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香港,阿里、京东又打起来了

无冕财经

1周前

弹丸之城,巨头齐聚。

拼多多启动“香港包邮”服务,由平台补贴消费者香港段运费。

在此之前,阿里、京东已在香港“打”了一年。

淘宝99包邮、配送3-4天,京东就299包邮、最快次日达;淘宝发力交易链下游的退货环节,京东就布局交易上游的产业链;

淘宝砸10亿人民币,上线包邮政策之时放宽香港新用户的注册门槛,每位香港新用户还都可以领取300元人民币红包;京东就砸15亿人民币,“长期上不封顶”......

国内双11电商大战“索然无味”之际,新的消费热潮也正在香港涌现。为了现在,为了未来,电商巨头们对香港市场势在必得,继续大战。

包邮香港

“京东全面升级港澳快递业务,力争做到寄得更放心、更省心。”去年双11,在综合运营中心的开业仪式上,京东物流香港业务负责人马伟说道。随后,京东一一实现最快四小时送达、送货上门、夜间派送等承诺。

京东率先出手,淘宝也不遑多让。

同样是去年11月,淘宝香港站推出淘宝Plus服务,为指定商品提供满额包邮至香港的服务。

到了今年8月,淘宝将满额包邮服务范围扩大,在香港推出“大服饰包邮”,数千万款淘宝商品可免邮费运至香港。

9月26日,淘宝在官方微博宣布,将投入10亿人民币,将香港变成包邮区。

消费者在淘宝APP里找到带有“HK¥99包邮”标签的商品,下单满99元,并选择官方直运或官方集运方式,即可享受跨境段包邮权益。据称,适用商品数量超过10亿,覆盖全部轻小件品类,到货时间也从原来的3-10日,缩短至3日-4日。

同时,淘宝不仅包邮,还增加跨境退货服务,带有“支持香港退货”标签的商品,可以在香港菜鸟自提点退回。据淘宝透露,其也在加快步伐建立自提点和自提柜,预计年底将增至800个,一定程度覆盖全港。

“包邮购物等于打5-7折!”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纷纷发帖,带动了销量。据天猫官方战报显示,在天猫双11首轮开卖期间,香港新客规模同比翻倍,部分产品销量翻倍。

▲淘宝在香港打出包邮广告。图片来自时代财经。

老对手京东自然不甘落后,几乎是跟淘宝同一时间,于9月30日宣布,将在香港市场投入15亿人民币,推出自营满299元免运费送上门服务(免运10KG),不限定时段、不限定品类。

同时,京东还上线了“一件免运费”专区,包括小家电、快消日用品、方便食品、家装汽配等多品类商品,以及京东自有品牌京东京造的众多商品均支持一件包邮。

配送时间上,淘宝需要3-4日,京东则发力搞最快次日达。

此前的618期间,京东升级了香港物流供应链,落地香港首个供应链产业基地。

据悉,这一产业基地的落地,不仅让香港自营仓实现BC同仓,更进一步通过常温仓、恒温仓等储存区隔,满足不同客户、产品的仓储需求。同时该产业基地还服务了多个香港独立站、海内外电商平台等,可通过京东快递等快递物流服务,实现快速履约。

“(15亿)是初期费用,长期上不封顶。”京东大手一挥,重金“攻入”香港。

阿里、京东在香港抢生意,拼多多闻着风来了。

11月2日,拼多多启动“香港包邮”服务,跨境段运输费无需商家承担、改由平台补贴,由此提升香港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至此,电商三巨头皆已将香港纳入“包邮区”。

矛盾又充满诱惑的市场

香港又成为了香饽饽。

资料显示,香港陆地面积仅有1105.6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十五分之一,却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人平均月收入29715港币,人均GDP排名全世界第18名,贸易、航运以及创新科技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人多、钱多,香港人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美团的《港人北上消费数据简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香港居民在内地城市生活服务类消费环比增长135%,订单量增长157.6%。

于是,不管是20世纪80年代,还是如今的21世纪,香港依旧具备着购物天堂的一切条件。

但就是这样一个年生产总值达2.7万亿人民币的地区,其电商业务远没有想象中繁荣。

根据香港统计处数据,2024年7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中,网上销售占比仅为7.8%。即便扩展到今年前七个月的数据,网上销售占比也仅在6.4%-8.5%之间浮动。作为对比,内地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占已达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6%。

