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正盛,为何中国煤炭产能却迟迟未降?

智车科技

1周前

所以国家发改委在十月底刚刚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特别提出了“四个替代”,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安全替代;二是供需统筹、有序替代:三是协同融合、多元替代;四是科技引领、创新替代。

能源替代,替代的到底是什么?

十月底,国家能源局在例行的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能源发展各项数据。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大军带来的成绩,相当振奋人心。

截至九月底,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到总装机的54.7%左右,且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其实这一数据在今年7月就已超过我们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的“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提前6年多完成12亿千瓦目标是个什么概念?

是不是透露着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已开足马力,甚至预示着双碳目标会提前完成?

01

双碳

一道以能源为变量的数学题

时间调回到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对外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作为第一工业大国,要在11年的时间里,拉起制动,让中国在高速排放的轨道上安全停止。

注定了我们要踏上一条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愚公移山”之路。

这座山就是中国的“煤靠山”。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是众所周知的能源国情,真正摆脱对煤炭的依赖谈何容易。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今年前三个季度,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4.8亿吨,同比增长0.6%。2023年全年为46.6亿吨,2022年45亿吨。数据很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煤炭产能其实一直在稳步增长。

会不会有人质疑,可再生能源与煤炭的并行上涨,转型在了哪里?又替代在了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到“双碳”的含义。碳达峰意味着到203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最高点,在那之后要开始逐渐回落。而碳中和则是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等各种方式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其正负相加为零。

如果把双碳路径形象化会是什么样?

图片

有专家认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减排轨迹遵循的不是一条直线路径,而应该是一条先慢后快的抛物线。那么是不是代表,能源转型看似是一个环境问题,其本质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每个阶段的发展最优解,就是连接这条抛物线的点。

因此,能源替代不能简单从量去评估,需要从长计议。

02

安全

是替代的第一要素

所谓从长,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待事情的递变。而替代最优解,则是要在这个时间线轴上,考虑每个阶段最安全、最经济、最互利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

对照碳排放抛物线,现在的时间点仍处在2030顶峰左侧的爬坡阶段,但是爬坡的加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根据国家给到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煤电装机比例已经首次下降到40%以下。对比2022年的43.8%,2021年的46.7%,和双碳提出之年的49.1%,呈现快速的递减趋势。

我国发电用煤在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占大头,约六成左右。因此,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占比中有明显下降势头。

那么煤炭消费总量的增长,消费占比的下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有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能源主体,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在带领中国经济复苏,它就是可再生能源。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能够立即完全替代煤炭。

尽管我国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甚至提前6年达成设定目标。但这些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它们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难以完全承担基础负荷电源的角色。

煤炭,作为稳定、可靠的能源来源,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国家发改委在十月底刚刚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特别提出了“四个替代”,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安全替代;二是供需统筹、有序替代:三是协同融合、多元替代;四是科技引领、创新替代。

图片

在国家的规划中,能源安全永远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安全代表了保障,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与能源质量挂钩。所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并非是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

有序、多元、创新,向我们透露,我国真正追求的能源替代,是一种更加清洁高效,具有互补性和科技性,且经济实用、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

因此就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消纳利用、并网安全、入市机制等各方面瓶颈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阶段,存量煤炭产能不会,也不能因为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大幅增加而立即减少或消失。这不仅仅关系到用能安全,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就业等多方面的稳定。

就像指导意见中所指出的那样,可再生能源替代要有安全保障。需要法律法规去约束,需要能源消费机制去推进,需要科技财政去支持,需要健全的市场去流通,需要国际合作走出去,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全民共识。

图片

由此可见,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正如煤炭产业的退出也将成为必然但需要时间的过程一样。

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尚未拥有安全可靠替代能力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理性地意识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且未来一段时间,煤炭仍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资源,依然起着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维持市场平衡的“稳定器”作用。所以,我们不能过度将其妖魔化,必须承认在推进双碳进程中,煤炭一方面承担兜底责任,保障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以自身转型升级支撑绿色发展,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图源网络,侵删。

原文标题 : 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正盛,为何中国煤炭产能却迟迟未降?

