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蔡天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研讨会20日在北京召开。会上,相关部委和中咨公司的专家学者,通过解剖中新广州知识城这一典型案例,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题,讨论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中存在的真正难点、堵点和政策需求,还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如何释放创新驱动的潜力、如何开放式创新、如何绿色发展、如何推动科技和产业项目更好地落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伟坚展示汇报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十年里在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和绿色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设成就。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晓超首先肯定了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成果,他表示,建设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试验区很有必要,目的是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可行有效的路径,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积极性。试验区要认真谋划有效的人才机制、资金运营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议知识城探索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数体系,以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态变化情况。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毕吉耀从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分析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建议,他指出,一是要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二是要统筹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区之间根据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开放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四是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主任陈佳鹏认为,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硬连接应该是知识城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把创新政策、体制机制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当前的增量政策做有机结合;要实现场景驱动立项创新取得新突破,用场景催生研发、吸引投资;还要打造先行先试的改革样板,特别是在重大项目落地、重大政策突破、重大改革和重大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巨文忠表示,创新体系一是看有没有大学科研院所这样的生产知识的机构,二是看有没有一批具有高报酬递增、高创新率、高壁垒的创新型产业,三是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是否形成了协同创新效应。中新广州知识城是有很多创新走在前列的,比如协同创新、产业融合创新,开放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创新模式发生了变化,现在是场景创新,是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内在的逻辑和核心是产业发展,大学也不仅是知识生产者也是知识转化的创作者,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创新模式本质上就是新型生产关系的调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一些改变,最后还要考虑智能化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董珂认为,一个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应当建立符合生态导向的规划指标体系,实现职住平衡,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需要关注如何快速获取全球前沿知识和顶尖技术,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层面实现质量的提升。过去是产业吸引人再带动城市发展,现在只有提供好8小时工作以外的生活空间人才愿意来。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优势是环境优势,相对劣势是区位,它最适合做0到1的创新中心。围绕创新中心,应当处理好“城、人、产”的关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指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之一,人工智能对开放和创新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对开放领域的影响体现在消费、国际贸易和产业链等方面。未来中美博弈要关注算力供给、出口限制、海外算法数据、人才、数字鸿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和统筹开放与安全等问题。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指导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举办,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潘治宏、副总编辑刘学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部主任南储鑫、公众意见调查部冯瑾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同志。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蔡天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列研讨会20日在北京召开。会上,相关部委和中咨公司的专家学者,通过解剖中新广州知识城这一典型案例,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题,讨论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中存在的真正难点、堵点和政策需求,还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如何释放创新驱动的潜力、如何开放式创新、如何绿色发展、如何推动科技和产业项目更好地落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伟坚展示汇报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十年里在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和绿色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设成就。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晓超首先肯定了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成果,他表示,建设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试验区很有必要,目的是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可行有效的路径,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积极性。试验区要认真谋划有效的人才机制、资金运营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议知识城探索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数体系,以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态变化情况。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毕吉耀从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分析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建议,他指出,一是要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二是要统筹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区之间根据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开放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四是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主任陈佳鹏认为,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硬连接应该是知识城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把创新政策、体制机制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当前的增量政策做有机结合;要实现场景驱动立项创新取得新突破,用场景催生研发、吸引投资;还要打造先行先试的改革样板,特别是在重大项目落地、重大政策突破、重大改革和重大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巨文忠表示,创新体系一是看有没有大学科研院所这样的生产知识的机构,二是看有没有一批具有高报酬递增、高创新率、高壁垒的创新型产业,三是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是否形成了协同创新效应。中新广州知识城是有很多创新走在前列的,比如协同创新、产业融合创新,开放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创新模式发生了变化,现在是场景创新,是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内在的逻辑和核心是产业发展,大学也不仅是知识生产者也是知识转化的创作者,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创新模式本质上就是新型生产关系的调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一些改变,最后还要考虑智能化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董珂认为,一个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应当建立符合生态导向的规划指标体系,实现职住平衡,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需要关注如何快速获取全球前沿知识和顶尖技术,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层面实现质量的提升。过去是产业吸引人再带动城市发展,现在只有提供好8小时工作以外的生活空间人才愿意来。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优势是环境优势,相对劣势是区位,它最适合做0到1的创新中心。围绕创新中心,应当处理好“城、人、产”的关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杜国臣指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之一,人工智能对开放和创新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对开放领域的影响体现在消费、国际贸易和产业链等方面。未来中美博弈要关注算力供给、出口限制、海外算法数据、人才、数字鸿沟、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和统筹开放与安全等问题。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指导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举办,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潘治宏、副总编辑刘学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部主任南储鑫、公众意见调查部冯瑾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同志。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