这一数据差距,无疑为电商巨头们在香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机遇。

寻找增量市场,是如今增长乏力的电商巨头们的一致意志。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13万亿,增速为8.4%。近五年看,虽然零售额在逐年增长,但增速实际上处于放缓状态。

具体到个体,在今年618大促的二季度,京东的营收增速却比一季度放缓,同比仅增长1.2%至2914亿元,创下京东上市以来单季度最低同比增速。

其中,京东零售收入2571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去年同期4.9%的增幅有所放缓;京东物流收入也在增长,但7.7%的增幅相比去年同期的31.2%出现明显放缓。

▲京东零售各季度增长率。图片来自海豚投研。

同期,阿里财报显示,集团营收2432.36亿元,同比增长4%,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7%。核心电商领域,淘天集团仅实现了个位数GMV增长,营收1133.37亿元,同比下降1%,经调整EBITA也同比下降1%至488.10亿元,乏力态势明显。

▲淘天集团近几个季度销售增速。图片来自海豚投研。

国内市场增长有限,矛盾又充满诱惑的香港市场自然吸引了巨头们的目光。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表示,对个别电商平台而言,向海外寻求增量是弥补国内电商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的一个手段,“现在物流基础设施也能够达到一个履约水平了,结合整体市场情况,电商平台都在抢夺这个增量市场的机会。”

三大流派激烈角逐

二十年来,阿里、京东短兵相接贴身肉搏,不知爆发了多少轮抢夺大战,抢人抢资源抢市场,风云几度变幻,如今在远离电商战火的香港激烈碰撞,相继砸下重金。

对比增速已经放缓的内地电商市场,增速处于高位的香港电商市场,俨然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但想要推开大门,并不容易。

过去,局限于海关流程及人力成本,香港的物流体验普遍糟糕,价格贵却速度慢,还很容易丢件,电商市场的发展被严重影响。

一个现象是,消费者不愿意买,商家也不愿意卖。

“在淘宝、京东包邮补贴之前,商品运往香港的邮寄成本奇高,一些客户即便想网购小商品,也会对高昂运费望而却步。又因为物流速度慢,每一单成交时间拉的很长,销量也上不去,导致生意很难做。”深圳卖家阿标(化名)如是说到。

因而也不难理解,为何京东、淘宝在香港的第一战是砸钱搞物流战。

然而巨头“进港”,要克服的不只是钱和物流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香港居民电子支付市场有待发展。

支付系统公司Worldpay研究报告《Worldpay Global Payments Report 2024》显示,截至2023年,信用卡仍然是香港的主要支付方式,占网上消费支出的41%,占店铺交易额的52%。另外,根据最新市场研究报告,八达通在香港的渗透率达到了98%。

另外,香港电商市场竞争激烈,有限的空间里存在三大流派角逐。

一派是以“HKTV mall”、“百佳超级市场”、“YOHO友和”、“士多Ztore”等为代表的本地电商平台,其CR5(排名前五的平台占市场份额总和)为21.5%。

它们依托本地超级市场和仓储,在港内建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如香港最大电商平台HKTV Mall,共有40万SKU,在香港将军澳、西环、屯门及大埔等地都开设了大型超市,还合作了超过400家街市商家,消费者买满200元即可去门店提货,买满500元可送货上门,时效性相比京东、淘宝还要更快。

一派是以亚马逊、eBay等为主的国际电商巨头,依托香港自贸港的优势,拥有一般进口货物免关税、通关手续简便、限制条件少等优点。消费者在亚马逊、eBay购买国外品牌的手表、手提包、鞋子等产品,不仅价格相比内地电商更有优势,还可以享受香港直邮(内地通常要转运)的便利。

还有一派是Temu、TikTok shop等新兴跨境平台。据了解,Temu将香港仓建成了自己第三大仓储中心,仅次于广州仓、义乌仓。

本地豪强、国外巨头、独角兽平台,三股力量之下,阿里、京东进港扩张,路阻且长。



弹丸之城,巨头齐聚。

拼多多启动“香港包邮”服务,由平台补贴消费者香港段运费。

在此之前,阿里、京东已在香港“打”了一年。

淘宝99包邮、配送3-4天,京东就299包邮、最快次日达;淘宝发力交易链下游的退货环节,京东就布局交易上游的产业链;

淘宝砸10亿人民币,上线包邮政策之时放宽香港新用户的注册门槛,每位香港新用户还都可以领取300元人民币红包;京东就砸15亿人民币,“长期上不封顶”......

