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2007-2019年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出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主持的专家会议。
财经早餐邀请到连平教授做客《名人早餐会》栏目,与财友们共同探讨2021年下半年经济形势、都市圈中的房地产机遇、A股难见全面牛市、碳中和下的大国博弈、Z世代的职场建议等。
财经早餐:大家现在比较关注下半年经济怎么发展,有各种说法,悲观、乐观都有。您是怎么看待下半年中国经济、通胀、货币政策走向的?
连平:今年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态比较平稳,从下半年的趋势来看,可能不会超出市场所预期的框架。在疫情冲击后,整体经济运行目前正处于复苏过程中,但复苏有所放缓也很正常。开始复苏的时候,力度往往较大,在一段时间后,慢慢趋于平稳。如果不出意外,明年会逐步走上疫情前运行的轨道。目前的数据,包括投资、出口、消费,都继续在复苏过程中。相较而言,出口略为强劲,因为全球对中国产品需求较大,中国供给能力较强,从而在全球需求较大但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中国这家“世界工厂”就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全球提供了诸多产品。虽然有所回落,但出口增速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财经早餐:下半年出口会有下降吗?
连平:下降是肯定的,可能第四季度增速比较低,甚至不排除个别月份会有负增长情况出现。因为去年基数比较高,同时目前很多成本上升得非常快(劳动力、运输、人民币汇率升值等)。
从国际市场来看,需求也可能有所改变。一方面其他国家复苏,可能会替代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经济复苏在早期阶段更多表现在实际物质商品需求上,但经济复苏到一定程度后,物质方面基本得到满足,接下来增长的就是服务类型的消费,而服务类型的消费大都不可贸易,只能靠本地供应,对中国的出口不会有明显需求增长。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看,去年基数较高,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的出口增速可能有明显回落,但全年出口还是属于较高增速。
消费现在还继续处在一个缓慢复苏过程中,最近疫情又有一些反复,所以一定会对下阶段消费带来局部限制,影响消费增长。今年的消费,估计全年来看依然难以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上半年投资增速相对缓慢。从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反弹稍快,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发债步伐较慢、项目推出数量有限,所以这方面投资增速较慢。在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加快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步伐一定会加快。
总体来看,下半年投资增速会有所加快,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虽然有些因素可能会拖累下半年增长步伐,但出现大幅放缓可能性不大。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还是在稳增长和控通胀两者间寻求平衡。增长保持平稳水平是首要任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率水平趋于平稳有所下降,这都是货币政策想要达到的目标。
今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主要是PPI受输入型因素及国内经济复苏影响涨幅较高,但接下来PPI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总体来说,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会改变”,如果说今年上半年属于向偏紧方向有所调整,那么下半年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变,向偏松方向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最近的降准是一个信号,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会有偏松调整,不排除三季度再次降准的可能性。还会推动相关政策利率引导商业银行实际贷款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前段时间推出的存款定价机制的改善,也会对未来银行成本下降带来推动作用。成本下降后,银行可能会有积极性将贷款利率做适当调整。
总体来看,货币政策下半年稳健偏松,为明年经济运行创造较好条件。
财经早餐:日本出现了“负动产”的概念,我国前期也有“鹤岗现象”,您觉得房地产投资领域接下来会有哪些风险和机遇?
连平:日本“负动产”现象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现在已经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同“鹤岗现象”有一些关联,但是“鹤岗现象”不完全是“负动产”的结果。
日本的“负动产”现象有深刻原因,有许多相关土地所有人不明,最后无人继承。为什么土地和房屋没有人想要呢?关键是因为这些土地和房屋通常远离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稀少、没有商业价值。拿到土地得付出更多,比如高遗产税、高固定资产税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放弃继承,这些土地就变成了无主土地。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受多重因素影响长期发展所形成。
第一个原因是日本经济持续低迷,90年代以后到现在30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水平小于1%,很多偏远地区土地、房屋价值水平非常低。
第二个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使得日本人的住房需求总体下降。
第三个原因是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人口流动到商业较发达、经济较活跃的地区。
此外,日本的高税率政策也非常重要。遗产税最高达到55%,相当于一份遗产的一半以上资产都得作为税费。
目前来看,这些状况在中国还未发生,中国目前没有遗产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还处于中高速增长中,中国经济发展还有很多空间。“鹤岗问题”主因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并不顺利,在能源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淡化之后,鹤岗没有及时地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这种状况也可能与人口流动、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从长期来看,类似日本的相关因素也会在中国酝酿发展。比如说少子化、老龄化的情况加剧,遗产税的征收也是时间问题,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逐步放缓。在此前提下,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学习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和日本过去几十年前相同的情况,那就是城镇化导致人口加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会导致更多人口流入。
从中长期看,房地产行业的兴衰也看人口是否流入。至少未来10年内,这种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都会引致更多人口流入。未来如果大家想投资房地产,可能会因为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的经济已经很发达,而认为没有多少投资机会和投资空间。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上海最近推出5个“节点城市”,其目标是每个城市要达到200万人。毫无疑问,这5个“节点城市”在未来房地产行业必定仍然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财经早餐:有点像欧洲的“卫星镇”“卫星城”。
连平:有这个含义。但它定位的“节点城市”,是区别于上海主城区核心部分,主要是发挥与长三角地区经济有效沟通衔接节点的功能。
财经早餐:在这种逻辑下,大型房地产企业,未来应该怎么发展?
