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今年1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那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业化,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用近300年的时间历经四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在科技水平、产业升级、经济较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质量从低端走上中低端,再到中高端,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力量。
但是,我国经济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40年的追赶发展过程中,偏重速度和规模,加上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基础比较差,起点比较低,除了在个别的科技领域(如5G、量子技术)、少数行业(如高铁、建筑、航天等)处在世界前沿水平,多数的科学技术领域及产业技术水平都还处在中端水平。原始创新少,基础科学研究亟待加强。产品的质量、品牌、标准都不够高,产品的能耗、原材料消耗及产品的附加值都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如,中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日本的3倍。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是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物质基础、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
“专精特新”企业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排头兵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22年底,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提供了全国80%的社会就业、65%的GDP、55%的税收、70%的科技创新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过80万亿元。目前,全国已经培育近9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地方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万多家。截至2023年5月底,已累计有142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在2023年1~5月新上市的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56%,成为企业上市主力军。这些企业在工业基础领域深耕细作,充分体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发展特点,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专精特新”企业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用正逐步显现。而在我国经营主体中,中小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基本达到25%,平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7项,平均研发强度高达8.9%。“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最具创新潜能的主体,有利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国产化,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专精特新”企业稳链、强链作用突出。超四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超六成集中在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细分行业10年以上,超九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其中数百家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配套专家”。正是这些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上下游配合,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更加坚定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文件中,升级为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再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地缘政治冲突互相交织。我国发展既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又面临国内经济仍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几十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有待逐步化解。中国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主要是芯片、工业软件、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进步和先进制造业的遏制打压不断升级,一方面,我们要发挥体制优势,加强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技术、6G、大数据、互联网、新材料、清洁能源、工业软件等高科技领域的攻关;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关键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关键基础原材料的研发,对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补链、强链,完善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解决“卡脖子”问题。这对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真正走上制造业强国、科技强国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十分认真地思考,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加快“专精特新”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切的任务。
广大中小企业家要发扬企业家精神,提高认识,坚定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这是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唯一正确之路。要坚持专业化发展,聚焦实业、专注主业、苦练内功,坚持拜技主义、长期主义,崇尚工匠精神。要专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这是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内涵。要坚持精品化发展,坚持质量第一、品质至上,要培育一批有行业标准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的冠军企业。要坚持特色化发展,利用特色资源,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占据独特市场地位的冠军企业。坚持新颖化发展,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要切实加强先进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加强人力资源培养,把进行数智化改造提到紧迫的工作日程上,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有力推动我国产业的现代化、高级化进程。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
李子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今年1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那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业化,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用近300年的时间历经四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在科技水平、产业升级、经济较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质量从低端走上中低端,再到中高端,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力量。
但是,我国经济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40年的追赶发展过程中,偏重速度和规模,加上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基础比较差,起点比较低,除了在个别的科技领域(如5G、量子技术)、少数行业(如高铁、建筑、航天等)处在世界前沿水平,多数的科学技术领域及产业技术水平都还处在中端水平。原始创新少,基础科学研究亟待加强。产品的质量、品牌、标准都不够高,产品的能耗、原材料消耗及产品的附加值都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比如,中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日本的3倍。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工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是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物质基础、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
“专精特新”企业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排头兵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22年底,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提供了全国80%的社会就业、65%的GDP、55%的税收、70%的科技创新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过80万亿元。目前,全国已经培育近9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地方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万多家。截至2023年5月底,已累计有142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在2023年1~5月新上市的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56%,成为企业上市主力军。这些企业在工业基础领域深耕细作,充分体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发展特点,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专精特新”企业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用正逐步显现。而在我国经营主体中,中小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基本达到25%,平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7项,平均研发强度高达8.9%。“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最具创新潜能的主体,有利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国产化,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专精特新”企业稳链、强链作用突出。超四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超六成集中在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细分行业10年以上,超九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其中数百家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配套专家”。正是这些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上下游配合,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更加坚定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文件中,升级为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再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地缘政治冲突互相交织。我国发展既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又面临国内经济仍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几十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有待逐步化解。中国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主要是芯片、工业软件、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进步和先进制造业的遏制打压不断升级,一方面,我们要发挥体制优势,加强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技术、6G、大数据、互联网、新材料、清洁能源、工业软件等高科技领域的攻关;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关键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关键基础原材料的研发,对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补链、强链,完善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解决“卡脖子”问题。这对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真正走上制造业强国、科技强国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十分认真地思考,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加快“专精特新”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切的任务。
广大中小企业家要发扬企业家精神,提高认识,坚定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这是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唯一正确之路。要坚持专业化发展,聚焦实业、专注主业、苦练内功,坚持拜技主义、长期主义,崇尚工匠精神。要专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这是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内涵。要坚持精品化发展,坚持质量第一、品质至上,要培育一批有行业标准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的冠军企业。要坚持特色化发展,利用特色资源,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占据独特市场地位的冠军企业。坚持新颖化发展,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要切实加强先进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加强人力资源培养,把进行数智化改造提到紧迫的工作日程上,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有力推动我国产业的现代化、高级化进程。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