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企业家一定要有所担当,要有修炼;我们生逢其时,遇到最好的时代,但也有极大的责任。
什么是科创家?
我心目中的科创家,要有科学的才能,要为国家的产业问题,为人民的需要问题,从事生产性的事业,而不是搞寻租、套利,或盲目扩张资产负债表,寻求负债驱动的资产升值;也不是把上富豪榜当成工作目的,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开展生产性创新(Productive innovation)。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伟大的科创家,比如范旭东先生。
范先生何许人也?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时,提到有四个人不能忘记——张謇(轻工业)、张之洞(重工业)、卢作孚(交通运输),还有就是范先生(化学工业)。
范先生生于1883年,卒于1945年。他的纪念碑铭文上有这样的评价:“中国办工业已近百年,欲求一具备科学才能、致力于解决中国基本化学工业问题与广大人民需要、而建设生产事业之人,实不易得……惟范先生虽死,其在中国化学工业上建设之功,当永垂不朽。”他创立了久大、永利、永裕等工业公司,以及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改良食盐,创制纯碱和硫酸硫,是了不起的民族科创家。
范先生的追随者侯德榜说,范先生创造了极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因素是什么?第一,创造力;第二,笃信科学;第三,远大眼光;第四,艰苦精神;第五,私人品德。
侯德榜又是何许人?他是侯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化学工业的重要开拓者。他出生于福建闽侯,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受范先生要为中国人制造纯碱的感召,回国受聘于塘沽永利碱厂为总工程师,解决中国制碱技术难题,成功生产出优质纯碱,中国的制碱工业由此诞生。
▲ 图左:侯德榜,邮票上的民建第一人
▲ 图右:侯氏制碱法
当时德国人发明了察安制碱法,让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侯先生带队跟他们洽谈,想引进这样的技术。在谈判过程中,对方侵犯到了中国的主权问题,侯先生拍案而起终止了谈判,决定要自己研制。
他在上海、纽约、香港设立实验室,做了两千个样品,经历五百次实验,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终独创了联合制碱法(后被命名为侯式制碱法),可以把盐的使用率提高到98%以上,使纯碱成本降低40%,还可以省去辅助原料,设备非常简单,管理方便。
为什么我们要追思和学习范旭东和侯德榜?
因为他们作为民国时代的科学家、科创家,饱受国家衰弱之苦,都从海外学成归来,一心报国,凭借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国解决了不少当时卡脖子的问题,并在很多技术领域走向前沿,如侯德榜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制碱专著《纯碱制造》,由美国化学会出版,把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公诸于世。他们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就是中国企业家、中国科创家精神血脉的源头。
今天中国必然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在脱钩、新冷战等阴影之下,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走科创之路。这不仅是造福民生,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在更大的层面上,科创更是整个国家伟大复兴,必须的、坚实的、强硬的脊梁。要在这样的高度上,看待科创问题。
什么是科创?
我认为,科创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技术+资本”。在这之外还要有情怀,有韧性,有长期的奋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管理。
我并不认为那种知识越高、学历包装越漂亮、前期资本越豪华的阵容,就一定能打造出伟大的企业。我甚至认为我们很多科创企业应该向普普通通的制造业、服务业学习,他们没有国家的资金扶持,在市场上靠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他们对管理的领悟和理解,可能比那些有着豪华阵容的科创企业更深。
为什么做科创的要学管理?
因为只有你的技术发明跟生产实践、专利保护、新的企业组织、治理与管理、投资家、企业家相互结合,才能变成真正改变现实的力量。正如瓦特在其自传里说:“如果没有博尔顿的帮忙,单靠我个人的力量,这个发明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瓦特是有技术的科学家,而博尔顿则是工业家、投资家。瓦特最初的新型蒸汽机只有矿场买单,博尔顿认为,发展迅速的工厂尤其是纺纱工厂能让订单翻倍。
在他的建议下,瓦特不断改良蒸汽机,将单向推动改为双向推动;将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为了运转控制,加上了阀门控制器……最终完成了通用型“万能蒸汽机”,可以运用在不同行业的机器上。他们几十年的合作模式,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我走访过很多科创企业做调研,我发现很多有技术背景的科创人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是偏弱的,像江必旺博士那样有改变世界勇气的科创企业家真的不多。同时,对于大多数科创人来说,要实现从知识和研发向市场和公司的跨越,这是一次惊险跳跃,很多人准备不足。
以英特尔为例,最初的创始人是三人组,有人评价说“没有诺伊斯,英特尔不会成为一家著名的公司;没有摩尔,英特尔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士气处于领导地位;而如果没有格鲁夫,英特尔甚至都不会成其为公司。”这充分说明了技术发明、趋势把握和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管理上没有想清楚,没有修炼好,仅仅有一个技术,有一个大方向,成功的概率不会太高。人才素质高是不是就不存在管理问题?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就能成功?有钱可以烧是不是管理出现纰漏也不要紧?科创企业研发最重要,其他方面的管理是不是都可以慢慢做?
