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西南联大英文课

一条

5年前


82年前的11月1日,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庆日。

1000多名大一新生

人手拿到了一本《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


这所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8年的大学,

却有着中国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培养出两个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教职人员更是有梁思成、朱自清、闻一多等人,

而《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

是所有西南联大学生的必修课。


2017年3月,新版《西南联大英文课》面世,

豆瓣评分高达9.4,

译者罗选民教授说:

“我希望这本影响了西南联大学子的图书,

能继续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

教会他们追求乐趣,

做一个有觉悟的博雅之士。” 

自述   罗选民  编辑   谭伊白


罗选民拜访曾在西南联大任职的杨绛先生

我是罗选民,清华大学教授。在2016年下半年,《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被中译出版社的老师重新拿出来,邀请我来参与它的翻译工作。

我就与来自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学校的约10位老师一起,花了半年的时间,将这本书翻译成了中英双语版本。


《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属于一年级新生必修课程。

根据历史记载的联大注册学生人数可以推算,8年来大约有8000名学生学习过这本书,这其中包括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杨振宁、许渊冲、穆旦......

 

1939年,教育家张伯苓赴昆明西南联大与师生职员合影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那么多名人,这个课本应该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里面的文章文体各不相同,有小说、散文、论说文、传记,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角度,但都出自大家之手。既有外国作家毛姆、赛珍珠的作品,也有林语堂、胡适的文章,还有麻省理工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等等。

翻译完之后,我更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外语教育有很强的功利性,工具性摆在第一,很少有批判性的思考,而当时的英文课本,更加重视的是通识教育。


全书共有43篇文章,它大致分为文学、教育、世界局势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心的善良和一种勇气。第二部分的教育,教会当时的学生如何脱离愚昧,指导他们受教育是为了什么。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在世界局势上有个正确的判断。

比方说,文章里描写了中国纤夫,写到他们在长江拉船、拉号子、唱号子的场景;还有农民耕地的描写,甚至写到了牛的死亡。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很生动的,对学生认知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它通过一系列文章的组合,把处在那个危机时代的中国描述出来了,同时也告诉学生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当时的世界。让刚进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学着去做一个博雅之士,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抱负的人。


 第1课 《贫瘠的春天》 

课本的第一篇,就选择了美国小说家赛珍珠的文章《贫瘠的春天》。文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描写深刻而细致,作为第一课,它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强烈地激发了知识青年救国强民的信念。

这也是我翻译的第一篇课文。我用的不一定是最美的语言,但是是最朴实、最恰如其分的,作为书本的第一篇文章,我希望它能真正打动人。

“农民老刘坐在自己只有一间房的门口。那是二月末的一个温煦的黄昏,他瘦削的身体已经感知到春天的来临。他怎会知道正是这时候树木的汁液开始颤动,泥土中的生命开始苏醒呢?”

Liu, the farmer, sat at the door of his one-room house. It was a warm evening in late February, and in his thin body he felt the coming of spring. How he knew that the time had now come when sap should stir in trees and life begin to move in the soil 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

——节选《贫瘠的春天》(Barren Spring)


 第6课《乐观看中国》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胡适先生。这篇文章里,他列举了中国数十年间,在抛弃很多传统恶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开设女校,几乎所有大学和学院都逐渐建立了男女同校制度,妇女开始就业甚至从政......这场革命远未结束,但是在过去数十年间取得的成就却是两千五百多年倡导仁义道德的儒家,和两千年来倡导慈悲为怀的佛家所没有想到的。我们能不称之为巨大的进步吗?”

...the opening of schools for girls, the gradual spread of co-education in practically al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entrance of women into professional and even official life...The revolution is far from completion; but it has already achieved in a few decades what twenty-five centuries of Confucianist humanitarianism and twenty centuries of Buddhist mercy had never dreamed of achieving. May we not call this a great progress?

