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2周前

当前,青岛港正在推进甲醇船舶加注设施改造,建立能碳管理数字平台、智慧岸电服务平台和船舶燃料供应服务平台,吸引国际船舶到港补给,进一步巩固枢纽港的国际领先地位,以港口服务能级提升赋能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近日,《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实施,明确了强化航运中心规划引领等13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6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初见成效,到2035年,青岛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其内涵从发达的航运产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化的运输机制,延伸到以金融、贸易、信息、法律等为标志的航运服务综合资源配置功能,尤其是高端航运服务的兴起颠覆了过去用吞吐量来衡量港口城市的评价体系。

自2014年起,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已经连续11年发布,被誉为国际港航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对比近几年的评价结果,单论港口条件,青岛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仅有超级大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对航运、贸易、金融等资源的配置能力才是衡量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指标。

从新加坡、伦敦、上海等城市的经验来看,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软硬件“双轮驱动”是重中之重。青岛要一手抓港口硬实力,一手抓航运软实力,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从物流港转型为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和数智港,从“数箱子”转向“数单子”和“数票子”,占据价值链的更高端。

强化港口硬支撑

港航业有一句名言,吨位决定地位。作为全球贸易的核心枢纽,港口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货物的大进大出给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代表着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是以港兴市发展起来的。纵观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十城市,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等无不重视港口的建设和运营。

对于凭港而兴的青岛而言,港口更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最大的资源禀赋。2023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五。目前,青岛港航线总数达到220多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密度位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海铁联运班列达83条,内陆港达50个,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之首。最新发布的《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2024)》显示,青岛港在世界一流港口前列排名中再进位,位列第四。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真虹如此评价:青岛港行业认可度高、港口规模大、集疏运能力强、现代化规模高,服务效率有非常好的口碑,具备了推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条件。

但是对标上海、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青岛仍需进一步强化港口的关键支撑作用。上海港正在扩建2.0版全自动化码头等重大港口建设项目,新加坡港提出2035年吞吐量达到6500万标箱的宏伟目标,这些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在枢纽港建设上的“大手笔”,清晰表明“硬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硬道理”。

也正因为如此,青岛持续强化对港口硬件的投入。近期批复的《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提出将青岛港建成“世界一流强港、航运物流枢纽、区域经济引擎、魅力活力空间”的发展愿景,其中黄岛、前湾、董家口作为重要港区,规划综合通过能力8.3亿吨,较现有通过能力再翻一番。

前湾港区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矿石泊位工程、董家口至沂水新建铁路工程、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港口扩建将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开新空间。

破题高端航运服务

青岛港是世界第五大港,也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但在最新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4)》中,青岛连续第4年排在国际航运中心第15位。

这是因为,相较于港口吞吐量的强势表现,青岛在包括航运经纪服务、航运经营服务、海事法律服务、航运金融服务等在内的航运服务“软实力”上拖了后腿。相反的例子是伦敦,港口吞吐量早已掉出全球大港行列,但凭借一流的海事法律、船舶经纪、船舶管理、航运金融保险等产业生态,依然牢牢占据第一梯队。

如何快速提升高端航运服务的“软实力”?考察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会发现,发展阶段、城市能级、外部环境的不同导致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路径,进而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对于青岛而言,依托既有产业优势,沿着产业链不断延伸商贸、金融、信息、法律等服务功能,当是破解“大港小航”局面的重要突破口。

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例,山东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7亿吨,原油、铁矿石、粮食等生产资料进口量全国领先,年进出口货值达3.68万亿元,拉动外贸进出口额超2000亿元。但具体交易结算散落在全国各地,青岛占比不高。近来,依托山东港口贸易集团等载体,吸引英国石油、日本伊藤忠、托克集团落地合资公司,青岛正把更多的交易结算留在本地,有效地促进了商品金融和流通服务业发展。

又比如,航运物流具有服务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带动效应强等特征,推动本土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可以进一步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青岛已有4家从事船舶运输、货物代理、跨境供应链等业务的上市公司,包括中创物流、海程邦达、洲际船务、乐舱物流。此外,运力总规模稳居中国远洋运输企业第三位的山东海运总部位于青岛,马士基、地中海、中远海运等国际船公司也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就在前不久,山东港口航运集团更名为山东远洋,目前运营航线39条,经营船舶60余艘,创造和衍生出船员派遣、保税油加注、船舶管理、船舶经纪等航运增值环节。

