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经济循环堵点

财经头条

徐洪才

2年前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什么是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于近期发布,《意见》将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情况错综复杂,市场之间存在碎片化。地方上“我的地盘,我做主”,规则层面也不统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存在短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非常及时地推出加快建设全国大市场的改革意见,解决市场化建设中,特别是近两年在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的难点、堵点。

目前,大家更关注体制、机制的障碍。各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事,影响全国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商品、人员、信息和资金的自由流动中存在很多堵点。尤其是近期疫情的反复,出现了因体制、机制协调不足,导致供应链中断等问题,影响日常的经济和生活。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规则层面要全国高水平统一,不能一盘散沙。其次,基础设施要做到互联互通,传统基建持续发力,但也要提高新基建的等级和水平。信息互联互通、资金自由流动等方面,要突破体制、机制存在的短板;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促进统一大市场大显身手。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要建设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同时政策也要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

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方面,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自觉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制定负面清单,构造营商环境,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迈进。市场公平竞争政策方面,处于基础地位。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之间要有效协同,打破过去损害公平竞争的各种补贴优惠。

未来需要进一步落实竞争性政策。例如能源领域,要进一步引入市场化机制。去年我国的煤电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就是很好的探索。未来继续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等,会在市场供给端、需求端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未来要通过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推进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传统动力正在衰减,传统的扩大投资、出口拉动做法不可持续。如今创新处于基础性地位。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平均主义、大锅饭、激励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而民营企业家,他们的担当、创新和经营能力,在未来的企业价值在分配中要进一步体现。

价值需要有变现渠道,这就意味着需要提供相应的机制。新的生产要素,例如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要在市场化的交易中体现价值。

绿色低碳发展中我国就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刚起步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技术进步。此外,商品、资源、服务等要素市场都要有统一的标准。

整体而言,实施过程中要保留灵活性,破和立之间形成统一,体现稳中求进的总原则,保证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蹄疾步稳

不搞自我小循环和促进区域一体化,看似矛盾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优先开展区域一体化的建设工作;《意见》中提到,“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两者看似矛盾,但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各地情况不同,从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效率的提高。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总是在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全国范围内发展的不平衡,确实是永恒的“矛盾”。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上海为中心的三省一市,产业集聚、生产要素的协同能力都比较强,产业链的配套能力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同时不能低估的是,产业的集聚会带动周边产生外溢和辐射效应,对此应有整体协调。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五大战略来看,不光京津冀、长三角,还有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还有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以及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各地因地制宜。长三角地区中,上海的中心地位是历史因素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共同结果,同时要注意到,上海周边的卫星城市也发展得各有特色。

“全国统一大市场”不能直接与平均主义划上等号。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对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言至关重要。

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建立统一大市场会改变这一现象吗?

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线城市暴露出了许多大城市病。房价、生活成本太高,年轻的大学生、农民工难以落地生根。同时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的割裂严重。要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要为农民工、毕业生等“新市民”解决后顾之忧。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有近3亿的“新市民”。坦率地说,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过去突出的民生问题已经有所改善。

对于优秀年轻人而言,大家来到东南沿海地区来找工作,还是客观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东南沿海区域产业发展机会多,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教育资源丰富,但当地产业难以完全吸纳新增劳动力,于是就出现人口流动迁移的现象。

目前,双向流动格局也在形成,这是另一个大势所趋。在中心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发家致富后返乡创业。政策对此要予以正确引导,让人力资本有序流动,并提供配套服务,保证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同步。

扛过地产调控后,龙头房企还会从“黑铁时代”迈进“白银时代”吗?

