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在美国考察参访过GE、IBM、HP、CISCO等企业的研究中心、管理学院、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等,觉得可望而不可及。
但真是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老话,中国企业今非昔比。
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美国,“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最近,我走访了华为大学的12个欧式建筑群,腾讯公司分别在北京和深圳两栋同为34万平方米的大楼,世界第7高楼的平安金融中心,工业富联公司里密密麻麻的无人操作五轴加工中心的“灯塔工厂”,大疆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等,还到天津看了飞腾、麒麟、曙光、南大通用等信创产品。
无论从数据还是直观感受上,我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企业变得越发强大。有越来越多的领军企业在海内外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树立起中国企业的品牌自信力。
但是中国企业还没有到骄傲的时候。看待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未来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力和品牌力,更需要跳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更宏观的视野去看外面的世界。唯有如此才能高屋建瓴、豁然开朗。
出海,要看好“天气”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出海也要看“天气”,即全球的市场环境和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新格局。
我们对全球158个产业的32000余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采用市值、营业收入、净利润综合评价的方法评选出632个全球产业领军企业(各产业综合评价第1-4名),将优势产业数量、全球产业老大企业数量(各产业综合评价第1名)、全球产业领军企业数量对比,作为产业优势参数去看全球产业格局,帮助出海企业看清“海域全景”。
参考目前上市企业的数据,美国毫无疑问是全球产业领军集团,而中国是第二集团军。中国的产业老大企业数量与美国相比是0.37,而不是中美GDP之比的0.71、也不是中美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之比的1.1。中国在全球所有产业里面的前四名领军企业是美国的46%左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产业领军企业基本上分布在相对传统的产业里,比如煤炭、纺织品、建筑公司等。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包括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绝大部分还是美国领先。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处于如今这样一个国际地位,要考虑建立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绝不能忽略在高科技领域的缺失。
当然,我们在研究中也欣慰地看到,不管是在质量、总量指标,以及一些相对指标上,中国上市企业已经超越了很多发达国家,比如在手机、互联网领域里,华为、小米、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巨大的品牌优势。
出海,领军企业要履行产业责任
了解出海的气候和全球的“产业地图”,并进行深入研究和长期跟踪,会对中国企业出海做好布局以及在全球化市场中厘清责任定位有很多实用性的启发。
首先,在疫情之后,逆全球化的声音频频出现,这是中国在全球产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这更要求中国企业不仅要坚定出海的决心,还要在制定出海战略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哪一个企业或某一些领军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通吃一切。中国科技企业出海,要怀有对全球市场的大局观。用理性的思维来共同维护全球市场秩序,包括维护产业的合理分工,产业的相互底线,共享全球领军企业创造和科研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其次,随着中国产业、经济实力、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出海企业也越应该意识到产业责任的重要性。站在全球一体化的角度上,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维系全球产业的生态环境,维护整个产业的共同利益,防止陷入恶性竞争。
企业不仅要学会尊重各地的政治和商业规则,还要学习本地化运营,建立共同的组织平台,去共享产业价值和成果,承担起领军企业的产业责任,这些都是出海企业的重要功课。
具体来看,出海企业的产业责任,尤其领军企业的产业责任,可以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所谓领军企业,肯定要在技术研发上保持领先性。这不仅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基于领军企业要担负起用领先的科技实力不断引领行业变革的责任。
第二,领军企业要学会教育海外市场消费者。尤其中国领军企业将中国制造和中国模式拓展到世界各地,用产品造福当地市场,就要教会当地消费者了解和使用自身的产品,了解更先进的技术,为全产业链开拓市场。
第三,领军企业有责任去研究产业,从而带动全球市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推动供应商共同进步,更要为上下游企业做出贡献。
第四,低价竞争、产业内斗内耗毫无意义,企业在向领先企业学习的同时,也要给予比自己弱小的海外企业支持和帮助,在当地市场与行业伙伴共同发展。
第五,全球化意味着进行全球化合作要建立一个更加包容的文化。那些已经走出去或者将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定要进行全球化合作,学习本土化、渐进式的融入当地市场。给自己一些时间在当地市场打造基于统一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组织平台,一套适用于产业的全球化体系,真正推动行业在全球市场的协调。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在美国考察参访过GE、IBM、HP、CISCO等企业的研究中心、管理学院、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等,觉得可望而不可及。