连平:可能过去更多关注二、三、四线城市,但将来可能就不是重点关注的地方。将来可能重点关注都市圈和城市群。像刚才提到的上海的节点城市,过去像这些城市也就是三线或者四线城市,但因为在都市圈,在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交界的边缘上,通常是人口流入的重要地区。现在有了高铁后,上班到市中心很方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不能说房地产没得做,我认为还是很有发展前景,关键在于要选择好地区、方向。
财经早餐:那这样会不会导致未来房地产行业结构分化?资金实力、品牌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是否更容易做大?
连平:中小企业能够在二、三、四线城市拿地,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可能这些地方业务空间就不大了。比如今年以来,国家整体供地水平比前两年要少,而北上广等重要城市,投放的地可能会比过去要多。人口流入越多,房价涨得越快,那供地就更要增加,这是和过去最大的区别。
实际上,国内二、三、四线的大部分城市,房价基本合理,只有少数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较大。主要还是因为人口流入携带资本流入,需求持续增长,供给难以跟上。目前政策来看,加大供给在最近土地供给方面已经有所体现,但光有土地供给不够,还需要开发商来造房。
整个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可能会淘汰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由更多大型企业来对市场运行做贡献。从长期发展来看,这是件好事,能够促进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但是从短期来看,部分的中小房企会出现融资、流动性等问题。
所以我主张政策要有坡度。监管趋严,但是需要有坡度,缓步推进,避免压力过大,短期内导致部分企业承受不了阶段性。
财经早餐:房地产行业的分化大概会持续多久?
连平: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不是3、5年,可能是更长的过程。因为中国人口众多,目前将近6亿人在农村,8亿多在城市。到2030年,估计城镇化人口要达到9.8亿,就意味着未来8-9年过程中,至少1.5亿人要进入城市。因此房地产仍是重要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重要区域,未来还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财经早餐:回顾历史,煤炭时代成就了大英帝国,油气时代成就了美利坚。那么碳中和时代会不会成就另一个大国?中国应该如何打好自己手中的牌?
连平:油气时代和煤炭时代,其实是和碳中和相对应的一个含义。所谓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是该时代的能源特征。但是背后更深刻的含义是什么?是更多强调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顾及环境保护和改善,只是利用、开发资源。这是两个时代的实质含义。而碳中和与之相对应,是指这个时代可能仍会用煤炭、油气,以及其他新能源,问题是怎么用。碳中和时代强调了要有限利用,要保护好环境,效率要高,更多地运用绿色能源。
我觉得所谓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造就了某些大国这个提法具有偶然性。无论在什么时代,终究会有一个国家是最大的,可能是英国,也可能是德国。最后英国成为煤炭时代最主要的世界大国和煤炭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他只是在这个时代,成为了大国,但是成为大国根本原因不在于煤炭,也不在于它很好地利用了煤炭,或者从煤炭中间赚了很多钱。主要是讲这些国家在这个时间内,他有很先进的制度,有很发达的科技发展水平,技术进步跑在了全球前面,其他国家斗不过他。
英国是一个典型例子,人口不多的中型国家,结果在全球有很多殖民地。这不在于用不用煤炭,而在于制度是否优越、先进,技术是否领先。工业革命他跑在最前面,技术领先法国、德国。而美国又另当别论,他的规模、实力、制度都比英国更加良好,创新性更强,国家历史较短,人口众多,且不断引进人口,直到现在已经超过3亿人,人口增长快,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关键取决于两点。第一,制度是否有优越性;第二,科学技术进步是否处在全球最前列。
这两条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都具备。两次世界大战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助其爬上世界经济和政治顶峰。
从最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大国已经崛起。在物质生产领域,规模、出口量等多方面均已超过美国。
毫无疑问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疫情期间明显体现,在诸多方面中国已经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有些方面已超越了美国。我们也越来越坚信,这样的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从全球来看也属前列,获得的科学技术领域专利发表的重要成果越来越多,接下来在更广阔的范围也会有更大突破。我觉得未来5-10年,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会有爆炸性的突破。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碳中和时代,能够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是个福音。
财经早餐:之前有一种说法,前20年中国发展机遇大部分在房地产领域。那未来的20年,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氢能源领域,可能蕴含着长周期高投资回报的可能。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连平:这个说法是抓住了未来新能源领域的爆发点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还是看这个能源将来供给能否符合实际需要,人类在处理这种能源的时候,相关技术能否获得持续突破,这些至关重要。
这些方面的发展需要投入许多相关资源,不断进行开发提升技术,不断突破瓶颈解决关键问题。我觉得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解决,将来如何运用新能源促进经济发展,就会是一条非常好的道路。
财经早餐:A 股市值占GDP比重约80%,美国约250%,虽然美国可能占比偏高,但中国占比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有观点认为,由于A股核心资产相对较少、估值偏高,楼市资金很难短期内大量转移至股市,这意味着A股结构性行情成为常态、很难出现全面牛市。您怎么看?