曾经有个做一级市场的人跟我说,他看到有做科创的企业,花钱有点“不肉疼不心疼”,跟制造业一两分钱都斤斤计较很不一样。很多制造业企业要把钱省到每一分每一毫,把资源利用到每一分每一毫。
我就看到有民营的重化公司,计划做一百万吨的项目,一定是从十吨、二十吨开始做,先稳健打好基础;如果要向银行借钱,明明可以借很多,他一定一开始借得非常少,以减少利息的支出;如果要建工厂厂房,即使北方冬天的时候,他也要盖上塑料大棚在里面施工,因为时间就是成本。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管理上的“锱铢必较”是值得很多科创企业学习的。
中国有大量的应用场景,可以说方方面面都需要科创,我们不要光盯着国家课题,盯着地方政府各条线的各种人才政策、奖励政策、补贴政策。要向侯德榜、范旭东学习,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需求作为科创的“重要课题”,用科创的力量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科创领军人能不能成为优秀企业家?
有的可以,比如中微半导体的尹志尧。
上次碰到尹志尧先生,尹先生说他在搞一个大概几百万字的管理纲要,分成多少门类多少细目,方方面面都要固化下来。这种把科创的系统化、流程化思考运用到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探索,无疑是优秀企业家的典范。
▲ 尹志尧,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图为其在复旦科创先锋论坛上演讲
当然,我也看到很多科创领军人不一定能够成为优秀企业家,这也不要紧,那你就好好当瓦特,去找博尔顿。
德鲁克说,“没有机构就不会有管理,但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更遑论一个伟大的公司了。
以硅谷为例,我认为硅谷史不仅是科创史,也是企业家的管理史。从《惠普之道》《只有偏执狂才有生存》《重新定义公司》《从0到1》等等,我发现,这些书确实讲了科技和创新,但大量篇幅讲的都是趋势判断,战略制定、组织建设、企业文化等管理问题。
所以,管理是硬道理,有什么样的管理就有什么样的高科技企业。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前光伏产业的一面旗帜,也是单晶硅硅片发电太阳能转化效率最高的。这家公司为什么能做成?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管理的胜利。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很早就意识到,一定要找人制约自己,一个企业就一个人说了算,风险是很大的,特别他是激进型的人,一定要有力量平衡。于是他找来了自己两个大学同学,之前在国企干过,让他们来帮他,形成一个团队。
▲ 李振国,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图为其在复旦管院2021创投峰会上演讲
其次,李振国在判定未来技术路线的时候,用第一性原理深入思考,认为光伏行业的本质是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光伏的整个成本结构里面,电池工序只占25%,但是硅片生产占60%。所以,核心问题就是:硅片本身的发电效率如何提升。
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呢?薄膜硅、单晶硅、多晶硅、物理硅等等,李振国发现单晶硅转化效率最高,但是最难,因为跟单晶硅有关的硅棒的拉晶、切割等设备都掌握在老外手上,设备不突破,成本就很高。
于是,李振国和他的团队开始自研金刚线的切割技术,多次拉晶技术的突破等等,最后做成了。他们的成功关键就是找到一条从长远看最为正确的路,然后心无旁鹜把正确道路上必须突破的关碍一个一个都突破了。
写在最后
科创企业家一定要有所担当,要有修炼;我们生逢其时,遇到最好的时代,但也有极大的责任。
科创企业也是企业,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管理的一般规律,都要发挥作用。要像关心技术一样,关心企业本身,把企业也当成一个产品去塑造。
科创企业家要回归初心,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加强自我的修炼和自我超越。科创企业家的境界和管理水平,决定着科创企业的未来和命运。
科创企业家一定要有所担当,要有修炼;我们生逢其时,遇到最好的时代,但也有极大的责任。
什么是科创家?