但真是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老话,中国企业今非昔比。
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美国,“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最近,我走访了华为大学的12个欧式建筑群,腾讯公司分别在北京和深圳两栋同为34万平方米的大楼,世界第7高楼的平安金融中心,工业富联公司里密密麻麻的无人操作五轴加工中心的“灯塔工厂”,大疆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等,还到天津看了飞腾、麒麟、曙光、南大通用等信创产品。
无论从数据还是直观感受上,我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企业变得越发强大。有越来越多的领军企业在海内外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树立起中国企业的品牌自信力。
但是中国企业还没有到骄傲的时候。看待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未来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力和品牌力,更需要跳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更宏观的视野去看外面的世界。唯有如此才能高屋建瓴、豁然开朗。
出海,要看好“天气”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出海也要看“天气”,即全球的市场环境和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新格局。
我们对全球158个产业的32000余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采用市值、营业收入、净利润综合评价的方法评选出632个全球产业领军企业(各产业综合评价第1-4名),将优势产业数量、全球产业老大企业数量(各产业综合评价第1名)、全球产业领军企业数量对比,作为产业优势参数去看全球产业格局,帮助出海企业看清“海域全景”。
参考目前上市企业的数据,美国毫无疑问是全球产业领军集团,而中国是第二集团军。中国的产业老大企业数量与美国相比是0.37,而不是中美GDP之比的0.71、也不是中美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之比的1.1。中国在全球所有产业里面的前四名领军企业是美国的46%左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产业领军企业基本上分布在相对传统的产业里,比如煤炭、纺织品、建筑公司等。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包括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绝大部分还是美国领先。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处于如今这样一个国际地位,要考虑建立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绝不能忽略在高科技领域的缺失。
当然,我们在研究中也欣慰地看到,不管是在质量、总量指标,以及一些相对指标上,中国上市企业已经超越了很多发达国家,比如在手机、互联网领域里,华为、小米、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巨大的品牌优势。
出海,领军企业要履行产业责任
了解出海的气候和全球的“产业地图”,并进行深入研究和长期跟踪,会对中国企业出海做好布局以及在全球化市场中厘清责任定位有很多实用性的启发。
首先,在疫情之后,逆全球化的声音频频出现,这是中国在全球产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这更要求中国企业不仅要坚定出海的决心,还要在制定出海战略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哪一个企业或某一些领军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通吃一切。中国科技企业出海,要怀有对全球市场的大局观。用理性的思维来共同维护全球市场秩序,包括维护产业的合理分工,产业的相互底线,共享全球领军企业创造和科研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其次,随着中国产业、经济实力、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出海企业也越应该意识到产业责任的重要性。站在全球一体化的角度上,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维系全球产业的生态环境,维护整个产业的共同利益,防止陷入恶性竞争。
企业不仅要学会尊重各地的政治和商业规则,还要学习本地化运营,建立共同的组织平台,去共享产业价值和成果,承担起领军企业的产业责任,这些都是出海企业的重要功课。
具体来看,出海企业的产业责任,尤其领军企业的产业责任,可以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所谓领军企业,肯定要在技术研发上保持领先性。这不仅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基于领军企业要担负起用领先的科技实力不断引领行业变革的责任。
第二,领军企业要学会教育海外市场消费者。尤其中国领军企业将中国制造和中国模式拓展到世界各地,用产品造福当地市场,就要教会当地消费者了解和使用自身的产品,了解更先进的技术,为全产业链开拓市场。
第三,领军企业有责任去研究产业,从而带动全球市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推动供应商共同进步,更要为上下游企业做出贡献。
第四,低价竞争、产业内斗内耗毫无意义,企业在向领先企业学习的同时,也要给予比自己弱小的海外企业支持和帮助,在当地市场与行业伙伴共同发展。
第五,全球化意味着进行全球化合作要建立一个更加包容的文化。那些已经走出去或者将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定要进行全球化合作,学习本土化、渐进式的融入当地市场。给自己一些时间在当地市场打造基于统一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组织平台,一套适用于产业的全球化体系,真正推动行业在全球市场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