康威视突破增收不增利的瓶颈。不论是裁撤当前看不到收益的业务,还是抽走人才队伍的水分,缩编显得理所应当。而且就算是真的裁了1000人,也不到总岗位的2%。

当然,比起裁不裁员,脱离政府项目这个基本盘后的海康威视,未来还有多大的想象力,这才是关注焦点。

必须承认,海康威视现在是很难,否则也不会传出裁撤研发人员的消息,以及“过完年后就没业务”的传闻。

但从业务面来看,海康威视很早就开始尝试弱化一条腿走路的方式。

按业务线分,海康威视两大块业务分别是传统安防业务和以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创新业务。

传统安防业务,主要是监控摄像头。当前监控摄像头在安防系统里充当的更多是数据收集的工具,比如监视有没有犯罪嫌疑人露面,收集可疑分子的生物信息、记录一粒种子从生根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等等。

如果把摄像头作为数据收集工具,那确实中国电线杆留给它的位置不多了。如果把摄像头作为数据处理运用的前端工具,那么海康的可能性还很大。就比如木禾投研所分析,当前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过于分散,哪怕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对数据的运用需求都不一样。

而海康的未来,就在于如何把碎片又海量的数据信息融入科技升级之中,做科技附加值更高的数据服务商。

再是传统安防市场也未必都偃旗息鼓。据前瞻研究院预测,全球安防市场将会在2024年后开始恢复增长,预计到2026年,全球安防行业市场规模为3306亿美元。虽说国内安防市场过去三年的增速都维持在5%上下,但东南亚和南美、非洲等国家复合增速最高达到20%-33%。且这些国家高度依赖进口安防产品,中国产品和欧美日韩品牌比起来,更具性价比优势。

从海康威视上半年财报来看,境外主业产品与服务,也是主业业务中增长最快的分支。上半年营收114.41亿元,同比增长15.46%。

当然,在欧美高端市场,本土品牌的市场优先权大于进口品牌,毕竟安防涉及到隐私与数据安全,仍是相对敏感的议题。但参考国产手机、国产家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先例,只要有绝对的实力,就能得到绝对的权利。

至于以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业务,上半年营收103.28亿元,营收增速达到26.13%,毛利率高达42.42%,也是海康威视继续发展的第三条腿。

综合来看,尽管海康威视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大扩张告一段落,但并非一定会走向停滞啃老的俗套结局。

而且,放在更大的历史环境里,中国波澜壮阔四十余年的改开历程中,乘着房地产和大基建东风,挖到时代黄金的企业多如牛毛。倘若仅用历史周期的结束给企业的结局简单下个定论,中国企业的生命力未免太过脆弱。

毕竟一个周期的结束,往往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那句警世之言反过来再琢磨也一样发人深省: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考虑历史进程,但是也要靠自我奋斗。

中产必须要调整预期了。楼市救市、地缘关系、整个社会的变化,都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决策。

加入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收获一次对世界资讯的认知与独到判断,胡润TOP10的智谷趋势 三十多位研究员 辅助大家,去理解资讯背后的趋势和本质变化。

中文互联网正在消失,千万别让自己成为那个代价。

现已涨价至299,前50人减免100元

付款后停顿3秒,添加您的专属通信官

参考文章

1.猫哥的视界.如狼似虎,中国安防崛起史

2.木禾投研.“海康威视”日子很难过,但希望仍旧在!

3.证券之星.“裁员”传闻下,海康威视的困境与破局之道

劳心劳力的中国民警功不可没,但从长远来看,以建设监控摄像头为主的安防基建浪潮,才构筑了中国安防体系的基本盘,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安防企业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造富契机。
作者 | 黎粒
智谷趋势出品 | ID:zgtrend

中国在成为全球治安最好、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前,经历了什么?

以广州为例。

2004年前后,持刀抢劫的飞车党一度是危害广州社会治安的毒瘤。警方报告显示,2000-2003年间,广州抢劫案平均每半小时发案一起,抢夺刑事案件平均约24分钟发案一起,“两抢”“两盗”案件占总刑事案件一半以上。

但今天,这颗社会毒瘤早已被连根拔除。

两股力量改变了这一切。

一是人力。当年广州警方为打击飞车党,安排了上千名便衣警察每日巡逻,不是乔装成摩托车司机在街头揽客,就是冒充烂仔蹲在街角打牌,一旦犯罪嫌疑人闯入视线,就伺机冲上去来个瓮中捉鳖。

二是物力。2005年下半年开始,由广东省委牵头从珠三角各市开始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到2008年,120亿财政资金投入,89.23万个监控摄像头落成。电子眼,成为飞车党逃不出的天网。

劳心劳力的中国民警功不可没,但从长远来看,以建设监控摄像头为主的安防基建浪潮,才构筑了中国安防体系的基本盘,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安防企业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造富契机。