连平:从全球来看,中国证券化率不高是个事实。但最近十几年中央有关部门、国家监管部门都支持和呵护股市发展。整体来看,是在不断地改善股市结构性因素,推进与股市有关的政策、制度、环境不断趋于完善。所以我对未来中国股市中长期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
我观察这个问题是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核心资产具有非常好的成长性,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优质核心资产作为主体的话,恐怕股市确实难以支撑起来。
美国股市的股指不断创新高,就是因为有一批公司规模大,不断保持良好的成长性,从而带来盈利使股指不断走高。中国目前还缺失这种资产,中国有许多规模大、体量大的上市公司,但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盈利水平不高、成长性也不好,但它们在股指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变相等于压住了股指的变化。因此股指里如果没有活跃的、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发挥作用的话,股指要持续走高较难。
我国最近推出了许多政策,推动优质上市公司进入市场,尤其是像科创板、创业板、中小板。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民营公司,获得了很好的融资渠道,因此有些公司成长性非常好。在环境改善后,相信会有一批优质核心资产会脱颖而出。但这需要时间,三到五年或者更长时间后会成长起来对股市形成支撑。
第二,市场还要有资金支持,流动性要好,但不能泛滥。如果纯粹是靠流动性把市场撑起来,那就是泡沫,而泡沫迟早要破灭。我觉得,在中国现有条件下,流动性的状况在未来会持续不断地改善。
从增量来看中国GDP还在继续扩张,人均 GDP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已经超过了10000美元,可能再过两三年超过12000美元,那就达到了高收入国家最低门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持续不断地增长,给股市带来增量资金。存量方面,一个是房地产,将来不可能出现大涨,事实上现在已经明显分化,三、四线城市和相当一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基本没有上涨,有的甚至还出现了下跌,只是少数城市在上涨。再加上现在少数城市的政策,高压状态下限购、限贷,就使得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投机需求很难得到有效释放。长期来看,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在这个领域已经很难有所作为。这样就会使得市场上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慢慢流向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很大,今年一季度存款规模达到了230万亿元,大概半数以上是企事业单位存款,但是还有100万亿元左右是居民存款。住户存款最近几年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存款增长速度是8%-9%,贷款增长速度是12%-13%,按理来说贷款增长会带来存款增长,贷款放出去创造存款是个基本定律,所以一般来说增速应该是相差不多。但存款增速最近七八年始终是低于贷款增速,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存款在流失。比如我们可以注意到基金去年、今年都卖得非常好。
因此预计未来市场流动性会持续保持良好态势,每年持续增长几万亿元,而其中部分资金就来自存款。资金逐步从存款市场中退出,未来将为股市持续不断提供资金来源。此时就需要优质核心资产能够不断涌现,创造好业绩。这两者相结合,我认为未来会让我国股市中长期向好发展。
财经早餐:全面牛市和结构性分化牛市,从未来角度来讲,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伪命题吗?在股市发展很好的时候,它依然会有非核心资产可能不被看好的情况发生。
连平:所谓全面牛市这种概念,在未来可能不会出现。比如美国现在的市场,指数不断地创出新高,但它并不是全面牛市,有相当多股票在下跌,而核心优质资产不断上升,引领整个指数上涨。我认为将来中国也是这样,伴随一批公司未来经营不善,但同时有一批公司会脱颖而出。所以总的来说,未来事实上是一个结构性牛市,但可能会呈现全面牛市的一些特征。
财经早餐:未来挑选核心资产,更多还是依靠像您这样的专业研究机构提供分析。
连平:专业机构现在也不少,尤其是很多基金,也推出了许多相关产品。事实上是运用专家对股票进行挑选,通过不断努力,使得投资方向更加精准、效果更好、更有效控制风险。
财经早餐:今年以来,银行股仍延续低估值行情,上市银行中近八成股价低于净资产;另一方面,多只银行股股价创出新高。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连平:目前,银行业承受压力不小。疫情暴发后,大家认为银行业应该做出贡献,让利降息,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政策也在推动银行业做好贡献,比如支持小微贷款政策,其借款还本付息可以推迟。但这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良资产压力,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道德风险。还有推出的信用贷款,其中大部分是小微信用贷款,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从去年到今年,许多地方国企债券出现了一些问题。帮助这些企业处理遇到的困难,对银行来说毫无疑问会更接近风险,使得银行不良资产上升。
从银行业盈利状况来看,因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利率水平不但没提高,还要降低;同时国家推动减税降费,对银行来说降费力度较大,对盈利造成压力,最近几年盈利情况整体来看没有太大波动,但事实上压力不小。市场有些担心,所以对整体行业估值偏低,低于净值。
少数银行为什么表现不错?据我了解,有些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高、风险控制好,盈利水平高,在整个市场承受压力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所以可能受到市场的追捧。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业这两年存在一定压力,但是它也在发挥着相关作用。但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后,行业情况和市场看法得到改善,估值才可能慢慢回升。
财经早餐:疫情当下,很多地方政府主动推出组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如果发生风险贷款,担保基金是全部还是部分提供风险补偿,对改善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会不会起到部分平衡作用?
连平:按理来说担保基金要全额负担,但如果责任划分,如果你担保的只是其中的部分,那么当然就按照相关的部分来担保,具体看合同是怎么定。
担保基金是一种形式,还有别的担保,比如企业相互之间也有担保,比如你为我担保,我最后倒闭欠银行,担保的这部分银行贷款就需要你来还,所以有可能我倒闭了,你也被拖累了。
一般情况是这样处置,但因为当地政府主导的小企业担保基金背后是有政府支持,就可能会对相关行为带来影响。
财经早餐: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241万亿元。“千人千面”成为多数金融机构服务未来重点发力方向之一。接下来财富管理行业的竞争将会是何种图景?
