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究竟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格隆汇

1周前

绝大多数普通人会把外部环境当成他人生模型里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调整的常量,而去放弃选择,乃至根本忽略。

先简单粗暴定义一下何谓过好这一生:自由、富足且有尊严地过一生。或者,至少后半生。

先抛一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过好这一生,哪些质素是最必备的?

品行?学历?家世?勤奋与汗水?……

在我看来,以上都是,但也都不是。

都是,是因为以上每一条散点因子在某种情形下,或都有作用。都不是,则是因为以上所有因子都无法组合成一个确定性的逻辑闭环。

比如,类似悲悯、善良这些优秀的品行。

至于学历,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在当今学历贬值速度比货币贬值速度还快的情形下。逻辑很简单,学历不代表学识。

据说上海某著名高校,90%以上学生是B站的注册用户,这意味着什么,相信了解B站调性的人非常清楚。学历更不代表某种承诺或保障,不然美团上不会有6万研究生在送外卖。

而如果你生活在1967年,你就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也只能上山下乡。长江中游某省交运系统那个炫权出名的周公子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怕你会读书啊?名校研究生都别想容易进我单位。那个人当年仗着自己会读书,看不起我这种靠父母的人,呵呵,社会会教他做人”。

家世呢?家世很重要。

但很遗憾,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家世都乏善可陈,聊胜于无,基本无法对人生起到什么真正的支撑。

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说现在寒门已越来越难有机会了。这其实是想多了。没落了的豪门,才能称为寒门。无论豪门、寒门,首先你得是个门阀。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谓的家世,以及家世后面能捆绑的可怜资源,离“门”有相当距离。在真正有家世的极少数人眼里,其实都是他们嫌弃不要的驽马栈豆而已。

我看到某中部四线城市的城管招聘,报名者竟然不少北大、清华的博硕,就可见一斑。

至于勤奋和汗水,从来都不是改变命运的第一路径。事实上,如果认知错了,大方向错了,你每多走一步,每多流一滴汗,都是挨更多打的理由。所以有句玩笑话是这么说的:年轻人,你不要年纪轻轻就觉得进入了人生低谷,你未来下降的空间还大着呢。

那么,一个非富非贵的普通人,究竟要靠什么,才能过好这一生?

一外一内,两点而已。

外靠环境,内靠认知。

环境是你人生的一级资产配置——这句话我想说三遍,请务必记住。

绝大多数普通人会把外部环境当成他人生模型里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调整的常量,而去放弃选择,乃至根本忽略。

环境你或无法左右,但,至少,你可以选择——当然,这种选择,短期沉默成本或会很高,且需要大智慧,大勇气,极不容易。但一旦做到,你人生的长期超额收益将会足够大。

大环境究竟有多重要?我们不妨借用两句话。

第一句是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为消除贫困而战、有“穷人银行家”之称的孟加拉人尤努斯说的:“最好的树种,种在森林里就是大树,种到花盆里就成为高不过一米的盆景。这不是种子的错,是盆容量大小的问题。这个花盆,就是我们的社会”。

第二句话是:“历史书上最轻描淡写却又最触目惊心的一句话是:我们走了一些弯路。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时代的一个回旋,于个人,或许就是一辈子。”

二战后亚洲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缅甸,但经过军政府70年的治理,这个国家已沦为亚洲最穷的国家之一,你生命的70年如果恰好与这个阶段重合,你用尽全力,也大概率过不好这一生。类似例子还包括拥有3000亿桶石油储量,却只不到三千万人、曾经拉美最富有的委内瑞拉,拥有1560亿桶石油储量、上世纪70年代亚太最富有的伊朗,但如果你是生活在1979年之后的伊朗,或者是1999年之后的委内瑞拉,哪怕你拥有爱因斯坦的天分和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你也大概率一被子籍籍无名,战战兢兢,苟且一生。

我们自己两千年历史的干戈征伐也说明这一点。秦汉交接短短十年,在籍人口从约3000万一口气跌落到约1600万,近一半人口死于战火。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晋灭吴,这一百年大致算三国时期,在籍人口从约5600万减少到约1600万,70%的人口没了,这就是曹操诗中描绘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哪怕是最强大的唐王朝,安史之乱8年时间,在籍人口从约6800万跌落到约1700万,8成的人口消失了。最后一个王朝满清,13年太平天国的结果是,“江南十室九空”。

你看小说、电视剧里描绘这种时代金戈铁马,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但,前提是,你不是被张献忠的军队丢进磨盘磨碎充作军粮的那一个,也不是“江南十室九空”里的那个九空。

