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果市:新农人“慧”养蚕

新华信用

2周前

与传统粗放养蚕相比,科技赋能的标准化养蚕成功率从之前的65%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蚕农平均年收入增收20%以上。...“依托时宜公司的广西平果桑蚕科技小院,就是由广西科协、广西大学、河池学院、广西农业农村厅、百色市科协、平果市科协等单位共建的。

“仔细听,10万只蚕一起进食还是蛮热闹的。”在广西平果市现代桑蚕示范产业园机械化蚕房里,蚕宝宝们正在进行一场饕餮盛宴,轨道系统自动把新鲜的桑叶送到蚕宝宝的“餐桌”上,“餐桌”边上,一扇扇水帘空调安静作业,实时监控调节,保证室内温度、湿度等各项环境指标适宜蚕宝宝健康成长。近年来,平果市通过引进时宜公司等龙头企业,搭建智慧蚕业云平台,融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平果算力中心等高新技术成果,以科技赋能农业,不断推动平果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田间地头”实验室。一方水土养一方蚕。为了帮助农民养好蚕,当地政府从源头抓起,强化土壤环境检测,确保产业发展有科学数据支撑,鼓励企业自主研发蚕房数据采集箱、桑园数据采集箱等移动式数据采集系统,技术人员把这些微型数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入户巡查帮蚕农检测土壤、采集数据,并取样进行化学检测。“通过检测、采集、分析,我们能更加准确掌握土壤的盐分、水分、温度、电导率、PH值、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更好给蚕农开方子,土壤环境缺什么就补什么。”时宜公司韦经理介绍道。移动式数据采集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上传到数字桑蚕指挥中心进行分析,技术人员通过采集箱取样再进行化学检验,“双管齐下”保证数据准确性。土壤检测不仅能更好指导蚕农种养,还能减少行业科研成本,经检测的土壤入库土壤档案馆,与行业部门、企业共享数据信息,大大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等研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AI识别治蚕病。技术后台收到信息提醒:有家庭农场的蚕农正在为桑园病虫害发愁。企业收到反馈后,通过AI识别技术,很快找到病根并开出“药方”,派技术人员前往农场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蚕农解决问题。“过去缺少素材,很多蚕病和桑园病虫害难以快速准确识别,不能及时救治,增加了蚕农养蚕的风险。现在我们升级系统,自建AI素材库,从过去两三万张到目前的200—300万张素材,还在继续升级扩容。通过大量蚕病图片对AI模型进行持续训练,不断提高AI识别的准确性,最终生成可应用于生产实际的蚕病AI自动识别应用软件,从根本上破解蚕病快速准确识别的难题。”时宜公司技术人员介绍道。目前时宜自主研发的AI蚕病识别系统已经能快速准确识别细菌病,正进行其他蚕病的训练(脓病、僵病等),为蚕农解决更多桑蚕疑难杂症,降低蚕农养蚕风险。

“掌上”养蚕效率高。“嘟嘟嘟……”随着数字桑蚕指挥中心传来警报,中心工作人员注意到有蚕农没有按时喂养蚕,马上电话联系该蚕农进行喂养。“有时候蚕农在地里忙,我们要提醒他,因为蚕很小很弱,也是要按时吃饭的,不能饿着。我们蚕房都有监测,工人有没有进蚕房,进到蚕房做什么,都有记忆信息数据,然后再通过算力,推算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如果是家庭农场,通过工作效率和环境监测这几组数据,基本就能推出蚕农养蚕的情况,不需要去问他养得好不好。”工作人员介绍道。数字桑蚕指挥中心不但连接农户蚕房智能终端监测系统,还研发便民小程序,蚕农通过小程序可以快速识别蚕病和桑园病虫害等信息,通过自主操作和线上指导,快速有效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养蚕效率。“以前种桑养蚕最怕病虫害,只能干着急,现在只要用小程序一扫,就能知道病因和解决方案,实在遇上疑难杂症,只要反馈上报,就能及时得到技术指导,真的很方便。”蚕农现场为我们演示了小程序识别功能。

