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岸线的活力哪里来?——上海市普陀区打造“半马苏河”调查

上海普陀

1个月前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水清河畅景美的水岸线,是城市里珍贵的公共空间,灵动而富有魅力,也孕育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拥有苏州河岸线优势的上海市普陀区着力发展水岸经济,打造亲水空间,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从传统景观水岸,到民生活力水岸,苏州河岸线为何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普陀区水岸经济得以兴盛的密码是什么?

苏州河素有上海母亲河之称,普陀区拥有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苏州河岸线、最多的苏州河河湾,水岸资源丰富。因域内岸线总长近21公里,正好相当于半程马拉松的长度,苏州河普陀段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半马苏河”。

近年来,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上海大力推进“一江一河”建设,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效:滨水岸线公共空间基本贯通,产业能级不断跃升,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岸线腹地联动增强,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上海正一步步将都市水岸打造成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世界级滨水区。在这一过程中,拥有苏州河岸线优势的普陀区持续聚力盘活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水岸经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从近现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到如今的“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普陀区“半马苏河”润泽商业沃土,水岸经济激荡千帆竞发,把普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揽入碧水清流的怀抱,21公里水岸线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线”。如何挖掘和用好独特的滨水资源优势,让水岸经济更加灵动?连日来,记者走进普陀区,探寻水岸经济的布局之道。

盘活优势 筑牢基底

何为水岸经济?水岸经济是一种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依托城市水域优势,结合商业、文化等资源,引领产业集聚发展,从而形成城市发展新高地的新型滨水经济模式。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发展条件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城区,往往都少不了这一模式的参与。可以说,水岸经济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未来趋势。

对于普陀而言,选择发展这一新型经济模式有着诸多必然因素。从政策方面来看,上海市2021年正式发布《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普陀区肩负着苏州河转型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从历史底蕴来看,苏州河一直以来都是普陀产业发展的前沿,区域岸线流淌着深厚的工业底蕴与历史文脉,助推苏州河沿岸成为城区转型蝶变的载体;从发展潜力来看,苏州河承载着强大的水域资源,延伸了城区发展的骨架,并带来不少新资源,催生出诸多新产业。多种因素汇聚,让普陀区发展水岸经济势在必行。

要发展好水岸经济,就必须坚持向水发展的目标,从政策到机制、从规划到建设,形成一以贯之的协同配合。早在2021年,普陀区就将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写入该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

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表示,“总长21公里的‘半马苏河’岸线,是普陀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以生态链的构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升级,按下水岸经济助力区域发展的加速键。”

明确了前进方向,下一步该如何用好宝贵资源,塑造发展之“形”?苏州河的整体治理和开发是普陀区走出的第一步。

亲水公共空间的重塑是水岸经济发展的基底。通过滨江廊道重构道路与水岸的连接,可以加强横向贯通,升级活动功能,组成城市生态空间。为深入挖掘用好滨水资源,普陀区以打造“半马苏河·七彩秀带”为抓手,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过苏州河整体开发整治,打通断点、贯通岸线,塑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夯实水岸经济发展支撑。

坐落于普陀区宜川路街道的中远两湾城,是上海市区最大的居民小区之一,拥有1690米苏州河岸线,近水亲水的小区环境常被居民津津乐道。回溯到两年以前,这里曾是苏州河岸线贯通前最后一个断点。

宜川路街道党群办主任吴轶君说:“从‘沿河不见河’到‘近水更亲水’,如今的苏州河更加可爱,也更得民心。”在苏州河贯通攻坚过程中,当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在共商共议、共建共享中实现了小区岸线的贯通开放。

水边岸线在贯通,水上空间也逐步联通。2022年年底,苏州河游船项目“悠游苏州河”正式向市民游客开放,上海首批开通的4处码头中有两处设在普陀区。普陀区文旅局还联合旅游企业,围绕苏州河沿岸旅游资源,精心推出3条精品线路。2023年12月,“闪亮·半马苏河”水岸灯光秀正式亮相,通过“工业文明”“流光溢彩”“繁华盛世”3个章节,串联起半马苏河驿站·长风湾党群服务中心5栋楼宇和上海试剂总厂旧址的工业遗迹烟囱,为苏州河再添光影之美。

岸线的贯通,游船的开行,都是普陀水岸开发建设中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当地全面提升苏州河沿线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功能,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五色行动”,因地制宜建设好景观步道、亲水平台和苏河驿站,深化文旅融合、水岸联动,实现了“南岸走起来、北岸跑起来、水上划起来”,为水岸经济带来宝贵的流量和人气。苏州河沿线逐步从传统水岸变成了景观水岸,如今又升级为民生活力水岸,筑牢了水岸经济发展基底。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让‘半马苏河’的亮丽风景线,成为人人乐享的生活‘幸福线’,成为充满机遇的区域‘发展线’。”姜冬冬表示。

