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锚,变了?

刘晓博说财经

1周前

昨天(4月23日),堪称中国货币史上重要的一天,一个重磅的货币政策工具,被正式预告了,这就是:央行将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常态化。
央行印钞方式之变,我昨天做了分析。不少读者反映说,没有看懂。

由于这件事比较大,财政部表态之后,央行也有表态。所以我决定再写一次,尽量让大家理解这件事。
昨天(4月23日),堪称中国货币史上重要的一天,一个重磅的货币政策工具,被正式预告了,这就是:央行将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常态化。
这意味着三件事:
第一,人民币的“锚定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之前更多地锚定美元等硬通货,未来将主要锚定中国国债。
第二,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也就是民间说的印钞)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将以买国债为主渠道。收回货币的方式,则是减持国债。
第三,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将长期休眠,届时中国央行将跟美联储一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缩表”和“扩表”。
先看财政部的表态。
4月23日)人民日报在第十版头条位置,发表了署名为“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文章。
图片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谈到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时候,有如下表述:

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上个月,关于央行是否要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有过一场大讨论,当时我也做过分析,认为这是早晚的事情。
现在,财政部表态了:支持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与此同时,财政部把这种行为跟“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联系了起来。
由此可见,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的重要性。
同一天,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采访了央行有关负责人,这篇报道的标题是“长期国债收益率将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由于太专业,关注的人不太多。
在这篇报道的最后,有非常重要的关于央行买卖国债的表态:
图片
图片
央行也证实了,即将在二级市场展开国债买卖,并把它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而且还说,这种操作可以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
对于老百姓来说,你需要知道到的是:第一,央行印钞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人民币的锚定物发生了重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最重要的印钞方式是“外汇占款”。
所谓“外汇占款”,就是中国的出口厂商获得贸易顺差后,到手了很多美元、欧元之类的外币,但这些钱无法在中国直接使用,需要换成人民币。
中国加入世贸后,外汇顺差巨大,央行印了很多人民币来收购这些外币。收购的外币就构成了外汇储备,印出的人民币就成为增量货币。
由于增量人民币太多,央行担心通胀,就不断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把部分钞票冻结起来。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央行要求每家银行按照吸收存款的比例,向央行交存款准备金,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假设存款准备金率是10%,则银行每吸引10亿存款,就要被央行冻结起来1亿元资金。
中国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最高的时候,曾达到过22%。通过这种方式,把外汇占款超发的人民币冻结起来,需要的时候通过降准方式慢慢释放。
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见顶之前,人民币的发行方式基本上是“外汇占款”,这期间人民币的锚可以理解为美元、欧元等硬通货。
2014年之后,央行印钞的方式多元化了。一部分是降准,就是把之前“以美元为锚”超发的人民币释放出来;另外一部分就是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后面一种方式的锚定物,是国债等国内高等级债券。
从2014年到2024年初,这期间的印钞方式是“混合型”的。
现在,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降低到了7%。以中国的国情,未来很难低于5%(为了防范风险)。西方大幅低于5%,是因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显著高于中国。
所以,继续降准、释放外汇占款超发货币,中国还有一些空间。但空间不大了,之前以美元为锚超发的人民币,快要释放完了。
央行在二级市场里购买国债,将成为新的印钞方式。
根据人民银行法,央行不能直接向财政部购买国债,或者包销财政部发的国债,这是为了避免赤字货币化,降低货币的信用。很多央行也是这样规定的。
但通过二级市场买国债,各国都是允许的。比如各大银行买国债,然后到二级市场里卖给央行,这是允许的,因为有了风险隔离层。
央行买国债的钱,是凭空生出来的,也就是印出来的。买了国债,作为资产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记录央行印了多少钱,便于公众监督,增加货币信用。
美联储目前印钱,也是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或者房地产行业的MBS(抵押支持债券)。这意味着,美元的锚是美国国债。
当中国央行的印钞方式,从“外汇占款”变成“购买国债”,意味着人民币的锚从美元变成了中国国债。
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性的变化。
图片
上图是央行最新的资产负债表。
红框里的“外汇”,就是外汇占款方式发行的人民币,3月末还有22.69万亿人民币。
而目前的基础货币不过是37.09万亿。中国目前的304.8万亿的广义货币M2,就是通过这37.09万亿基础货币衍生出来的。
目前人民币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也以美元为锚发行量)达到了61%。
其他的发行抵押物,主要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也就是PSL、MLF、再贷款等。
央行目前持有1.524万亿的国债,这些都是特殊国债,在特殊时期买的,长期保持稳定。未来,这个项目下的数字会每月都有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多。因为未来的货币发行方式,将以央行购买国债为主了。
从以美元为锚,到以中国国债为锚,会带来哪些变化?
第一,摆脱对美元、美国国债的依赖,增加自己货币的定价权、话语权。
中美战略博弈将常态化、长期化,美国在金融上常常使用长臂管辖,中国需要降低对美元、美国国债的依赖。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减持美国国债,从2013年最高时持有1.3159万亿美元,减持到了上月不足8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也在不断下降。
第二,央行常态化买卖国债,可以更好地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这有利于解决房地产拐点之后的财政增收压力。
房地产出现了历史性拐点。这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的拐点,还是财政体制的拐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拐点。
目前中央政府的债务,也就是国债的余额是30万亿(2023年末),地方债余额是40万亿。此外,地方政府还有60到70万亿的城投债。地方政府全口径的债务超过100万亿。
在居民买房欲望低迷,不愿意加杠杆的情况下,要振兴经济只能是政府加杠杆,尤其是增发国债。
国债增发了,就需要有足够的买家,足够的活跃度。央行用新增货币来买国债,正当其时,可以解决一系列难题。
第三,人民币以国债为锚,怎样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信用?继续增持黄金恐怕是大概率的。
下图是过去10年,主要国家或地区央行增持黄金情况。
图片
俄罗斯和中国,因为跟美国战略博弈的问题,都大批量增持了黄金。以中国经济体量之大,未来恐怕要持有跟美国相当的黄金储备,才够用。
当人民币以中国国债为锚的时候,需要黄金来帮衬一下。
第四,央行购买国债,还意味着“印钞”的钱将首先流向财政。
大家见过这种场面吧:在婚礼或者庆典上,把高脚杯一层一层像金字塔叠放起来,从最上面的酒杯开始倒红酒或香槟,然后让酒逐步流到下面的杯子里。
央行印钞过程,也可以这样理解。新的货币生成后,就流入最上层那个杯子里,这时候利率最低;这个杯子满了,就流到第二层4个杯子里,这时候利率就有所上升;然后流到第三层,利率继续上升。
之前通过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方式印钞,第一个杯子往往是大银行、政策性银行或者被重点扶持的企业。
当印钞方式变为买国债后,第一个杯子事实上就变成了财政。买国债的印钞方式,对财政的支持力度将更强,更集中。
所以,常常有人把央行买国债跟QE(量化宽松)画等号。
对此,央行的表态是: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被迫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买卖国债与这些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判断是:央行买国债,对于中国国内的资产价格整体构成利好,对解决财政难题构成利好。对国际黄金价格,也构成间接的、长期的支撑。