蚕农的贴身“技术保姆”。“以前看见别人养蚕赚钱,自己也跟着养,因为不懂技术瞎搞,结果搞得血本无归。后来跟企业合作,按统一标准来养,才开始赚到钱。”蚕农指着墙上的技术标准规范图笑道。传统养蚕技术主要靠老蚕农指导,没有受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蚕农技术参差不齐,没有统一标准,养殖效果差别很大。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往往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蚕发病率居高不下,制约桑蚕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为解决传统粗放养蚕弊端,由政府引导、企业研发互联网技术,进行桑蚕标准化、流程化管理。严格按照家蚕小蚕共育技术等18项团体标准进行新技术培训,为蚕农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科学指导蚕农种桑养蚕,从“感光收蚁—小蚕共育—发放小蚕—技术服务—蚕茧收成—蚕茧回收”全链条构建生产闭环,全程监控生产过程及实施数据溯源,明显提升养蚕成功率和蚕茧品质。与传统粗放养蚕相比,科技赋能的标准化养蚕成功率从之前的65%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蚕农平均年收入增收20%以上。

为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技术难题,更好服务蚕农,当地政府牵头搭台,力促桑蚕企业与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数智蚕桑实验室、算力中心等重要基础设施,稳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与广西大学、苏州大学、河池学院等院校交流合作,不仅为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依托时宜公司的广西平果桑蚕科技小院,就是由广西科协、广西大学、河池学院、广西农业农村厅、百色市科协、平果市科协等单位共建的。每年各高校教授都会带研究生到我们这里做产品研究,还帮我们下乡做技术指导培训,让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生产一线,惠及广大蚕农。”时宜公司韦经理介绍道。据了解,百色市目前有两个科技小院,广西平果桑蚕科技小院就是其中之一。

“科技蚕”吐“金丝”。“我们的蚕15天就能出栏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加上这几年产品价格越来越好,还有公司帮回收,根本不愁卖,打算多养几张。”蚕农边说边精心照顾蚕宝宝。蚕农说的15天左右出栏一批,是从企业拿的四龄蚕,经过科学培育的优质四龄小蚕,蚕农再养15天左右就能出栏,不仅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成功率,而且缩短养殖周期,效益好,增加蚕农养殖信心。“我们以优质四龄小蚕为抓手,通过技术覆盖和‘云平台’实施联农带农富农,目前已覆盖周边11个村,蚕农人均年增收30000元以上,大概是他们之前养蚕收入的10倍。”时宜公司韦经理介绍道。

据了解,产品出栏后,蚕农可以自主销售,也可以由公司回收。产品通过蚕茧收储交易中心交易变现,帮蚕农分担市场风险,实实在在获利。“过去,由于蚕茧市场规范性不强,蚕农增产不增收。现在我们有了数字化的蚕茧收储中心,市场规范了,有效化解了市场风险,让蚕农真正赚到钱。”时宜公司韦经理介绍道。

升级打造的蚕茧收储交易中心,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数据平台为基础,按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实时采集各项环境数据,结合存储效能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时发布指标参数和定价信息,为公开透明茧源信息提供数据依据,不仅更好保护蚕农利益,也能更好服务下游缫丝企业,实现订单式提供优质茧源。

“目前广西桑园面积约300万亩,年蚕茧产量40多万吨,是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蚕茧产区,配备建设收储中心,构建地区交易中心,对区域桑蚕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平果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和区域桑蚕产业辐射,平果市在旧城镇建设首个大型现代蚕茧收储交易中心,已建成各类车间和库房10000余平方米,年收储蚕茧2000吨以上,项目整体年产值2.5亿元以上。蚕茧收储交易中心配置收茧站、分选中心、烘茧车间、鲜茧冷库、干茧和生丝仓库、工艺实验室、交易大厅等功能区,通过“产地仓”构建数字化蚕茧收储中心,整合了收储、存放、工艺、物流、信息、配送、交易、金融等市场要素,更好盘活市场资源、主导原料生产,抵御市场风险,保护蚕农利益,服务下游企业。

“我们始终践行‘科技兴农’理念,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桑蚕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百色综合实验站就建在咱们平果时宜示范基地。”平果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平果市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创新桑蚕技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当地蚕农从过去的会养蚕成长为“慧”养蚕的新农人,新农人用高科技种桑养蚕,带动当地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平果市农业农村局 黄艳兰)