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步调一致。人才向中心城市集聚,是因为大城市拥有更多发展机会;大城市财政实力雄厚,公共服务供给充足,又进一步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心城市房价偏高。

老龄化社会加快来临,当今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人员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通过近两年的产业调整和洗牌,整体来看,现在的房地产业可以轻装上阵。几家欢乐几家愁,淘汰了一批企业,但也留下一批经受住考验的企业。

在房地产政策的引领之下,依然要建立长效机制。热点地区的房价比较刚性,但是近期像东北地区,甚至一些大城市周边的房价也出现了坍塌。过去政策是房住不炒,今年一季度以来,整个房地产市场还是偏冷,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偏弱。这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利。因此各地政策正在松绑,限购、限贷、信贷资金的支持政策都在边际宽松,现在的政策也在呵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土地供应、开发,房地产建设和产业布局,要和实体经济发展、人员流动有机协同,形成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未来的10-1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还是看高一线。将来房地产业调整不可避免,有的企业已经正在转型,从过去简单建房、卖房转向经营、房产服务。市场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未来大家要充满信心。

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各地区房价将迎来加速分化?

未来房价分化是必然的,不可能统一,这由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潜力,人口自然不会流入,甚至有大量的流出。“全国一盘棋”要实现协调、平衡发展,政策要予以引导。例如乡村振兴战略要进一步落地,偏远落后地区也要发展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宏观政策方面,要因地制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三次分配之间要协同发展。一次分配,要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的竞争,参与合理分配。新的要素,如科技、数据等要素体现出价值,促进整体产业转型升级。

税收政策方面,要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大家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全社会整体保障的水平。同时鼓励三次分配,让企业家在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自愿参与,形成有益互补。实现共同富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意见》对“抗疫全国一盘棋”有什么指导意义?

本轮奥密克戎疫情持续引发关注,抗疫也需要“全国一盘棋”。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抗疫更复杂、难度更大。短期而言,上海的经济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一带,正常的物流和经济活动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目前整体风险可控,近期疫情导致的生活不便、个别地区出现的问题,未来都将得到解决。

与疫情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要从实际出发、整体协调,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这是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上海如果控制住疫情,为全国产生示范效应,对抗击疫情、经济恢复常态化,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财经头条首席经济学家)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什么是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于近期发布,《意见》将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情况错综复杂,市场之间存在碎片化。地方上“我的地盘,我做主”,规则层面也不统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存在短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非常及时地推出加快建设全国大市场的改革意见,解决市场化建设中,特别是近两年在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的难点、堵点。

目前,大家更关注体制、机制的障碍。各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事,影响全国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商品、人员、信息和资金的自由流动中存在很多堵点。尤其是近期疫情的反复,出现了因体制、机制协调不足,导致供应链中断等问题,影响日常的经济和生活。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规则层面要全国高水平统一,不能一盘散沙。其次,基础设施要做到互联互通,传统基建持续发力,但也要提高新基建的等级和水平。信息互联互通、资金自由流动等方面,要突破体制、机制存在的短板;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促进统一大市场大显身手。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要建设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同时政策也要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

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方面,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自觉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制定负面清单,构造营商环境,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迈进。市场公平竞争政策方面,处于基础地位。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之间要有效协同,打破过去损害公平竞争的各种补贴优惠。

未来需要进一步落实竞争性政策。例如能源领域,要进一步引入市场化机制。去年我国的煤电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就是很好的探索。未来继续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等,会在市场供给端、需求端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未来要通过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推进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传统动力正在衰减,传统的扩大投资、出口拉动做法不可持续。如今创新处于基础性地位。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平均主义、大锅饭、激励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而民营企业家,他们的担当、创新和经营能力,在未来的企业价值在分配中要进一步体现。

价值需要有变现渠道,这就意味着需要提供相应的机制。新的生产要素,例如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要在市场化的交易中体现价值。

绿色低碳发展中我国就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刚起步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技术进步。此外,商品、资源、服务等要素市场都要有统一的标准。

整体而言,实施过程中要保留灵活性,破和立之间形成统一,体现稳中求进的总原则,保证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蹄疾步稳