秦汉以来两千年历史,因战乱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了6亿。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课题,课题里的结论是:满清一朝276年,留下了后代的人,只占总人口的约13%。其他人,都在各种战乱、饥荒、疫病中消逝无踪。

让你穿越回任何这某一时间段,不要说过好这一生了,你但凡有活下去的勇气,我都服你。

再举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例子。上世纪,数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果你也出生在那个年代,你唯一的机会在于决不放弃,田间地头始终坚持学习,这样在1977年高考时,幸运地成为77级中的一员——所有知青中1%的幸运儿。

更直接的例子是离我们最近的经济走势。我经常对商学院那些企业家学员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一定要认清楚,过去这些年你赚的钱,究竟有多少是因为你自身的聪慧与勤勉,有多少只是因为时代大环境大洪流的慷慨赐予?

巴菲特曾说过,我能在投资上取得这些成绩,只是因为我在美国——很多人以为他是谦逊。其实不是。你去看看他解释为什么卖出台积电的逻辑,就能知道他说上面的话,是发自肺腑的。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在大环境面前,绝大多数人除了接受与顺从,并无太多选择。

所以,你在哪里,非常重要。

有的人,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才抵达罗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你一辈子努力奋斗达到的最高点,或只是别人的起点。

作为一介凡民,你可能无法左右大环境,但,感谢上苍,你至少可以选择。

游牧民族、动物都会逐水草而居,这是天性,也是大智慧。所以我会非常佩服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四线城市到二线、一线艰辛打拼的人。不要沉迷和相信农村振兴这种宣传。人类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规律:社会的资源,都会越来越向核心城市集中。农村资源只会因为虹吸效应而变得越来越稀缺。你在城里的打拼也许也很卷很累,但请你务必相信,你在农村这样一个资源稀缺的环境里打拼,只会更卷,更累。

我也会祝福那些飘洋过海、异国他乡努力打拼的人。他们其实是在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做人生的一级资产配置——这种配置,需要大视野,大格局,以及足够的勇气和执行力。

这个世界上有45个国家,人均GDP在2万美金以上,有33个国家人均GDP在3万美金以上。人均GDP意味着什么,我在我其他视频种做过解读,大家去参考。

说完了大环境,我们接着展开普通人过好这一生的第二核心要素:认知。

网上有一句描述人的认知差异之大的金句: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落在傻缺头上,就是一盘大棋。

关于认知,在投资圈,我们都耳熟能详另一句话: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投资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我去年出版过一本书,《通往自由之路》。在这本书里,我写了这么一段话:

“认知于人生究竟有多重要?平民子弟,真正明白社会真相,普遍已经40岁左右了,已经进不了圈子,挤不上桌子了。富贵子弟,最多25岁上下就已洞若观火,杀伐果断。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是因为他们更早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更早学会了察言观色,更早学会了见风使舵,更早学会了趋炎附势,更早学会了巧言令色,更早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此而已。而以上这些,与其说是优点,毋宁说是饮鸩止渴的毒药,因为本质上都是欺骗,在一个契约规则成熟的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帮助他长期走高走远。

原生家庭,或是普通人翻身最大的阻力。很可惜,多数人明白这一点时,都已经太晚。而有些人,则终其一生都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底层的父母,自己都没活明白,他们自己的很多选择都是错的,更罔谈为子女指点迷津。

人生最大的浪费,不是金钱,而是奋斗了半生,发现自己拼命趟的路错了,方向偏了,再回头,为时已晚。普通人常走弯路,还是因为他的认知有局限性,尤其身边能影响和帮助他的人认知,存在巨大的局限。”

更难堪的事实是,为数不少的人,不但谈不上认知,而是蠢而不自知。

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考上大学就是他人生的顶点。他所有的学识与认知,以及人生观、世界观,都来自上大学前或大学时课堂上听过的课、读过的教科书。相当多的人,从大学毕业始,就再也不会读一本书。这导致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其实都是由一堆似是而非、错误乃至荒谬的认知组成的,而他整个人生的路径与轨迹,就是在这些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认知指导下完成的。

事实上,只要没有后天的进一步持续系统学习,多数人头脑里冒出的几乎任何一个词,就都已经拥有了它确定的、不可更改的气味。在听闻这些词后,普通人的行为反应不再是思考,而是本能的条件反射。比如多数人听到旧社会,就一定想到“万恶”,一提到农民起义,就一定是“可歌可泣”,一看到富人,头脑马上蹦出的大概率是钱来路不正、奸诈狡猾、冷血、纸醉金迷、家庭内部尔虞我诈、生活不幸福之类,反倒是看到“穷人”这样的字眼,我们会不自觉,甚至一厢情愿地往“淳朴、善良、虽然清贫但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等方向联想。