我心目中的科创家,要有科学的才能,要为国家的产业问题,为人民的需要问题,从事生产性的事业,而不是搞寻租、套利,或盲目扩张资产负债表,寻求负债驱动的资产升值;也不是把上富豪榜当成工作目的,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开展生产性创新(Productive innovation)。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伟大的科创家,比如范旭东先生。
范先生何许人也?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时,提到有四个人不能忘记——张謇(轻工业)、张之洞(重工业)、卢作孚(交通运输),还有就是范先生(化学工业)。
范先生生于1883年,卒于1945年。他的纪念碑铭文上有这样的评价:“中国办工业已近百年,欲求一具备科学才能、致力于解决中国基本化学工业问题与广大人民需要、而建设生产事业之人,实不易得……惟范先生虽死,其在中国化学工业上建设之功,当永垂不朽。”他创立了久大、永利、永裕等工业公司,以及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改良食盐,创制纯碱和硫酸硫,是了不起的民族科创家。
范先生的追随者侯德榜说,范先生创造了极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因素是什么?第一,创造力;第二,笃信科学;第三,远大眼光;第四,艰苦精神;第五,私人品德。
侯德榜又是何许人?他是侯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化学工业的重要开拓者。他出生于福建闽侯,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受范先生要为中国人制造纯碱的感召,回国受聘于塘沽永利碱厂为总工程师,解决中国制碱技术难题,成功生产出优质纯碱,中国的制碱工业由此诞生。
▲ 图左:侯德榜,邮票上的民建第一人
▲ 图右:侯氏制碱法
当时德国人发明了察安制碱法,让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侯先生带队跟他们洽谈,想引进这样的技术。在谈判过程中,对方侵犯到了中国的主权问题,侯先生拍案而起终止了谈判,决定要自己研制。
他在上海、纽约、香港设立实验室,做了两千个样品,经历五百次实验,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终独创了联合制碱法(后被命名为侯式制碱法),可以把盐的使用率提高到98%以上,使纯碱成本降低40%,还可以省去辅助原料,设备非常简单,管理方便。
为什么我们要追思和学习范旭东和侯德榜?
因为他们作为民国时代的科学家、科创家,饱受国家衰弱之苦,都从海外学成归来,一心报国,凭借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国解决了不少当时卡脖子的问题,并在很多技术领域走向前沿,如侯德榜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制碱专著《纯碱制造》,由美国化学会出版,把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公诸于世。他们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就是中国企业家、中国科创家精神血脉的源头。
今天中国必然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在脱钩、新冷战等阴影之下,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走科创之路。这不仅是造福民生,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在更大的层面上,科创更是整个国家伟大复兴,必须的、坚实的、强硬的脊梁。要在这样的高度上,看待科创问题。
什么是科创?
我认为,科创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技术+资本”。在这之外还要有情怀,有韧性,有长期的奋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管理。
我并不认为那种知识越高、学历包装越漂亮、前期资本越豪华的阵容,就一定能打造出伟大的企业。我甚至认为我们很多科创企业应该向普普通通的制造业、服务业学习,他们没有国家的资金扶持,在市场上靠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他们对管理的领悟和理解,可能比那些有着豪华阵容的科创企业更深。
为什么做科创的要学管理?
因为只有你的技术发明跟生产实践、专利保护、新的企业组织、治理与管理、投资家、企业家相互结合,才能变成真正改变现实的力量。正如瓦特在其自传里说:“如果没有博尔顿的帮忙,单靠我个人的力量,这个发明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瓦特是有技术的科学家,而博尔顿则是工业家、投资家。瓦特最初的新型蒸汽机只有矿场买单,博尔顿认为,发展迅速的工厂尤其是纺纱工厂能让订单翻倍。
在他的建议下,瓦特不断改良蒸汽机,将单向推动改为双向推动;将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为了运转控制,加上了阀门控制器……最终完成了通用型“万能蒸汽机”,可以运用在不同行业的机器上。他们几十年的合作模式,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我走访过很多科创企业做调研,我发现很多有技术背景的科创人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是偏弱的,像江必旺博士那样有改变世界勇气的科创企业家真的不多。同时,对于大多数科创人来说,要实现从知识和研发向市场和公司的跨越,这是一次惊险跳跃,很多人准备不足。
以英特尔为例,最初的创始人是三人组,有人评价说“没有诺伊斯,英特尔不会成为一家著名的公司;没有摩尔,英特尔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士气处于领导地位;而如果没有格鲁夫,英特尔甚至都不会成其为公司。”这充分说明了技术发明、趋势把握和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管理上没有想清楚,没有修炼好,仅仅有一个技术,有一个大方向,成功的概率不会太高。人才素质高是不是就不存在管理问题?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就能成功?有钱可以烧是不是管理出现纰漏也不要紧?科创企业研发最重要,其他方面的管理是不是都可以慢慢做?