国内双11电商大战“索然无味”之际,新的消费热潮也正在香港涌现。为了现在,为了未来,电商巨头们对香港市场势在必得,继续大战。

包邮香港

“京东全面升级港澳快递业务,力争做到寄得更放心、更省心。”去年双11,在综合运营中心的开业仪式上,京东物流香港业务负责人马伟说道。随后,京东一一实现最快四小时送达、送货上门、夜间派送等承诺。

京东率先出手,淘宝也不遑多让。

同样是去年11月,淘宝香港站推出淘宝Plus服务,为指定商品提供满额包邮至香港的服务。

到了今年8月,淘宝将满额包邮服务范围扩大,在香港推出“大服饰包邮”,数千万款淘宝商品可免邮费运至香港。

9月26日,淘宝在官方微博宣布,将投入10亿人民币,将香港变成包邮区。

消费者在淘宝APP里找到带有“HK¥99包邮”标签的商品,下单满99元,并选择官方直运或官方集运方式,即可享受跨境段包邮权益。据称,适用商品数量超过10亿,覆盖全部轻小件品类,到货时间也从原来的3-10日,缩短至3日-4日。

同时,淘宝不仅包邮,还增加跨境退货服务,带有“支持香港退货”标签的商品,可以在香港菜鸟自提点退回。据淘宝透露,其也在加快步伐建立自提点和自提柜,预计年底将增至800个,一定程度覆盖全港。

“包邮购物等于打5-7折!”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纷纷发帖,带动了销量。据天猫官方战报显示,在天猫双11首轮开卖期间,香港新客规模同比翻倍,部分产品销量翻倍。

▲淘宝在香港打出包邮广告。图片来自时代财经。

老对手京东自然不甘落后,几乎是跟淘宝同一时间,于9月30日宣布,将在香港市场投入15亿人民币,推出自营满299元免运费送上门服务(免运10KG),不限定时段、不限定品类。

同时,京东还上线了“一件免运费”专区,包括小家电、快消日用品、方便食品、家装汽配等多品类商品,以及京东自有品牌京东京造的众多商品均支持一件包邮。

配送时间上,淘宝需要3-4日,京东则发力搞最快次日达。

此前的618期间,京东升级了香港物流供应链,落地香港首个供应链产业基地。

据悉,这一产业基地的落地,不仅让香港自营仓实现BC同仓,更进一步通过常温仓、恒温仓等储存区隔,满足不同客户、产品的仓储需求。同时该产业基地还服务了多个香港独立站、海内外电商平台等,可通过京东快递等快递物流服务,实现快速履约。

“(15亿)是初期费用,长期上不封顶。”京东大手一挥,重金“攻入”香港。

阿里、京东在香港抢生意,拼多多闻着风来了。

11月2日,拼多多启动“香港包邮”服务,跨境段运输费无需商家承担、改由平台补贴,由此提升香港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至此,电商三巨头皆已将香港纳入“包邮区”。

矛盾又充满诱惑的市场

香港又成为了香饽饽。

资料显示,香港陆地面积仅有1105.6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十五分之一,却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人平均月收入29715港币,人均GDP排名全世界第18名,贸易、航运以及创新科技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人多、钱多,香港人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美团的《港人北上消费数据简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香港居民在内地城市生活服务类消费环比增长135%,订单量增长157.6%。

于是,不管是20世纪80年代,还是如今的21世纪,香港依旧具备着购物天堂的一切条件。

但就是这样一个年生产总值达2.7万亿人民币的地区,其电商业务远没有想象中繁荣。

根据香港统计处数据,2024年7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中,网上销售占比仅为7.8%。即便扩展到今年前七个月的数据,网上销售占比也仅在6.4%-8.5%之间浮动。作为对比,内地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占已达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6%。

