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阀门匠心守艺永传承 百年阀门正青春

阳泉日报

3周前

1954年大学毕业后,谢贤村被分配到104厂(现在的晋东公司),最终于1962年调入阀门公司,被分配到劳动强度最大的铸工岗位。
百年跃迁,匠心传承。

始建于1924年的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百年传承发展,蝶变成为拥有职工近300名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闸阀、蝶阀、煤气阀、止回阀、冶金阀等120个系列、1300余个规格的产品,远销印度、巴基斯坦、美国、俄罗斯等国。其中,58个品种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0个品种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国内知名的阀门制造国有企业,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阀门人,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本,走在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路上。凭借着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创新开拓、不懈追求的匠心和韧劲,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今天的行业领军企业。

回首百年历程,企业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挑战。经营起伏、技术变革、市场竞争、厂区搬迁,每一次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考验和挑战,一任任企业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带领全体员工迎难而上,韧性发力,化险为夷。

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到如今的产品多元化,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拓展,阳泉阀门股份公司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更远销海外,赢得国际客户的信赖与赞誉,让民族品牌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近年来,企业牢记国企社会责任,接手恢复水泵产品生产,持续培育耐酸泵有限公司,不断扩大原耐酸泵服务范围,在保持多级泵产品基础上,开发了化工泵系列,为泵阀集团的建立和省级泵阀专业镇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这一百年的成就,是一代代“阳阀人”接续努力的结果,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是大家共同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阳泉阀门公司的今日辉煌。

回首来时路,展望新征程。让我们走进这些“阳阀人”的内心世界,聆听那些创业路上永远不老的“青春故事”。

谢贤村
九旬老人细数企业“首次”成就
向美国出口API铸铁闸阀、为秦山核电站生产低镍铬合金铸铁海水阀……9月19日,提起自己在阳泉阀门公司工作的经历,今年91岁高龄的谢贤村记忆犹新。

1954年大学毕业后,谢贤村被分配到104厂(现在的晋东公司),最终于1962年调入阀门公司,被分配到劳动强度最大的铸工岗位。

“1978年,我从铸工岗位调入了技术室,开始钻研工艺。当时,熔化铁水主要依赖焦炭,但焦炭价格较高。面对挑战,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在不降低燃烧温度的前提下,用更为经济环保的土焦来替代冶金焦呢?”谢贤村说。他通过精细调控冲天炉的风压与风量,不断优化操作流程,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为此,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于1988年为他颁发了三等功证书。

上世纪80年代,美商要从我国进口一批低压阀门,通过当时的省机械厅找到阀门厂。当时,阀门厂按中国标准生产阀门。美商专程来到厂里,要求按照美国API标准生产阀门。谢贤村和副厂长、技术总工程师邓和平与美商就质量标准、产品价格等问题进行了商谈。

经过不懈努力与精心筹备,1986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首批按照美国API标准生产的铸铁闸阀顺利走出国门,实现我省整机产品出口的新突破。

最令谢贤村印象深刻的,是他亲自钻进秦山核电站的海水阀管路下。时间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对能够抵御海水侵蚀、确保冷却系统稳定运行的海水阀需求迫切。然而,这种海水阀在国内很少有厂家生产,更缺乏成熟的技术。为此,谢贤村亲自前往上海秦山核电站办事处进行谈判,最终成功争取到了海水阀的研制任务。

随后的研制过程中,谢贤村与技术团队并肩作战,广泛搜集并深入研究国内外最先进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对研发、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推敲与打磨。1988年,阀门厂生产的海水阀终于成功问世,并通过严格验收,其性能完全满足秦山核电站的严苛要求。

随着海水阀的研制成功,阀门厂的知名度大大提升。谢贤村获得了时任厂长荣保生颁发的“爱厂立功者”奖章。他和技术团队的“低镍铬合金铸铁海水阀的研制”项目,于1991年、1993年分别获得阳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回顾往昔,谢贤村亲历了阀门公司的多个“首次”。他感慨地说:“并非我拥有天大的本事,而是时代赋予了我们宝贵的机遇。”

秦长清
平凡岗位见证国企变迁
1949年出生的秦长清是山西省长治市人,3岁时随父母来到阳泉。“我与阀门厂结缘,要从我在阳泉工业学校实习说起。1965年,我在工业学校金属材料专业读书,当时我们的实习单位就是阳泉阀门厂。”秦长清说。1969年毕业后,秦长清被正式分配到阳泉阀门厂铸造一车间,在铸工岗位工作。