也正因此,当潮水褪去,中国安防一哥海康威视最近要收缩业务,裁撤人员的流言传来——计划“32个研发区域收缩到12个,预计会涉及1000多员工的优化”,就显得并不意外了。毕竟按照今天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密度,街头电线杆上已经没有什么位置留给他了。

历史进程无处躲避。对于海康威视的发展,业内出现一种观点:“安防茅”海康威视,受累于大基建时代的结束,业绩表现正归于平庸。

但周期周而复始。海康威视的未来,或许并不会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2011年,现任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在他的行业研究报告《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中,提出一个争议巨大的观点:

“海康威视市值有望赶超中兴通讯”

此时,海康威视市值比中兴低了200亿,2011年中兴营收862.54亿,海康营收不到52亿。

海康威视要赶超中兴通讯,就好比十八线小明星说要和当年的四旦双冰抢芭莎慈善夜的合照C位。你说实力有多悬殊。

但没想到,信息设备和娱乐圈也是风水轮流转的行业。四旦双冰息影的息影,该税的不税,海康威视也2012年以501.80亿的市值,首次取代中兴通讯(494.34亿),登上信息设备行业市值第一的宝座。

三线小厂能在短短十年内逆袭行业第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比别人优秀,还比别人努力。

2001年,五角大楼被撞后,“美式反恐”虽然没让美国变得更安全,但却敲响了其他国家的安全警钟。中国,尤其企事业机关单位开始对安防设备如饥似渴。

此时,恰好是监控设备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进化的关键时期。但很不巧,不管是旧设备还是新设备,都没中国企业什么事。

流行模拟信号监控的时候,虽说镜头、线缆、卡带式录像机和监视器这些零配件,中国都能自主生产。但国外资本主义显然比中国企业更懂捆绑销售的营销策略:

如果不一整套买的话,就别买了。

自己造零件拼吧,核心的转换集成电路中国人又搞不定,不上不下的技术水平一度搞得中国人只能硬着头皮接受海外厂商的馈赠。

好不容易数字信号监控成为主流了,但CCD芯片得问日本人要,集成电路和采集卡要向韩国人买。一来二去,一台顶级的360°摄像头在中国要卖20来万,低端的也要5万。

所以在2001年以前,能用得起监控摄像头的,不是商富巨贾,就是银行、海关、铁路这些金饭碗。

但中国顶级富豪毕竟是少的。911事件后不仅你中国人民银行要加装摄像头,我红旗街道派出所门口也缺两个电子门神。

于是,还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担任所长和工程师的陈宗年和胡扬忠俩人,嗅到了财富自由机会,邀请华科校友龚虹嘉做天使投资人,2001年成立了海康威视。

当时摆在海康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外已经流行上了解码率更高的H.264标准的视频采集卡,但我们只能生产MPEG-4标准的采集卡,是走低端走量呢,还是磕高端走价呢?

纠结的时候,投资人龚虹嘉从自己投资的公司里抽了一家出来,跟陈胡二人说,这是我前几年投的一家公司,他们搞出了什么H.264,你俩就放心拿去用。

就这样,海康成为了国内第一家能生产H.264采集卡的企业,并陆续拿下了银行、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行业的大订单,成为了时代风口里飞的最高的疯牛。

有意思的是,安防行业的万年老二,大华股份也成立于2001年。但大华注定刚不过海康,就在于买监控摄像头的基本都是政企客户。和他们做生意,你要买得起茅台,还得和穿行政夹克的打过篮球。

但背后有国企力量的海康甚至不用会喝酒,政企客户闭着眼都能签他的合同。大华就不一样,草根的出生,民企的身份,人生的分界线,在羊水里就划定了。

胡扬忠不止一次说过,安防市场是一个小市场,科技巨头的机会并不大。

所谓小市场,其实是碎片化的意思。安防不是装个摄像头就了事,不同客户有不同需求。就算是装摄像头,平安校园和平安杭州也不是一个量级的工程,对各种摄像机、快球、监视器、报警系统等等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安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有没有足够多元的产品,能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海康从2013年开始收购集成商,就是想从硬件供应商升级为解决方案专家,提高自己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事实证明,两年的收购确实改变了海康的站位,成为有绝对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加上国企的背书、产品结构的丰富和对渠道商的扶持,一个需求方案打到海康,很快就能配齐解决方案。

那不就是厚厚的合同送进政企办公室,哗哗的银子打进海康的银行账户。

总结一下海康威视的前半生,就是典型意义上的三好学生:出生好、家世好、成绩好。

但再优秀的学生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

结合过去十年的业绩变化来看,海康威视的业绩基本盘当前存在两个问题:增收不增利,并且增速放缓,距离千亿企业,总是迟迟差一步。

这是因为国家层面大型基建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下滑,政府安防项目市场出现饱和。同时,政府安防项目招标额在2018年出现拐点,也是因为受疫情影响,财政支出的重心在于疫情防控,削弱了安防基建上的财政支出。