这类认知,如果不影响你的日常行为的理性,倒也无伤大雅。但很遗憾,恰恰是这类条件反射的认知,支配着绝大多数普通人从晚饭用哪个企业生产的菜油、儿子结婚买哪个国家的手机或汽车、到可能仇富、仇资的几乎全部人生细节。

我在《通往自由之路》这本书的第八章《关于财富》里,用四篇文章《你的财富,永远超不过你的认知》、《仇富是最愚蠢的人类行为,没有之一》、《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甘于贫穷是一种可耻》,来阐述了这些荒谬肤浅认知支配普通人行为的危害——用常识都可以想得出来,究竟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人身上值得你学的东西更多、更值得你靠近,还是一个一辈子穷困潦倒的人身上值得你学习的东西更多?究竟是有钱的幸福机率更大一些,还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幸福机率更大一些?

最关键,你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你会自觉不自觉退出争取财富的竞争,并逐步丧失获取财富的能力。你的甘贫乐道,只是令追逐财富的路不再那么拥挤,只是成就了那些刻意宣扬这类理论的“有心”人。

当然,你也不是没有收获。你的收获,大概率是家徒四壁、自己满身的疲惫、孩儿辈的艰辛,以及怨天尤人,越来越失衡的内心。

那么,如何进化与校正认知?

无他,惟学习。持续的学习,以及,成体系的学习。

不会、不懂、认知错的,才需要学习,这意味着不断的自我否定。这逆人性,所以并不容易。饶是如此,你还是要坚持学习。

否则,中国有14亿人,凭什么跑出来的是非富非贵的你?

只是学习是不够的。散点状、碎片化学习,不如不学。这种没有内在逻辑关联、钩稽关系的点状知识,与其说是知识,毋宁说是你社交装A的谈资,没有意义。你必须成体系的学。否则,你就算读了再多书,懂了再多人生道理,你也过不好这一生。

注:本文摘录自格隆博士视频节目,想观看更多关于格隆博士的精彩视频内容,请搜索并关注“格隆博士”(抖音+微信视频号)。

来源:格隆汇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绝大多数普通人会把外部环境当成他人生模型里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调整的常量,而去放弃选择,乃至根本忽略。

先简单粗暴定义一下何谓过好这一生:自由、富足且有尊严地过一生。或者,至少后半生。

先抛一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过好这一生,哪些质素是最必备的?

品行?学历?家世?勤奋与汗水?……

在我看来,以上都是,但也都不是。

都是,是因为以上每一条散点因子在某种情形下,或都有作用。都不是,则是因为以上所有因子都无法组合成一个确定性的逻辑闭环。

比如,类似悲悯、善良这些优秀的品行。

至于学历,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在当今学历贬值速度比货币贬值速度还快的情形下。逻辑很简单,学历不代表学识。

据说上海某著名高校,90%以上学生是B站的注册用户,这意味着什么,相信了解B站调性的人非常清楚。学历更不代表某种承诺或保障,不然美团上不会有6万研究生在送外卖。

而如果你生活在1967年,你就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也只能上山下乡。长江中游某省交运系统那个炫权出名的周公子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怕你会读书啊?名校研究生都别想容易进我单位。那个人当年仗着自己会读书,看不起我这种靠父母的人,呵呵,社会会教他做人”。

家世呢?家世很重要。

但很遗憾,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家世都乏善可陈,聊胜于无,基本无法对人生起到什么真正的支撑。

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说现在寒门已越来越难有机会了。这其实是想多了。没落了的豪门,才能称为寒门。无论豪门、寒门,首先你得是个门阀。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谓的家世,以及家世后面能捆绑的可怜资源,离“门”有相当距离。在真正有家世的极少数人眼里,其实都是他们嫌弃不要的驽马栈豆而已。

我看到某中部四线城市的城管招聘,报名者竟然不少北大、清华的博硕,就可见一斑。

至于勤奋和汗水,从来都不是改变命运的第一路径。事实上,如果认知错了,大方向错了,你每多走一步,每多流一滴汗,都是挨更多打的理由。所以有句玩笑话是这么说的:年轻人,你不要年纪轻轻就觉得进入了人生低谷,你未来下降的空间还大着呢。

那么,一个非富非贵的普通人,究竟要靠什么,才能过好这一生?

