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河南人,统治了中国食品界半壁江山

正和岛

1周前

除了在家吃火锅,相信大多数人都吃过的另一种食品就是方便面了,这不,另一位河南老乡姚忠良直接将一袋小小的泡面打造成了“国货之光”。...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站在中国食品界背后的5个河南人。...甚至可以说,这5个河南人,撑起了中国食品半壁江山。

作 者:微澜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回顾中国的食品版图,少不了被提及的地方是被称作“中国厨房”的河南。
如果让你细想河南有啥特色餐饮,可能还真一时想不出多少来。
不像东北人杨国福、张亮让极具东北风味的麻辣烫走向全国,李子柒将螺蛳粉变成网红产品,或者说像内蒙人贾国龙那样将西北菜发扬光大,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等安徽人将中式快餐从安徽带向更大的舞台……
但是放眼餐饮业背后更大的食品行业,你会发现可能都和河南地域、河南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隐秘联系。
中国食品江湖,一半以上的功劳都和河南人有关,这话可没有夸大。事实上,你去超市食品区随手抄起一个吃的东西,可能大半的生产地址都是来自于河南的某个地区。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站在中国食品界背后的5个河南人。甚至可以说,这5个河南人,撑起了中国食品半壁江山。
7年破万店,3年赚了130亿
(锅圈创始人:杨明超)
2023年10月,以一己之力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火锅烧烤食材连锁”赛道的锅圈,成功登陆港交所,登陆当天市值达163.78亿港元。
其招股书显示,锅圈创立于2017年,在河南郑州开出第一家门店。
之后7年时间里,锅圈走出河南,走向天南海北,在全国开出上万家门店,实现3年营收超130亿,被称作中国最大的社区中央厨房连锁品牌。
很多人不禁好奇,短短七年时间,锅圈是如何开出上万家门店的,其背后的创始人又是何许人也?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其实在创立锅圈前,锅圈创始人杨明超就已是餐饮业的“老炮儿”,有过10多年的餐饮经历,做过啤酒代理,卖过烤鱼,开过烧烤店和火锅店,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
2005年,杨明超在郑州开出了最大的露天夜市“黑老婆”,当时黑老婆一度风靡郑州全城,但后来因为当地整治露天烧烤,导致不断缩减直至消失。
之后,杨明超又进入到火锅行业,创立了小板凳火锅,在巅峰时期,小板凳火锅全国门店数量超过了1000家。小板凳的火爆,带火了大量“小板凳”。
一时间,郑州街头出现了各种“小板凳”,跟风抄袭者遍地开花,导致整个火锅市场泥沙俱下,最终小板凳也在这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中败北。
2015年,杨明超重新振作起来,选择切入餐饮B2B赛道,而在杨明超发现只做To B生意不起量后,其又开辟了B2C生意,2017年1月,在搭建好自己的终端渠道网络后,第一家锅圈食汇店诞生了。
回看锅圈,能在7年时间达到今天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以下几方面:

1. 在上游端,打造“小米生态链模式”,截至2022年,锅圈在上游合作的ODM/OEM工厂就有600余家,控制了上游资源就等于控制了原材料,从而保证稳定的利润产出。

2. 在中台针对食材供应链各个流通环节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并搭建了一套高效的物流体系,缩减中间流转成本。

3. 在下游渠道端,主打下沉市场,深入到全国1000多个县级行政区,以二三四线城市为主,七年时间里开出上万家门店。

4. 基于前中后端,锅圈形成了产业供应链闭环:自研产品,以保证品质——寻找合作ODM/OEM,保证供应链效率——借供应链优势实现低定价,吸引消费者,建立品牌——利用品牌影响力,扩大加盟,辐射更广区域——实现数字运营,对接消费者反馈——实现产品迭代,打造爆品,开启新一轮循环。

