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青年中医上海论坛圆满举办

君和堂

1年前

第二届青年中医上海论坛于2023年5月4日在杨浦区长阳创谷圆满举办。

图片

时值三年新冠疫情结束,各行各业纷纷发力追赶,线下活动重新如火如荼;而“五四”是青年的节日,是焕发青春与激情的日子。与这样的时间节点相契合,第二届上海青年中医论坛的主题是“重启、焕新、重启&焕新”,协同新老中医同仁怀经典之学,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而发声。

图片

围绕上述主题,论坛分为三个环节展开演讲和互动。

整场论坛以“医者仁心”开篇,大爱之心守医德,仁心仁术佑生命,一批中医后起之秀讲述了他们用爱与陪伴照亮患者前行之路的行医实践和体会。

“我总是心太软,矢志为医,始于抱着一个婴儿站了8小时”的夏隆江说,很多医生看的是“病”而不是“人”,他自己也经历了由“追求技术”到“还原人心”的成长历程,认识到医疗是医者帮助患者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它是以医患之间相互的人格交流为基础的。

图片

“从记住第一位患者开始”的余培参说,医者仁心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以病患为中心,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疾病、尊重自然。

图片

“执灯访古,与先贤跨时空对话,立体思考,多元探寻名家诊治”的李成卫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神者不可为医,这揭示了优秀中医的极高标准。对当下的青年中医而言,应该多读书而不轻信,敢于实践,“勇以辅之,仁以成之”。

图片

“第一位外籍中医博士,麻风、艾滋病我都治过”的迪亚拉,是非洲马里的“富二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培养村医。他说,做中医要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每位患者都当作自己的第一位患者和最后一位患者那样,敬始慎终。

图片

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传承医道,他们一直在扛起责任奋力前行,任重道远。

“请叫我小医生,我有故事您有心”的卢声声,分享了青年中医的学习路径。

图片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的孙晓光,介绍了自己“跟师”的历程:选准一家长期跟随,“三年学技,五年明理”。

图片

“行医救人,永不走江湖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陈敏心是一位90后,她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领略到中医的无限风景,然后发奋读书——她不局限于方子,而是精研医理。她说自己看诊很慢,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图片

“阳光下,春风里,每周带着青年同行诵读经典”的刘健,自2014年起创办中医经典读书会,深入中医的自有体系,超越现代医学“有形的认知”,追求传统中医“无形的视角”。

图片

“西医出身,直到40多岁才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开始学中医”的汪立源认为:只要中国文化存在,中医永远不会凋亡。青年中医在关注自己诊疗过程中有效病例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疗效不够、欠缺的病例。在非急诊状况下,医生(包括中西医)只是帮助者、协助者,而非决定者。病人才是主宰自己生命的主角。

图片

成长道路千万条,深耕医道永不忘。从传统中汲取了养分,青年中医也在自由成长。

“医武同修,治病,我有我方法,神乎其神,在乎其人”的郭石磊。

图片

“取法经方,不废时方,注重脾胃,用药轻灵”的沈凌波。

图片

“手法精准,方寸在神,正骨拨筋,脊近完美”的朱国苗。

图片

“我最爱说,宣传中医从不吝啬,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的苏强,他们在医道成长的路上努力探索,孜孜不倦。

图片

传统要发展、要“焕新”,除了要让年轻人传承精华,也需要他们守正创新。

“学欲通今古,耳能听中西;执针如司命,笑谈话神农”的宋涛,曾研究过60个版本的黄帝内经。从他演讲的题目《从文字部首看中药》,就可见其创新精神之一斑。

图片

“以传播科学逻辑的中医理论,规范严谨的中医思维模式为己任,教书育人,勤耕不辍,日诊逾百”的金钊。

图片

“中医实践 心性调整”的善学师傅。

图片

“请叫我针灸匠,我喜欢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张宝旬。

也先后诉说了中医的创新未来。流水不争,争的是滔滔不绝。

图片

无论“重启”还是“焕新”,中医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兴则中医兴。本场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一批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唱响的青春之歌。

