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重仓股被ST?应对来了

东方财富网

1个月前

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ETF、富国上证综指ETF、南方中证1000ETF现身前十大重仓股。...“从资管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以及未来的A股市场环境,不仅对机构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其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严的标准。

一批ST股被敲响“退市警钟”,公募基金也在加强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

伴随着新“国九条”和退市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部分未能满足监管要求的企业退市风险大幅上升。5月开始,随着年报季落幕,ST板块继续上演“退市潮”。而截至一季度末,不少ST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公募基金的背影,不过以指数产品为主。

记者了解到,为积极应对相关个股可能出现的退市风险,已有基金公司行动起来,正进一步加大对个股的筛选力度。部分有ST风险的公司已被剔除出选股池,也有ST股从指数基金组合中遭剔除。

部分基金重仓股被ST

据统计,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已有包括ST世龙ST特信ST峡创ST汇金等90多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其中5月以来就超过半数。从整个A股来看,ST公司已有170多家。

这些上市公司被ST,大部分是因为公司财务数据造假或公司高管违规操作所致。“戴帽”之后,股价也普遍出现连续下跌走势。比如,4月30日被风险警示的ST股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已超过78%,5月以来跌幅更是超过38%;5月6日被风险警示的ST百利年内累计跌幅也超过70%,5月以来跌幅超过43%。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ST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不乏公募基金的身影。不过多数为指数型基金,也有部分为主动权益基金。

5月6日,*ST合泰被退市风险警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时,其前十大流通股东出现南方中证1000ETF的身影,为一季度新进,持股977.06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0.31%。同日披星的*ST傲农,国泰中证畜牧养殖ETF在一季度末现身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634.64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0.86%。实际上,自2022年四季度新进之后,一直持仓至今,一季度期间刚刚进行了增持。

4月底,*ST银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截至一季度末,大成互联网+大数据现身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数量为313.22万股。此外,大成中证360互联网+大数据100指数一季度末新进*ST龙宇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除了公募基金,也有机构在一季度入套ST个股。比如,近期被风险警示的ST世龙ST汇金ST峡创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一致出现了巴克莱银行的身影,均为一季度新进。

不过,也有基金在持股被风险警示前精准撤离。

5月14日,ST峡创被风险警示,去年末时大成景恒混合还是该股第六大流通股东,但一季度末时已精准撤离。同样,5月6日被风险警示的*ST导航去年末时还有5只基金位列前十大流通股东,但到一季度末时全部淡出。

值得一提的是,5月16日,ST华微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一季度末,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ETF、富国上证综指ETF、南方中证1000ETF现身前十大重仓股。

公募对ST股“敬而远之”

据了解,近期公募基金对ST类股票的态度愈发谨慎,未来可能将这类股票排除在选股池之外。

“股市政策近年来连续推进,尤其近期随着新‘国九条’的实施,ST板块加速下跌,部分个股甚至腰斩,‘炒小炒新炒差’的时代很可能一去不复返。因此在越来越强监管的态势下,我们的基金投资组合会尽量规避这类标的,以防止某些风险的发生。”华南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即使基金经理想要配置,也要经过层层审批。

记者了解到,在新“国九条”亮相之后,已有基金公司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大对个股的筛选力度,以降低风险并提高组合的整体质量。

“近期我司投委会迅速对选股池中的风险指标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剔除了部分风险系数上升的个股。”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公司进行了自查,确保并没有主动权益基金配置ST股票。“由于ST股票风险较大,基金经理在配置这类股票时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我们公司没有主动基金经理会配这类股票。”他说。

由于被动跟踪指数,指数型基金对ST股的配置往往并非基金经理自行决定。新“国九条”发布后,指数产品对组合内持有的ST股处理方式因基金而异,有些会及时将其剔除,也有一些选择暂时保留。

业内普遍称,在强监管态势下,基金经理将更加注重基本面和流动性,以提高精选个股的能力。

华北一位公募人士介绍,尽管ST板块通常被视为垃圾股的代名词,除了寻求暴利的游资外,很少有主流机构如公募基金参与其中。然而,公开信息显示,此前常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在ST板块悄然布局,以期在阶段性行情中获利。

“当然,过去有一些ST股通过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优质资产注入等可能顺利摘帽,也使得对其早有布局的机构投资者获利。”上述公募人士进一步说,“但随着国内注册制的全面推进实施和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成熟,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投资决策体系,大量ST股甚至小盘股已逐渐淡出上述机构的投资范围。”

“从资管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以及未来的A股市场环境,不仅对机构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其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严的标准。”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说。