本土方便面巨头,
5年亏损到全网销量第一的逆袭之路
(白象创始人:姚忠良)
除了在家吃火锅,相信大多数人都吃过的另一种食品就是方便面了,这不,另一位河南老乡姚忠良直接将一袋小小的泡面打造成了“国货之光”。
时间回到1997年,白象刚刚成立,在此前白象是一家连续亏损5年,负债1000多万的食品加工厂,随时都面临停摆歇业。
当时姚忠良已34岁,官至处级,将来还很有可能晋升,但他顶住了压力,临危受命来到了这个濒临破产的企业。
面对这个烂摊子,姚忠良没有被困难吓倒,相反曾经当兵的经历让姚忠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事在人为,只要想企业好起来,就一定会有办法。
也正是在姚忠良接手后,白象焕发了巨大的生机,仅接手第二年,白象销售额达到了一个多亿。四年后,销售额已突破6亿元。
而在26年后的今天,白象更是被加上了诸多光环:方便面连续两年全网销售额第一;日均生产3000万包,年产量100亿包;白象中国面被销往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复盘白象26年的逆袭之路,我们发现背后离不开这些战略动作:

1. 人才战略,在1997年大学生还稀缺之时,姚忠良就大气魄为这个食品加工厂引进30多名大学生,姚忠良更是直接带着他们冲在第一线,从那时起,白象就开始打造了一只有战斗力的队伍。

2. “农村包围城市”策略,90年代末方便面竞争激烈,全中国有1800家厂子在生产方便面,但当时行业主流战场在城市,于是姚忠良反其道而行,在19个省的县城、农村铺开销售网络,很快白象就成为全国农村方便面市场的销售冠军。

3. 树立企业文化,从白象创立之初,姚忠良就为白象提出了“四千四万”的信念和目标,即“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把白象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4. 产品创新、品类创新,在产品上2018年推出的“白象汤好喝”系列产品连续5年全网销量第一,在品类上,白象推出了挂面、自热面、饮品等,还开拓了粒粒红豆包、豆沙包、奶黄包、奶香馒头等速冻产品。

5. 坚守社会价值,这点不用多强调,这几年网上有大量相关报道。

50岁辞职下海,
“中国汤圆大王”是如何练成的?
(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
1989年,正值下海经商浪潮兴起,已是郑州第二医院副院长的陈泽民也决定兼职创业。
当时他和妻子找邻居借了1.5万元开了一个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有一年冬天,陈泽民前往哈尔滨出差,受到当地人把吃不完的饺子冻起来的启发,他联想到汤圆也可以冷冻出售。
历时3个月,陈泽民成功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中国汤圆大王”之路也正式向陈泽民敞开。
1992年5月,50岁的陈泽民成立了三全食品,全面进入速冻食品市场。
最初为了打开市场,陈泽民还曾一个人开着一辆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
用着这种“最笨”的方法,三全迅速打开全国各地的市场,并开启了滚雪球式的发展。
2008年三全挂牌深交所,成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2013年三全更是全资收购了巴菲特旗下的美资企业一一龙凤食品,市占率超35%,坐实行业龙头的地位。
三全创始人陈泽民
回顾这一路走来,三全的成功也离不开这些方面的动作:

1. 抢占先机,在速冻食品早期,基于标准化、工业化的模式,靠着速冻汤圆这一优秀单品,做到了全国第一。

2. 扩展品类,延伸产品线,依靠标准化、工业化能力,三全延展出了水饺、面点、粽子等产品线,其中汤圆、水饺、面点更是成为三全营收的三大支柱,打破了三全过去的一大单品汤圆打天下的困局。

3. To C、To B两手抓,在To C大获成功的同时,三全也瞄准了To B市场的商机,比如与7-11、锅圈等展开合作,发挥自身供应链领导者优势。

4. 构建产业链生态,三全公司全产业链上有7800多家相关中小企业,其中上游供应链有2600多家,下游有5200多家,三全更是进行组织创新,成立了企业产业链质量安全联盟,以此解决资金安全、质量提高和销售问题。