“勤求古训勇临证,不尚空谈重实效。黄帝内针传帮带,身心同调却病苦。”的鱼旦旦。

图片

“我胆小,总是担心对病人照顾不够,我胆大,病人再多也不怕”的丁现伟。

图片

“行医主张一气周流,化病气为正气,做人主张老老实实,尽力而为”的孙鹏飞。

他们发出了觉醒年代的青春中医之声。

图片
“从齐鲁到巴蜀负笈十二载,扎根中医大事业,始于成都北站”的葛焰森。

图片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在论坛致辞中指出,上海正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我们在答好中西医融合协同发展、中医药科技创新和走向世界的“特色卷”,就要进一步提升海派中医传承的能级和水平,其中的关键是要把中医的内涵把握好、把握准。这就需要做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社会办医中真正的“高手”作用也要发挥好。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认为,要成为一代明医,贺普仁国医大师就医德医术各占多少的比例说:“医德是9,医术是1”,我完全同意。首先,医生只有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病人才会全身心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医生才能获得自己治疗方案的完整反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正所谓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其次,医生要有激情和动力穷追疾病疗效,突破自己的医术瓶颈。再次,身怀绝学绝技的大医只愿传授给有医德的医生。医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展示自己的医德,大医自然会找上门来传授。

图片

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徐建光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据统计,2022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达8.32万亿元,2024年可望达到9万亿元。徐建光表示,中医药是独特的健康资源和经济资源,产业链条很长,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新业态层出不穷。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还将在以下六大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守护者,健康促进服务领域的呵护者,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领域的耕耘者,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领域的传道者,药品制造与销售领域的开拓者,健康用品与智能设备制造领域的创新者。

图片

本次论坛还邀请到了吉文辉、谢遐龄、鲍鹏山、赖世伦、蔡德亨等中医界和文化界的大家共襄盛举。作为师长和前辈,他们共同来给年轻人鼓劲、打气。事实上,论坛强大的阵容体现了中医事业的薪继火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论坛的举办方——君和堂中医连锁管理集团一向以“创新中医药服务优享空间、传承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实现中医药价值回归”为使命,于2011年在南京创立首家君和堂医馆,现已形成覆盖上海、南京、武汉、无锡、杭州五城六馆的集团化中医连锁服务体系,汇集了400余位优秀的中医专家,每年惠及海内外患者近百万人次,好评度极高。4月下旬,君和堂上海徐汇门诊部还接待了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团的访问。

图片

“君和堂”创始人潘学才表示,一个行业如果没有青年的声音,则行业无前途;如果青年人要熬到老才出头,则行业无希望。眼下,青年中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医新一代有独立的思想,如果能把他们连接起来,互相交流,必将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君和堂举办“青年中医上海论坛”,是秉承“只为下一代中医而来”的初心,为青年人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为培养未来中医药领军人才贡献力量。

第二届青年中医上海论坛于2023年5月4日在杨浦区长阳创谷圆满举办。

图片

时值三年新冠疫情结束,各行各业纷纷发力追赶,线下活动重新如火如荼;而“五四”是青年的节日,是焕发青春与激情的日子。与这样的时间节点相契合,第二届上海青年中医论坛的主题是“重启、焕新、重启&焕新”,协同新老中医同仁怀经典之学,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而发声。

图片

围绕上述主题,论坛分为三个环节展开演讲和互动。

整场论坛以“医者仁心”开篇,大爱之心守医德,仁心仁术佑生命,一批中医后起之秀讲述了他们用爱与陪伴照亮患者前行之路的行医实践和体会。

“我总是心太软,矢志为医,始于抱着一个婴儿站了8小时”的夏隆江说,很多医生看的是“病”而不是“人”,他自己也经历了由“追求技术”到“还原人心”的成长历程,认识到医疗是医者帮助患者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它是以医患之间相互的人格交流为基础的。

图片

“从记住第一位患者开始”的余培参说,医者仁心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以病患为中心,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疾病、尊重自然。

图片

“执灯访古,与先贤跨时空对话,立体思考,多元探寻名家诊治”的李成卫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神者不可为医,这揭示了优秀中医的极高标准。对当下的青年中医而言,应该多读书而不轻信,敢于实践,“勇以辅之,仁以成之”。

图片

“第一位外籍中医博士,麻风、艾滋病我都治过”的迪亚拉,是非洲马里的“富二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培养村医。他说,做中医要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每位患者都当作自己的第一位患者和最后一位患者那样,敬始慎终。

图片

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传承医道,他们一直在扛起责任奋力前行,任重道远。

“请叫我小医生,我有故事您有心”的卢声声,分享了青年中医的学习路径。

图片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的孙晓光,介绍了自己“跟师”的历程:选准一家长期跟随,“三年学技,五年明理”。

图片

“行医救人,永不走江湖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陈敏心是一位90后,她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领略到中医的无限风景,然后发奋读书——她不局限于方子,而是精研医理。她说自己看诊很慢,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图片

“阳光下,春风里,每周带着青年同行诵读经典”的刘健,自2014年起创办中医经典读书会,深入中医的自有体系,超越现代医学“有形的认知”,追求传统中医“无形的视角”。