所以国家发改委在十月底刚刚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特别提出了“四个替代”,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安全替代;二是供需统筹、有序替代:三是协同融合、多元替代;四是科技引领、创新替代。

能源替代,替代的到底是什么?

十月底,国家能源局在例行的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能源发展各项数据。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大军带来的成绩,相当振奋人心。

截至九月底,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到总装机的54.7%左右,且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其实这一数据在今年7月就已超过我们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的“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提前6年多完成12亿千瓦目标是个什么概念?

是不是透露着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已开足马力,甚至预示着双碳目标会提前完成?

01

双碳

一道以能源为变量的数学题

时间调回到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对外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作为第一工业大国,要在11年的时间里,拉起制动,让中国在高速排放的轨道上安全停止。

注定了我们要踏上一条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愚公移山”之路。

这座山就是中国的“煤靠山”。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是众所周知的能源国情,真正摆脱对煤炭的依赖谈何容易。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今年前三个季度,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4.8亿吨,同比增长0.6%。2023年全年为46.6亿吨,2022年45亿吨。数据很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煤炭产能其实一直在稳步增长。

会不会有人质疑,可再生能源与煤炭的并行上涨,转型在了哪里?又替代在了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到“双碳”的含义。碳达峰意味着到203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最高点,在那之后要开始逐渐回落。而碳中和则是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等各种方式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其正负相加为零。

如果把双碳路径形象化会是什么样?

图片

有专家认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减排轨迹遵循的不是一条直线路径,而应该是一条先慢后快的抛物线。那么是不是代表,能源转型看似是一个环境问题,其本质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每个阶段的发展最优解,就是连接这条抛物线的点。

因此,能源替代不能简单从量去评估,需要从长计议。

02

安全

是替代的第一要素

所谓从长,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待事情的递变。而替代最优解,则是要在这个时间线轴上,考虑每个阶段最安全、最经济、最互利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

对照碳排放抛物线,现在的时间点仍处在2030顶峰左侧的爬坡阶段,但是爬坡的加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根据国家给到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煤电装机比例已经首次下降到40%以下。对比2022年的43.8%,2021年的46.7%,和双碳提出之年的49.1%,呈现快速的递减趋势。

我国发电用煤在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占大头,约六成左右。因此,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占比中有明显下降势头。

那么煤炭消费总量的增长,消费占比的下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有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能源主体,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在带领中国经济复苏,它就是可再生能源。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能够立即完全替代煤炭。

尽管我国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甚至提前6年达成设定目标。但这些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它们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难以完全承担基础负荷电源的角色。

煤炭,作为稳定、可靠的能源来源,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国家发改委在十月底刚刚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特别提出了“四个替代”,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安全替代;二是供需统筹、有序替代:三是协同融合、多元替代;四是科技引领、创新替代。

图片

在国家的规划中,能源安全永远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安全代表了保障,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与能源质量挂钩。所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并非是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

有序、多元、创新,向我们透露,我国真正追求的能源替代,是一种更加清洁高效,具有互补性和科技性,且经济实用、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

因此就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消纳利用、并网安全、入市机制等各方面瓶颈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阶段,存量煤炭产能不会,也不能因为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大幅增加而立即减少或消失。这不仅仅关系到用能安全,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就业等多方面的稳定。

就像指导意见中所指出的那样,可再生能源替代要有安全保障。需要法律法规去约束,需要能源消费机制去推进,需要科技财政去支持,需要健全的市场去流通,需要国际合作走出去,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全民共识。

图片

由此可见,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正如煤炭产业的退出也将成为必然但需要时间的过程一样。

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尚未拥有安全可靠替代能力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理性地意识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且未来一段时间,煤炭仍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资源,依然起着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维持市场平衡的“稳定器”作用。所以,我们不能过度将其妖魔化,必须承认在推进双碳进程中,煤炭一方面承担兜底责任,保障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以自身转型升级支撑绿色发展,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来源公众号【能环宝资讯】,所发内容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图源网络,侵删。

原文标题 : 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正盛,为何中国煤炭产能却迟迟未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