记者转行,
成为肯德基、华莱士等企业背后的男人
(千味央厨创始人:李伟)
在速冻食品行业,与三全同台竞争的对手,还有另外一家河南企业——思念。
其创始人也正是千味央厨的创始人李伟。
1968年,李伟出生在河南驻马店,1990年从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李伟做过几年记者、当过公务员,最后决定辞职下海。
之后,李伟先后卖过芝麻糊、开过电子游戏厅、做过苹果牌牛仔裤代理商。
1997年,李伟成立了思念食品公司,但当时由于没有名气,汤圆销量不好,第二年元宵节前,思念汤圆的库存量达到了几百吨。
为了打破困局,1998年思念请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郑荣速冻食品厂厂长李晋洲,重新研发产品,并在营销方面砸下重金,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思念也就此翻身,市场占有率一度达20%。
2005年,李伟凭借思念食品入选年度福布斯富豪榜,成为那一年河南省最年轻的富豪。2006年,思念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但6年后因流动性差,再融资困难,思念宣布私有化。
2012年,在思念进行退市的同时,李伟又成立了“千味央厨”,区别于思念,千味央厨主要面向B端餐饮企业,致力于为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标准化的速冻食品及相关餐饮后厨解决方案,服务了肯德基、汉堡王、华莱士、海底捞、老乡鸡等企业。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而在2021年9月,千味央厨也正式登陆深交所,被称作“河南预制菜第一股”,时隔15年李伟又收获了一个食品IPO。
复盘千味央厨的成功,离不开几个关键:

1.重新选择赛道,主攻速冻面米供应链,切入面向餐饮企业和企业团餐的餐饮B2B赛道,满足了当时快速发展的餐饮业对供应链效率、品质的需求。

2.立足区位优势,提高供应链协同、生产效率。

3.以服务为导向,将生产模式分为通用品生产和定制品生产,其中定制品生产就是围绕大B端客户需求出发,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4.精细化管理,实现持续地降本增效。

全球肉食霸主,中国肉类工业教父
(双汇食品创始人:万隆)
可以说,双汇应该是河南食品业最响亮的名字了。
1966年,26岁的万隆从铁道兵转业后,去到了连年亏损的河南漯河肉联厂工作。在肉联厂,万隆从办事员做起,最终在1985年当上了厂长。
在发展之初,当时漯河肉联厂面临“四没”的挑战(没技术、没市场、没人才、没资金),管理混乱。
万隆上任后,进行了铁腕整顿改革,一举扭转了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
1988年,万隆敏锐观察到火腿肠存在商机,于是他一口气从日本、法国、瑞士引进了10条火腿肠生产线,建立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基地。
1994年,双汇集团正式成立。历经近30年风雨,双汇也已经发展成一家年营收数百亿的食品集团,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本土肉类加工龙头。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双汇,万隆还曾举债数十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知名生猪养殖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并将其推上港股,也就是如今的万洲国际,目前万洲国际也是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而双汇发展与万洲国际两家企业加起来营收超2000亿元。
回顾双汇近30年的发展,其成功离不开这些战略动作:

1. 专注战略,不盲目跨界、不盲目扩张,围绕肉类加工,把产业做专、产品做精、企业做大。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双汇的“火腿肠”项目,正是靠着火腿肠项目,双汇的生产线以每年20条、30条速度递增,用6年时间实现产销量全国第一。

2. 善用资本的力量,可以说双汇是最早一批进行引进外资、资产重组、股票上市,包括海外并购等一系列借助外部资本力量动作来做大做强的企业。曾有行业人士评价万隆是中国少数真正利用外资,而不是最终只被外资利用的人。

3. 技术创新,作为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双汇始终追求着汇集世界高科技、新工艺,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从而实现传统肉类工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提高工业化水平。