——节选《乐观看中国》

(An Optimist Looks at China)

一篇《乐观看中国》,让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艰苦的求学条件里,仍然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对祖国的未来充满自信。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我相信它在当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课。


 第22课《教育的目的》

这是英国公共演说家、政治思想家罗素伯爵的文章。他结合自己的游历、讲学与研究苏俄、中国和欧洲文明的过程,详细地通过文章描绘了自己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受过教育的成年人理应自由且恰当地有所怀疑;任何事情都值得讨论,而只有凡夫俗子才会妄下定论。各种真知灼见应该是餐桌上愉快的谈资,而不是面红耳赤争取来的东西。”

An easy and elegant skepticism was the attitude expected of an educated adult; anything might be discussed, but it was a trifle vulgar to reach very positive conclusions. Opinions should be such as could be discussed pleasantly at dinner, not such as man would fight for.

——节选《教育的目的》

(What Shall We Educate For)

 

曾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学生们

在抗战中的中国大学,这样的一篇文章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它为刚进大学校园意气风发的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不是只要能拿高分就行了,或者是为某一个目的不择手段。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当时的学生已经能通过这样的文章,学会如何去做一个谦谦君子,去当一个为国捐躯的勇士。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在历史上,这所大学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是一所与抗战共始终的大学。

在日本发起侵华战争后,南开被炸,清华和北大也受到影响,于是三所大学决定统一往南迁,在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后不久,又再次迁往昆明,最终三校合并,命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左上:钱钟书、杨绛;左下:王佐良

左中上:许国璋;左中下:林语堂,右:查良铮

正是这所存在仅仅八年多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中就包括174位“两院”院士。因此,关于它的许多故事,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三校合并,使得西南联大集三家之强。当时的师生都知道,北大的学生比较自由奔放,清华的学生则严谨求实,南开大学最注重强身健体。


清华在1909年首次制度性地将学生送往美国留学,后来,受过完整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几乎全部回到中国,除少数人进入政府做官外,绝大部分成为大学教授。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朱自清、闻一多,哲学心理学系的冯友兰、金岳霖,算学系的华罗庚等,都有着赴美留学的背景,也让联大的师资配备堪称“豪华”。


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上课场景

校舍虽然简陋,却是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师设计的。据说林徽因一开始交上去的设计稿,被校长梅贻琦打回。

他说:“在现在这种特殊时期,我满足不了你这样的要求。校舍我要做到最简单,重要的是教学。”于是林徽因每改一次设计稿,就留下一次泪,没能让学生们在更好的教室里上课,她觉得深深自责。


曹禺

在西南联大的26个系中,外文系尤其群星璀璨。短短的几年时间,出了一大批厉害的人物。

做戏剧研究的曹禺,他自己做翻译,然后编剧、上演,他的《日出》、《雷雨》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

钱钟书,可以说是“扫遍清华读书馆”,学贯中西;李赋宁,后来是北大外文系的“掌门人”;许国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学生,几乎全都学过他编写的英文教材……中国外文界这样的盛况,真的是百年难遇。


陈福田

 外文系主任陈福田 

在西南联大外文系众多学养深厚的教授中,系主任陈福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是《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的编者。

跟为人熟知的钱钟书先生不同,陈福田是一位比较低调的教授。他在美国长大,获得了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后来在夏威夷的中学当老师,英文非常地道。他把自己的见识、眼界,通过精选的一篇篇课文体现了出来。

在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地位是很高的。当时的这一批教授,把西方的东西引进来,然后他们做实验,自己创作诗歌、创造新的流派,然后再影响其他学科,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创新。

通过学习陈福田所编的课文,学生知道何为教育、何为学、如何学、为谁学、如何学有所为。


查良铮

 留校任教的查良铮 

在《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在日本飞机的轰鸣声中,西南联大外文系三年级学生查良铮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想起大街上疯狂地跑着的人们,那些个残酷的、为死亡恫吓的人们,像是蜂拥的昆虫,向我们的洞里挤。”这一年,查良铮刚刚21岁,他以穆旦作为笔名写下了这首诗。


迁校途中的西南联大学生

1940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因为学业优秀,他被聘为外文系助教留校任教,教授大一英文。

查良铮在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成为“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他的才华曾被很多人忽略,其实他诗歌翻译得好得不得了,像是拜伦、普希金的诗歌,都是查良铮翻译的。我以为,在中国学现代文学的人,如果没读过穆旦,那他肯定没入门。