铸工岗位常年与翻砂(又叫砂型铸造)工作打交道。“这个岗位常年与高温为伴,而且每一步都需要‘精耕细作’。”说着,秦长清指了指自己的脚,“现在我脚上还有一些疤,就是当时不小心被滚烫的铁水溅起来烫伤的。”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阳泉阀门厂经历了产品滞销到扭亏为盈的巨大转变。这期间,离不开时任领导大刀阔斧的改革,更离不开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工人。秦长清就是众多平凡岗位上的一员。

“记得我当时铸造最多的是Z44双板闸阀的配件,这种闸阀可是出口到国外的。”尽管过去这么多年,秦长清依然记得产品型号。他一边说,一边在桌子上比划当时的操作流程,“把模具放进砂箱,留好水口再将1300摄氏度左右的铁水倒入水口,冷却后还要翻模、搬模。往往一套工序下来,就满身大汗了。”

随着厂子效益越来越好,秦长清在铸工岗位上也接触到更多不同阀门产品的配件,液压煤气阀、海水阀、蝶阀……他明白,产品种类日渐丰富,是厂子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线工人,必须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作出自己的贡献。

现在,看着公司办公楼大厅满墙的荣誉,秦长清感到由衷的自豪。“我很荣幸能见证阀门厂百年庆典,也很荣幸自己是这百年历史中的一员。”秦长清说
胡素兰
一丝不苟的巾帼担当
“我到现在还记得入厂那天,一张介绍信上有32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我。”今年76岁的胡素兰说,她是1969年毕业后分配到阀门厂的,在阀门厂一干就是32年。

初入厂时,胡素兰被分配到维修车间,带她的是非常朴实的牟吉升师傅。“师傅对我特别好,干活一丝不苟,容不得一点差错。刚开始做零件的时候守在我身边,一直盯着卡尺,生怕精度不够。”正是师傅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让胡素兰在日后的工作中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在车间工作半年后,能力突出的胡素兰被调任为政工干部。接到通知的胡素兰并未欣喜,而是不想离开原有工作岗位,依然想做一名默默奉献的“螺丝钉”。但牟师傅语重心长地开导她:“到哪里都是干工作,只要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就行。”

在牟师傅的劝说下,胡素兰积极投身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这一干就是30多年。她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她深入基层,与员工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认可度。

回顾自己在阀门厂的工作历程,胡素兰感慨万千,她说:“作为一名党务干部,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阀门厂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信念和追求。”
冯玉宝
销售“老兵”的荣耀与传承
1995年,冯玉宝怀揣着梦想与激情从车间转到销售岗位。那些日子里,他背着装满产品资料的背包,奔波于各个城市之间。从内蒙古到青海,从临汾到长治,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认真拜访客户,耐心介绍阀门厂的产品优势和质量保证。他用真诚和专业打动一个又一个客户,为阀门厂打开一扇又一扇市场的大门。

“信息就是钱。”这是冯玉宝销售路上的制胜法宝。在当时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要想获取信息并非易事,他却有自己的一套妙招。“每到一个县,我先去县政府,通过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当地的企业信息,再‘对症下药’。”

冯玉宝深知,销售不仅仅是卖产品,更需要建立信任和长久的合作关系。他始终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用心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厂里的技术部门,为产品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宝贵依据。他的努力不仅为阀门厂打开临汾、长治等地区的销路,还在内蒙古、青海等地拿到过不少订单,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不少企业成为长期客户。

随着岁月的流逝,冯玉宝逐渐步入退休生活。但他对阀门厂的热爱和牵挂从未减少。

如今,在阀门厂建成 100 周年之际,冯玉宝感慨万千。看着新厂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他的心中充满自豪。他说:“我见证了阀门厂的成长和壮大。我相信,在新一代人的努力下,阀门厂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王胜国
“牛脾气”忆国企车间岁月
1953年出生的王胜国,于1978年年底进入阳泉阀门厂,开始自己的阀门厂车间生活。

虽说王胜国回忆里的车间生产条件不尽如人意,但当时他却为自己是一名国企工人的身份感到十分自豪。“当时不仅是我,车间里的其他工人也是这个精神面貌,大家都是铆足劲忙生产。”王胜国说。他凭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不服输的“牛脾气”,在车间内的多个班组担任班组长,带领班组工人奋斗在生产一线。

经过多年历练,王胜国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通过民主选举,他高票当选铸造车间主任。一下子从普通工人成为车间主任,王胜国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我只要对我的班组生产环节负责。担任车间主任,我要对得起工人们对我的信任,更要保质保量完成公司交给车间的生产任务。”王胜国说。

