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八旬老人于强的长篇小说《泰兴号》,并且在上海1925书局举行了新书首发式。
《泰兴号》小说的大背景基于真实的历史创作成书。“泰兴号”帆船于1822年(清道光二年)元月,从厦门港驶往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船长担心途径马六甲海峡会遭遇海盗拦劫,改变了传统的行驶航线,不料触礁沉没。途径此海域的英国货轮“印第安纳”号搭救了180名落水者,尾随“泰兴号”的“万康号”搭救了18名幸存者,共救了198人生还。罹难总共人数为1802人,超过了震惊世界的“泰坦尼克号”海难1514人罹难。
“泰兴号”是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之一,被称为东方的“泰坦尼克号”。在这次海难中外国船只全力营救“泰兴号”的幸存者,是件了不起的人道主义搭救,大难见真情,大爱无国界。于强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国际海难救援题材,又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便萌发出创作热情。
于强前几年去过印尼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考察郑和下西洋的踪迹,对“泰兴号”出事海域的海情、风情有所了解;他也多次去过闽南的泉州、德化等地采访,获得大量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的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为撰写《泰兴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强在创作过程中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在三年的疫情当中,他总是鼓舞着别人,也鼓励关心我们这些晚辈,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以坚强的毅力,平和的心态潜心创作。在这三年里每个人都经历着各自的艰难,每个人又都在选择着,于强选择了面对环境的困境和平稳的情绪让自己成为了我们的榜样,在这艰难的三年里,他完成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泰兴号》。
一艘沉入海底二百多年的帆船,在于强笔下复活了,历史仿佛再一次展现在眼前。小说以古瓷都德化为背景,围绕着“泰兴号”启航前发生的故事延续到船的航行中,直至发生海难、逃生和搭救。小说描写了乘坐“泰兴号”各阶层人物的动机和命运,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大难中呈现的行为与表现。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他们的爱与恨,他们的情与仇,从而写出善与恶,美与丑,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一段又一段的人物故事何尝不是这人间百态。人在大的灾难中,往往最能凸显人的本性,涌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大爱,团结,展现出爱的力量和圣洁的光辉。
“泰兴号”打捞出水后,重见天日的德化古瓷器,在德国拍卖出天价,也有回归中国的瓷器,“泰兴号”的打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体现出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有人说:“德化的古瓷器不愧为瓷艺的瑰宝和奇葩”。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何元龙在新书首发致辞说:“这部小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面世,凸显其意义非凡。出版《泰兴号》这本书,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历史不断挖掘,就是讲好新时代‘一带一路’故事,为我们探寻19世纪中外文明交流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于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共出版8部长篇小说,擅长以国际视野撰写文学作品。曾撰写过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大爱同舟的长篇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还出版了反映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长篇小说《丝路碧海情》,如今以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契机,推出了反映“海上陶瓷之路”的长篇小说《泰兴号》,他对丝路文学创作情有独钟。
作为八旬老人,笔耕不辍,努力的生活,努力的创作,如果创作有需要更是不辞辛劳的实地走访。无论岁月如何,他活出了‘年轻’的模样,他总是从容走过岁月的风雨,如果榜样是道光,他是我看到的光。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八旬老人于强的长篇小说《泰兴号》,并且在上海1925书局举行了新书首发式。
《泰兴号》小说的大背景基于真实的历史创作成书。“泰兴号”帆船于1822年(清道光二年)元月,从厦门港驶往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船长担心途径马六甲海峡会遭遇海盗拦劫,改变了传统的行驶航线,不料触礁沉没。途径此海域的英国货轮“印第安纳”号搭救了180名落水者,尾随“泰兴号”的“万康号”搭救了18名幸存者,共救了198人生还。罹难总共人数为1802人,超过了震惊世界的“泰坦尼克号”海难1514人罹难。
“泰兴号”是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之一,被称为东方的“泰坦尼克号”。在这次海难中外国船只全力营救“泰兴号”的幸存者,是件了不起的人道主义搭救,大难见真情,大爱无国界。于强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国际海难救援题材,又反映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便萌发出创作热情。
于强前几年去过印尼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考察郑和下西洋的踪迹,对“泰兴号”出事海域的海情、风情有所了解;他也多次去过闽南的泉州、德化等地采访,获得大量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的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为撰写《泰兴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强在创作过程中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在三年的疫情当中,他总是鼓舞着别人,也鼓励关心我们这些晚辈,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以坚强的毅力,平和的心态潜心创作。在这三年里每个人都经历着各自的艰难,每个人又都在选择着,于强选择了面对环境的困境和平稳的情绪让自己成为了我们的榜样,在这艰难的三年里,他完成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泰兴号》。
一艘沉入海底二百多年的帆船,在于强笔下复活了,历史仿佛再一次展现在眼前。小说以古瓷都德化为背景,围绕着“泰兴号”启航前发生的故事延续到船的航行中,直至发生海难、逃生和搭救。小说描写了乘坐“泰兴号”各阶层人物的动机和命运,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大难中呈现的行为与表现。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他们的爱与恨,他们的情与仇,从而写出善与恶,美与丑,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一段又一段的人物故事何尝不是这人间百态。人在大的灾难中,往往最能凸显人的本性,涌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大爱,团结,展现出爱的力量和圣洁的光辉。
“泰兴号”打捞出水后,重见天日的德化古瓷器,在德国拍卖出天价,也有回归中国的瓷器,“泰兴号”的打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体现出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有人说:“德化的古瓷器不愧为瓷艺的瑰宝和奇葩”。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何元龙在新书首发致辞说:“这部小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面世,凸显其意义非凡。出版《泰兴号》这本书,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历史不断挖掘,就是讲好新时代‘一带一路’故事,为我们探寻19世纪中外文明交流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于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共出版8部长篇小说,擅长以国际视野撰写文学作品。曾撰写过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大爱同舟的长篇小说《爱在上海诺亚方舟》,还出版了反映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长篇小说《丝路碧海情》,如今以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契机,推出了反映“海上陶瓷之路”的长篇小说《泰兴号》,他对丝路文学创作情有独钟。
作为八旬老人,笔耕不辍,努力的生活,努力的创作,如果创作有需要更是不辞辛劳的实地走访。无论岁月如何,他活出了‘年轻’的模样,他总是从容走过岁月的风雨,如果榜样是道光,他是我看到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