紧抓特色 提升能级

水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而水岸环境的活水,恰恰润泽了产业沃土。随着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发展基底逐渐筑牢,普陀区水岸经济迎来了新的增长点,不仅沿岸人气在集聚,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也纷纷入驻,将普陀水岸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地。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上海中心总经理逄锦龙告诉记者:“我们考察了很多场地,最后被苏州河畔美丽的办公环境、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创享塔园区浓厚的烟火气息所吸引。公司租下了创享塔园区沿河3号楼的一整层办公区域,主要聚焦研发、销售、出口贸易等新业务拓展。”

“半马苏河”沿岸,360大安全总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远东宏信、中智普陀、中盐上海、纳尔科、饿了么、闻泰科技、罗莱生活、新城控股……一批批高能级企业选择落户普陀,当地引进企业数量创下新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靠量,更要重质。在姜冬冬看来,当前普陀区水岸经济已转向质量并重的发展新阶段。如何突出普陀特色,让水岸经济内涵更为充实饱满,则成为全新课题。

“我们将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水岸经济新动能。”姜冬冬表示,普陀区将聚焦水岸经济与城区发展的结合点,以“中华武数”——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海纳小镇等科创品牌为引领,夯实水岸经济新支撑;以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为重点,打造水岸经济新集群,并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塑造水岸经济新亮点。

如今的普陀,各类科创成果、高新产业集中沿河建设布置,水岸成为城区发展的骨架、桥梁,带动了产业链升级,助推经济能级提升。

以位于苏州河沿岸核心区域的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为例,目前,该区正以优势产业为载体,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上海长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超告诉记者,近年来,长风地区充分发挥“中华武数”科创平台作用,增强四大重点产业的集聚效应,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位于长风生态商务区的网络安全产业园是“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园区聚集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拥有产业相关领域企业951家,形成网络安全、智能软件、科技金融三大产业集群,将带动周边产业营收达到百亿元,影响力逐渐显现。

同样“借水造势”的还有普陀区长征镇。普陀区长征镇党委书记王春明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长征镇的科技产业“因水而活”,2022年区域互联网产业总税收超过20亿元。以辖区内天地软件园为抓手,长征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目前已逐步形成行业集聚效应,不少土生土长的普陀企业也随之“亮了起来”。

波克科技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二三十人的小团队到如今员工上千人的集团总部,企业累计缴税已超过70亿元。波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忠生告诉记者,集团正在筹建一座全新的波克艺术中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个“游戏+艺术”主题美术馆品牌,届时将成为苏州河普陀段的全新“打卡地”。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普陀区,正在水岸经济的航道上行稳致远。数据显示,2023年,普陀区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54.43亿元,同比增长11.81%。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实现区级税收40.78亿元,同比增长16.32%,占区级税收比重达41.04%,较上年同期占比提升4.08个百分点。

深化内涵 探索“水岸+”

水,流动起来才有灵性;要素,流动起来才有生机。蜿蜒向前的水流,将沿岸的诸多元素交织汇聚在一起,塑造了水岸经济的魅力磁极。从岸线的贯通到产业的延伸,普陀区抓住“流动”这一发展密码,最大程度发挥好滨水资源优势,向水岸经济的更高层次迈进,不断深化“水岸+”内涵。

为了活化利用水岸资源,普陀区支持以水岸为中心组织滨水生活方式,以人流聚集人气。位于苏州河宝成湾段的创享塔园区“借水发力”,主动将一幢3000平方米的办公楼拆除,改造了一条宽约2米的小径直通河边。

创享塔园区负责人孙蒙佳介绍,“表面上我们是主动让步,但对园区来说,小小的通道却起到了聚集人气、效益翻番的效果。”改造后,园区年租金收益从1200万元提升至6000万元左右,各类企业近悦远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孙蒙佳借用人民城市理念阐述园区的经营准则,“共创共享,是园区名称‘创享’二字的内涵。极具吸引力的沿河步道,就是由周边居民的‘金点子’演变而来。除此之外,园区还设立了创享塔便民服务站,定期在中央广场开展主题公益集市等。”园区内人员要素流动十分活跃,据统计,目前40%左右的客户来自项目周边15分钟半径范围内的小区居民。

“水岸+”概念改变的不只是生活方式,沿河园区之间也建立起了紧密联系,产业间交流更为频繁。比如,创享塔与同属宝成湾区的景源时尚产业园区、国际时尚教育中心联合建立“宝成湾区共同体”,打通了彼此之间的围墙,实现了3个园区间的资源共享、共联共通;再如,M50创意园计划与沿岸各商业体密切合作,打造特色艺术文旅新体验,满足市民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孙蒙佳表示,与苏州河的关系更近,才能让园区活起来。

在普陀区“水岸+”概念中,文化要素拥有一席之地。这里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也丰富了水岸经济的发展路径。

不久前,苏州河畔增添了一抹明媚的艺术色彩——大型公共艺术装置“火烈鸟家族”从法国塞纳河畔来到了苏州河边,这是普陀区大洋晶典·天安千树商业综合体举办的首届“艺树”嘉年华活动之一。在天安千树综合办总经理吴昌军看来,将巨型火烈鸟装置放置于苏州河之上,呈现了城市景观与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是立足水岸优势的一次大胆尝试。