连平:目前是机构的全面介入,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以及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在财富管理领域都在介入市场,这个市场未来空间非常大。
居民人均GDP将来会不断上升,比如人均GDP水平现在1万美元,上升到2万美元,就会带来大量的财富管理需求,老百姓都有钱了,但是很多人不懂投资,就委托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来管理资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未来这块蛋糕成长性很好,规模也非常大,各机构都在持续不断介入,这个领域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由于它的蛋糕大,未来这个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金融开放已经比较明确,比如与财富管理有关的行业开放度很高。中国这个行业还刚刚起步,但在国外已经发展很多年。最近几年开放后,陆续可以看到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相关的公司进入,他们的进入可能会带来推动作用,带来业务的新做法、新制度、新流程和理念等,在未来推动产品创新化,使产品处于持续创新状态。
服务综合化有可能会涉及的领域,还包括税务,尤其是针对高净值人群的家族传承服务。不仅限金融方面,服务也在不断发展,是综合化的。做好服务、管理好资产,还是得研究。研究是功能化,这个行业越来越重视研究功能,把它当成是整个行业运行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能来培育。领域内包括研究机构、证券公司、银行、信托等都有很多很强的研究团队,在研究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等问题。比如我们植信投资研究院,所做的工作就是发挥这方面的功能。
我觉得这个市场将来监管会集约化,一般来说集约化是企业的商业活动如何更节约、更高效,现在我说的监管集约意思是,监管过去可能偏向于粗放,未来要更精细化、更高效。用集约的方式加以推进,在整个市场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机构可以提供更多、更好、更综合的服务,如风险更小的投资领域,更好的资产配置方式等。
对老百姓而言,资产不愁没人管理,可以享受到较好的服务,多家机构相互竞争,对客户是有利的。作为普通百姓来说,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打理,如何选择专业的机构,从它的信誉、业绩、市场口碑等多方面分析,各方面都较好的机构,才是可信赖的机构。具有专业牌照的机构,主要都是从事金融机构业务的人员,有资深的经验,也有良好的道德水准等。选择专业的机构,再加上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良好成长空间,所带来的盈利比自己操作要好得多,因为很多人不懂投资、不懂金融,把资产交给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打理比较好。
财经早餐:很多财富管理、资产配置领域的产品结构还是有同质化。如果金融开放后,有深厚历史的外资大牌进场,短期内会不会对国内财富管理机构造成压力?
连平:有压力是好事。第一,这些机构经验比较丰富;第二,这些机构比较规范,业务方面有许多成熟做法。他们会推动整个行业进步,提升整体水平。这在开放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希望他们来发挥鲶鱼效应。从这段时间来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刚起步,整个财富管理市场最基础的起步阶段可能持续10年左右。
财经早餐:未来中国财富管理争取个人投资者的过程,也是品牌传播的过程,这些机构是不是要大量进行品牌宣传?
连平:一方面是品牌宣传,但从出发点来说,是更细分的市场。财富管理就是帮助客户打理财产。那么客户有什么样的特点?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类型的特点。比如Z世代的年轻人,更多的是注重体验、具有强烈个性,Z世代的年轻人还有一个别称,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很早就接触到互联网,很多需求、生活习惯、爱好等,都和这有很强的关系。机构研究客户,搞清楚各方面的特征,对于开展业务很有好处。
财经早餐:摩根大通称,允许其金融顾问协助所有财富管理客户买卖加密货币基金,并将成为美国首家这样做的大型银行。高盛调查显示,该行半数以上的家族办公室客户希望利用加密货币来对冲通货膨胀、长期的低利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连平:虚拟货币的特点就是,价格高速上涨、波动较大,且之前的交易不可追溯。价格高速上涨会带来很多高净值人群的关注,他们看到有高收益的情况下,愿意承担相当的风险,价格波动大所带来的投机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交易不可追溯会给高净值人群带来避税的可能。交易收益高,且远离全球税收体系。这两点是部分投资者,尤其高净值人群参与的主要动机。
但也正因为波动太大,投机性太强,对于国家货币金融体系来说,有可能带来较大风险,推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虚拟货币达到相当规模后,就会挑战国家的货币主权,这意味着当局未来无法完全掌控货币金融领域。我的观点很明确,因为挑战货币当局的权威 ,虚拟货币不能被允许,否则它将颠覆货币主权和独立性。
5月18日,央行联合几部门推出了相关政策,市场交易和支付结算,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这方面服务,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在中国定义为非法的,金融机构不能碰它,支付机构也不能碰它。这个政策出台比较及时,结束了加密货币和虚拟货币未来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其他国家现在可能还处在观望的阶段,但是这种投机性达到相当的规模,负面影响很大的情况下,我想他们早晚也会采取措施。
财经早餐:很多金融在校生都面临着职业方面的选择,是继续考研读博,还是立即参加工作,残酷的事实是金融机构的岗位竞争非常激烈,您对他们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连平:我以前在高校工作,现在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的名誉主任,参与一些相关活动,对学校有一定了解,带过一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我在交通银行工作了20年,现在也在相关机构做研究工作,和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的人群打交道的机会较多,对这些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及其职业生涯也有了解。
观察下来,我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读硕士或者博士对于在金融行业发展、职业生涯前景等比本科生要好一些,入职后能够担任一定水平的职位,无论是做实务还是搞研究都可以。现在就业竞争激烈,本科生更多的是从事柜台、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的工作,职业成长空间相对有限。而如果你是硕士、博士,相对而言有一个更好的起点,有较好的基础体系,将来的职业发展的空间也会比较大。
现在的金融机构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对于研究行业的需求很强,比如可能需要招研究煤炭行业、研究汽车行业等,银行的信贷业务需要有行业分析经验的研究员提供研究报告、给出分析意见。所以有些机构也会招收并非学习金融毕业的学生,他们需要对行业有基础的、研究过相关行业的学生,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学习经济和金融的为主,而学历高的这种机会会更多一些。
是否选择深造还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财务状况是否允许,另一个是专业能力是否能考上。当然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行业中,长期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为社会做出回报,感恩社会。
连平,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2007-2019年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出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主持的专家会议。
财经早餐邀请到连平教授做客《名人早餐会》栏目,与财友们共同探讨2021年下半年经济形势、都市圈中的房地产机遇、A股难见全面牛市、碳中和下的大国博弈、Z世代的职场建议等。
财经早餐:大家现在比较关注下半年经济怎么发展,有各种说法,悲观、乐观都有。您是怎么看待下半年中国经济、通胀、货币政策走向的?