这一数据差距,无疑为电商巨头们在香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机遇。

寻找增量市场,是如今增长乏力的电商巨头们的一致意志。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13万亿,增速为8.4%。近五年看,虽然零售额在逐年增长,但增速实际上处于放缓状态。

具体到个体,在今年618大促的二季度,京东的营收增速却比一季度放缓,同比仅增长1.2%至2914亿元,创下京东上市以来单季度最低同比增速。

其中,京东零售收入2571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去年同期4.9%的增幅有所放缓;京东物流收入也在增长,但7.7%的增幅相比去年同期的31.2%出现明显放缓。

▲京东零售各季度增长率。图片来自海豚投研。

同期,阿里财报显示,集团营收2432.36亿元,同比增长4%,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7%。核心电商领域,淘天集团仅实现了个位数GMV增长,营收1133.37亿元,同比下降1%,经调整EBITA也同比下降1%至488.10亿元,乏力态势明显。

▲淘天集团近几个季度销售增速。图片来自海豚投研。

国内市场增长有限,矛盾又充满诱惑的香港市场自然吸引了巨头们的目光。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表示,对个别电商平台而言,向海外寻求增量是弥补国内电商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的一个手段,“现在物流基础设施也能够达到一个履约水平了,结合整体市场情况,电商平台都在抢夺这个增量市场的机会。”

三大流派激烈角逐

二十年来,阿里、京东短兵相接贴身肉搏,不知爆发了多少轮抢夺大战,抢人抢资源抢市场,风云几度变幻,如今在远离电商战火的香港激烈碰撞,相继砸下重金。

对比增速已经放缓的内地电商市场,增速处于高位的香港电商市场,俨然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但想要推开大门,并不容易。

过去,局限于海关流程及人力成本,香港的物流体验普遍糟糕,价格贵却速度慢,还很容易丢件,电商市场的发展被严重影响。

一个现象是,消费者不愿意买,商家也不愿意卖。

“在淘宝、京东包邮补贴之前,商品运往香港的邮寄成本奇高,一些客户即便想网购小商品,也会对高昂运费望而却步。又因为物流速度慢,每一单成交时间拉的很长,销量也上不去,导致生意很难做。”深圳卖家阿标(化名)如是说到。

因而也不难理解,为何京东、淘宝在香港的第一战是砸钱搞物流战。

然而巨头“进港”,要克服的不只是钱和物流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香港居民电子支付市场有待发展。

支付系统公司Worldpay研究报告《Worldpay Global Payments Report 2024》显示,截至2023年,信用卡仍然是香港的主要支付方式,占网上消费支出的41%,占店铺交易额的52%。另外,根据最新市场研究报告,八达通在香港的渗透率达到了98%。

另外,香港电商市场竞争激烈,有限的空间里存在三大流派角逐。

一派是以“HKTV mall”、“百佳超级市场”、“YOHO友和”、“士多Ztore”等为代表的本地电商平台,其CR5(排名前五的平台占市场份额总和)为21.5%。

它们依托本地超级市场和仓储,在港内建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如香港最大电商平台HKTV Mall,共有40万SKU,在香港将军澳、西环、屯门及大埔等地都开设了大型超市,还合作了超过400家街市商家,消费者买满200元即可去门店提货,买满500元可送货上门,时效性相比京东、淘宝还要更快。

一派是以亚马逊、eBay等为主的国际电商巨头,依托香港自贸港的优势,拥有一般进口货物免关税、通关手续简便、限制条件少等优点。消费者在亚马逊、eBay购买国外品牌的手表、手提包、鞋子等产品,不仅价格相比内地电商更有优势,还可以享受香港直邮(内地通常要转运)的便利。

还有一派是Temu、TikTok shop等新兴跨境平台。据了解,Temu将香港仓建成了自己第三大仓储中心,仅次于广州仓、义乌仓。

本地豪强、国外巨头、独角兽平台,三股力量之下,阿里、京东进港扩张,路阻且长。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