航运金融也是强化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重要动力,青岛已经实现多方面突破。港信期货发挥港口的产业优势、交割优势、供应链金融优势和金融科技优势,服务超1600家客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发展油气等能源产业期现交易市场,提升能源产品定价权、话语权。山东港口船舶交易平台完成多笔船舶交易业务,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平台,以及全国最大的工程船舶租赁、拖轮交易、港航废旧物资处置平台。

青岛要继续抓重点、固强项、补短板,引导功能性机构和相关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做大做强大宗商品贸易、航运物流、金融保险等业态。

抢抓“换道超车”新路径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全球港航业转型的大势所趋,也为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新路径。

挪威船级社与梅农经济发布的《世界领先海事之都》研究报告,通过航运中心、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港口与物流、吸引力与竞争力等五大领域近70个指标评价世界海事城市,其中与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相关的指标权重越来越高。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促进港航数字产业发展,深化“人工智能+智慧港口”示范应用,开放4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在近期召开的山东港口港航口岸服务发展暨智能服务产品推介会上,青岛港也透露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向——在建成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码头的基础上,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速港口数智化转型。其中,方舟TaaS大模型系列产品将陆续投入运营,拓宽人工智能在青岛口岸服务上的应用场景,实现口岸通关效率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持续升级、服务功能不断延伸。

青岛还加快智能船舶自动驾驶和船岸协同技术攻关,推进智能船舶技术试验验证及应用。由青岛企业研发制造的我国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具备无人驾驶、远程操控、自主航行三大功能,已连续运行两年多时间,往返于青岛港、日照港之间,标志着青岛在船舶自主航行研发与应用领域走在全球前列。

作为口岸服务的一环,绿色能源加注能力的重要性亦日益凸显,可以撬动绿色能源制备、绿色能源贸易、碳足迹管理等衍生业务。新加坡之所以多年来稳居全球航运中心之首,领先的船舶燃油加注服务是加分项,亚欧航线集中了约85%的船用燃料需求,很多国际航行船舶都会舍近求远绕道新加坡补油。随着LNG、甲醇、氨等船用替代燃料按下发展“加速键”,绿色能源加注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必争之地,有望颠覆传统船用油供应格局。

当前,青岛港正在推进甲醇船舶加注设施改造,建立能碳管理数字平台、智慧岸电服务平台和船舶燃料供应服务平台,吸引国际船舶到港补给,进一步巩固枢纽港的国际领先地位,以港口服务能级提升赋能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当前,青岛港正在推进甲醇船舶加注设施改造,建立能碳管理数字平台、智慧岸电服务平台和船舶燃料供应服务平台,吸引国际船舶到港补给,进一步巩固枢纽港的国际领先地位,以港口服务能级提升赋能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近日,《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实施,明确了强化航运中心规划引领等13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6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初见成效,到2035年,青岛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其内涵从发达的航运产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化的运输机制,延伸到以金融、贸易、信息、法律等为标志的航运服务综合资源配置功能,尤其是高端航运服务的兴起颠覆了过去用吞吐量来衡量港口城市的评价体系。

自2014年起,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已经连续11年发布,被誉为国际港航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对比近几年的评价结果,单论港口条件,青岛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但仅有超级大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对航运、贸易、金融等资源的配置能力才是衡量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指标。

从新加坡、伦敦、上海等城市的经验来看,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软硬件“双轮驱动”是重中之重。青岛要一手抓港口硬实力,一手抓航运软实力,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从物流港转型为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和数智港,从“数箱子”转向“数单子”和“数票子”,占据价值链的更高端。

强化港口硬支撑

港航业有一句名言,吨位决定地位。作为全球贸易的核心枢纽,港口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货物的大进大出给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代表着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是以港兴市发展起来的。纵观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十城市,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等无不重视港口的建设和运营。

对于凭港而兴的青岛而言,港口更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最大的资源禀赋。2023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五。目前,青岛港航线总数达到220多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密度位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海铁联运班列达83条,内陆港达50个,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之首。最新发布的《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2024)》显示,青岛港在世界一流港口前列排名中再进位,位列第四。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真虹如此评价:青岛港行业认可度高、港口规模大、集疏运能力强、现代化规模高,服务效率有非常好的口碑,具备了推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条件。

但是对标上海、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青岛仍需进一步强化港口的关键支撑作用。上海港正在扩建2.0版全自动化码头等重大港口建设项目,新加坡港提出2035年吞吐量达到6500万标箱的宏伟目标,这些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在枢纽港建设上的“大手笔”,清晰表明“硬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硬道理”。

也正因为如此,青岛持续强化对港口硬件的投入。近期批复的《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提出将青岛港建成“世界一流强港、航运物流枢纽、区域经济引擎、魅力活力空间”的发展愿景,其中黄岛、前湾、董家口作为重要港区,规划综合通过能力8.3亿吨,较现有通过能力再翻一番。