昨天(4月23日),堪称中国货币史上重要的一天,一个重磅的货币政策工具,被正式预告了,这就是:央行将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常态化。
央行印钞方式之变,我昨天做了分析。不少读者反映说,没有看懂。

由于这件事比较大,财政部表态之后,央行也有表态。所以我决定再写一次,尽量让大家理解这件事。
昨天(4月23日),堪称中国货币史上重要的一天,一个重磅的货币政策工具,被正式预告了,这就是:央行将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常态化。
这意味着三件事:
第一,人民币的“锚定物”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之前更多地锚定美元等硬通货,未来将主要锚定中国国债。
第二,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也就是民间说的印钞)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将以买国债为主渠道。收回货币的方式,则是减持国债。
第三,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将长期休眠,届时中国央行将跟美联储一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缩表”和“扩表”。
先看财政部的表态。
4月23日)人民日报在第十版头条位置,发表了署名为“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文章。
图片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谈到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时候,有如下表述:

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上个月,关于央行是否要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有过一场大讨论,当时我也做过分析,认为这是早晚的事情。
现在,财政部表态了:支持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与此同时,财政部把这种行为跟“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联系了起来。
由此可见,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的重要性。
同一天,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采访了央行有关负责人,这篇报道的标题是“长期国债收益率将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由于太专业,关注的人不太多。
在这篇报道的最后,有非常重要的关于央行买卖国债的表态:
图片
图片
央行也证实了,即将在二级市场展开国债买卖,并把它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而且还说,这种操作可以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
对于老百姓来说,你需要知道到的是:第一,央行印钞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人民币的锚定物发生了重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最重要的印钞方式是“外汇占款”。
所谓“外汇占款”,就是中国的出口厂商获得贸易顺差后,到手了很多美元、欧元之类的外币,但这些钱无法在中国直接使用,需要换成人民币。
中国加入世贸后,外汇顺差巨大,央行印了很多人民币来收购这些外币。收购的外币就构成了外汇储备,印出的人民币就成为增量货币。
由于增量人民币太多,央行担心通胀,就不断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把部分钞票冻结起来。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央行要求每家银行按照吸收存款的比例,向央行交存款准备金,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假设存款准备金率是10%,则银行每吸引10亿存款,就要被央行冻结起来1亿元资金。
中国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最高的时候,曾达到过22%。通过这种方式,把外汇占款超发的人民币冻结起来,需要的时候通过降准方式慢慢释放。
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见顶之前,人民币的发行方式基本上是“外汇占款”,这期间人民币的锚可以理解为美元、欧元等硬通货。
2014年之后,央行印钞的方式多元化了。一部分是降准,就是把之前“以美元为锚”超发的人民币释放出来;另外一部分就是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后面一种方式的锚定物,是国债等国内高等级债券。
从2014年到2024年初,这期间的印钞方式是“混合型”的。
现在,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降低到了7%。以中国的国情,未来很难低于5%(为了防范风险)。西方大幅低于5%,是因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显著高于中国。