连平:今年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态比较平稳,从下半年的趋势来看,可能不会超出市场所预期的框架。在疫情冲击后,整体经济运行目前正处于复苏过程中,但复苏有所放缓也很正常。开始复苏的时候,力度往往较大,在一段时间后,慢慢趋于平稳。如果不出意外,明年会逐步走上疫情前运行的轨道。目前的数据,包括投资、出口、消费,都继续在复苏过程中。相较而言,出口略为强劲,因为全球对中国产品需求较大,中国供给能力较强,从而在全球需求较大但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中国这家“世界工厂”就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全球提供了诸多产品。虽然有所回落,但出口增速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财经早餐:下半年出口会有下降吗?
连平:下降是肯定的,可能第四季度增速比较低,甚至不排除个别月份会有负增长情况出现。因为去年基数比较高,同时目前很多成本上升得非常快(劳动力、运输、人民币汇率升值等)。
从国际市场来看,需求也可能有所改变。一方面其他国家复苏,可能会替代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经济复苏在早期阶段更多表现在实际物质商品需求上,但经济复苏到一定程度后,物质方面基本得到满足,接下来增长的就是服务类型的消费,而服务类型的消费大都不可贸易,只能靠本地供应,对中国的出口不会有明显需求增长。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看,去年基数较高,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的出口增速可能有明显回落,但全年出口还是属于较高增速。
消费现在还继续处在一个缓慢复苏过程中,最近疫情又有一些反复,所以一定会对下阶段消费带来局部限制,影响消费增长。今年的消费,估计全年来看依然难以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上半年投资增速相对缓慢。从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反弹稍快,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发债步伐较慢、项目推出数量有限,所以这方面投资增速较慢。在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加快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步伐一定会加快。
总体来看,下半年投资增速会有所加快,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虽然有些因素可能会拖累下半年增长步伐,但出现大幅放缓可能性不大。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还是在稳增长和控通胀两者间寻求平衡。增长保持平稳水平是首要任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率水平趋于平稳有所下降,这都是货币政策想要达到的目标。
今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主要是PPI受输入型因素及国内经济复苏影响涨幅较高,但接下来PPI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总体来说,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会改变”,如果说今年上半年属于向偏紧方向有所调整,那么下半年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变,向偏松方向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最近的降准是一个信号,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会有偏松调整,不排除三季度再次降准的可能性。还会推动相关政策利率引导商业银行实际贷款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前段时间推出的存款定价机制的改善,也会对未来银行成本下降带来推动作用。成本下降后,银行可能会有积极性将贷款利率做适当调整。
总体来看,货币政策下半年稳健偏松,为明年经济运行创造较好条件。
财经早餐:日本出现了“负动产”的概念,我国前期也有“鹤岗现象”,您觉得房地产投资领域接下来会有哪些风险和机遇?
连平:日本“负动产”现象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现在已经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同“鹤岗现象”有一些关联,但是“鹤岗现象”不完全是“负动产”的结果。
日本的“负动产”现象有深刻原因,有许多相关土地所有人不明,最后无人继承。为什么土地和房屋没有人想要呢?关键是因为这些土地和房屋通常远离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稀少、没有商业价值。拿到土地得付出更多,比如高遗产税、高固定资产税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放弃继承,这些土地就变成了无主土地。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受多重因素影响长期发展所形成。
第一个原因是日本经济持续低迷,90年代以后到现在30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水平小于1%,很多偏远地区土地、房屋价值水平非常低。
第二个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使得日本人的住房需求总体下降。
第三个原因是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人口流动到商业较发达、经济较活跃的地区。
此外,日本的高税率政策也非常重要。遗产税最高达到55%,相当于一份遗产的一半以上资产都得作为税费。
目前来看,这些状况在中国还未发生,中国目前没有遗产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还处于中高速增长中,中国经济发展还有很多空间。“鹤岗问题”主因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并不顺利,在能源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淡化之后,鹤岗没有及时地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这种状况也可能与人口流动、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从长期来看,类似日本的相关因素也会在中国酝酿发展。比如说少子化、老龄化的情况加剧,遗产税的征收也是时间问题,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逐步放缓。在此前提下,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学习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和日本过去几十年前相同的情况,那就是城镇化导致人口加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会导致更多人口流入。
从中长期看,房地产行业的兴衰也看人口是否流入。至少未来10年内,这种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都会引致更多人口流入。未来如果大家想投资房地产,可能会因为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的经济已经很发达,而认为没有多少投资机会和投资空间。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上海最近推出5个“节点城市”,其目标是每个城市要达到200万人。毫无疑问,这5个“节点城市”在未来房地产行业必定仍然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财经早餐:有点像欧洲的“卫星镇”“卫星城”。
连平:有这个含义。但它定位的“节点城市”,是区别于上海主城区核心部分,主要是发挥与长三角地区经济有效沟通衔接节点的功能。
财经早餐:在这种逻辑下,大型房地产企业,未来应该怎么发展?