与传统粗放养蚕相比,科技赋能的标准化养蚕成功率从之前的65%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蚕农平均年收入增收20%以上。...“依托时宜公司的广西平果桑蚕科技小院,就是由广西科协、广西大学、河池学院、广西农业农村厅、百色市科协、平果市科协等单位共建的。

“仔细听,10万只蚕一起进食还是蛮热闹的。”在广西平果市现代桑蚕示范产业园机械化蚕房里,蚕宝宝们正在进行一场饕餮盛宴,轨道系统自动把新鲜的桑叶送到蚕宝宝的“餐桌”上,“餐桌”边上,一扇扇水帘空调安静作业,实时监控调节,保证室内温度、湿度等各项环境指标适宜蚕宝宝健康成长。近年来,平果市通过引进时宜公司等龙头企业,搭建智慧蚕业云平台,融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平果算力中心等高新技术成果,以科技赋能农业,不断推动平果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田间地头”实验室。一方水土养一方蚕。为了帮助农民养好蚕,当地政府从源头抓起,强化土壤环境检测,确保产业发展有科学数据支撑,鼓励企业自主研发蚕房数据采集箱、桑园数据采集箱等移动式数据采集系统,技术人员把这些微型数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入户巡查帮蚕农检测土壤、采集数据,并取样进行化学检测。“通过检测、采集、分析,我们能更加准确掌握土壤的盐分、水分、温度、电导率、PH值、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更好给蚕农开方子,土壤环境缺什么就补什么。”时宜公司韦经理介绍道。移动式数据采集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上传到数字桑蚕指挥中心进行分析,技术人员通过采集箱取样再进行化学检验,“双管齐下”保证数据准确性。土壤检测不仅能更好指导蚕农种养,还能减少行业科研成本,经检测的土壤入库土壤档案馆,与行业部门、企业共享数据信息,大大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等研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AI识别治蚕病。技术后台收到信息提醒:有家庭农场的蚕农正在为桑园病虫害发愁。企业收到反馈后,通过AI识别技术,很快找到病根并开出“药方”,派技术人员前往农场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蚕农解决问题。“过去缺少素材,很多蚕病和桑园病虫害难以快速准确识别,不能及时救治,增加了蚕农养蚕的风险。现在我们升级系统,自建AI素材库,从过去两三万张到目前的200—300万张素材,还在继续升级扩容。通过大量蚕病图片对AI模型进行持续训练,不断提高AI识别的准确性,最终生成可应用于生产实际的蚕病AI自动识别应用软件,从根本上破解蚕病快速准确识别的难题。”时宜公司技术人员介绍道。目前时宜自主研发的AI蚕病识别系统已经能快速准确识别细菌病,正进行其他蚕病的训练(脓病、僵病等),为蚕农解决更多桑蚕疑难杂症,降低蚕农养蚕风险。

“掌上”养蚕效率高。“嘟嘟嘟……”随着数字桑蚕指挥中心传来警报,中心工作人员注意到有蚕农没有按时喂养蚕,马上电话联系该蚕农进行喂养。“有时候蚕农在地里忙,我们要提醒他,因为蚕很小很弱,也是要按时吃饭的,不能饿着。我们蚕房都有监测,工人有没有进蚕房,进到蚕房做什么,都有记忆信息数据,然后再通过算力,推算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如果是家庭农场,通过工作效率和环境监测这几组数据,基本就能推出蚕农养蚕的情况,不需要去问他养得好不好。”工作人员介绍道。数字桑蚕指挥中心不但连接农户蚕房智能终端监测系统,还研发便民小程序,蚕农通过小程序可以快速识别蚕病和桑园病虫害等信息,通过自主操作和线上指导,快速有效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养蚕效率。“以前种桑养蚕最怕病虫害,只能干着急,现在只要用小程序一扫,就能知道病因和解决方案,实在遇上疑难杂症,只要反馈上报,就能及时得到技术指导,真的很方便。”蚕农现场为我们演示了小程序识别功能。