一外一内,两点而已。

外靠环境,内靠认知。

环境是你人生的一级资产配置——这句话我想说三遍,请务必记住。

绝大多数普通人会把外部环境当成他人生模型里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调整的常量,而去放弃选择,乃至根本忽略。

环境你或无法左右,但,至少,你可以选择——当然,这种选择,短期沉默成本或会很高,且需要大智慧,大勇气,极不容易。但一旦做到,你人生的长期超额收益将会足够大。

大环境究竟有多重要?我们不妨借用两句话。

第一句是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为消除贫困而战、有“穷人银行家”之称的孟加拉人尤努斯说的:“最好的树种,种在森林里就是大树,种到花盆里就成为高不过一米的盆景。这不是种子的错,是盆容量大小的问题。这个花盆,就是我们的社会”。

第二句话是:“历史书上最轻描淡写却又最触目惊心的一句话是:我们走了一些弯路。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时代的一个回旋,于个人,或许就是一辈子。”

二战后亚洲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缅甸,但经过军政府70年的治理,这个国家已沦为亚洲最穷的国家之一,你生命的70年如果恰好与这个阶段重合,你用尽全力,也大概率过不好这一生。类似例子还包括拥有3000亿桶石油储量,却只不到三千万人、曾经拉美最富有的委内瑞拉,拥有1560亿桶石油储量、上世纪70年代亚太最富有的伊朗,但如果你是生活在1979年之后的伊朗,或者是1999年之后的委内瑞拉,哪怕你拥有爱因斯坦的天分和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你也大概率一被子籍籍无名,战战兢兢,苟且一生。

我们自己两千年历史的干戈征伐也说明这一点。秦汉交接短短十年,在籍人口从约3000万一口气跌落到约1600万,近一半人口死于战火。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晋灭吴,这一百年大致算三国时期,在籍人口从约5600万减少到约1600万,70%的人口没了,这就是曹操诗中描绘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哪怕是最强大的唐王朝,安史之乱8年时间,在籍人口从约6800万跌落到约1700万,8成的人口消失了。最后一个王朝满清,13年太平天国的结果是,“江南十室九空”。

你看小说、电视剧里描绘这种时代金戈铁马,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但,前提是,你不是被张献忠的军队丢进磨盘磨碎充作军粮的那一个,也不是“江南十室九空”里的那个九空。

秦汉以来两千年历史,因战乱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了6亿。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课题,课题里的结论是:满清一朝276年,留下了后代的人,只占总人口的约13%。其他人,都在各种战乱、饥荒、疫病中消逝无踪。

让你穿越回任何这某一时间段,不要说过好这一生了,你但凡有活下去的勇气,我都服你。

再举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例子。上世纪,数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果你也出生在那个年代,你唯一的机会在于决不放弃,田间地头始终坚持学习,这样在1977年高考时,幸运地成为77级中的一员——所有知青中1%的幸运儿。

更直接的例子是离我们最近的经济走势。我经常对商学院那些企业家学员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一定要认清楚,过去这些年你赚的钱,究竟有多少是因为你自身的聪慧与勤勉,有多少只是因为时代大环境大洪流的慷慨赐予?

巴菲特曾说过,我能在投资上取得这些成绩,只是因为我在美国——很多人以为他是谦逊。其实不是。你去看看他解释为什么卖出台积电的逻辑,就能知道他说上面的话,是发自肺腑的。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在大环境面前,绝大多数人除了接受与顺从,并无太多选择。

所以,你在哪里,非常重要。

有的人,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才抵达罗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你一辈子努力奋斗达到的最高点,或只是别人的起点。

作为一介凡民,你可能无法左右大环境,但,感谢上苍,你至少可以选择。

游牧民族、动物都会逐水草而居,这是天性,也是大智慧。所以我会非常佩服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四线城市到二线、一线艰辛打拼的人。不要沉迷和相信农村振兴这种宣传。人类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规律:社会的资源,都会越来越向核心城市集中。农村资源只会因为虹吸效应而变得越来越稀缺。你在城里的打拼也许也很卷很累,但请你务必相信,你在农村这样一个资源稀缺的环境里打拼,只会更卷,更累。

我也会祝福那些飘洋过海、异国他乡努力打拼的人。他们其实是在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做人生的一级资产配置——这种配置,需要大视野,大格局,以及足够的勇气和执行力。

这个世界上有45个国家,人均GDP在2万美金以上,有33个国家人均GDP在3万美金以上。人均GDP意味着什么,我在我其他视频种做过解读,大家去参考。

说完了大环境,我们接着展开普通人过好这一生的第二核心要素:认知。

网上有一句描述人的认知差异之大的金句: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落在傻缺头上,就是一盘大棋。