“就在轰炸的次日,西南联大一如往常的上课了。教授们露宿了一夜后仍旧讲书,同学们在下课后才去找回压在颓垣下的什物。而西南联大的职员,就在露天积土的房子里办公,未曾因轰炸而停止过一日。”

——查良铮《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优秀毕业生许渊冲 

说到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优秀毕业生,许渊冲老先生不得不提,他更是众所周知的、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的翻译家。

1939那年,他喜欢上一位女同学,为了表达爱慕之情,就选择了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一首《别丢掉》,翻译后寄给了她,这是他翻译的第一首诗,就此开启了他毕生从事诗词翻译的人生篇章。

许渊冲老先生已经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20多部,这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了一半。人人都会背的李白的《静夜思》,正是因为他的翻译,为外国人所熟知。

1941年10月,作为外语系三年级学生的许渊冲,与30多名同学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译训班。不久后,日军打到了与中国只有一墙之隔的缅甸,许渊冲被分配到航空大队的机要秘书室,每天负责将昆明的军事情报翻译成英文,直接对接美国援军飞虎队的陈纳德。


许渊冲先生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不管还能活多久,认真享受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发现美创造美,这个乐趣别人偷不走。”

在《朗读者》的节目中,许老先生这样说到,西南联大的学习精神,跟随了他一辈子。

一条生活馆点击购买《西南联大英文课》

而没有他,《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或许也无法为人所知。

2014年8月,许老先生荣获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这一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出版社编辑前去拜访他的时候,看到了他的自传《追忆逝水年华》这本书。

在书中,许老先生花了很多笔墨回忆他自己上大一英文课时的经历,有和同桌杨振宁一起上课的故事,有教这门课的老师叶公超、钱钟书的趣事等等。

他说:“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个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于是出版社才挖掘到了这本书,并且重新编译、出版。


我在2016年接下了《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是我的幸运。每翻译一篇文章,我的感触就更深一些。

我希望这本影响了西南联大学子和抗战年代的英文课本,也能继续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教会他们追求人生乐趣,追求人格的完善。

封面图来源:网络

编辑:早餐君



82年前的11月1日,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

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庆日。

1000多名大一新生

人手拿到了一本《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


这所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8年的大学,

却有着中国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培养出两个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教职人员更是有梁思成、朱自清、闻一多等人,

而《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

是所有西南联大学生的必修课。


2017年3月,新版《西南联大英文课》面世,

豆瓣评分高达9.4,

译者罗选民教授说:

“我希望这本影响了西南联大学子的图书,

能继续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

教会他们追求乐趣,

做一个有觉悟的博雅之士。” 

自述   罗选民  编辑   谭伊白


罗选民拜访曾在西南联大任职的杨绛先生

我是罗选民,清华大学教授。在2016年下半年,《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被中译出版社的老师重新拿出来,邀请我来参与它的翻译工作。

我就与来自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学校的约10位老师一起,花了半年的时间,将这本书翻译成了中英双语版本。


《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属于一年级新生必修课程。

根据历史记载的联大注册学生人数可以推算,8年来大约有8000名学生学习过这本书,这其中包括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杨振宁、许渊冲、穆旦......

 

1939年,教育家张伯苓赴昆明西南联大与师生职员合影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那么多名人,这个课本应该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里面的文章文体各不相同,有小说、散文、论说文、传记,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角度,但都出自大家之手。既有外国作家毛姆、赛珍珠的作品,也有林语堂、胡适的文章,还有麻省理工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等等。

翻译完之后,我更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外语教育有很强的功利性,工具性摆在第一,很少有批判性的思考,而当时的英文课本,更加重视的是通识教育。


全书共有43篇文章,它大致分为文学、教育、世界局势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心的善良和一种勇气。第二部分的教育,教会当时的学生如何脱离愚昧,指导他们受教育是为了什么。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在世界局势上有个正确的判断。

比方说,文章里描写了中国纤夫,写到他们在长江拉船、拉号子、唱号子的场景;还有农民耕地的描写,甚至写到了牛的死亡。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是很生动的,对学生认知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它通过一系列文章的组合,把处在那个危机时代的中国描述出来了,同时也告诉学生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当时的世界。让刚进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学着去做一个博雅之士,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抱负的人。


