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座谈会看三中全会的改革信号

东方财富网

4周前

2月19日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二十届第四次会议需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三中全会前以改革为主要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改革味道要浓、成色要足,着力破解中国现代化的体制障碍”等内容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提出,对于改革的重视程度很高。

今年是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央地财税改革,到今年2月19日深改委会议提到的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再到这次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均为7月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铺垫了明确的深化改革信号。方向上,天风证券认为可能既涉及到央企电力改革,也会包括与创新投资领域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培育“耐心资本”。另外,用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等或也是后续政策发力的重点。

7月三中全会召开前,总书记深入地方调研释放改革信号。

上周五市场最热门的交易主题是电力改革,这源于上周四(5月23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座谈会上,总书记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听取意见建议,9位企业和专家代表先后发言,就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发展风险投资等不同领域提出意见建议。

九位发言人各有代表性。

国电投是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电力领域也是改革的深水区之一,开头讨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可见改革的份量和决心。深创投是国企在风投领域的佼佼者,“发展风险投资”的意见建议与4月政治局会议的“耐心资本”相呼应。安踏是民族企业代表,通过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浙江传化是杭州萧山第一家民企,汇报内容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治理体系。德国博世是在汽车和工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外资企业,表明政策对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的积极态度。冯氏集团是涵盖全球消费品供应链管理的跨国企业,建议推动中国香港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三位专家学者,北大周其仁建议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国宏院黄汉权建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社科院张斌建议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关于改革的第一个重要信息是电力体制改革。电力改革涉及发电端的绿电市场化消纳和用电端的电力市场化定价。

发电端的市场化改革主要针对绿电消纳。此前绿电由电网包销,但是今天3月出台了《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电网可以不再全额收购绿电。这意味着未来绿电发电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在市场化情况下消纳发电量,价格对电企的引导作用会更强。绿电发电企业可能需要通过建设储能设备,以及给算力中心等高耗电产业周边配套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低上网电价。

用电端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电价。最近一些地方的电价调整并非整体上涨,而是将峰电和谷电的价格进一步拉开,比如安徽的谷电价格下浮和峰电价格上浮的比例均是3个百分点。通过拉开峰谷电价,进一步提升用电端的用电效率,减轻电力系统负荷。另外,电网智能化也是电力系统改革的方向之一,比如合理制定用电管理机制,通过虚拟电厂和智慧电网,减少高峰时段用电,缓和电网负荷压力。电网智能化改造也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大项目之一。

第二个信息是总书记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探讨,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我在福建、浙江工作时,鞋帽服装方面的民营企业非常多。从最开始的来料加工为主到现在创立自己的品牌,进而超过国际品牌,我观察这些异军突起的企业,就是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做强主业。”

总书记也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做更多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是否就等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光盯着‘新三样’,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第三个信息可以关注本次座谈会提到的城乡融合发展,与央地财税、新型城镇化等改革密切相关,这些都离不开土地要素市场化。

2月19日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二十届第四次会议需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三中全会前以改革为主要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改革味道要浓、成色要足,着力破解中国现代化的体制障碍”等内容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提出,对于改革的重视程度很高。这次会议开篇提出,“要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而土地是五大生产要素里,涉及利益最深、改革难度最大的,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上升到土地层面,说明政策下了很大决心,这可能是今年三中全会的重点改革方向之一。

而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保障。因为过去的发展模式里的“房地产-土地财政-金融”这根链条已经不可逆地收缩,短期的宏观政策难以改变长期趋势。地方财政受限于土地收入的快速下滑,支出又难以大幅压降,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和债务风险。要通过改革的手段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也需要从土地入手。与土地挂钩的建设用地指标依然有价值,如果土地指标可交易,欠发达地区既增加了收入,发展模式转向现代化农业、自然资源保护、能源粮食安全,也减轻了财政支出压力。发达地区拥有了更多便宜的土地指标,可以发展更大规模的产业,吸纳更多就业,进而创造更多税收,并通过中央统筹,进一步转移支付给欠发达地区。

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把土地建设指标和人口都从西部搬到东部,西部地区内部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4月23日,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李强、蔡奇、丁薛祥出席。再次推动西部大开发,目标与20年前不同。20年前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提高西部地区的下限,通过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让西部的贫穷地区能够接入到现代化发展进程当中。今天西部各地区的产业模式已经相对成熟稳定,片面强调平均发展并不可取,而是以成渝西等新一线城市为核心城市圈,聚集西部地区的土地要素、产业发展、人口户籍,提高西部地区的上限。

最后,这场座谈会的召开地山东,既是“中国经济的缩影”,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山东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三,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39:54,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山东的工业体系完备,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拥有197个工业中类,526个工业小类 。同时,山东近年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据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的47%,高新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的51%。2023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8%,占全部投资的2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4月,国务院批准济南设立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这也是继雄安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起步区。

以山东作为改革座谈会的召开地,也映射了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加快转型、破除障碍,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到今年2月19日深改委会议提到的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再到这次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均为7月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铺垫了明确的深化改革信号。

风险提示

对具体政策形势的估计可能存在偏差、如国内经济居民和海外经济变化超预期,可能会影响国内政策定调。

(文章来源:财联社)