关于认知,在投资圈,我们都耳熟能详另一句话: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投资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我去年出版过一本书,《通往自由之路》。在这本书里,我写了这么一段话:

“认知于人生究竟有多重要?平民子弟,真正明白社会真相,普遍已经40岁左右了,已经进不了圈子,挤不上桌子了。富贵子弟,最多25岁上下就已洞若观火,杀伐果断。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是因为他们更早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更早学会了察言观色,更早学会了见风使舵,更早学会了趋炎附势,更早学会了巧言令色,更早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此而已。而以上这些,与其说是优点,毋宁说是饮鸩止渴的毒药,因为本质上都是欺骗,在一个契约规则成熟的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帮助他长期走高走远。

原生家庭,或是普通人翻身最大的阻力。很可惜,多数人明白这一点时,都已经太晚。而有些人,则终其一生都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底层的父母,自己都没活明白,他们自己的很多选择都是错的,更罔谈为子女指点迷津。

人生最大的浪费,不是金钱,而是奋斗了半生,发现自己拼命趟的路错了,方向偏了,再回头,为时已晚。普通人常走弯路,还是因为他的认知有局限性,尤其身边能影响和帮助他的人认知,存在巨大的局限。”

更难堪的事实是,为数不少的人,不但谈不上认知,而是蠢而不自知。

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考上大学就是他人生的顶点。他所有的学识与认知,以及人生观、世界观,都来自上大学前或大学时课堂上听过的课、读过的教科书。相当多的人,从大学毕业始,就再也不会读一本书。这导致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其实都是由一堆似是而非、错误乃至荒谬的认知组成的,而他整个人生的路径与轨迹,就是在这些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认知指导下完成的。

事实上,只要没有后天的进一步持续系统学习,多数人头脑里冒出的几乎任何一个词,就都已经拥有了它确定的、不可更改的气味。在听闻这些词后,普通人的行为反应不再是思考,而是本能的条件反射。比如多数人听到旧社会,就一定想到“万恶”,一提到农民起义,就一定是“可歌可泣”,一看到富人,头脑马上蹦出的大概率是钱来路不正、奸诈狡猾、冷血、纸醉金迷、家庭内部尔虞我诈、生活不幸福之类,反倒是看到“穷人”这样的字眼,我们会不自觉,甚至一厢情愿地往“淳朴、善良、虽然清贫但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等方向联想。

这类认知,如果不影响你的日常行为的理性,倒也无伤大雅。但很遗憾,恰恰是这类条件反射的认知,支配着绝大多数普通人从晚饭用哪个企业生产的菜油、儿子结婚买哪个国家的手机或汽车、到可能仇富、仇资的几乎全部人生细节。

我在《通往自由之路》这本书的第八章《关于财富》里,用四篇文章《你的财富,永远超不过你的认知》、《仇富是最愚蠢的人类行为,没有之一》、《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甘于贫穷是一种可耻》,来阐述了这些荒谬肤浅认知支配普通人行为的危害——用常识都可以想得出来,究竟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人身上值得你学的东西更多、更值得你靠近,还是一个一辈子穷困潦倒的人身上值得你学习的东西更多?究竟是有钱的幸福机率更大一些,还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幸福机率更大一些?

最关键,你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你会自觉不自觉退出争取财富的竞争,并逐步丧失获取财富的能力。你的甘贫乐道,只是令追逐财富的路不再那么拥挤,只是成就了那些刻意宣扬这类理论的“有心”人。

当然,你也不是没有收获。你的收获,大概率是家徒四壁、自己满身的疲惫、孩儿辈的艰辛,以及怨天尤人,越来越失衡的内心。

那么,如何进化与校正认知?

无他,惟学习。持续的学习,以及,成体系的学习。

不会、不懂、认知错的,才需要学习,这意味着不断的自我否定。这逆人性,所以并不容易。饶是如此,你还是要坚持学习。

否则,中国有14亿人,凭什么跑出来的是非富非贵的你?

只是学习是不够的。散点状、碎片化学习,不如不学。这种没有内在逻辑关联、钩稽关系的点状知识,与其说是知识,毋宁说是你社交装A的谈资,没有意义。你必须成体系的学。否则,你就算读了再多书,懂了再多人生道理,你也过不好这一生。

注:本文摘录自格隆博士视频节目,想观看更多关于格隆博士的精彩视频内容,请搜索并关注“格隆博士”(抖音+微信视频号)。

来源:格隆汇

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