上世纪80年代,正值阀门厂扭亏为盈,产值、利润逐年提高的阶段。企业生产任务重,王胜国这个“新官”,干脆就住在车间,一门心思扑在生产上。为了赶生产任务,王胜国和车间里许多班组工人达成一致意愿,自愿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抓生产,最终如期完成了这批配件的铸造。
赵爱花
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1992年,赵爱花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现太原理工大学)热能工程系热能动力专业。1996年进入阳泉市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三分公司。

1998年,她被调往公司研究所技术处,在专业的产品设计研发岗位上,进行系统研究。3年后,已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随着职业生涯的深入,赵爱花从设计师成长为技术主管,直至公司副总工程师。

2023年,为了占领新的销售市场,阀门公司开始开发新的产品——用于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的球阀。这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调研产品、查阅资料、走访厂家、了解需求……经过半年的努力,赵爱花和技术团队终于开发出了用于天然气领域的软密封球阀和硬密封球阀。

经过测试,研发出的软密封球阀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硬密封球阀达到零泄漏标准。新产品的研发成功,为阀门公司在球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奠定了基础。2023年,阀门公司开发试制的球阀共有4个型号规格,赵爱花个人就试制了3个规格,她也因此获得公司“2023年度突出贡献者”称号。

2024年,赵爱花接到公司开发氢能用管线球阀的任务。经过反复设计计算、实体模拟,她完成了产品的设计,随后又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对产品进行应力分析、流场分析、火灾模拟等,以验证产品的性能。经验证,产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张海军
与近300名同事一道追梦不息

2002年入职的张海军在阀门厂已经走过22个春秋,不善言辞的他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着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工作中的韧劲,他攻克一个个难关,也有了很多收获。2021 年,他荣获公司“劳动模范”称号,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不懈的努力,为企业的生产贡献力量。2022 年,他又被评为公司首席员工,成为工友学习的榜样。2023 年,“金牌工人”的荣誉再度加身。


在日常工作中,张海军对每一个产品的操作都一丝不苟,严格把控质量关。他常说:“阀门虽小,责任重大。”多年来,他不断钻研技术,创新操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他还积极传帮带,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员工,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带出多名学徒。

“企业发展,坎坷和风浪在所难免,很正常。到新厂区后,工作环境更好了,我们工人也干得更起劲了。”搬至新厂区后,张海军干劲更足。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企工人的担当与奉献,与近300名敬业爱岗、追梦不息的同事一道,为企业在新征程上再铸辉煌篇章奏响了动人音符。
1954年大学毕业后,谢贤村被分配到104厂(现在的晋东公司),最终于1962年调入阀门公司,被分配到劳动强度最大的铸工岗位。
百年跃迁,匠心传承。

始建于1924年的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百年传承发展,蝶变成为拥有职工近300名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闸阀、蝶阀、煤气阀、止回阀、冶金阀等120个系列、1300余个规格的产品,远销印度、巴基斯坦、美国、俄罗斯等国。其中,58个品种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0个品种的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国内知名的阀门制造国有企业,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阀门人,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本,走在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路上。凭借着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创新开拓、不懈追求的匠心和韧劲,将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今天的行业领军企业。

回首百年历程,企业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挑战。经营起伏、技术变革、市场竞争、厂区搬迁,每一次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考验和挑战,一任任企业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带领全体员工迎难而上,韧性发力,化险为夷。

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到如今的产品多元化,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拓展,阳泉阀门股份公司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更远销海外,赢得国际客户的信赖与赞誉,让民族品牌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近年来,企业牢记国企社会责任,接手恢复水泵产品生产,持续培育耐酸泵有限公司,不断扩大原耐酸泵服务范围,在保持多级泵产品基础上,开发了化工泵系列,为泵阀集团的建立和省级泵阀专业镇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这一百年的成就,是一代代“阳阀人”接续努力的结果,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是大家共同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阳泉阀门公司的今日辉煌。

回首来时路,展望新征程。让我们走进这些“阳阀人”的内心世界,聆听那些创业路上永远不老的“青春故事”。

谢贤村
九旬老人细数企业“首次”成就
向美国出口API铸铁闸阀、为秦山核电站生产低镍铬合金铸铁海水阀……9月19日,提起自己在阳泉阀门公司工作的经历,今年91岁高龄的谢贤村记忆犹新。

1954年大学毕业后,谢贤村被分配到104厂(现在的晋东公司),最终于1962年调入阀门公司,被分配到劳动强度最大的铸工岗位。

“1978年,我从铸工岗位调入了技术室,开始钻研工艺。当时,熔化铁水主要依赖焦炭,但焦炭价格较高。面对挑战,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在不降低燃烧温度的前提下,用更为经济环保的土焦来替代冶金焦呢?”谢贤村说。他通过精细调控冲天炉的风压与风量,不断优化操作流程,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为此,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于1988年为他颁发了三等功证书。