 第1课 《贫瘠的春天》 

课本的第一篇,就选择了美国小说家赛珍珠的文章《贫瘠的春天》。文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描写深刻而细致,作为第一课,它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强烈地激发了知识青年救国强民的信念。

这也是我翻译的第一篇课文。我用的不一定是最美的语言,但是是最朴实、最恰如其分的,作为书本的第一篇文章,我希望它能真正打动人。

“农民老刘坐在自己只有一间房的门口。那是二月末的一个温煦的黄昏,他瘦削的身体已经感知到春天的来临。他怎会知道正是这时候树木的汁液开始颤动,泥土中的生命开始苏醒呢?”

Liu, the farmer, sat at the door of his one-room house. It was a warm evening in late February, and in his thin body he felt the coming of spring. How he knew that the time had now come when sap should stir in trees and life begin to move in the soil 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

——节选《贫瘠的春天》(Barren Spring)


 第6课《乐观看中国》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胡适先生。这篇文章里,他列举了中国数十年间,在抛弃很多传统恶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开设女校,几乎所有大学和学院都逐渐建立了男女同校制度,妇女开始就业甚至从政......这场革命远未结束,但是在过去数十年间取得的成就却是两千五百多年倡导仁义道德的儒家,和两千年来倡导慈悲为怀的佛家所没有想到的。我们能不称之为巨大的进步吗?”

...the opening of schools for girls, the gradual spread of co-education in practically al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entrance of women into professional and even official life...The revolution is far from completion; but it has already achieved in a few decades what twenty-five centuries of Confucianist humanitarianism and twenty centuries of Buddhist mercy had never dreamed of achieving. May we not call this a great progress?

——节选《乐观看中国》

(An Optimist Looks at China)

一篇《乐观看中国》,让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艰苦的求学条件里,仍然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对祖国的未来充满自信。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我相信它在当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课。


 第22课《教育的目的》

这是英国公共演说家、政治思想家罗素伯爵的文章。他结合自己的游历、讲学与研究苏俄、中国和欧洲文明的过程,详细地通过文章描绘了自己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受过教育的成年人理应自由且恰当地有所怀疑;任何事情都值得讨论,而只有凡夫俗子才会妄下定论。各种真知灼见应该是餐桌上愉快的谈资,而不是面红耳赤争取来的东西。”

An easy and elegant skepticism was the attitude expected of an educated adult; anything might be discussed, but it was a trifle vulgar to reach very positive conclusions. Opinions should be such as could be discussed pleasantly at dinner, not such as man would fight for.

——节选《教育的目的》

(What Shall We Educate For)

 

曾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学生们

在抗战中的中国大学,这样的一篇文章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它为刚进大学校园意气风发的学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不是只要能拿高分就行了,或者是为某一个目的不择手段。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当时的学生已经能通过这样的文章,学会如何去做一个谦谦君子,去当一个为国捐躯的勇士。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在历史上,这所大学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是一所与抗战共始终的大学。

在日本发起侵华战争后,南开被炸,清华和北大也受到影响,于是三所大学决定统一往南迁,在长沙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后不久,又再次迁往昆明,最终三校合并,命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左上:钱钟书、杨绛;左下:王佐良

左中上:许国璋;左中下:林语堂,右:查良铮

正是这所存在仅仅八年多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中就包括174位“两院”院士。因此,关于它的许多故事,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三校合并,使得西南联大集三家之强。当时的师生都知道,北大的学生比较自由奔放,清华的学生则严谨求实,南开大学最注重强身健体。


清华在1909年首次制度性地将学生送往美国留学,后来,受过完整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几乎全部回到中国,除少数人进入政府做官外,绝大部分成为大学教授。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朱自清、闻一多,哲学心理学系的冯友兰、金岳霖,算学系的华罗庚等,都有着赴美留学的背景,也让联大的师资配备堪称“豪华”。


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上课场景

校舍虽然简陋,却是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师设计的。据说林徽因一开始交上去的设计稿,被校长梅贻琦打回。