图片

“西医出身,直到40多岁才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开始学中医”的汪立源认为:只要中国文化存在,中医永远不会凋亡。青年中医在关注自己诊疗过程中有效病例的同时,更要重点关注疗效不够、欠缺的病例。在非急诊状况下,医生(包括中西医)只是帮助者、协助者,而非决定者。病人才是主宰自己生命的主角。

图片

成长道路千万条,深耕医道永不忘。从传统中汲取了养分,青年中医也在自由成长。

“医武同修,治病,我有我方法,神乎其神,在乎其人”的郭石磊。

图片

“取法经方,不废时方,注重脾胃,用药轻灵”的沈凌波。

图片

“手法精准,方寸在神,正骨拨筋,脊近完美”的朱国苗。

图片

“我最爱说,宣传中医从不吝啬,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的苏强,他们在医道成长的路上努力探索,孜孜不倦。

图片

传统要发展、要“焕新”,除了要让年轻人传承精华,也需要他们守正创新。

“学欲通今古,耳能听中西;执针如司命,笑谈话神农”的宋涛,曾研究过60个版本的黄帝内经。从他演讲的题目《从文字部首看中药》,就可见其创新精神之一斑。

图片

“以传播科学逻辑的中医理论,规范严谨的中医思维模式为己任,教书育人,勤耕不辍,日诊逾百”的金钊。

图片

“中医实践 心性调整”的善学师傅。

图片

“请叫我针灸匠,我喜欢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张宝旬。

也先后诉说了中医的创新未来。流水不争,争的是滔滔不绝。

图片

无论“重启”还是“焕新”,中医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兴则中医兴。本场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一批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唱响的青春之歌。

“勤求古训勇临证,不尚空谈重实效。黄帝内针传帮带,身心同调却病苦。”的鱼旦旦。

图片

“我胆小,总是担心对病人照顾不够,我胆大,病人再多也不怕”的丁现伟。

图片

“行医主张一气周流,化病气为正气,做人主张老老实实,尽力而为”的孙鹏飞。

他们发出了觉醒年代的青春中医之声。

图片
“从齐鲁到巴蜀负笈十二载,扎根中医大事业,始于成都北站”的葛焰森。

图片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在论坛致辞中指出,上海正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我们在答好中西医融合协同发展、中医药科技创新和走向世界的“特色卷”,就要进一步提升海派中医传承的能级和水平,其中的关键是要把中医的内涵把握好、把握准。这就需要做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社会办医中真正的“高手”作用也要发挥好。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认为,要成为一代明医,贺普仁国医大师就医德医术各占多少的比例说:“医德是9,医术是1”,我完全同意。首先,医生只有怀有大慈恻隐之心,病人才会全身心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医生才能获得自己治疗方案的完整反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正所谓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其次,医生要有激情和动力穷追疾病疗效,突破自己的医术瓶颈。再次,身怀绝学绝技的大医只愿传授给有医德的医生。医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展示自己的医德,大医自然会找上门来传授。

图片

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徐建光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据统计,2022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达8.32万亿元,2024年可望达到9万亿元。徐建光表示,中医药是独特的健康资源和经济资源,产业链条很长,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新业态层出不穷。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还将在以下六大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守护者,健康促进服务领域的呵护者,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领域的耕耘者,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领域的传道者,药品制造与销售领域的开拓者,健康用品与智能设备制造领域的创新者。

图片

本次论坛还邀请到了吉文辉、谢遐龄、鲍鹏山、赖世伦、蔡德亨等中医界和文化界的大家共襄盛举。作为师长和前辈,他们共同来给年轻人鼓劲、打气。事实上,论坛强大的阵容体现了中医事业的薪继火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论坛的举办方——君和堂中医连锁管理集团一向以“创新中医药服务优享空间、传承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实现中医药价值回归”为使命,于2011年在南京创立首家君和堂医馆,现已形成覆盖上海、南京、武汉、无锡、杭州五城六馆的集团化中医连锁服务体系,汇集了400余位优秀的中医专家,每年惠及海内外患者近百万人次,好评度极高。4月下旬,君和堂上海徐汇门诊部还接待了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团的访问。

图片

“君和堂”创始人潘学才表示,一个行业如果没有青年的声音,则行业无前途;如果青年人要熬到老才出头,则行业无希望。眼下,青年中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医新一代有独立的思想,如果能把他们连接起来,互相交流,必将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君和堂举办“青年中医上海论坛”,是秉承“只为下一代中医而来”的初心,为青年人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为培养未来中医药领军人才贡献力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kero 1年前 第二届青年中医上海论坛圆满举办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