而对于海康威视这些在政策指挥棒下跳舞的企业来说,有低估就会有回归,有高光就会有阴影。

分板块来看,海康威视国内主营业务分为PBG(公共服务事业群)业务、EBG(企事业服务群)业务、SMBG(中小企业事业群)业务和创新业务。其中PBG(公共服务事业群)业务在2021年前还是最大头的主力营收来源,但也在2022年开始,迅速让位给EBG(企事业服务群)业务。

政府项目的钱不好赚了是一回事,海康威视的账款高筑又是另一回事。其财报信息显示,从2014年到2023年,海康威视的应收账款从42.82亿元,上涨到358.15亿元。而按照PBG业务收缩,财政愈发紧张的趋势,这些应收账款的一部分有更大可能性变成烂账和坏账。

毕竟在中国做生意,先谈感情,再谈能力,最后再结钱。

在增收不增利、核心业务调整的趋势下,海康威视的费用支出却增加得很快。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海康威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三项核心费用支出达到了127.25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增长13.81%,管理费用增长14.85%,研发费用增长7.81%。而海康威视上半年营收同比只增长了9.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了5.1%。

降本增效的第一刀挥向研发端也是情理之中。上半年海康威视研发投入56.98亿元,同比增长7.81%,几乎占了总支出的一半。而近57亿元的开支,一大部分用来发了工资。2023年年报数据,海康威视员工数量约5.85万人,研发人员2.8万人,接近总员工的一半。

但2.8万名研发工程师,目前来看并没有让海康威视突破增收不增利的瓶颈。不论是裁撤当前看不到收益的业务,还是抽走人才队伍的水分,缩编显得理所应当。而且就算是真的裁了1000人,也不到总岗位的2%。

当然,比起裁不裁员,脱离政府项目这个基本盘后的海康威视,未来还有多大的想象力,这才是关注焦点。

必须承认,海康威视现在是很难,否则也不会传出裁撤研发人员的消息,以及“过完年后就没业务”的传闻。

但从业务面来看,海康威视很早就开始尝试弱化一条腿走路的方式。

按业务线分,海康威视两大块业务分别是传统安防业务和以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创新业务。

传统安防业务,主要是监控摄像头。当前监控摄像头在安防系统里充当的更多是数据收集的工具,比如监视有没有犯罪嫌疑人露面,收集可疑分子的生物信息、记录一粒种子从生根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等等。

如果把摄像头作为数据收集工具,那确实中国电线杆留给它的位置不多了。如果把摄像头作为数据处理运用的前端工具,那么海康的可能性还很大。就比如木禾投研所分析,当前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过于分散,哪怕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对数据的运用需求都不一样。

而海康的未来,就在于如何把碎片又海量的数据信息融入科技升级之中,做科技附加值更高的数据服务商。

再是传统安防市场也未必都偃旗息鼓。据前瞻研究院预测,全球安防市场将会在2024年后开始恢复增长,预计到2026年,全球安防行业市场规模为3306亿美元。虽说国内安防市场过去三年的增速都维持在5%上下,但东南亚和南美、非洲等国家复合增速最高达到20%-33%。且这些国家高度依赖进口安防产品,中国产品和欧美日韩品牌比起来,更具性价比优势。

从海康威视上半年财报来看,境外主业产品与服务,也是主业业务中增长最快的分支。上半年营收114.41亿元,同比增长15.46%。

当然,在欧美高端市场,本土品牌的市场优先权大于进口品牌,毕竟安防涉及到隐私与数据安全,仍是相对敏感的议题。但参考国产手机、国产家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先例,只要有绝对的实力,就能得到绝对的权利。

至于以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业务,上半年营收103.28亿元,营收增速达到26.13%,毛利率高达42.42%,也是海康威视继续发展的第三条腿。

综合来看,尽管海康威视目前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大扩张告一段落,但并非一定会走向停滞啃老的俗套结局。

而且,放在更大的历史环境里,中国波澜壮阔四十余年的改开历程中,乘着房地产和大基建东风,挖到时代黄金的企业多如牛毛。倘若仅用历史周期的结束给企业的结局简单下个定论,中国企业的生命力未免太过脆弱。

毕竟一个周期的结束,往往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那句警世之言反过来再琢磨也一样发人深省: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考虑历史进程,但是也要靠自我奋斗。

中产必须要调整预期了。楼市救市、地缘关系、整个社会的变化,都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决策。

加入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收获一次对世界资讯的认知与独到判断,胡润TOP10的智谷趋势 三十多位研究员 辅助大家,去理解资讯背后的趋势和本质变化。

中文互联网正在消失,千万别让自己成为那个代价。

现已涨价至299,前50人减免100元

付款后停顿3秒,添加您的专属通信官

参考文章

1.猫哥的视界.如狼似虎,中国安防崛起史

2.木禾投研.“海康威视”日子很难过,但希望仍旧在!

3.证券之星.“裁员”传闻下,海康威视的困境与破局之道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