连平:可能过去更多关注二、三、四线城市,但将来可能就不是重点关注的地方。将来可能重点关注都市圈和城市群。像刚才提到的上海的节点城市,过去像这些城市也就是三线或者四线城市,但因为在都市圈,在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交界的边缘上,通常是人口流入的重要地区。现在有了高铁后,上班到市中心很方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不能说房地产没得做,我认为还是很有发展前景,关键在于要选择好地区、方向。
财经早餐:那这样会不会导致未来房地产行业结构分化?资金实力、品牌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是否更容易做大?
连平:中小企业能够在二、三、四线城市拿地,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可能这些地方业务空间就不大了。比如今年以来,国家整体供地水平比前两年要少,而北上广等重要城市,投放的地可能会比过去要多。人口流入越多,房价涨得越快,那供地就更要增加,这是和过去最大的区别。
实际上,国内二、三、四线的大部分城市,房价基本合理,只有少数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较大。主要还是因为人口流入携带资本流入,需求持续增长,供给难以跟上。目前政策来看,加大供给在最近土地供给方面已经有所体现,但光有土地供给不够,还需要开发商来造房。
整个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可能会淘汰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由更多大型企业来对市场运行做贡献。从长期发展来看,这是件好事,能够促进市场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但是从短期来看,部分的中小房企会出现融资、流动性等问题。
所以我主张政策要有坡度。监管趋严,但是需要有坡度,缓步推进,避免压力过大,短期内导致部分企业承受不了阶段性。
财经早餐:房地产行业的分化大概会持续多久?
连平: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不是3、5年,可能是更长的过程。因为中国人口众多,目前将近6亿人在农村,8亿多在城市。到2030年,估计城镇化人口要达到9.8亿,就意味着未来8-9年过程中,至少1.5亿人要进入城市。因此房地产仍是重要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重要区域,未来还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财经早餐:回顾历史,煤炭时代成就了大英帝国,油气时代成就了美利坚。那么碳中和时代会不会成就另一个大国?中国应该如何打好自己手中的牌?
连平:油气时代和煤炭时代,其实是和碳中和相对应的一个含义。所谓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是该时代的能源特征。但是背后更深刻的含义是什么?是更多强调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顾及环境保护和改善,只是利用、开发资源。这是两个时代的实质含义。而碳中和与之相对应,是指这个时代可能仍会用煤炭、油气,以及其他新能源,问题是怎么用。碳中和时代强调了要有限利用,要保护好环境,效率要高,更多地运用绿色能源。
我觉得所谓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造就了某些大国这个提法具有偶然性。无论在什么时代,终究会有一个国家是最大的,可能是英国,也可能是德国。最后英国成为煤炭时代最主要的世界大国和煤炭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他只是在这个时代,成为了大国,但是成为大国根本原因不在于煤炭,也不在于它很好地利用了煤炭,或者从煤炭中间赚了很多钱。主要是讲这些国家在这个时间内,他有很先进的制度,有很发达的科技发展水平,技术进步跑在了全球前面,其他国家斗不过他。
英国是一个典型例子,人口不多的中型国家,结果在全球有很多殖民地。这不在于用不用煤炭,而在于制度是否优越、先进,技术是否领先。工业革命他跑在最前面,技术领先法国、德国。而美国又另当别论,他的规模、实力、制度都比英国更加良好,创新性更强,国家历史较短,人口众多,且不断引进人口,直到现在已经超过3亿人,人口增长快,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关键取决于两点。第一,制度是否有优越性;第二,科学技术进步是否处在全球最前列。
这两条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都具备。两次世界大战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助其爬上世界经济和政治顶峰。
从最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大国已经崛起。在物质生产领域,规模、出口量等多方面均已超过美国。
毫无疑问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疫情期间明显体现,在诸多方面中国已经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有些方面已超越了美国。我们也越来越坚信,这样的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从全球来看也属前列,获得的科学技术领域专利发表的重要成果越来越多,接下来在更广阔的范围也会有更大突破。我觉得未来5-10年,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会有爆炸性的突破。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碳中和时代,能够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是个福音。
财经早餐:之前有一种说法,前20年中国发展机遇大部分在房地产领域。那未来的20年,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氢能源领域,可能蕴含着长周期高投资回报的可能。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连平:这个说法是抓住了未来新能源领域的爆发点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关键还是看这个能源将来供给能否符合实际需要,人类在处理这种能源的时候,相关技术能否获得持续突破,这些至关重要。
这些方面的发展需要投入许多相关资源,不断进行开发提升技术,不断突破瓶颈解决关键问题。我觉得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解决,将来如何运用新能源促进经济发展,就会是一条非常好的道路。
财经早餐:A 股市值占GDP比重约80%,美国约250%,虽然美国可能占比偏高,但中国占比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有观点认为,由于A股核心资产相对较少、估值偏高,楼市资金很难短期内大量转移至股市,这意味着A股结构性行情成为常态、很难出现全面牛市。您怎么看?