他说:“在现在这种特殊时期,我满足不了你这样的要求。校舍我要做到最简单,重要的是教学。”于是林徽因每改一次设计稿,就留下一次泪,没能让学生们在更好的教室里上课,她觉得深深自责。


曹禺

在西南联大的26个系中,外文系尤其群星璀璨。短短的几年时间,出了一大批厉害的人物。

做戏剧研究的曹禺,他自己做翻译,然后编剧、上演,他的《日出》、《雷雨》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

钱钟书,可以说是“扫遍清华读书馆”,学贯中西;李赋宁,后来是北大外文系的“掌门人”;许国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学生,几乎全都学过他编写的英文教材……中国外文界这样的盛况,真的是百年难遇。


陈福田

 外文系主任陈福田 

在西南联大外文系众多学养深厚的教授中,系主任陈福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是《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的编者。

跟为人熟知的钱钟书先生不同,陈福田是一位比较低调的教授。他在美国长大,获得了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后来在夏威夷的中学当老师,英文非常地道。他把自己的见识、眼界,通过精选的一篇篇课文体现了出来。

在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地位是很高的。当时的这一批教授,把西方的东西引进来,然后他们做实验,自己创作诗歌、创造新的流派,然后再影响其他学科,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创新。

通过学习陈福田所编的课文,学生知道何为教育、何为学、如何学、为谁学、如何学有所为。


查良铮

 留校任教的查良铮 

在《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在日本飞机的轰鸣声中,西南联大外文系三年级学生查良铮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想起大街上疯狂地跑着的人们,那些个残酷的、为死亡恫吓的人们,像是蜂拥的昆虫,向我们的洞里挤。”这一年,查良铮刚刚21岁,他以穆旦作为笔名写下了这首诗。


迁校途中的西南联大学生

1940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因为学业优秀,他被聘为外文系助教留校任教,教授大一英文。

查良铮在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成为“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他的才华曾被很多人忽略,其实他诗歌翻译得好得不得了,像是拜伦、普希金的诗歌,都是查良铮翻译的。我以为,在中国学现代文学的人,如果没读过穆旦,那他肯定没入门。

“就在轰炸的次日,西南联大一如往常的上课了。教授们露宿了一夜后仍旧讲书,同学们在下课后才去找回压在颓垣下的什物。而西南联大的职员,就在露天积土的房子里办公,未曾因轰炸而停止过一日。”

——查良铮《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优秀毕业生许渊冲 

说到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优秀毕业生,许渊冲老先生不得不提,他更是众所周知的、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的翻译家。

1939那年,他喜欢上一位女同学,为了表达爱慕之情,就选择了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一首《别丢掉》,翻译后寄给了她,这是他翻译的第一首诗,就此开启了他毕生从事诗词翻译的人生篇章。

许渊冲老先生已经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20多部,这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了一半。人人都会背的李白的《静夜思》,正是因为他的翻译,为外国人所熟知。

1941年10月,作为外语系三年级学生的许渊冲,与30多名同学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译训班。不久后,日军打到了与中国只有一墙之隔的缅甸,许渊冲被分配到航空大队的机要秘书室,每天负责将昆明的军事情报翻译成英文,直接对接美国援军飞虎队的陈纳德。


许渊冲先生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不管还能活多久,认真享受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发现美创造美,这个乐趣别人偷不走。”

在《朗读者》的节目中,许老先生这样说到,西南联大的学习精神,跟随了他一辈子。

一条生活馆点击购买《西南联大英文课》

而没有他,《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或许也无法为人所知。

2014年8月,许老先生荣获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这一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出版社编辑前去拜访他的时候,看到了他的自传《追忆逝水年华》这本书。

在书中,许老先生花了很多笔墨回忆他自己上大一英文课时的经历,有和同桌杨振宁一起上课的故事,有教这门课的老师叶公超、钱钟书的趣事等等。

他说:“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个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于是出版社才挖掘到了这本书,并且重新编译、出版。


我在2016年接下了《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是我的幸运。每翻译一篇文章,我的感触就更深一些。

我希望这本影响了西南联大学子和抗战年代的英文课本,也能继续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教会他们追求人生乐趣,追求人格的完善。

封面图来源:网络

编辑:早餐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