曾经有个做一级市场的人跟我说,他看到有做科创的企业,花钱有点“不肉疼不心疼”,跟制造业一两分钱都斤斤计较很不一样。很多制造业企业要把钱省到每一分每一毫,把资源利用到每一分每一毫。
我就看到有民营的重化公司,计划做一百万吨的项目,一定是从十吨、二十吨开始做,先稳健打好基础;如果要向银行借钱,明明可以借很多,他一定一开始借得非常少,以减少利息的支出;如果要建工厂厂房,即使北方冬天的时候,他也要盖上塑料大棚在里面施工,因为时间就是成本。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管理上的“锱铢必较”是值得很多科创企业学习的。
中国有大量的应用场景,可以说方方面面都需要科创,我们不要光盯着国家课题,盯着地方政府各条线的各种人才政策、奖励政策、补贴政策。要向侯德榜、范旭东学习,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需求作为科创的“重要课题”,用科创的力量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科创领军人能不能成为优秀企业家?
有的可以,比如中微半导体的尹志尧。
上次碰到尹志尧先生,尹先生说他在搞一个大概几百万字的管理纲要,分成多少门类多少细目,方方面面都要固化下来。这种把科创的系统化、流程化思考运用到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探索,无疑是优秀企业家的典范。
▲ 尹志尧,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图为其在复旦科创先锋论坛上演讲
当然,我也看到很多科创领军人不一定能够成为优秀企业家,这也不要紧,那你就好好当瓦特,去找博尔顿。
德鲁克说,“没有机构就不会有管理,但如果没有管理,那也就只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而不会有一个机构”,更遑论一个伟大的公司了。
以硅谷为例,我认为硅谷史不仅是科创史,也是企业家的管理史。从《惠普之道》《只有偏执狂才有生存》《重新定义公司》《从0到1》等等,我发现,这些书确实讲了科技和创新,但大量篇幅讲的都是趋势判断,战略制定、组织建设、企业文化等管理问题。
所以,管理是硬道理,有什么样的管理就有什么样的高科技企业。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前光伏产业的一面旗帜,也是单晶硅硅片发电太阳能转化效率最高的。这家公司为什么能做成?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管理的胜利。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很早就意识到,一定要找人制约自己,一个企业就一个人说了算,风险是很大的,特别他是激进型的人,一定要有力量平衡。于是他找来了自己两个大学同学,之前在国企干过,让他们来帮他,形成一个团队。
▲ 李振国,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图为其在复旦管院2021创投峰会上演讲
其次,李振国在判定未来技术路线的时候,用第一性原理深入思考,认为光伏行业的本质是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光伏的整个成本结构里面,电池工序只占25%,但是硅片生产占60%。所以,核心问题就是:硅片本身的发电效率如何提升。
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呢?薄膜硅、单晶硅、多晶硅、物理硅等等,李振国发现单晶硅转化效率最高,但是最难,因为跟单晶硅有关的硅棒的拉晶、切割等设备都掌握在老外手上,设备不突破,成本就很高。
于是,李振国和他的团队开始自研金刚线的切割技术,多次拉晶技术的突破等等,最后做成了。他们的成功关键就是找到一条从长远看最为正确的路,然后心无旁鹜把正确道路上必须突破的关碍一个一个都突破了。
写在最后
科创企业家一定要有所担当,要有修炼;我们生逢其时,遇到最好的时代,但也有极大的责任。
科创企业也是企业,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管理的一般规律,都要发挥作用。要像关心技术一样,关心企业本身,把企业也当成一个产品去塑造。
科创企业家要回归初心,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加强自我的修炼和自我超越。科创企业家的境界和管理水平,决定着科创企业的未来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