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成果转化将持续服务国民经济活动

新华财经

3周前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沈寅飞)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沈寅飞)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和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成果显著,空间科学创新发展不断提速。特别是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航天事业成就辉煌 前景可期

据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空间科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本世纪初,我国发射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双星计划”,初步形成了以“悟空”“墨子”等为代表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和应用的实验,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丁赤飚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当前,我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悟空”号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墨子”号首次开展空间尺度的量子科学实验,“慧眼”是我国首个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羲和”“夸父”竞相逐日;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我国火星探测的序幕;中国空间站建成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室。

据悉,前述规划提出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第二阶段,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

第三阶段,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丁赤飚认为,为了保障规划的实施,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财政投入,夯实基础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持续推动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进一步促进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事实上,空间科学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种延伸。对这种未知元素的探索,会带动各种探测手段的进步。比如对传感器、精密的光学仪器、高性能的探测器的带动作用能极大促进技术的进步。通过这些技术进步,为整个航天探测活动培育新技术,这也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助推生产力发展。

丁赤飚说,当前,我国空间技术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蓬勃发展,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朱俊强表示,总体来说,成果的推广应用肯定依赖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怎么样把这些成果用好,真正服务于国民经济活动?朱俊强指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跨学科大联合。对这些已经拿到的成果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更多成果,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第二,需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真正推动这些成果的应用转化,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找到它们的落脚点。第三,需要政策支持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共同形成合力,推动资本市场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第四,还要关注宣传、成果推广,整个空间科学的深度、难度还很大,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了解这些成果、认识这些成果,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最后,还要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成果转移转化环境。

“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这四大研究领域,我们安排了32个研究主题,准备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希望通过这些研究项目获取重大科学发现、突破关键技术并不断推进成果转化,获取应用效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围绕空间天文重大前沿问题,我国将发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已经在北京、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相应的科学中心,部署了7个研究方向、24个研究项目,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学突破。

此外,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利用空间技术在全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也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地支持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公平进入外空、利用外空的权利,也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跟全球合作伙伴广泛开展航天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航天技术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的应用能力,助力他们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沈寅飞)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沈寅飞)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和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成果显著,空间科学创新发展不断提速。特别是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航天事业成就辉煌 前景可期

据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空间科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本世纪初,我国发射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双星计划”,初步形成了以“悟空”“墨子”等为代表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和应用的实验,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丁赤飚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当前,我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悟空”号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墨子”号首次开展空间尺度的量子科学实验,“慧眼”是我国首个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羲和”“夸父”竞相逐日;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我国火星探测的序幕;中国空间站建成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室。

据悉,前述规划提出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第二阶段,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

第三阶段,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丁赤飚认为,为了保障规划的实施,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财政投入,夯实基础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持续推动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进一步促进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事实上,空间科学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种延伸。对这种未知元素的探索,会带动各种探测手段的进步。比如对传感器、精密的光学仪器、高性能的探测器的带动作用能极大促进技术的进步。通过这些技术进步,为整个航天探测活动培育新技术,这也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助推生产力发展。

丁赤飚说,当前,我国空间技术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蓬勃发展,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朱俊强表示,总体来说,成果的推广应用肯定依赖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怎么样把这些成果用好,真正服务于国民经济活动?朱俊强指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跨学科大联合。对这些已经拿到的成果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更多成果,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第二,需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真正推动这些成果的应用转化,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找到它们的落脚点。第三,需要政策支持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共同形成合力,推动资本市场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第四,还要关注宣传、成果推广,整个空间科学的深度、难度还很大,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了解这些成果、认识这些成果,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最后,还要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成果转移转化环境。

“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这四大研究领域,我们安排了32个研究主题,准备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希望通过这些研究项目获取重大科学发现、突破关键技术并不断推进成果转化,获取应用效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围绕空间天文重大前沿问题,我国将发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已经在北京、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相应的科学中心,部署了7个研究方向、24个研究项目,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学突破。

此外,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利用空间技术在全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也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地支持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公平进入外空、利用外空的权利,也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跟全球合作伙伴广泛开展航天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航天技术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的应用能力,助力他们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