连平:从全球来看,中国证券化率不高是个事实。但最近十几年中央有关部门、国家监管部门都支持和呵护股市发展。整体来看,是在不断地改善股市结构性因素,推进与股市有关的政策、制度、环境不断趋于完善。所以我对未来中国股市中长期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
我观察这个问题是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核心资产具有非常好的成长性,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优质核心资产作为主体的话,恐怕股市确实难以支撑起来。
美国股市的股指不断创新高,就是因为有一批公司规模大,不断保持良好的成长性,从而带来盈利使股指不断走高。中国目前还缺失这种资产,中国有许多规模大、体量大的上市公司,但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盈利水平不高、成长性也不好,但它们在股指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变相等于压住了股指的变化。因此股指里如果没有活跃的、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发挥作用的话,股指要持续走高较难。
我国最近推出了许多政策,推动优质上市公司进入市场,尤其是像科创板、创业板、中小板。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民营公司,获得了很好的融资渠道,因此有些公司成长性非常好。在环境改善后,相信会有一批优质核心资产会脱颖而出。但这需要时间,三到五年或者更长时间后会成长起来对股市形成支撑。
第二,市场还要有资金支持,流动性要好,但不能泛滥。如果纯粹是靠流动性把市场撑起来,那就是泡沫,而泡沫迟早要破灭。我觉得,在中国现有条件下,流动性的状况在未来会持续不断地改善。
从增量来看中国GDP还在继续扩张,人均 GDP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已经超过了10000美元,可能再过两三年超过12000美元,那就达到了高收入国家最低门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持续不断地增长,给股市带来增量资金。存量方面,一个是房地产,将来不可能出现大涨,事实上现在已经明显分化,三、四线城市和相当一部分二线城市房价基本没有上涨,有的甚至还出现了下跌,只是少数城市在上涨。再加上现在少数城市的政策,高压状态下限购、限贷,就使得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投机需求很难得到有效释放。长期来看,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在这个领域已经很难有所作为。这样就会使得市场上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慢慢流向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很大,今年一季度存款规模达到了230万亿元,大概半数以上是企事业单位存款,但是还有100万亿元左右是居民存款。住户存款最近几年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存款增长速度是8%-9%,贷款增长速度是12%-13%,按理来说贷款增长会带来存款增长,贷款放出去创造存款是个基本定律,所以一般来说增速应该是相差不多。但存款增速最近七八年始终是低于贷款增速,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存款在流失。比如我们可以注意到基金去年、今年都卖得非常好。
因此预计未来市场流动性会持续保持良好态势,每年持续增长几万亿元,而其中部分资金就来自存款。资金逐步从存款市场中退出,未来将为股市持续不断提供资金来源。此时就需要优质核心资产能够不断涌现,创造好业绩。这两者相结合,我认为未来会让我国股市中长期向好发展。
财经早餐:全面牛市和结构性分化牛市,从未来角度来讲,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伪命题吗?在股市发展很好的时候,它依然会有非核心资产可能不被看好的情况发生。
连平:所谓全面牛市这种概念,在未来可能不会出现。比如美国现在的市场,指数不断地创出新高,但它并不是全面牛市,有相当多股票在下跌,而核心优质资产不断上升,引领整个指数上涨。我认为将来中国也是这样,伴随一批公司未来经营不善,但同时有一批公司会脱颖而出。所以总的来说,未来事实上是一个结构性牛市,但可能会呈现全面牛市的一些特征。
财经早餐:未来挑选核心资产,更多还是依靠像您这样的专业研究机构提供分析。
连平:专业机构现在也不少,尤其是很多基金,也推出了许多相关产品。事实上是运用专家对股票进行挑选,通过不断努力,使得投资方向更加精准、效果更好、更有效控制风险。
财经早餐:今年以来,银行股仍延续低估值行情,上市银行中近八成股价低于净资产;另一方面,多只银行股股价创出新高。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连平:目前,银行业承受压力不小。疫情暴发后,大家认为银行业应该做出贡献,让利降息,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政策也在推动银行业做好贡献,比如支持小微贷款政策,其借款还本付息可以推迟。但这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良资产压力,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道德风险。还有推出的信用贷款,其中大部分是小微信用贷款,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从去年到今年,许多地方国企债券出现了一些问题。帮助这些企业处理遇到的困难,对银行来说毫无疑问会更接近风险,使得银行不良资产上升。
从银行业盈利状况来看,因为相关政策的出台,利率水平不但没提高,还要降低;同时国家推动减税降费,对银行来说降费力度较大,对盈利造成压力,最近几年盈利情况整体来看没有太大波动,但事实上压力不小。市场有些担心,所以对整体行业估值偏低,低于净值。
少数银行为什么表现不错?据我了解,有些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高、风险控制好,盈利水平高,在整个市场承受压力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所以可能受到市场的追捧。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业这两年存在一定压力,但是它也在发挥着相关作用。但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后,行业情况和市场看法得到改善,估值才可能慢慢回升。
财经早餐:疫情当下,很多地方政府主动推出组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如果发生风险贷款,担保基金是全部还是部分提供风险补偿,对改善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会不会起到部分平衡作用?
连平:按理来说担保基金要全额负担,但如果责任划分,如果你担保的只是其中的部分,那么当然就按照相关的部分来担保,具体看合同是怎么定。
担保基金是一种形式,还有别的担保,比如企业相互之间也有担保,比如你为我担保,我最后倒闭欠银行,担保的这部分银行贷款就需要你来还,所以有可能我倒闭了,你也被拖累了。
一般情况是这样处置,但因为当地政府主导的小企业担保基金背后是有政府支持,就可能会对相关行为带来影响。
财经早餐: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241万亿元。“千人千面”成为多数金融机构服务未来重点发力方向之一。接下来财富管理行业的竞争将会是何种图景?