前湾港区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矿石泊位工程、董家口至沂水新建铁路工程、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港口扩建将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开新空间。

破题高端航运服务

青岛港是世界第五大港,也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但在最新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4)》中,青岛连续第4年排在国际航运中心第15位。

这是因为,相较于港口吞吐量的强势表现,青岛在包括航运经纪服务、航运经营服务、海事法律服务、航运金融服务等在内的航运服务“软实力”上拖了后腿。相反的例子是伦敦,港口吞吐量早已掉出全球大港行列,但凭借一流的海事法律、船舶经纪、船舶管理、航运金融保险等产业生态,依然牢牢占据第一梯队。

如何快速提升高端航运服务的“软实力”?考察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会发现,发展阶段、城市能级、外部环境的不同导致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路径,进而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对于青岛而言,依托既有产业优势,沿着产业链不断延伸商贸、金融、信息、法律等服务功能,当是破解“大港小航”局面的重要突破口。

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例,山东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7亿吨,原油、铁矿石、粮食等生产资料进口量全国领先,年进出口货值达3.68万亿元,拉动外贸进出口额超2000亿元。但具体交易结算散落在全国各地,青岛占比不高。近来,依托山东港口贸易集团等载体,吸引英国石油、日本伊藤忠、托克集团落地合资公司,青岛正把更多的交易结算留在本地,有效地促进了商品金融和流通服务业发展。

又比如,航运物流具有服务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带动效应强等特征,推动本土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可以进一步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青岛已有4家从事船舶运输、货物代理、跨境供应链等业务的上市公司,包括中创物流、海程邦达、洲际船务、乐舱物流。此外,运力总规模稳居中国远洋运输企业第三位的山东海运总部位于青岛,马士基、地中海、中远海运等国际船公司也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就在前不久,山东港口航运集团更名为山东远洋,目前运营航线39条,经营船舶60余艘,创造和衍生出船员派遣、保税油加注、船舶管理、船舶经纪等航运增值环节。

航运金融也是强化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重要动力,青岛已经实现多方面突破。港信期货发挥港口的产业优势、交割优势、供应链金融优势和金融科技优势,服务超1600家客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发展油气等能源产业期现交易市场,提升能源产品定价权、话语权。山东港口船舶交易平台完成多笔船舶交易业务,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平台,以及全国最大的工程船舶租赁、拖轮交易、港航废旧物资处置平台。

青岛要继续抓重点、固强项、补短板,引导功能性机构和相关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做大做强大宗商品贸易、航运物流、金融保险等业态。

抢抓“换道超车”新路径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全球港航业转型的大势所趋,也为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新路径。

挪威船级社与梅农经济发布的《世界领先海事之都》研究报告,通过航运中心、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港口与物流、吸引力与竞争力等五大领域近70个指标评价世界海事城市,其中与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相关的指标权重越来越高。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促进港航数字产业发展,深化“人工智能+智慧港口”示范应用,开放4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在近期召开的山东港口港航口岸服务发展暨智能服务产品推介会上,青岛港也透露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向——在建成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码头的基础上,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速港口数智化转型。其中,方舟TaaS大模型系列产品将陆续投入运营,拓宽人工智能在青岛口岸服务上的应用场景,实现口岸通关效率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持续升级、服务功能不断延伸。

青岛还加快智能船舶自动驾驶和船岸协同技术攻关,推进智能船舶技术试验验证及应用。由青岛企业研发制造的我国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具备无人驾驶、远程操控、自主航行三大功能,已连续运行两年多时间,往返于青岛港、日照港之间,标志着青岛在船舶自主航行研发与应用领域走在全球前列。

作为口岸服务的一环,绿色能源加注能力的重要性亦日益凸显,可以撬动绿色能源制备、绿色能源贸易、碳足迹管理等衍生业务。新加坡之所以多年来稳居全球航运中心之首,领先的船舶燃油加注服务是加分项,亚欧航线集中了约85%的船用燃料需求,很多国际航行船舶都会舍近求远绕道新加坡补油。随着LNG、甲醇、氨等船用替代燃料按下发展“加速键”,绿色能源加注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必争之地,有望颠覆传统船用油供应格局。

当前,青岛港正在推进甲醇船舶加注设施改造,建立能碳管理数字平台、智慧岸电服务平台和船舶燃料供应服务平台,吸引国际船舶到港补给,进一步巩固枢纽港的国际领先地位,以港口服务能级提升赋能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