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创新引领向“新”行

中国化工报

3周前

与会专家指出,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市场化应用也是化工新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建设产业创新体系 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同样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我国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但个别细分门类的自给率还比较低,且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在日前举行的2024第二届中国化工新材料(关键单体)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提出,化工新材料行业要持续自主创新,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完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自给率不断提高  整体质量仍需提升

“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正在跨入全新阶段,由‘跟随型’阶段转入部分‘引领型’阶段。”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材料所所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肖劲松强调。

肖劲松指出,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工程化水平落后,在材料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且在实际应用推广方面难度较大,部分原因在于相关专利、标准等关键基础参数缺失或不完整。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工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樊星认为,国内化工新材料整体质量有待提高,与国外相比性能等指标仍存在差距,部分新材料需实现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突破。另外,化工新材料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弱,战略性、创新性人才短缺,将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化工新材料自给率正不断提高,但个别细分门类的自给率还比较低。如2023年电子化学品自给率为64%,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仅为44%。”樊星指出。

而自给率较高的细分门类,也正面临新挑战。高性能纤维具有85%的自给率。“碳纤维作为高性能纤维和化工新材料的代表,已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突破的显著进步,但仍面临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中端‘抢蛋糕’、高端‘喊口号’的挑战。”国家新材料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讲席教授徐坚指出,我国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产权的碳纤维产业体系,向高强度、高模量方向迈进。

建设产业创新体系  提升国际竞争力

化工新材料行业该如何应对挑战?肖劲松将重点发展方向总结为“补短板、锻长板、抓前沿”。

肖劲松解释道,要围绕以下4个重点方向,首先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亟需和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关键战略材料保障能力;其次要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提升先进基础材料国际竞争力;再次要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抢占全球前沿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最后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动稀土、锂、石墨等特色资源新材料持续发展。

此外,肖劲松指出,新材料产业同样需要增强创新能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包括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启动“面向2030新材料专项”,支持建设一批新材料中试平台等。

具体到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徐坚强调,中国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和装备的品质性能,加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推进先进复合技术引导,构建完善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

完善产业链协同  推动市场化应用

与会专家指出,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市场化应用也是化工新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材料处于产业链上游,对产业链供应链至关重要。要运用系统思维,从单品突破向全产业链创新突破转变。”肖劲松强调,全产业链和重点领域产业链突破是重点发展方向。我国需加强上下游对接,多措并举推进新材料的市场化应用,包括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完善上下游合作机制等。

徐坚也指出,行业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以及积极参与国际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和合作等。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陈峥提出,新材料行业要进一步扩大产能,未来需关注其上下游发展情况以及对关键单体的影响。“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能够使行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陈峥说。

与会专家指出,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市场化应用也是化工新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建设产业创新体系 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同样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我国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不断提高,但个别细分门类的自给率还比较低,且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在日前举行的2024第二届中国化工新材料(关键单体)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提出,化工新材料行业要持续自主创新,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完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自给率不断提高  整体质量仍需提升

“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正在跨入全新阶段,由‘跟随型’阶段转入部分‘引领型’阶段。”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材料所所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肖劲松强调。

肖劲松指出,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工程化水平落后,在材料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且在实际应用推广方面难度较大,部分原因在于相关专利、标准等关键基础参数缺失或不完整。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工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樊星认为,国内化工新材料整体质量有待提高,与国外相比性能等指标仍存在差距,部分新材料需实现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突破。另外,化工新材料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弱,战略性、创新性人才短缺,将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化工新材料自给率正不断提高,但个别细分门类的自给率还比较低。如2023年电子化学品自给率为64%,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仅为44%。”樊星指出。

而自给率较高的细分门类,也正面临新挑战。高性能纤维具有85%的自给率。“碳纤维作为高性能纤维和化工新材料的代表,已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突破的显著进步,但仍面临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中端‘抢蛋糕’、高端‘喊口号’的挑战。”国家新材料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讲席教授徐坚指出,我国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产权的碳纤维产业体系,向高强度、高模量方向迈进。

建设产业创新体系  提升国际竞争力

化工新材料行业该如何应对挑战?肖劲松将重点发展方向总结为“补短板、锻长板、抓前沿”。

肖劲松解释道,要围绕以下4个重点方向,首先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亟需和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关键战略材料保障能力;其次要推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提升先进基础材料国际竞争力;再次要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抢占全球前沿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最后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动稀土、锂、石墨等特色资源新材料持续发展。

此外,肖劲松指出,新材料产业同样需要增强创新能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包括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启动“面向2030新材料专项”,支持建设一批新材料中试平台等。

具体到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徐坚强调,中国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和装备的品质性能,加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推进先进复合技术引导,构建完善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

完善产业链协同  推动市场化应用

与会专家指出,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推动市场化应用也是化工新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材料处于产业链上游,对产业链供应链至关重要。要运用系统思维,从单品突破向全产业链创新突破转变。”肖劲松强调,全产业链和重点领域产业链突破是重点发展方向。我国需加强上下游对接,多措并举推进新材料的市场化应用,包括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完善上下游合作机制等。

徐坚也指出,行业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以及积极参与国际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和合作等。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陈峥提出,新材料行业要进一步扩大产能,未来需关注其上下游发展情况以及对关键单体的影响。“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能够使行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陈峥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