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数据未来

中国煤炭报

3周前

煤炭生产场景数据的精准采集、高效传输、模型算法搭建、关联分析等相对困难。...投入力度之大、进展速度之快,体现了煤炭行业拥抱数据未来的勇气与决心。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持续挖掘和利用,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了新解法。数据成为隐形富矿,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
在煤炭行业,数据要素同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煤炭生产经营运输消费全产业链提供更优解决方案。在2023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现场会暨“数字煤炭”建设发展论坛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信息化分会会长王虹桥指出,我国煤炭行业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在25家大型煤炭集团中,总部设有数字化管理职能部门的比例达96%,44%的集团利用大数据建模分析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2021年到2023年,煤炭行业数字化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用于煤矿智能化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投入力度之大、进展速度之快,体现了煤炭行业拥抱数据未来的勇气与决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煤炭企业数字化发展如火如荼之时,还有一些煤炭企业数字化发展不温不火。
究其原因,笔者在近期基层调研中,窥得一二。
煤炭企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中,最困难的当属井下。一方面,井下不确定因素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灾害位置具有随机性,传感器无法精准覆盖全部井下空间。另一方面,井下作业场景特殊复杂,导致井下传感器损坏率高,维修工作量大、成本高。
某煤炭集团煤炭产业部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这儿井下地质条件不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难度太大,主要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他表示,井下是动态场所,工作面不停向前推动,井下数字化、智能化调试和维修进度,往往迟于工作面推进进度,“本来一个工作面一个多月就采完了,结果安装、调试、维修智能化设备,反而耽误了生产”。
某煤炭企业数字规划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向笔者抱怨,井下职工提出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厂商目前实现不了;厂商提供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如同隔靴搔痒。
某煤炭企业一线管理者向笔者透露:“井下安装了监控等智能化设备,有的煤矿工人不适应,甚至用杆子把摄像头捣坏。”
由此可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阻力,来自于投入产出比问题、技术制约问题,也来自于人的主观意识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已有煤炭企业、煤炭行业外知名的互联网大厂、电信运营商等加入探索的队伍。
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有职工提出,井下多名从事搬运工作的职工患有腰间盘突出,希望能有设备辅助。该公司机器人研发应用团队经过一年多的论证,使机械外骨骼项目落地,目前33套设备在各矿应用。
研发团队中的一员坦言,机器人在井下是新鲜事物,目前应用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但是“我们有信心把这个事儿干下去,让井下工人少吃点苦”。
在山东能源集团,研发团队拍摄50万张应用场景图片“喂”给矿山大模型,在云鼎AI服务平台跑出一系列针对具体场景的算法。研发团队的一名职工说,虽然前期耗时很多,但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大模型越来越好用,有些隐患,人仔细看都不一定能识别,而矿山大模型能识别。数据要素价值正在显现。
在晋能控股集团联合华为公司成立的山西人工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煤矿智能化建设就像是“升级打怪”,解决了一个问题,发现前面还有更难的问题,“只要坚持不懈,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为实现井下设备远程控制,他们部署了高清摄像机;高清摄像机容易沾灰尘,他们研发了‘三不沾’防尘膜;掘进面煤尘太大,他们联合伙伴研发了宽光谱透尘相机;井下网络带宽不够,他们对5G基站做防爆认证,让5G“下井”……
无数事例表明,有些设备前期投入产出比不高,有些技术在当下“隔靴搔痒”,但只要不断往前探索,总会有搔到痒的那一天;有些新技术、新设备让工人面临新领域、新知识,但只要主动学习,成为新技术的主人,总会有尝到甜头的那一天。在困难面前不守旧、不畏惧,在新事物面前敢探索、敢试错,这是煤炭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应有的开放心态。
当然,以更开放心态拥抱数据未来不等于“一刀切”。
必须认识到,煤矿地质条件差异大,不同煤矿井下数字化建设程度受井下地质条件制约。煤炭生产场景数据的精准采集、高效传输、模型算法搭建、关联分析等相对困难。数字化在井下一些复杂应用场景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探索过程中,可在井下条件相对较好的煤矿进行试点,寻找一些“共性方案”;也可在井下条件相对特殊的煤矿进行试点,攻克一些“疑难杂症”。但若刚取得一些成绩便急于求成、全面铺开,往往得不偿失。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新事物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从这个角度而言,数据要素无疑是新事物。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螺旋式前进。在新事物尚未发展成熟之时,全面替代旧事物,自然是不可取的;在新事物来临之时,一味观望守旧、停滞不前,自然也是不可取的。
面对新事物,是纠结于眼前利益、徘徊不前,还是找准时机、在稳中寻求突破,这是眼界问题,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数字化时代,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只有优化升级煤炭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煤炭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煤炭数字经济产业,提升煤炭职工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才能不断挖掘数据富矿,享受数据红利。作为煤炭企业的一份子,每一位煤炭人只有不断适应所在岗位提出的新要求、发生的新变化,遇新事、学新知、拓展数字应用边界,才能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拥抱数据未来。
