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下汤遗址:一眼万年纵览新石器时代

光明网-《光明日报》

2周前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仙居县下汤村,发现于1984年,为距今近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村庄要素齐全且保存较完整,堪称我国早期村落的“化石”。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晓华 陆健

10月25日至27日,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工作会议在浙江省仙居县举行。记者随考古专家走进遗址发掘现场,近距离探访这处万年前的人类家园。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仙居县下汤村,发现于1984年,为距今近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村庄要素齐全且保存较完整,堪称我国早期村落的“化石”。今年是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考古人员已基本厘清了下汤遗址从距今10000年到距今4000年各个阶段的发展脉络。

“我们根据文化层来区分历史阶段,观测陶片材质,再结合碳十四测年方法进行判断。”遗址土坑内,分层线将坑壁区分出来,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副主任仲召兵介绍,下汤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自下而上分属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四个阶段,纵贯整个新石器时代,以上山文化遗存为主,是目前已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遗址上还发现了商周、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遗存。

截至目前,下汤遗址累计考古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累计清理灰坑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发现多处房址、农业加工遗迹、红烧土活动痕迹、村内沟渠和道路等遗迹。特别是发掘出土的炭化稻米与石磨盘、石磨棒等加工石器和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场,以及新近发现好川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迹,共同呈现了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貌,提供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实证样本。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下汤遗址是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一系列发现为我们初步揭示了一个早期农业社会的状态。”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表示,对下汤遗址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利用,对于研究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惊喜”远不止于此。今年4月,考古人员发现一处9000年前的墓葬和20余件随葬陶器,这是目前上山文化中规格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

“我们没有预料到在这里会发现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它的发现是重要突破,体现出了当时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平等,虽然我们还不能理解其产生的机制、原因和分化程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表示,下汤遗址大型墓葬的发现,是对上山文化的重要补充。

“过去30年,人类学和考古学一个认识上的重要改变,就是认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是新石器晚期才出现的,而是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说,如果下汤遗址发现的大型墓葬能得到确认,将为这种认识改变提供实证。

“虽然我们基本摸清了一些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问题,但早期稻作农业背后的社会具体是何种图景,还是相对模糊的。”仲召兵说,“我们将采用技术考古的方法,结合多个学科,围绕下汤遗址的环境、资源、技术、经济等方面开展研究,重建和复原当时的各种信息。”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30日 09版)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仙居县下汤村,发现于1984年,为距今近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村庄要素齐全且保存较完整,堪称我国早期村落的“化石”。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晓华 陆健

10月25日至27日,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暨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工作会议在浙江省仙居县举行。记者随考古专家走进遗址发掘现场,近距离探访这处万年前的人类家园。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仙居县下汤村,发现于1984年,为距今近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村庄要素齐全且保存较完整,堪称我国早期村落的“化石”。今年是下汤遗址发现40周年,考古人员已基本厘清了下汤遗址从距今10000年到距今4000年各个阶段的发展脉络。

“我们根据文化层来区分历史阶段,观测陶片材质,再结合碳十四测年方法进行判断。”遗址土坑内,分层线将坑壁区分出来,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副主任仲召兵介绍,下汤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自下而上分属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四个阶段,纵贯整个新石器时代,以上山文化遗存为主,是目前已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遗址上还发现了商周、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遗存。

截至目前,下汤遗址累计考古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累计清理灰坑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发现多处房址、农业加工遗迹、红烧土活动痕迹、村内沟渠和道路等遗迹。特别是发掘出土的炭化稻米与石磨盘、石磨棒等加工石器和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场,以及新近发现好川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迹,共同呈现了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貌,提供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实证样本。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下汤遗址是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一系列发现为我们初步揭示了一个早期农业社会的状态。”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表示,对下汤遗址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利用,对于研究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惊喜”远不止于此。今年4月,考古人员发现一处9000年前的墓葬和20余件随葬陶器,这是目前上山文化中规格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

“我们没有预料到在这里会发现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它的发现是重要突破,体现出了当时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平等,虽然我们还不能理解其产生的机制、原因和分化程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表示,下汤遗址大型墓葬的发现,是对上山文化的重要补充。

“过去30年,人类学和考古学一个认识上的重要改变,就是认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是新石器晚期才出现的,而是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说,如果下汤遗址发现的大型墓葬能得到确认,将为这种认识改变提供实证。

“虽然我们基本摸清了一些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问题,但早期稻作农业背后的社会具体是何种图景,还是相对模糊的。”仲召兵说,“我们将采用技术考古的方法,结合多个学科,围绕下汤遗址的环境、资源、技术、经济等方面开展研究,重建和复原当时的各种信息。”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30日 09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