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营经济跑出有力增长轨迹

文汇报

1年前

文汇报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张懿

民营企业是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保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一段时间,上海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增强企业获得感,民营经济运行向好。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制造业、服务业、外贸进出口等表现令人鼓舞,且增速都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民营经济交出亮眼半年数据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生产供给持续增加,需求逐步恢复。春江水暖,民营经济也同样不断恢复,而且在不少领域跑出更加有力的增长轨迹。市工商联提供的分析显示,上半年,上海民营经济运行呈现3个特点:一是外贸增速提高,二是产业发展迅速恢复,三是民企在吸纳就业、税收、新设主体等方面发展较快。

权威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在许多方面的表现都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以外贸为例,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6409亿元,同比增长20.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9.3个百分点。在全市进出口总盘子中,民营经济的占比提升到30.6%,较上年同期增加2.2个百分点。

产业领域,民营企业也表现出色。服务业方面,上半年,全市民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高出全市平均2.7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增长59%,高于全市36.4个百分点。工业方面,全市民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5.6%,增速超过全市规上工业3.8个百分点;另外,营收增长15.1%,高于全市4.9个百分点。颇为亮眼的是,上半年,上海民营企业工业投资同比增加73.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近40个百分点。

此外,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主体,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招工情况也有显著回升。其中,招工总数突破132万人次,同比增长27.3%,比全市高出7.2个百分点。

聚焦“堵点”让政府服务精准直达

民营企业活力的迸发,离不开上海为其发展着力营造的有利环境。针对困扰和束缚民企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涉企惠企服务主动靠前,这是上海的一大工作特色。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金融支持不可或缺。聚焦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市工商联汇聚各方合力,牵头推进“政会银企”合作机制,由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提供信息服务,银行证券保险等提供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规范诚信经营,共同推动金融助企惠企政策的落地。▼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今年前6个月,“政会银企”机制共组织银企对接近450场,服务企业2.2万家,提供贷款支持1125亿元。

民营经济藏龙卧虎,面向不同阶段、不同体量的企业,本市构建了多元化的企业服务机制。对于重点企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推出“服务包”,让专业、精准、便捷的服务直达企业。面向海量的中小企业,依托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市构建起超过5000人的服务专员和专家队伍,将帮扶和指导送到园区和企业“家门口”。另外,借助一网通办、企业服务云等,全市为中小民企开展“云会诊”“云问答”,目前年服务能力超40万次。

常年在一线的市场监管部门为服务好民企,一方面从商事登记入手创新基础制度,包括5月全新上线的“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同时,通过推行“名称申报承诺”“证照分离”“集中登记”等改革,不断降低民企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半年,在沪注册登记的新设民营经营主体达24.98万户,同比增幅高达91%。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法治化保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上海坚持“包容审慎”“柔性监管”,为民企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市检察院与市工商联一道,在全市400多家商协会推进小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创建,引导企业“治小病、治未病”。为了让轻微犯错的民营企业能轻装上阵,上海还建立全国首个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既强调合规经营的导向,也为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提供新的制度基石。

引导民企挺进主战场新赛道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要靠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在干事、创新、兴业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基于此,上海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他们大力挺进经济主战场,驶上产业新赛道。

创新是第一动力,民营企业则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帮助民营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上海不断加大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供给,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创新发展领域。全市范围内,民营企业在年度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占比已超过八成,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中的份额更是超过九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性产业中,目前已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业态模式新、管理水平高的民营领军企业。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专设“民营企业开放日”活动,让本地优秀民营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也登上这一世界级平台。在张江科学城,超过70%的企业是民营企业,营收、税收等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松江区,依托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创新,创新要素集聚度显著提升,民营经济扮演着主力军角色,推动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远超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正在着力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上海来说,数字经济是重要的新赛道,在该领域,民营企业获得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以自动驾驶为例,全市推出多个高等级自动驾驶规范,开放多条道路资源,为该领域众多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测试的条件。人工智能方面,上海不断向民营企业开放重要的城市场景,助力其产品和应用落地。为帮助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更好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发放“算力券”“智评券”等,支持大企业向民营企业采购数字化服务,在市场上创造数字化需求。此外,借助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本市还在民营企业中大力培育中小型“数商”企业,它们正成为全市发力数据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新经济、新赛道,在更多国家战略层面,沪上民营企业也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通过服务大局实现跨越发展。以乡村振兴为例,上海因地制宜,引导民企积极参与其中,以“企业所能”对接“乡村所需”。据统计,过去一年,全市有近700家民企投身国家倡导的“万企兴万村”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行动,兴村8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55亿元。