结语:
河南,被严重低估
无论是锅圈、白象,还是三全、千味央厨,或者双汇、万洲国际,其实都是“河南帮”的一缕缩影。
像杜中兵一手缔造的巴奴火锅,刘卫平、刘福平兄弟俩联手成立的辣条一哥卫龙,以及张红超、张红甫兄弟俩打造的蜜雪冰城等许多未在本文中被提及的企业家和企业们都是从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跑出来的。
可以说,被称作“中央厨房”的河南,被中国很多人严重低估了。
那么为什么河南食品业如此发达?分析背后的原因其实有三点:
首先,人口带来的消费和发展红利。据2022年河南省人口数据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近一亿人,仅次于广东、山东,位列全国第三。庞大的人口,构成了消费的基础,也为食品加工和生产提供了保障。
其次,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南自古以来贯通南北,铁路、公路都十分发达,省会郑州也是国内交通系统重要枢纽之一。
另外,河南还坐拥原材料优势。一直以来,河南都是我国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原材料,才能为河南食品和餐饮业爆发奠定基础。
有数据统计,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都是河南生产的。
曾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的周霁也曾动情地说道:
河南以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输出原料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
我们努力让国人饭碗里面能装上更多的优质‘河南粮’。
坦荡开阔的平原地理和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塑造出了河南人吃苦耐劳、坦诚守信、踏实肯干的鲜明性格,而这同样在河南的企业和企业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也正是因为在这片中原大地上,无数河南老乡们的不懈努力、奋斗拼搏,才让河南成为中国食品版图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中国食品界,不得不对河南的人们说上一句,河南老乡,恁真中!

参考资料:

[1].《今天,大家又吃出一家河南上市公司》,投资界

[2].《5年万店、70亿+收入,预制菜大鳄「锅圈」长成记丨IPO观察》,36氪未来消费

[3].《7年破万店、打败海底捞的「锅圈」终于要上市了》,i黑马

[4].《这家本土方便面巨头,再一次火遍全网》,正和岛

[5].《50岁下海,74岁二次创业,“中国汤圆大王”的生意经》,正和岛

[6].《他用十年,将炸芝麻球做成国内第一》,中国企业家杂志

好文推荐:

  • 《看了神舟十八宇航员家庭背景,才明白人一生有3次改命的机会》



排版| 微澜
编辑| 微澜 轮值主编| 夏昆
一年一度,企业家案例盛宴终于来了!

?2024年6月22-24日,2024正和岛案例共学年会正式官宣!

大咖云集,岛亲再聚。1000位企业家相约共学,升级信任链,探寻新航标,创造新变量。

让我们相约上海临港,一起看天气,学标杆,叙友谊!一起共学前行,共创未来!

长按海报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刻报名⬇️

除了在家吃火锅,相信大多数人都吃过的另一种食品就是方便面了,这不,另一位河南老乡姚忠良直接将一袋小小的泡面打造成了“国货之光”。...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站在中国食品界背后的5个河南人。...甚至可以说,这5个河南人,撑起了中国食品半壁江山。

作 者:微澜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回顾中国的食品版图,少不了被提及的地方是被称作“中国厨房”的河南。
如果让你细想河南有啥特色餐饮,可能还真一时想不出多少来。
不像东北人杨国福、张亮让极具东北风味的麻辣烫走向全国,李子柒将螺蛳粉变成网红产品,或者说像内蒙人贾国龙那样将西北菜发扬光大,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等安徽人将中式快餐从安徽带向更大的舞台……
但是放眼餐饮业背后更大的食品行业,你会发现可能都和河南地域、河南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隐秘联系。
中国食品江湖,一半以上的功劳都和河南人有关,这话可没有夸大。事实上,你去超市食品区随手抄起一个吃的东西,可能大半的生产地址都是来自于河南的某个地区。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站在中国食品界背后的5个河南人。甚至可以说,这5个河南人,撑起了中国食品半壁江山。
7年破万店,3年赚了130亿
(锅圈创始人:杨明超)
2023年10月,以一己之力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火锅烧烤食材连锁”赛道的锅圈,成功登陆港交所,登陆当天市值达163.78亿港元。
其招股书显示,锅圈创立于2017年,在河南郑州开出第一家门店。
之后7年时间里,锅圈走出河南,走向天南海北,在全国开出上万家门店,实现3年营收超130亿,被称作中国最大的社区中央厨房连锁品牌。
很多人不禁好奇,短短七年时间,锅圈是如何开出上万家门店的,其背后的创始人又是何许人也?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其实在创立锅圈前,锅圈创始人杨明超就已是餐饮业的“老炮儿”,有过10多年的餐饮经历,做过啤酒代理,卖过烤鱼,开过烧烤店和火锅店,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
2005年,杨明超在郑州开出了最大的露天夜市“黑老婆”,当时黑老婆一度风靡郑州全城,但后来因为当地整治露天烧烤,导致不断缩减直至消失。
之后,杨明超又进入到火锅行业,创立了小板凳火锅,在巅峰时期,小板凳火锅全国门店数量超过了1000家。小板凳的火爆,带火了大量“小板凳”。
一时间,郑州街头出现了各种“小板凳”,跟风抄袭者遍地开花,导致整个火锅市场泥沙俱下,最终小板凳也在这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中败北。
2015年,杨明超重新振作起来,选择切入餐饮B2B赛道,而在杨明超发现只做To B生意不起量后,其又开辟了B2C生意,2017年1月,在搭建好自己的终端渠道网络后,第一家锅圈食汇店诞生了。
回看锅圈,能在7年时间达到今天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以下几方面:

1. 在上游端,打造“小米生态链模式”,截至2022年,锅圈在上游合作的ODM/OEM工厂就有600余家,控制了上游资源就等于控制了原材料,从而保证稳定的利润产出。

2. 在中台针对食材供应链各个流通环节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并搭建了一套高效的物流体系,缩减中间流转成本。

3. 在下游渠道端,主打下沉市场,深入到全国1000多个县级行政区,以二三四线城市为主,七年时间里开出上万家门店。

4. 基于前中后端,锅圈形成了产业供应链闭环:自研产品,以保证品质——寻找合作ODM/OEM,保证供应链效率——借供应链优势实现低定价,吸引消费者,建立品牌——利用品牌影响力,扩大加盟,辐射更广区域——实现数字运营,对接消费者反馈——实现产品迭代,打造爆品,开启新一轮循环。

本土方便面巨头,
5年亏损到全网销量第一的逆袭之路
(白象创始人:姚忠良)
除了在家吃火锅,相信大多数人都吃过的另一种食品就是方便面了,这不,另一位河南老乡姚忠良直接将一袋小小的泡面打造成了“国货之光”。
时间回到1997年,白象刚刚成立,在此前白象是一家连续亏损5年,负债1000多万的食品加工厂,随时都面临停摆歇业。
当时姚忠良已34岁,官至处级,将来还很有可能晋升,但他顶住了压力,临危受命来到了这个濒临破产的企业。
面对这个烂摊子,姚忠良没有被困难吓倒,相反曾经当兵的经历让姚忠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事在人为,只要想企业好起来,就一定会有办法。
也正是在姚忠良接手后,白象焕发了巨大的生机,仅接手第二年,白象销售额达到了一个多亿。四年后,销售额已突破6亿元。
而在26年后的今天,白象更是被加上了诸多光环:方便面连续两年全网销售额第一;日均生产3000万包,年产量100亿包;白象中国面被销往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复盘白象26年的逆袭之路,我们发现背后离不开这些战略动作:

1. 人才战略,在1997年大学生还稀缺之时,姚忠良就大气魄为这个食品加工厂引进30多名大学生,姚忠良更是直接带着他们冲在第一线,从那时起,白象就开始打造了一只有战斗力的队伍。

2. “农村包围城市”策略,90年代末方便面竞争激烈,全中国有1800家厂子在生产方便面,但当时行业主流战场在城市,于是姚忠良反其道而行,在19个省的县城、农村铺开销售网络,很快白象就成为全国农村方便面市场的销售冠军。

3. 树立企业文化,从白象创立之初,姚忠良就为白象提出了“四千四万”的信念和目标,即“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把白象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4. 产品创新、品类创新,在产品上2018年推出的“白象汤好喝”系列产品连续5年全网销量第一,在品类上,白象推出了挂面、自热面、饮品等,还开拓了粒粒红豆包、豆沙包、奶黄包、奶香馒头等速冻产品。