上世纪80年代,美商要从我国进口一批低压阀门,通过当时的省机械厅找到阀门厂。当时,阀门厂按中国标准生产阀门。美商专程来到厂里,要求按照美国API标准生产阀门。谢贤村和副厂长、技术总工程师邓和平与美商就质量标准、产品价格等问题进行了商谈。

经过不懈努力与精心筹备,1986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首批按照美国API标准生产的铸铁闸阀顺利走出国门,实现我省整机产品出口的新突破。

最令谢贤村印象深刻的,是他亲自钻进秦山核电站的海水阀管路下。时间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对能够抵御海水侵蚀、确保冷却系统稳定运行的海水阀需求迫切。然而,这种海水阀在国内很少有厂家生产,更缺乏成熟的技术。为此,谢贤村亲自前往上海秦山核电站办事处进行谈判,最终成功争取到了海水阀的研制任务。

随后的研制过程中,谢贤村与技术团队并肩作战,广泛搜集并深入研究国内外最先进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对研发、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推敲与打磨。1988年,阀门厂生产的海水阀终于成功问世,并通过严格验收,其性能完全满足秦山核电站的严苛要求。

随着海水阀的研制成功,阀门厂的知名度大大提升。谢贤村获得了时任厂长荣保生颁发的“爱厂立功者”奖章。他和技术团队的“低镍铬合金铸铁海水阀的研制”项目,于1991年、1993年分别获得阳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回顾往昔,谢贤村亲历了阀门公司的多个“首次”。他感慨地说:“并非我拥有天大的本事,而是时代赋予了我们宝贵的机遇。”

秦长清
平凡岗位见证国企变迁
1949年出生的秦长清是山西省长治市人,3岁时随父母来到阳泉。“我与阀门厂结缘,要从我在阳泉工业学校实习说起。1965年,我在工业学校金属材料专业读书,当时我们的实习单位就是阳泉阀门厂。”秦长清说。1969年毕业后,秦长清被正式分配到阳泉阀门厂铸造一车间,在铸工岗位工作。

铸工岗位常年与翻砂(又叫砂型铸造)工作打交道。“这个岗位常年与高温为伴,而且每一步都需要‘精耕细作’。”说着,秦长清指了指自己的脚,“现在我脚上还有一些疤,就是当时不小心被滚烫的铁水溅起来烫伤的。”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阳泉阀门厂经历了产品滞销到扭亏为盈的巨大转变。这期间,离不开时任领导大刀阔斧的改革,更离不开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工人。秦长清就是众多平凡岗位上的一员。

“记得我当时铸造最多的是Z44双板闸阀的配件,这种闸阀可是出口到国外的。”尽管过去这么多年,秦长清依然记得产品型号。他一边说,一边在桌子上比划当时的操作流程,“把模具放进砂箱,留好水口再将1300摄氏度左右的铁水倒入水口,冷却后还要翻模、搬模。往往一套工序下来,就满身大汗了。”

随着厂子效益越来越好,秦长清在铸工岗位上也接触到更多不同阀门产品的配件,液压煤气阀、海水阀、蝶阀……他明白,产品种类日渐丰富,是厂子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线工人,必须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作出自己的贡献。

现在,看着公司办公楼大厅满墙的荣誉,秦长清感到由衷的自豪。“我很荣幸能见证阀门厂百年庆典,也很荣幸自己是这百年历史中的一员。”秦长清说
胡素兰
一丝不苟的巾帼担当
“我到现在还记得入厂那天,一张介绍信上有32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我。”今年76岁的胡素兰说,她是1969年毕业后分配到阀门厂的,在阀门厂一干就是32年。

初入厂时,胡素兰被分配到维修车间,带她的是非常朴实的牟吉升师傅。“师傅对我特别好,干活一丝不苟,容不得一点差错。刚开始做零件的时候守在我身边,一直盯着卡尺,生怕精度不够。”正是师傅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让胡素兰在日后的工作中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在车间工作半年后,能力突出的胡素兰被调任为政工干部。接到通知的胡素兰并未欣喜,而是不想离开原有工作岗位,依然想做一名默默奉献的“螺丝钉”。但牟师傅语重心长地开导她:“到哪里都是干工作,只要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就行。”

在牟师傅的劝说下,胡素兰积极投身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这一干就是30多年。她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她深入基层,与员工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认可度。