2月19日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二十届第四次会议需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三中全会前以改革为主要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改革味道要浓、成色要足,着力破解中国现代化的体制障碍”等内容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提出,对于改革的重视程度很高。

今年是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央地财税改革,到今年2月19日深改委会议提到的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再到这次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均为7月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铺垫了明确的深化改革信号。方向上,天风证券认为可能既涉及到央企电力改革,也会包括与创新投资领域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培育“耐心资本”。另外,用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等或也是后续政策发力的重点。

7月三中全会召开前,总书记深入地方调研释放改革信号。

上周五市场最热门的交易主题是电力改革,这源于上周四(5月23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座谈会上,总书记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听取意见建议,9位企业和专家代表先后发言,就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发展风险投资等不同领域提出意见建议。

九位发言人各有代表性。

国电投是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电力领域也是改革的深水区之一,开头讨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可见改革的份量和决心。深创投是国企在风投领域的佼佼者,“发展风险投资”的意见建议与4月政治局会议的“耐心资本”相呼应。安踏是民族企业代表,通过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浙江传化是杭州萧山第一家民企,汇报内容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治理体系。德国博世是在汽车和工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外资企业,表明政策对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的积极态度。冯氏集团是涵盖全球消费品供应链管理的跨国企业,建议推动中国香港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三位专家学者,北大周其仁建议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国宏院黄汉权建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社科院张斌建议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关于改革的第一个重要信息是电力体制改革。电力改革涉及发电端的绿电市场化消纳和用电端的电力市场化定价。

发电端的市场化改革主要针对绿电消纳。此前绿电由电网包销,但是今天3月出台了《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电网可以不再全额收购绿电。这意味着未来绿电发电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在市场化情况下消纳发电量,价格对电企的引导作用会更强。绿电发电企业可能需要通过建设储能设备,以及给算力中心等高耗电产业周边配套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低上网电价。

用电端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电价。最近一些地方的电价调整并非整体上涨,而是将峰电和谷电的价格进一步拉开,比如安徽的谷电价格下浮和峰电价格上浮的比例均是3个百分点。通过拉开峰谷电价,进一步提升用电端的用电效率,减轻电力系统负荷。另外,电网智能化也是电力系统改革的方向之一,比如合理制定用电管理机制,通过虚拟电厂和智慧电网,减少高峰时段用电,缓和电网负荷压力。电网智能化改造也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大项目之一。

第二个信息是总书记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探讨,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我在福建、浙江工作时,鞋帽服装方面的民营企业非常多。从最开始的来料加工为主到现在创立自己的品牌,进而超过国际品牌,我观察这些异军突起的企业,就是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做强主业。”

总书记也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做更多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是否就等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光盯着‘新三样’,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第三个信息可以关注本次座谈会提到的城乡融合发展,与央地财税、新型城镇化等改革密切相关,这些都离不开土地要素市场化。

2月19日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二十届第四次会议需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三中全会前以改革为主要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改革味道要浓、成色要足,着力破解中国现代化的体制障碍”等内容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提出,对于改革的重视程度很高。这次会议开篇提出,“要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而土地是五大生产要素里,涉及利益最深、改革难度最大的,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上升到土地层面,说明政策下了很大决心,这可能是今年三中全会的重点改革方向之一。

而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保障。因为过去的发展模式里的“房地产-土地财政-金融”这根链条已经不可逆地收缩,短期的宏观政策难以改变长期趋势。地方财政受限于土地收入的快速下滑,支出又难以大幅压降,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和债务风险。要通过改革的手段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也需要从土地入手。与土地挂钩的建设用地指标依然有价值,如果土地指标可交易,欠发达地区既增加了收入,发展模式转向现代化农业、自然资源保护、能源粮食安全,也减轻了财政支出压力。发达地区拥有了更多便宜的土地指标,可以发展更大规模的产业,吸纳更多就业,进而创造更多税收,并通过中央统筹,进一步转移支付给欠发达地区。

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把土地建设指标和人口都从西部搬到东部,西部地区内部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4月23日,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李强、蔡奇、丁薛祥出席。再次推动西部大开发,目标与20年前不同。20年前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提高西部地区的下限,通过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让西部的贫穷地区能够接入到现代化发展进程当中。今天西部各地区的产业模式已经相对成熟稳定,片面强调平均发展并不可取,而是以成渝西等新一线城市为核心城市圈,聚集西部地区的土地要素、产业发展、人口户籍,提高西部地区的上限。

最后,这场座谈会的召开地山东,既是“中国经济的缩影”,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山东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三,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39:54,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山东的工业体系完备,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拥有197个工业中类,526个工业小类 。同时,山东近年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据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的47%,高新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的51%。2023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8%,占全部投资的2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4月,国务院批准济南设立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这也是继雄安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起步区。

以山东作为改革座谈会的召开地,也映射了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加快转型、破除障碍,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到今年2月19日深改委会议提到的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再到这次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均为7月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铺垫了明确的深化改革信号。

风险提示

对具体政策形势的估计可能存在偏差、如国内经济居民和海外经济变化超预期,可能会影响国内政策定调。

(文章来源:财联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