5. 坚守社会价值,这点不用多强调,这几年网上有大量相关报道。

50岁辞职下海,
“中国汤圆大王”是如何练成的?
(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
1989年,正值下海经商浪潮兴起,已是郑州第二医院副院长的陈泽民也决定兼职创业。
当时他和妻子找邻居借了1.5万元开了一个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有一年冬天,陈泽民前往哈尔滨出差,受到当地人把吃不完的饺子冻起来的启发,他联想到汤圆也可以冷冻出售。
历时3个月,陈泽民成功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中国汤圆大王”之路也正式向陈泽民敞开。
1992年5月,50岁的陈泽民成立了三全食品,全面进入速冻食品市场。
最初为了打开市场,陈泽民还曾一个人开着一辆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
用着这种“最笨”的方法,三全迅速打开全国各地的市场,并开启了滚雪球式的发展。
2008年三全挂牌深交所,成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2013年三全更是全资收购了巴菲特旗下的美资企业一一龙凤食品,市占率超35%,坐实行业龙头的地位。
三全创始人陈泽民
回顾这一路走来,三全的成功也离不开这些方面的动作:

1. 抢占先机,在速冻食品早期,基于标准化、工业化的模式,靠着速冻汤圆这一优秀单品,做到了全国第一。

2. 扩展品类,延伸产品线,依靠标准化、工业化能力,三全延展出了水饺、面点、粽子等产品线,其中汤圆、水饺、面点更是成为三全营收的三大支柱,打破了三全过去的一大单品汤圆打天下的困局。

3. To C、To B两手抓,在To C大获成功的同时,三全也瞄准了To B市场的商机,比如与7-11、锅圈等展开合作,发挥自身供应链领导者优势。

4. 构建产业链生态,三全公司全产业链上有7800多家相关中小企业,其中上游供应链有2600多家,下游有5200多家,三全更是进行组织创新,成立了企业产业链质量安全联盟,以此解决资金安全、质量提高和销售问题。

记者转行,
成为肯德基、华莱士等企业背后的男人
(千味央厨创始人:李伟)
在速冻食品行业,与三全同台竞争的对手,还有另外一家河南企业——思念。
其创始人也正是千味央厨的创始人李伟。
1968年,李伟出生在河南驻马店,1990年从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李伟做过几年记者、当过公务员,最后决定辞职下海。
之后,李伟先后卖过芝麻糊、开过电子游戏厅、做过苹果牌牛仔裤代理商。
1997年,李伟成立了思念食品公司,但当时由于没有名气,汤圆销量不好,第二年元宵节前,思念汤圆的库存量达到了几百吨。
为了打破困局,1998年思念请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郑荣速冻食品厂厂长李晋洲,重新研发产品,并在营销方面砸下重金,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思念也就此翻身,市场占有率一度达20%。
2005年,李伟凭借思念食品入选年度福布斯富豪榜,成为那一年河南省最年轻的富豪。2006年,思念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但6年后因流动性差,再融资困难,思念宣布私有化。
2012年,在思念进行退市的同时,李伟又成立了“千味央厨”,区别于思念,千味央厨主要面向B端餐饮企业,致力于为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标准化的速冻食品及相关餐饮后厨解决方案,服务了肯德基、汉堡王、华莱士、海底捞、老乡鸡等企业。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而在2021年9月,千味央厨也正式登陆深交所,被称作“河南预制菜第一股”,时隔15年李伟又收获了一个食品IPO。
复盘千味央厨的成功,离不开几个关键:

1.重新选择赛道,主攻速冻面米供应链,切入面向餐饮企业和企业团餐的餐饮B2B赛道,满足了当时快速发展的餐饮业对供应链效率、品质的需求。

2.立足区位优势,提高供应链协同、生产效率。

3.以服务为导向,将生产模式分为通用品生产和定制品生产,其中定制品生产就是围绕大B端客户需求出发,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4.精细化管理,实现持续地降本增效。