煤炭生产场景数据的精准采集、高效传输、模型算法搭建、关联分析等相对困难。...投入力度之大、进展速度之快,体现了煤炭行业拥抱数据未来的勇气与决心。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持续挖掘和利用,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了新解法。数据成为隐形富矿,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
在煤炭行业,数据要素同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煤炭生产经营运输消费全产业链提供更优解决方案。在2023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现场会暨“数字煤炭”建设发展论坛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信息化分会会长王虹桥指出,我国煤炭行业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在25家大型煤炭集团中,总部设有数字化管理职能部门的比例达96%,44%的集团利用大数据建模分析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2021年到2023年,煤炭行业数字化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用于煤矿智能化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投入力度之大、进展速度之快,体现了煤炭行业拥抱数据未来的勇气与决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煤炭企业数字化发展如火如荼之时,还有一些煤炭企业数字化发展不温不火。
究其原因,笔者在近期基层调研中,窥得一二。
煤炭企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中,最困难的当属井下。一方面,井下不确定因素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灾害位置具有随机性,传感器无法精准覆盖全部井下空间。另一方面,井下作业场景特殊复杂,导致井下传感器损坏率高,维修工作量大、成本高。
某煤炭集团煤炭产业部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这儿井下地质条件不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难度太大,主要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他表示,井下是动态场所,工作面不停向前推动,井下数字化、智能化调试和维修进度,往往迟于工作面推进进度,“本来一个工作面一个多月就采完了,结果安装、调试、维修智能化设备,反而耽误了生产”。
某煤炭企业数字规划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向笔者抱怨,井下职工提出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厂商目前实现不了;厂商提供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如同隔靴搔痒。
某煤炭企业一线管理者向笔者透露:“井下安装了监控等智能化设备,有的煤矿工人不适应,甚至用杆子把摄像头捣坏。”
由此可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阻力,来自于投入产出比问题、技术制约问题,也来自于人的主观意识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已有煤炭企业、煤炭行业外知名的互联网大厂、电信运营商等加入探索的队伍。
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有职工提出,井下多名从事搬运工作的职工患有腰间盘突出,希望能有设备辅助。该公司机器人研发应用团队经过一年多的论证,使机械外骨骼项目落地,目前33套设备在各矿应用。
研发团队中的一员坦言,机器人在井下是新鲜事物,目前应用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但是“我们有信心把这个事儿干下去,让井下工人少吃点苦”。
在山东能源集团,研发团队拍摄50万张应用场景图片“喂”给矿山大模型,在云鼎AI服务平台跑出一系列针对具体场景的算法。研发团队的一名职工说,虽然前期耗时很多,但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大模型越来越好用,有些隐患,人仔细看都不一定能识别,而矿山大模型能识别。数据要素价值正在显现。
在晋能控股集团联合华为公司成立的山西人工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煤矿智能化建设就像是“升级打怪”,解决了一个问题,发现前面还有更难的问题,“只要坚持不懈,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为实现井下设备远程控制,他们部署了高清摄像机;高清摄像机容易沾灰尘,他们研发了‘三不沾’防尘膜;掘进面煤尘太大,他们联合伙伴研发了宽光谱透尘相机;井下网络带宽不够,他们对5G基站做防爆认证,让5G“下井”……
无数事例表明,有些设备前期投入产出比不高,有些技术在当下“隔靴搔痒”,但只要不断往前探索,总会有搔到痒的那一天;有些新技术、新设备让工人面临新领域、新知识,但只要主动学习,成为新技术的主人,总会有尝到甜头的那一天。在困难面前不守旧、不畏惧,在新事物面前敢探索、敢试错,这是煤炭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应有的开放心态。
当然,以更开放心态拥抱数据未来不等于“一刀切”。
必须认识到,煤矿地质条件差异大,不同煤矿井下数字化建设程度受井下地质条件制约。煤炭生产场景数据的精准采集、高效传输、模型算法搭建、关联分析等相对困难。数字化在井下一些复杂应用场景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探索过程中,可在井下条件相对较好的煤矿进行试点,寻找一些“共性方案”;也可在井下条件相对特殊的煤矿进行试点,攻克一些“疑难杂症”。但若刚取得一些成绩便急于求成、全面铺开,往往得不偿失。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新事物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从这个角度而言,数据要素无疑是新事物。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螺旋式前进。在新事物尚未发展成熟之时,全面替代旧事物,自然是不可取的;在新事物来临之时,一味观望守旧、停滞不前,自然也是不可取的。
面对新事物,是纠结于眼前利益、徘徊不前,还是找准时机、在稳中寻求突破,这是眼界问题,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数字化时代,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只有优化升级煤炭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煤炭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煤炭数字经济产业,提升煤炭职工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才能不断挖掘数据富矿,享受数据红利。作为煤炭企业的一份子,每一位煤炭人只有不断适应所在岗位提出的新要求、发生的新变化,遇新事、学新知、拓展数字应用边界,才能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拥抱数据未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