不搞自我小循环和促进区域一体化,看似矛盾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优先开展区域一体化的建设工作;《意见》中提到,“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两者看似矛盾,但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各地情况不同,从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效率的提高。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总是在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全国范围内发展的不平衡,确实是永恒的“矛盾”。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上海为中心的三省一市,产业集聚、生产要素的协同能力都比较强,产业链的配套能力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同时不能低估的是,产业的集聚会带动周边产生外溢和辐射效应,对此应有整体协调。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五大战略来看,不光京津冀、长三角,还有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还有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以及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各地因地制宜。长三角地区中,上海的中心地位是历史因素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共同结果,同时要注意到,上海周边的卫星城市也发展得各有特色。

“全国统一大市场”不能直接与平均主义划上等号。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对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言至关重要。

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建立统一大市场会改变这一现象吗?

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线城市暴露出了许多大城市病。房价、生活成本太高,年轻的大学生、农民工难以落地生根。同时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的割裂严重。要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要为农民工、毕业生等“新市民”解决后顾之忧。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有近3亿的“新市民”。坦率地说,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过去突出的民生问题已经有所改善。

对于优秀年轻人而言,大家来到东南沿海地区来找工作,还是客观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东南沿海区域产业发展机会多,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教育资源丰富,但当地产业难以完全吸纳新增劳动力,于是就出现人口流动迁移的现象。

目前,双向流动格局也在形成,这是另一个大势所趋。在中心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发家致富后返乡创业。政策对此要予以正确引导,让人力资本有序流动,并提供配套服务,保证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同步。

扛过地产调控后,龙头房企还会从“黑铁时代”迈进“白银时代”吗?

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步调一致。人才向中心城市集聚,是因为大城市拥有更多发展机会;大城市财政实力雄厚,公共服务供给充足,又进一步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心城市房价偏高。

老龄化社会加快来临,当今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人员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通过近两年的产业调整和洗牌,整体来看,现在的房地产业可以轻装上阵。几家欢乐几家愁,淘汰了一批企业,但也留下一批经受住考验的企业。

在房地产政策的引领之下,依然要建立长效机制。热点地区的房价比较刚性,但是近期像东北地区,甚至一些大城市周边的房价也出现了坍塌。过去政策是房住不炒,今年一季度以来,整个房地产市场还是偏冷,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偏弱。这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利。因此各地政策正在松绑,限购、限贷、信贷资金的支持政策都在边际宽松,现在的政策也在呵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土地供应、开发,房地产建设和产业布局,要和实体经济发展、人员流动有机协同,形成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未来的10-1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还是看高一线。将来房地产业调整不可避免,有的企业已经正在转型,从过去简单建房、卖房转向经营、房产服务。市场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未来大家要充满信心。

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各地区房价将迎来加速分化?

未来房价分化是必然的,不可能统一,这由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潜力,人口自然不会流入,甚至有大量的流出。“全国一盘棋”要实现协调、平衡发展,政策要予以引导。例如乡村振兴战略要进一步落地,偏远落后地区也要发展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宏观政策方面,要因地制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三次分配之间要协同发展。一次分配,要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的竞争,参与合理分配。新的要素,如科技、数据等要素体现出价值,促进整体产业转型升级。

税收政策方面,要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大家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全社会整体保障的水平。同时鼓励三次分配,让企业家在有条件、有能力的情况下自愿参与,形成有益互补。实现共同富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意见》对“抗疫全国一盘棋”有什么指导意义?

本轮奥密克戎疫情持续引发关注,抗疫也需要“全国一盘棋”。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抗疫更复杂、难度更大。短期而言,上海的经济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一带,正常的物流和经济活动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目前整体风险可控,近期疫情导致的生活不便、个别地区出现的问题,未来都将得到解决。

与疫情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要从实际出发、整体协调,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这是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上海如果控制住疫情,为全国产生示范效应,对抗击疫情、经济恢复常态化,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财经头条首席经济学家)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