回顾自己在阀门厂的工作历程,胡素兰感慨万千,她说:“作为一名党务干部,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阀门厂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信念和追求。”
冯玉宝
销售“老兵”的荣耀与传承
1995年,冯玉宝怀揣着梦想与激情从车间转到销售岗位。那些日子里,他背着装满产品资料的背包,奔波于各个城市之间。从内蒙古到青海,从临汾到长治,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认真拜访客户,耐心介绍阀门厂的产品优势和质量保证。他用真诚和专业打动一个又一个客户,为阀门厂打开一扇又一扇市场的大门。

“信息就是钱。”这是冯玉宝销售路上的制胜法宝。在当时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要想获取信息并非易事,他却有自己的一套妙招。“每到一个县,我先去县政府,通过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当地的企业信息,再‘对症下药’。”

冯玉宝深知,销售不仅仅是卖产品,更需要建立信任和长久的合作关系。他始终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用心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厂里的技术部门,为产品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宝贵依据。他的努力不仅为阀门厂打开临汾、长治等地区的销路,还在内蒙古、青海等地拿到过不少订单,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不少企业成为长期客户。

随着岁月的流逝,冯玉宝逐渐步入退休生活。但他对阀门厂的热爱和牵挂从未减少。

如今,在阀门厂建成 100 周年之际,冯玉宝感慨万千。看着新厂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他的心中充满自豪。他说:“我见证了阀门厂的成长和壮大。我相信,在新一代人的努力下,阀门厂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王胜国
“牛脾气”忆国企车间岁月
1953年出生的王胜国,于1978年年底进入阳泉阀门厂,开始自己的阀门厂车间生活。

虽说王胜国回忆里的车间生产条件不尽如人意,但当时他却为自己是一名国企工人的身份感到十分自豪。“当时不仅是我,车间里的其他工人也是这个精神面貌,大家都是铆足劲忙生产。”王胜国说。他凭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不服输的“牛脾气”,在车间内的多个班组担任班组长,带领班组工人奋斗在生产一线。

经过多年历练,王胜国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通过民主选举,他高票当选铸造车间主任。一下子从普通工人成为车间主任,王胜国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我只要对我的班组生产环节负责。担任车间主任,我要对得起工人们对我的信任,更要保质保量完成公司交给车间的生产任务。”王胜国说。

上世纪80年代,正值阀门厂扭亏为盈,产值、利润逐年提高的阶段。企业生产任务重,王胜国这个“新官”,干脆就住在车间,一门心思扑在生产上。为了赶生产任务,王胜国和车间里许多班组工人达成一致意愿,自愿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抓生产,最终如期完成了这批配件的铸造。
赵爱花
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1992年,赵爱花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现太原理工大学)热能工程系热能动力专业。1996年进入阳泉市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三分公司。

1998年,她被调往公司研究所技术处,在专业的产品设计研发岗位上,进行系统研究。3年后,已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随着职业生涯的深入,赵爱花从设计师成长为技术主管,直至公司副总工程师。

2023年,为了占领新的销售市场,阀门公司开始开发新的产品——用于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的球阀。这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调研产品、查阅资料、走访厂家、了解需求……经过半年的努力,赵爱花和技术团队终于开发出了用于天然气领域的软密封球阀和硬密封球阀。

经过测试,研发出的软密封球阀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硬密封球阀达到零泄漏标准。新产品的研发成功,为阀门公司在球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奠定了基础。2023年,阀门公司开发试制的球阀共有4个型号规格,赵爱花个人就试制了3个规格,她也因此获得公司“2023年度突出贡献者”称号。

2024年,赵爱花接到公司开发氢能用管线球阀的任务。经过反复设计计算、实体模拟,她完成了产品的设计,随后又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对产品进行应力分析、流场分析、火灾模拟等,以验证产品的性能。经验证,产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张海军
与近300名同事一道追梦不息

2002年入职的张海军在阀门厂已经走过22个春秋,不善言辞的他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着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工作中的韧劲,他攻克一个个难关,也有了很多收获。2021 年,他荣获公司“劳动模范”称号,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不懈的努力,为企业的生产贡献力量。2022 年,他又被评为公司首席员工,成为工友学习的榜样。2023 年,“金牌工人”的荣誉再度加身。


在日常工作中,张海军对每一个产品的操作都一丝不苟,严格把控质量关。他常说:“阀门虽小,责任重大。”多年来,他不断钻研技术,创新操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他还积极传帮带,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员工,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带出多名学徒。

“企业发展,坎坷和风浪在所难免,很正常。到新厂区后,工作环境更好了,我们工人也干得更起劲了。”搬至新厂区后,张海军干劲更足。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企工人的担当与奉献,与近300名敬业爱岗、追梦不息的同事一道,为企业在新征程上再铸辉煌篇章奏响了动人音符。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