蚕农的贴身“技术保姆”。“以前看见别人养蚕赚钱,自己也跟着养,因为不懂技术瞎搞,结果搞得血本无归。后来跟企业合作,按统一标准来养,才开始赚到钱。”蚕农指着墙上的技术标准规范图笑道。传统养蚕技术主要靠老蚕农指导,没有受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蚕农技术参差不齐,没有统一标准,养殖效果差别很大。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往往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蚕发病率居高不下,制约桑蚕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为解决传统粗放养蚕弊端,由政府引导、企业研发互联网技术,进行桑蚕标准化、流程化管理。严格按照家蚕小蚕共育技术等18项团体标准进行新技术培训,为蚕农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科学指导蚕农种桑养蚕,从“感光收蚁—小蚕共育—发放小蚕—技术服务—蚕茧收成—蚕茧回收”全链条构建生产闭环,全程监控生产过程及实施数据溯源,明显提升养蚕成功率和蚕茧品质。与传统粗放养蚕相比,科技赋能的标准化养蚕成功率从之前的65%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蚕农平均年收入增收20%以上。

为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技术难题,更好服务蚕农,当地政府牵头搭台,力促桑蚕企业与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数智蚕桑实验室、算力中心等重要基础设施,稳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与广西大学、苏州大学、河池学院等院校交流合作,不仅为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依托时宜公司的广西平果桑蚕科技小院,就是由广西科协、广西大学、河池学院、广西农业农村厅、百色市科协、平果市科协等单位共建的。每年各高校教授都会带研究生到我们这里做产品研究,还帮我们下乡做技术指导培训,让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生产一线,惠及广大蚕农。”时宜公司韦经理介绍道。据了解,百色市目前有两个科技小院,广西平果桑蚕科技小院就是其中之一。

“科技蚕”吐“金丝”。“我们的蚕15天就能出栏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加上这几年产品价格越来越好,还有公司帮回收,根本不愁卖,打算多养几张。”蚕农边说边精心照顾蚕宝宝。蚕农说的15天左右出栏一批,是从企业拿的四龄蚕,经过科学培育的优质四龄小蚕,蚕农再养15天左右就能出栏,不仅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成功率,而且缩短养殖周期,效益好,增加蚕农养殖信心。“我们以优质四龄小蚕为抓手,通过技术覆盖和‘云平台’实施联农带农富农,目前已覆盖周边11个村,蚕农人均年增收30000元以上,大概是他们之前养蚕收入的10倍。”时宜公司韦经理介绍道。

据了解,产品出栏后,蚕农可以自主销售,也可以由公司回收。产品通过蚕茧收储交易中心交易变现,帮蚕农分担市场风险,实实在在获利。“过去,由于蚕茧市场规范性不强,蚕农增产不增收。现在我们有了数字化的蚕茧收储中心,市场规范了,有效化解了市场风险,让蚕农真正赚到钱。”时宜公司韦经理介绍道。

升级打造的蚕茧收储交易中心,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数据平台为基础,按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实时采集各项环境数据,结合存储效能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时发布指标参数和定价信息,为公开透明茧源信息提供数据依据,不仅更好保护蚕农利益,也能更好服务下游缫丝企业,实现订单式提供优质茧源。

“目前广西桑园面积约300万亩,年蚕茧产量40多万吨,是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蚕茧产区,配备建设收储中心,构建地区交易中心,对区域桑蚕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平果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和区域桑蚕产业辐射,平果市在旧城镇建设首个大型现代蚕茧收储交易中心,已建成各类车间和库房10000余平方米,年收储蚕茧2000吨以上,项目整体年产值2.5亿元以上。蚕茧收储交易中心配置收茧站、分选中心、烘茧车间、鲜茧冷库、干茧和生丝仓库、工艺实验室、交易大厅等功能区,通过“产地仓”构建数字化蚕茧收储中心,整合了收储、存放、工艺、物流、信息、配送、交易、金融等市场要素,更好盘活市场资源、主导原料生产,抵御市场风险,保护蚕农利益,服务下游企业。

“我们始终践行‘科技兴农’理念,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桑蚕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百色综合实验站就建在咱们平果时宜示范基地。”平果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平果市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创新桑蚕技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当地蚕农从过去的会养蚕成长为“慧”养蚕的新农人,新农人用高科技种桑养蚕,带动当地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平果市农业农村局 黄艳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