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惨烈!大润发,突然关店20家!巨亏16亿!

侃见财经

3周前

这或许意味着,大润发的大卖场门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变弱。...2010年,大润发以404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超越国外超级巨头家乐福,问鼎中国超市销量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润发以连续19年未曾关闭一家门店的骄人成绩,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传奇超市。
大润发,加速掉队。
5月21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披露了截至3月31日的2024财年业绩报告。其中显示,公司实现营收725.67亿元,同比下降13.3%;全年亏损金额达16.05亿元,上年同期为1.09亿元,这是高鑫零售2011年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亏损。
其中,商品零售收入为694.31亿元,较2023财年减少111.04亿元,同比下降13.8%。
面对业绩遭遇的巨额亏损,高鑫零售给出的解释是,负现金流门店、关闭门店及拟开业门店的资产减值、商誉减值等是主要原因。同时,业务调整和顾客囤货心智消退导致平均客单价下滑。
在过去的一年内,大润发经历了大规模关店。
据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关闭了20家大卖场。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拥有472家大卖场、32家中型超市以及3家M会员店,总经营面积超过1350万平方米。
随着大规模关店,高鑫零售的员工数量大幅减少。据财报显示,公司员工数量从2023年3月底的107785人,减少至86226人,节省了超过5亿元的雇员开支。
从零售业的关键指标—同店销售增长来看,高鑫零售2024财年的同店销售增长(按除去家电之货品销售及对淘菜菜及天猫共享库存销售计算)下降了6.6%,已经是连续十年下滑,且下降态势似乎正在加速。
这或许意味着,大润发的大卖场门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变弱。

另外,高鑫零售的现金流也传来了危险信号。据财报显示,公司2024财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2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3.02亿元,大幅减少了78.5%。
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的净现金(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融资产、定期存款等)为165.0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4.49亿元大幅下降。同期,公司权益负债比率为0.76,上年同期为0.80。
一系列财务指标反映出,作为国内大卖场业态的领导者,大润发的商业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反映到股价层面,截至最新收盘,高鑫零售的股价仅剩1.62港元,相较于2020年6月的高点,累计跌幅达87%,最新总市值为153.59亿元。
回溯历史,大润发是中国商超历史上的传奇之一。早在1997年,大润发便开出了第一家大型现代化超市,走精致量贩店的路线,随即开启疯狂扩张。
它仅用了短短12年的时间,便登顶中国大陆零售冠军的宝座。2010年,大润发以404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超越国外超级巨头家乐福,问鼎中国超市销量第一。
2011年,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了“最赚钱的超市”。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润发以连续19年未曾关闭一家门店的骄人成绩,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传奇超市。
巅峰时期,高鑫零售股价最高曾达到13.4港元,总市值一度高达1278亿港元。

2020年,大润发迎来了关键时刻。当时,阿里巴巴斥资500亿港元,成功控股高鑫零售,并将其作为新零售战略的重要一环。
面对阿里巴巴收购,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似乎颇为感伤,当时其表示,“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但阿里巴巴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时任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
收购之后,阿里巴巴对高鑫零售非常看重,给钱、调人、砸资源,大润发也被贴上了“新零售”的标签。
然而,形势不由人,线下大卖场的零售模式正在被时代抛弃。面对电商的低价竞争,大卖场的价格优势不再。
同时,社区团购、前置仓、会员制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兴起,也进一步压缩了大润发的市场份额。
阿里巴巴没能让高鑫零售走上复兴之路,反而业务每况愈下,最终陷入业绩危机。
随着,大润发的传统业务颓势尽显,经营状况每况愈下,阿里巴巴似乎萌生退意。
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表示,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
随后,高鑫零售发布人事变动公告称,阿里巴巴空降高管林小海辞任高鑫零售CEO,欧尚沈辉则接任高鑫零售CEO。
从业绩层面来看,大润发似乎已经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拖油瓶”。
阿里最新财报显示,“所有其他”类别(包括高鑫零售等业务)的收入同比下降3%,亏损也进一步扩大,经调整EBITA为-28.18亿元。
这一系列的信号,引发了市场对阿里巴巴将要退出高鑫零售的猜想。
近日,市场传出消息称,阿里内部基本已确定把大润发和盒马出售给中粮,大润发约预估100亿人民币,盒马约预估200亿人民币。
对此,盒马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假的”。大润发也表示,上述有关出售消息为假。
但有分析人士称,高鑫零售的净现金(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融资产、定期存款等)高达165.04亿元,同时拥有超过450万平的自有门店物业;阿里巴巴收购高鑫零售花了500亿港元,大概率不会以100亿元的价格出售。
面对当前的被动局面,高鑫零售似乎仍在寻找突围。其中,大润发Super店、M会员店被寄予厚望。
截至目前,高鑫零售旗下M会员店已经开出3家,分别位于扬州、南京和常州,另有4家门店筹备中。
2024财年内,首家M会员店的付费会员人数已破6万,会员总数破11万。
但目前来看,会员店的数量仍然很低,尚不足以支撑高鑫零售庞大的体量转型。
最新财报释放的一系列信号,意味着,留给大润发的机会、时间或许不多了。