他认为,随着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和监管持续趋严,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加速,资金将重新回到有基本面支撑的个股上,这些真正业绩好的公司也将迎来重新定价的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ETF、富国上证综指ETF、南方中证1000ETF现身前十大重仓股。...“从资管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以及未来的A股市场环境,不仅对机构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其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严的标准。

一批ST股被敲响“退市警钟”,公募基金也在加强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

伴随着新“国九条”和退市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部分未能满足监管要求的企业退市风险大幅上升。5月开始,随着年报季落幕,ST板块继续上演“退市潮”。而截至一季度末,不少ST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公募基金的背影,不过以指数产品为主。

记者了解到,为积极应对相关个股可能出现的退市风险,已有基金公司行动起来,正进一步加大对个股的筛选力度。部分有ST风险的公司已被剔除出选股池,也有ST股从指数基金组合中遭剔除。

部分基金重仓股被ST

据统计,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已有包括ST世龙ST特信ST峡创ST汇金等90多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其中5月以来就超过半数。从整个A股来看,ST公司已有170多家。

这些上市公司被ST,大部分是因为公司财务数据造假或公司高管违规操作所致。“戴帽”之后,股价也普遍出现连续下跌走势。比如,4月30日被风险警示的ST股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已超过78%,5月以来跌幅更是超过38%;5月6日被风险警示的ST百利年内累计跌幅也超过70%,5月以来跌幅超过43%。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ST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不乏公募基金的身影。不过多数为指数型基金,也有部分为主动权益基金。

5月6日,*ST合泰被退市风险警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时,其前十大流通股东出现南方中证1000ETF的身影,为一季度新进,持股977.06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0.31%。同日披星的*ST傲农,国泰中证畜牧养殖ETF在一季度末现身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634.64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0.86%。实际上,自2022年四季度新进之后,一直持仓至今,一季度期间刚刚进行了增持。

4月底,*ST银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截至一季度末,大成互联网+大数据现身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数量为313.22万股。此外,大成中证360互联网+大数据100指数一季度末新进*ST龙宇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除了公募基金,也有机构在一季度入套ST个股。比如,近期被风险警示的ST世龙ST汇金ST峡创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一致出现了巴克莱银行的身影,均为一季度新进。

不过,也有基金在持股被风险警示前精准撤离。

5月14日,ST峡创被风险警示,去年末时大成景恒混合还是该股第六大流通股东,但一季度末时已精准撤离。同样,5月6日被风险警示的*ST导航去年末时还有5只基金位列前十大流通股东,但到一季度末时全部淡出。

值得一提的是,5月16日,ST华微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一季度末,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ETF、富国上证综指ETF、南方中证1000ETF现身前十大重仓股。

公募对ST股“敬而远之”

据了解,近期公募基金对ST类股票的态度愈发谨慎,未来可能将这类股票排除在选股池之外。

“股市政策近年来连续推进,尤其近期随着新‘国九条’的实施,ST板块加速下跌,部分个股甚至腰斩,‘炒小炒新炒差’的时代很可能一去不复返。因此在越来越强监管的态势下,我们的基金投资组合会尽量规避这类标的,以防止某些风险的发生。”华南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即使基金经理想要配置,也要经过层层审批。

记者了解到,在新“国九条”亮相之后,已有基金公司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大对个股的筛选力度,以降低风险并提高组合的整体质量。

“近期我司投委会迅速对选股池中的风险指标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剔除了部分风险系数上升的个股。”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公司进行了自查,确保并没有主动权益基金配置ST股票。“由于ST股票风险较大,基金经理在配置这类股票时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我们公司没有主动基金经理会配这类股票。”他说。

由于被动跟踪指数,指数型基金对ST股的配置往往并非基金经理自行决定。新“国九条”发布后,指数产品对组合内持有的ST股处理方式因基金而异,有些会及时将其剔除,也有一些选择暂时保留。

业内普遍称,在强监管态势下,基金经理将更加注重基本面和流动性,以提高精选个股的能力。

华北一位公募人士介绍,尽管ST板块通常被视为垃圾股的代名词,除了寻求暴利的游资外,很少有主流机构如公募基金参与其中。然而,公开信息显示,此前常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投资者在ST板块悄然布局,以期在阶段性行情中获利。

“当然,过去有一些ST股通过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优质资产注入等可能顺利摘帽,也使得对其早有布局的机构投资者获利。”上述公募人士进一步说,“但随着国内注册制的全面推进实施和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成熟,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投资决策体系,大量ST股甚至小盘股已逐渐淡出上述机构的投资范围。”

“从资管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以及未来的A股市场环境,不仅对机构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其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严的标准。”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说。

他认为,随着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和监管持续趋严,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加速,资金将重新回到有基本面支撑的个股上,这些真正业绩好的公司也将迎来重新定价的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