文汇报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张懿

民营企业是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保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一段时间,上海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增强企业获得感,民营经济运行向好。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制造业、服务业、外贸进出口等表现令人鼓舞,且增速都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民营经济交出亮眼半年数据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生产供给持续增加,需求逐步恢复。春江水暖,民营经济也同样不断恢复,而且在不少领域跑出更加有力的增长轨迹。市工商联提供的分析显示,上半年,上海民营经济运行呈现3个特点:一是外贸增速提高,二是产业发展迅速恢复,三是民企在吸纳就业、税收、新设主体等方面发展较快。

权威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在许多方面的表现都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以外贸为例,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6409亿元,同比增长20.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9.3个百分点。在全市进出口总盘子中,民营经济的占比提升到30.6%,较上年同期增加2.2个百分点。

产业领域,民营企业也表现出色。服务业方面,上半年,全市民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高出全市平均2.7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增长59%,高于全市36.4个百分点。工业方面,全市民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5.6%,增速超过全市规上工业3.8个百分点;另外,营收增长15.1%,高于全市4.9个百分点。颇为亮眼的是,上半年,上海民营企业工业投资同比增加73.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近40个百分点。

此外,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主体,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招工情况也有显著回升。其中,招工总数突破132万人次,同比增长27.3%,比全市高出7.2个百分点。

聚焦“堵点”让政府服务精准直达

民营企业活力的迸发,离不开上海为其发展着力营造的有利环境。针对困扰和束缚民企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涉企惠企服务主动靠前,这是上海的一大工作特色。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金融支持不可或缺。聚焦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市工商联汇聚各方合力,牵头推进“政会银企”合作机制,由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提供信息服务,银行证券保险等提供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规范诚信经营,共同推动金融助企惠企政策的落地。▼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今年前6个月,“政会银企”机制共组织银企对接近450场,服务企业2.2万家,提供贷款支持1125亿元。

民营经济藏龙卧虎,面向不同阶段、不同体量的企业,本市构建了多元化的企业服务机制。对于重点企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推出“服务包”,让专业、精准、便捷的服务直达企业。面向海量的中小企业,依托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市构建起超过5000人的服务专员和专家队伍,将帮扶和指导送到园区和企业“家门口”。另外,借助一网通办、企业服务云等,全市为中小民企开展“云会诊”“云问答”,目前年服务能力超40万次。

常年在一线的市场监管部门为服务好民企,一方面从商事登记入手创新基础制度,包括5月全新上线的“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同时,通过推行“名称申报承诺”“证照分离”“集中登记”等改革,不断降低民企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半年,在沪注册登记的新设民营经营主体达24.98万户,同比增幅高达91%。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法治化保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上海坚持“包容审慎”“柔性监管”,为民企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市检察院与市工商联一道,在全市400多家商协会推进小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创建,引导企业“治小病、治未病”。为了让轻微犯错的民营企业能轻装上阵,上海还建立全国首个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既强调合规经营的导向,也为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提供新的制度基石。

引导民企挺进主战场新赛道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要靠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在干事、创新、兴业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基于此,上海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他们大力挺进经济主战场,驶上产业新赛道。

创新是第一动力,民营企业则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帮助民营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上海不断加大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供给,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创新发展领域。全市范围内,民营企业在年度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占比已超过八成,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中的份额更是超过九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性产业中,目前已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业态模式新、管理水平高的民营领军企业。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专设“民营企业开放日”活动,让本地优秀民营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也登上这一世界级平台。在张江科学城,超过70%的企业是民营企业,营收、税收等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松江区,依托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创新,创新要素集聚度显著提升,民营经济扮演着主力军角色,推动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远超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正在着力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上海来说,数字经济是重要的新赛道,在该领域,民营企业获得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以自动驾驶为例,全市推出多个高等级自动驾驶规范,开放多条道路资源,为该领域众多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测试的条件。人工智能方面,上海不断向民营企业开放重要的城市场景,助力其产品和应用落地。为帮助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更好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发放“算力券”“智评券”等,支持大企业向民营企业采购数字化服务,在市场上创造数字化需求。此外,借助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本市还在民营企业中大力培育中小型“数商”企业,它们正成为全市发力数据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新经济、新赛道,在更多国家战略层面,沪上民营企业也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通过服务大局实现跨越发展。以乡村振兴为例,上海因地制宜,引导民企积极参与其中,以“企业所能”对接“乡村所需”。据统计,过去一年,全市有近700家民企投身国家倡导的“万企兴万村”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行动,兴村8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55亿元。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