这或许意味着,大润发的大卖场门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变弱。...2010年,大润发以404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超越国外超级巨头家乐福,问鼎中国超市销量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润发以连续19年未曾关闭一家门店的骄人成绩,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传奇超市。
大润发,加速掉队。
5月21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披露了截至3月31日的2024财年业绩报告。其中显示,公司实现营收725.67亿元,同比下降13.3%;全年亏损金额达16.05亿元,上年同期为1.09亿元,这是高鑫零售2011年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亏损。
其中,商品零售收入为694.31亿元,较2023财年减少111.04亿元,同比下降13.8%。
面对业绩遭遇的巨额亏损,高鑫零售给出的解释是,负现金流门店、关闭门店及拟开业门店的资产减值、商誉减值等是主要原因。同时,业务调整和顾客囤货心智消退导致平均客单价下滑。
在过去的一年内,大润发经历了大规模关店。
据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关闭了20家大卖场。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拥有472家大卖场、32家中型超市以及3家M会员店,总经营面积超过1350万平方米。
随着大规模关店,高鑫零售的员工数量大幅减少。据财报显示,公司员工数量从2023年3月底的107785人,减少至86226人,节省了超过5亿元的雇员开支。
从零售业的关键指标—同店销售增长来看,高鑫零售2024财年的同店销售增长(按除去家电之货品销售及对淘菜菜及天猫共享库存销售计算)下降了6.6%,已经是连续十年下滑,且下降态势似乎正在加速。
这或许意味着,大润发的大卖场门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变弱。

另外,高鑫零售的现金流也传来了危险信号。据财报显示,公司2024财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2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3.02亿元,大幅减少了78.5%。
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的净现金(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融资产、定期存款等)为165.0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4.49亿元大幅下降。同期,公司权益负债比率为0.76,上年同期为0.80。
一系列财务指标反映出,作为国内大卖场业态的领导者,大润发的商业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反映到股价层面,截至最新收盘,高鑫零售的股价仅剩1.62港元,相较于2020年6月的高点,累计跌幅达87%,最新总市值为153.59亿元。
回溯历史,大润发是中国商超历史上的传奇之一。早在1997年,大润发便开出了第一家大型现代化超市,走精致量贩店的路线,随即开启疯狂扩张。
它仅用了短短12年的时间,便登顶中国大陆零售冠军的宝座。2010年,大润发以404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超越国外超级巨头家乐福,问鼎中国超市销量第一。
2011年,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了“最赚钱的超市”。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润发以连续19年未曾关闭一家门店的骄人成绩,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传奇超市。
巅峰时期,高鑫零售股价最高曾达到13.4港元,总市值一度高达1278亿港元。

2020年,大润发迎来了关键时刻。当时,阿里巴巴斥资500亿港元,成功控股高鑫零售,并将其作为新零售战略的重要一环。
面对阿里巴巴收购,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似乎颇为感伤,当时其表示,“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但阿里巴巴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时任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
收购之后,阿里巴巴对高鑫零售非常看重,给钱、调人、砸资源,大润发也被贴上了“新零售”的标签。
然而,形势不由人,线下大卖场的零售模式正在被时代抛弃。面对电商的低价竞争,大卖场的价格优势不再。
同时,社区团购、前置仓、会员制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兴起,也进一步压缩了大润发的市场份额。
阿里巴巴没能让高鑫零售走上复兴之路,反而业务每况愈下,最终陷入业绩危机。
随着,大润发的传统业务颓势尽显,经营状况每况愈下,阿里巴巴似乎萌生退意。
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表示,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
随后,高鑫零售发布人事变动公告称,阿里巴巴空降高管林小海辞任高鑫零售CEO,欧尚沈辉则接任高鑫零售CEO。
从业绩层面来看,大润发似乎已经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拖油瓶”。
阿里最新财报显示,“所有其他”类别(包括高鑫零售等业务)的收入同比下降3%,亏损也进一步扩大,经调整EBITA为-28.18亿元。
这一系列的信号,引发了市场对阿里巴巴将要退出高鑫零售的猜想。
近日,市场传出消息称,阿里内部基本已确定把大润发和盒马出售给中粮,大润发约预估100亿人民币,盒马约预估200亿人民币。
对此,盒马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假的”。大润发也表示,上述有关出售消息为假。
但有分析人士称,高鑫零售的净现金(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融资产、定期存款等)高达165.04亿元,同时拥有超过450万平的自有门店物业;阿里巴巴收购高鑫零售花了500亿港元,大概率不会以100亿元的价格出售。
面对当前的被动局面,高鑫零售似乎仍在寻找突围。其中,大润发Super店、M会员店被寄予厚望。
截至目前,高鑫零售旗下M会员店已经开出3家,分别位于扬州、南京和常州,另有4家门店筹备中。
2024财年内,首家M会员店的付费会员人数已破6万,会员总数破11万。
但目前来看,会员店的数量仍然很低,尚不足以支撑高鑫零售庞大的体量转型。
最新财报释放的一系列信号,意味着,留给大润发的机会、时间或许不多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努力学习——程程 3周前 “最赚钱的超市”
辣条 3周前 这或许意味着,大润发的大卖场门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变弱。...2010年,大润发以404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超越国外超级巨头家乐福,问鼎中国超市销量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润发以连续19年未曾关闭一家门店的骄人成绩,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传奇超市。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