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经济贡献再上台阶 2018年增加值相当于GDP比重16.1%

中国产经新闻网

4年前

经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2.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赵碧报道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依托技术创新而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于人们的生活中。继去年11月首次发布我国“三新”经济数据后,近日,国家统计局第二次专题发布“三新”经济数据情况。

“三新”经济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简称,是经济中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活动的集合。经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2.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中国在逐步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了生产结构和产业方式的全方位变革。以往以钢铁、机械、化学、纺织为主的基础工业,发展面临夕阳行业困境。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三新”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新”企业是朝阳行业,也是未来产业。近年来,政府对于新常态下经济运行显现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规律高度重视,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多方面的改革中,大力推进“三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统计局从两年多前就开始着手进行“三新”经济统计,以此来强化全社会对“三新”经济的认知,提高“三新”经济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三新”经济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日益深刻,这从“三新”经济在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可见一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加值核算方法》,2018年,“三新”经济在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6227亿元、6.25万亿元、7.6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分别为0.7%、6.9%和8.5%。其中,涵盖无人零售、外卖送餐、冷链物流、跨界零售等现代服务业在“三新”经济中比重最高。

在知名财经评论员司徒正襟看来,从新科技成果应用到用户多元化产品设计、再到用户价值和企业长久经营,三新企业规模小、变化多、成长快,成功地响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将科技成果逐渐民用商业化,是一个不错的创新形式。

不过,也应当注意,当前“三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司徒正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三新”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环节。“三新”企业规模小,底子薄,面临研发、市场推广、政策扶持、资金压力等困境。

具体看来,新行业和新产业的发展、产权制度的明晰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还不够,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模式还不够成熟,在产业扶持和资金配套方面,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形成正常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规模。另外,“三新”企业直面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小,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产业引导基金和政府扶持基金助力。

未来发展“三新”经济,司徒正襟表示,要注重运用科技技术手段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力量,实现用户数据的有效反馈和产品设计的多元化生产。一系列高端定制企业设计的相应私人定制服务开始流行,小规模、多样化商品成为消费引领新潮流。同时,需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落实个人财产保护。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以及关于创作都需要有一定产权意识和产品意识才能获得收益,形成一个有效竞争市场。“三新”经济的核心在于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商品经济的本质是有效市场,而有效市场形成的关键是良好的法治环境。政府和行业监管的同时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建设和法治意识的提高,是“三新”经济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经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2.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赵碧报道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依托技术创新而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于人们的生活中。继去年11月首次发布我国“三新”经济数据后,近日,国家统计局第二次专题发布“三新”经济数据情况。

“三新”经济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简称,是经济中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活动的集合。经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2.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中国在逐步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了生产结构和产业方式的全方位变革。以往以钢铁、机械、化学、纺织为主的基础工业,发展面临夕阳行业困境。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三新”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新”企业是朝阳行业,也是未来产业。近年来,政府对于新常态下经济运行显现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规律高度重视,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多方面的改革中,大力推进“三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统计局从两年多前就开始着手进行“三新”经济统计,以此来强化全社会对“三新”经济的认知,提高“三新”经济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三新”经济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日益深刻,这从“三新”经济在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可见一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加值核算方法》,2018年,“三新”经济在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6227亿元、6.25万亿元、7.6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分别为0.7%、6.9%和8.5%。其中,涵盖无人零售、外卖送餐、冷链物流、跨界零售等现代服务业在“三新”经济中比重最高。

在知名财经评论员司徒正襟看来,从新科技成果应用到用户多元化产品设计、再到用户价值和企业长久经营,三新企业规模小、变化多、成长快,成功地响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将科技成果逐渐民用商业化,是一个不错的创新形式。

不过,也应当注意,当前“三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司徒正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三新”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环节。“三新”企业规模小,底子薄,面临研发、市场推广、政策扶持、资金压力等困境。

具体看来,新行业和新产业的发展、产权制度的明晰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还不够,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模式还不够成熟,在产业扶持和资金配套方面,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形成正常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规模。另外,“三新”企业直面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小,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产业引导基金和政府扶持基金助力。

未来发展“三新”经济,司徒正襟表示,要注重运用科技技术手段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力量,实现用户数据的有效反馈和产品设计的多元化生产。一系列高端定制企业设计的相应私人定制服务开始流行,小规模、多样化商品成为消费引领新潮流。同时,需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落实个人财产保护。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以及关于创作都需要有一定产权意识和产品意识才能获得收益,形成一个有效竞争市场。“三新”经济的核心在于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商品经济的本质是有效市场,而有效市场形成的关键是良好的法治环境。政府和行业监管的同时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建设和法治意识的提高,是“三新”经济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