全球肉食霸主,中国肉类工业教父
(双汇食品创始人:万隆)
可以说,双汇应该是河南食品业最响亮的名字了。
1966年,26岁的万隆从铁道兵转业后,去到了连年亏损的河南漯河肉联厂工作。在肉联厂,万隆从办事员做起,最终在1985年当上了厂长。
在发展之初,当时漯河肉联厂面临“四没”的挑战(没技术、没市场、没人才、没资金),管理混乱。
万隆上任后,进行了铁腕整顿改革,一举扭转了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
1988年,万隆敏锐观察到火腿肠存在商机,于是他一口气从日本、法国、瑞士引进了10条火腿肠生产线,建立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基地。
1994年,双汇集团正式成立。历经近30年风雨,双汇也已经发展成一家年营收数百亿的食品集团,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本土肉类加工龙头。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双汇,万隆还曾举债数十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知名生猪养殖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并将其推上港股,也就是如今的万洲国际,目前万洲国际也是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而双汇发展与万洲国际两家企业加起来营收超2000亿元。
回顾双汇近30年的发展,其成功离不开这些战略动作:

1. 专注战略,不盲目跨界、不盲目扩张,围绕肉类加工,把产业做专、产品做精、企业做大。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双汇的“火腿肠”项目,正是靠着火腿肠项目,双汇的生产线以每年20条、30条速度递增,用6年时间实现产销量全国第一。

2. 善用资本的力量,可以说双汇是最早一批进行引进外资、资产重组、股票上市,包括海外并购等一系列借助外部资本力量动作来做大做强的企业。曾有行业人士评价万隆是中国少数真正利用外资,而不是最终只被外资利用的人。

3. 技术创新,作为肉类加工龙头企业,双汇始终追求着汇集世界高科技、新工艺,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从而实现传统肉类工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提高工业化水平。

结语:
河南,被严重低估
无论是锅圈、白象,还是三全、千味央厨,或者双汇、万洲国际,其实都是“河南帮”的一缕缩影。
像杜中兵一手缔造的巴奴火锅,刘卫平、刘福平兄弟俩联手成立的辣条一哥卫龙,以及张红超、张红甫兄弟俩打造的蜜雪冰城等许多未在本文中被提及的企业家和企业们都是从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跑出来的。
可以说,被称作“中央厨房”的河南,被中国很多人严重低估了。
那么为什么河南食品业如此发达?分析背后的原因其实有三点:
首先,人口带来的消费和发展红利。据2022年河南省人口数据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近一亿人,仅次于广东、山东,位列全国第三。庞大的人口,构成了消费的基础,也为食品加工和生产提供了保障。
其次,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南自古以来贯通南北,铁路、公路都十分发达,省会郑州也是国内交通系统重要枢纽之一。
另外,河南还坐拥原材料优势。一直以来,河南都是我国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原材料,才能为河南食品和餐饮业爆发奠定基础。
有数据统计,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都是河南生产的。
曾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的周霁也曾动情地说道:
河南以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输出原料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
我们努力让国人饭碗里面能装上更多的优质‘河南粮’。
坦荡开阔的平原地理和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塑造出了河南人吃苦耐劳、坦诚守信、踏实肯干的鲜明性格,而这同样在河南的企业和企业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也正是因为在这片中原大地上,无数河南老乡们的不懈努力、奋斗拼搏,才让河南成为中国食品版图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中国食品界,不得不对河南的人们说上一句,河南老乡,恁真中!

参考资料:

[1].《今天,大家又吃出一家河南上市公司》,投资界

[2].《5年万店、70亿+收入,预制菜大鳄「锅圈」长成记丨IPO观察》,36氪未来消费

[3].《7年破万店、打败海底捞的「锅圈」终于要上市了》,i黑马

[4].《这家本土方便面巨头,再一次火遍全网》,正和岛

[5].《50岁下海,74岁二次创业,“中国汤圆大王”的生意经》,正和岛

[6].《他用十年,将炸芝麻球做成国内第一》,中国企业家杂志

好文推荐:

  • 《看了神舟十八宇航员家庭背景,才明白人一生有3次改命的机会》



排版| 微澜
编辑| 微澜 轮值主编| 夏昆
一年一度,企业家案例盛宴终于来了!

?2024年6月22-24日,2024正和岛案例共学年会正式官宣!

大咖云集,岛亲再聚。1000位企业家相约共学,升级信任链,探寻新航标,创造新变量。

让我们相约上海临港,一起看天气,学标杆,叙友谊!一起共学前行,共创未来!

长按海报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刻报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