连平:目前是机构的全面介入,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以及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在财富管理领域都在介入市场,这个市场未来空间非常大。
居民人均GDP将来会不断上升,比如人均GDP水平现在1万美元,上升到2万美元,就会带来大量的财富管理需求,老百姓都有钱了,但是很多人不懂投资,就委托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来管理资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未来这块蛋糕成长性很好,规模也非常大,各机构都在持续不断介入,这个领域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由于它的蛋糕大,未来这个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金融开放已经比较明确,比如与财富管理有关的行业开放度很高。中国这个行业还刚刚起步,但在国外已经发展很多年。最近几年开放后,陆续可以看到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相关的公司进入,他们的进入可能会带来推动作用,带来业务的新做法、新制度、新流程和理念等,在未来推动产品创新化,使产品处于持续创新状态。
服务综合化有可能会涉及的领域,还包括税务,尤其是针对高净值人群的家族传承服务。不仅限金融方面,服务也在不断发展,是综合化的。做好服务、管理好资产,还是得研究。研究是功能化,这个行业越来越重视研究功能,把它当成是整个行业运行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能来培育。领域内包括研究机构、证券公司、银行、信托等都有很多很强的研究团队,在研究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等问题。比如我们植信投资研究院,所做的工作就是发挥这方面的功能。
我觉得这个市场将来监管会集约化,一般来说集约化是企业的商业活动如何更节约、更高效,现在我说的监管集约意思是,监管过去可能偏向于粗放,未来要更精细化、更高效。用集约的方式加以推进,在整个市场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机构可以提供更多、更好、更综合的服务,如风险更小的投资领域,更好的资产配置方式等。
对老百姓而言,资产不愁没人管理,可以享受到较好的服务,多家机构相互竞争,对客户是有利的。作为普通百姓来说,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打理,如何选择专业的机构,从它的信誉、业绩、市场口碑等多方面分析,各方面都较好的机构,才是可信赖的机构。具有专业牌照的机构,主要都是从事金融机构业务的人员,有资深的经验,也有良好的道德水准等。选择专业的机构,再加上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良好成长空间,所带来的盈利比自己操作要好得多,因为很多人不懂投资、不懂金融,把资产交给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打理比较好。
财经早餐:很多财富管理、资产配置领域的产品结构还是有同质化。如果金融开放后,有深厚历史的外资大牌进场,短期内会不会对国内财富管理机构造成压力?
连平:有压力是好事。第一,这些机构经验比较丰富;第二,这些机构比较规范,业务方面有许多成熟做法。他们会推动整个行业进步,提升整体水平。这在开放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希望他们来发挥鲶鱼效应。从这段时间来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刚起步,整个财富管理市场最基础的起步阶段可能持续10年左右。
财经早餐:未来中国财富管理争取个人投资者的过程,也是品牌传播的过程,这些机构是不是要大量进行品牌宣传?
连平:一方面是品牌宣传,但从出发点来说,是更细分的市场。财富管理就是帮助客户打理财产。那么客户有什么样的特点?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类型的特点。比如Z世代的年轻人,更多的是注重体验、具有强烈个性,Z世代的年轻人还有一个别称,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很早就接触到互联网,很多需求、生活习惯、爱好等,都和这有很强的关系。机构研究客户,搞清楚各方面的特征,对于开展业务很有好处。
财经早餐:摩根大通称,允许其金融顾问协助所有财富管理客户买卖加密货币基金,并将成为美国首家这样做的大型银行。高盛调查显示,该行半数以上的家族办公室客户希望利用加密货币来对冲通货膨胀、长期的低利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连平:虚拟货币的特点就是,价格高速上涨、波动较大,且之前的交易不可追溯。价格高速上涨会带来很多高净值人群的关注,他们看到有高收益的情况下,愿意承担相当的风险,价格波动大所带来的投机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交易不可追溯会给高净值人群带来避税的可能。交易收益高,且远离全球税收体系。这两点是部分投资者,尤其高净值人群参与的主要动机。
但也正因为波动太大,投机性太强,对于国家货币金融体系来说,有可能带来较大风险,推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虚拟货币达到相当规模后,就会挑战国家的货币主权,这意味着当局未来无法完全掌控货币金融领域。我的观点很明确,因为挑战货币当局的权威 ,虚拟货币不能被允许,否则它将颠覆货币主权和独立性。
5月18日,央行联合几部门推出了相关政策,市场交易和支付结算,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这方面服务,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在中国定义为非法的,金融机构不能碰它,支付机构也不能碰它。这个政策出台比较及时,结束了加密货币和虚拟货币未来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其他国家现在可能还处在观望的阶段,但是这种投机性达到相当的规模,负面影响很大的情况下,我想他们早晚也会采取措施。
财经早餐:很多金融在校生都面临着职业方面的选择,是继续考研读博,还是立即参加工作,残酷的事实是金融机构的岗位竞争非常激烈,您对他们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连平:我以前在高校工作,现在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的名誉主任,参与一些相关活动,对学校有一定了解,带过一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我在交通银行工作了20年,现在也在相关机构做研究工作,和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的人群打交道的机会较多,对这些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及其职业生涯也有了解。
观察下来,我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读硕士或者博士对于在金融行业发展、职业生涯前景等比本科生要好一些,入职后能够担任一定水平的职位,无论是做实务还是搞研究都可以。现在就业竞争激烈,本科生更多的是从事柜台、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的工作,职业成长空间相对有限。而如果你是硕士、博士,相对而言有一个更好的起点,有较好的基础体系,将来的职业发展的空间也会比较大。
现在的金融机构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对于研究行业的需求很强,比如可能需要招研究煤炭行业、研究汽车行业等,银行的信贷业务需要有行业分析经验的研究员提供研究报告、给出分析意见。所以有些机构也会招收并非学习金融毕业的学生,他们需要对行业有基础的、研究过相关行业的学生,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学习经济和金融的为主,而学历高的这种机会会更多一些。
是否选择深造还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财务状况是否允许,另一个是专业能力是否能考上。当然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行业中,长期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为社会做出回报,感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