所以,继续降准、释放外汇占款超发货币,中国还有一些空间。但空间不大了,之前以美元为锚超发的人民币,快要释放完了。
央行在二级市场里购买国债,将成为新的印钞方式。
根据人民银行法,央行不能直接向财政部购买国债,或者包销财政部发的国债,这是为了避免赤字货币化,降低货币的信用。很多央行也是这样规定的。
但通过二级市场买国债,各国都是允许的。比如各大银行买国债,然后到二级市场里卖给央行,这是允许的,因为有了风险隔离层。
央行买国债的钱,是凭空生出来的,也就是印出来的。买了国债,作为资产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记录央行印了多少钱,便于公众监督,增加货币信用。
美联储目前印钱,也是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或者房地产行业的MBS(抵押支持债券)。这意味着,美元的锚是美国国债。
当中国央行的印钞方式,从“外汇占款”变成“购买国债”,意味着人民币的锚从美元变成了中国国债。
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性的变化。
图片
上图是央行最新的资产负债表。
红框里的“外汇”,就是外汇占款方式发行的人民币,3月末还有22.69万亿人民币。
而目前的基础货币不过是37.09万亿。中国目前的304.8万亿的广义货币M2,就是通过这37.09万亿基础货币衍生出来的。
目前人民币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也以美元为锚发行量)达到了61%。
其他的发行抵押物,主要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也就是PSL、MLF、再贷款等。
央行目前持有1.524万亿的国债,这些都是特殊国债,在特殊时期买的,长期保持稳定。未来,这个项目下的数字会每月都有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多。因为未来的货币发行方式,将以央行购买国债为主了。
从以美元为锚,到以中国国债为锚,会带来哪些变化?
第一,摆脱对美元、美国国债的依赖,增加自己货币的定价权、话语权。
中美战略博弈将常态化、长期化,美国在金融上常常使用长臂管辖,中国需要降低对美元、美国国债的依赖。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减持美国国债,从2013年最高时持有1.3159万亿美元,减持到了上月不足8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也在不断下降。
第二,央行常态化买卖国债,可以更好地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这有利于解决房地产拐点之后的财政增收压力。
房地产出现了历史性拐点。这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的拐点,还是财政体制的拐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拐点。
目前中央政府的债务,也就是国债的余额是30万亿(2023年末),地方债余额是40万亿。此外,地方政府还有60到70万亿的城投债。地方政府全口径的债务超过100万亿。
在居民买房欲望低迷,不愿意加杠杆的情况下,要振兴经济只能是政府加杠杆,尤其是增发国债。
国债增发了,就需要有足够的买家,足够的活跃度。央行用新增货币来买国债,正当其时,可以解决一系列难题。
第三,人民币以国债为锚,怎样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信用?继续增持黄金恐怕是大概率的。
下图是过去10年,主要国家或地区央行增持黄金情况。
图片
俄罗斯和中国,因为跟美国战略博弈的问题,都大批量增持了黄金。以中国经济体量之大,未来恐怕要持有跟美国相当的黄金储备,才够用。
当人民币以中国国债为锚的时候,需要黄金来帮衬一下。
第四,央行购买国债,还意味着“印钞”的钱将首先流向财政。
大家见过这种场面吧:在婚礼或者庆典上,把高脚杯一层一层像金字塔叠放起来,从最上面的酒杯开始倒红酒或香槟,然后让酒逐步流到下面的杯子里。
央行印钞过程,也可以这样理解。新的货币生成后,就流入最上层那个杯子里,这时候利率最低;这个杯子满了,就流到第二层4个杯子里,这时候利率就有所上升;然后流到第三层,利率继续上升。
之前通过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方式印钞,第一个杯子往往是大银行、政策性银行或者被重点扶持的企业。
当印钞方式变为买国债后,第一个杯子事实上就变成了财政。买国债的印钞方式,对财政的支持力度将更强,更集中。
所以,常常有人把央行买国债跟QE(量化宽松)画等号。
对此,央行的表态是: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被迫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买卖国债与这些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判断是:央行买国债,对于中国国内的资产价格整体构成利好,对解决财政难题构成利好。对国际黄金价格,也构成间接的、长期的支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王大锤 1周前 昨天(4月23日),堪称中国货币史上重要的一天,一个重磅的货币政策工具,被正式预告了,这就是:央行将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常态化。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