此外,普陀区还在“半马苏河”黄金区位高标准建设数字广告园区;与上海文广集团(SMG)合作打造“苏河·梦立方”文化综合体,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带动商业发展,促进多点循环,预计将成为苏州河沿岸的全新文化地标。

牢牢把握水岸经济深化发展的机遇与趋势,普陀区以“水岸+”相关新业态为抓手进行战略布局,逐步实现城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姜冬冬说,普陀区正在把水岸优势转化成激发潜力活力的重要元素,使其不断向区域内部渗透、延续,实现与高质量发展紧密契合。

人员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等各类要素充分流动的“水岸+”新业态,已成为当前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也将会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笔。身处这里的居住者、创业者、建设者将从中受益,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驱动区域发展层级的跃升,激荡起水岸经济新气象。更为“灵动”的水岸边,将有更多的故事应“水”而生。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水清河畅景美的水岸线,是城市里珍贵的公共空间,灵动而富有魅力,也孕育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拥有苏州河岸线优势的上海市普陀区着力发展水岸经济,打造亲水空间,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从传统景观水岸,到民生活力水岸,苏州河岸线为何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普陀区水岸经济得以兴盛的密码是什么?

苏州河素有上海母亲河之称,普陀区拥有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苏州河岸线、最多的苏州河河湾,水岸资源丰富。因域内岸线总长近21公里,正好相当于半程马拉松的长度,苏州河普陀段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半马苏河”。

近年来,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上海大力推进“一江一河”建设,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效:滨水岸线公共空间基本贯通,产业能级不断跃升,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岸线腹地联动增强,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上海正一步步将都市水岸打造成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世界级滨水区。在这一过程中,拥有苏州河岸线优势的普陀区持续聚力盘活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水岸经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从近现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到如今的“创新发展活力区、美好生活品质区”,普陀区“半马苏河”润泽商业沃土,水岸经济激荡千帆竞发,把普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揽入碧水清流的怀抱,21公里水岸线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线”。如何挖掘和用好独特的滨水资源优势,让水岸经济更加灵动?连日来,记者走进普陀区,探寻水岸经济的布局之道。

盘活优势 筑牢基底

何为水岸经济?水岸经济是一种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依托城市水域优势,结合商业、文化等资源,引领产业集聚发展,从而形成城市发展新高地的新型滨水经济模式。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发展条件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城区,往往都少不了这一模式的参与。可以说,水岸经济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未来趋势。

对于普陀而言,选择发展这一新型经济模式有着诸多必然因素。从政策方面来看,上海市2021年正式发布《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普陀区肩负着苏州河转型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从历史底蕴来看,苏州河一直以来都是普陀产业发展的前沿,区域岸线流淌着深厚的工业底蕴与历史文脉,助推苏州河沿岸成为城区转型蝶变的载体;从发展潜力来看,苏州河承载着强大的水域资源,延伸了城区发展的骨架,并带来不少新资源,催生出诸多新产业。多种因素汇聚,让普陀区发展水岸经济势在必行。

要发展好水岸经济,就必须坚持向水发展的目标,从政策到机制、从规划到建设,形成一以贯之的协同配合。早在2021年,普陀区就将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写入该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

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表示,“总长21公里的‘半马苏河’岸线,是普陀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以生态链的构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升级,按下水岸经济助力区域发展的加速键。”

明确了前进方向,下一步该如何用好宝贵资源,塑造发展之“形”?苏州河的整体治理和开发是普陀区走出的第一步。

亲水公共空间的重塑是水岸经济发展的基底。通过滨江廊道重构道路与水岸的连接,可以加强横向贯通,升级活动功能,组成城市生态空间。为深入挖掘用好滨水资源,普陀区以打造“半马苏河·七彩秀带”为抓手,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过苏州河整体开发整治,打通断点、贯通岸线,塑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夯实水岸经济发展支撑。

坐落于普陀区宜川路街道的中远两湾城,是上海市区最大的居民小区之一,拥有1690米苏州河岸线,近水亲水的小区环境常被居民津津乐道。回溯到两年以前,这里曾是苏州河岸线贯通前最后一个断点。

宜川路街道党群办主任吴轶君说:“从‘沿河不见河’到‘近水更亲水’,如今的苏州河更加可爱,也更得民心。”在苏州河贯通攻坚过程中,当地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在共商共议、共建共享中实现了小区岸线的贯通开放。

水边岸线在贯通,水上空间也逐步联通。2022年年底,苏州河游船项目“悠游苏州河”正式向市民游客开放,上海首批开通的4处码头中有两处设在普陀区。普陀区文旅局还联合旅游企业,围绕苏州河沿岸旅游资源,精心推出3条精品线路。2023年12月,“闪亮·半马苏河”水岸灯光秀正式亮相,通过“工业文明”“流光溢彩”“繁华盛世”3个章节,串联起半马苏河驿站·长风湾党群服务中心5栋楼宇和上海试剂总厂旧址的工业遗迹烟囱,为苏州河再添光影之美。

岸线的贯通,游船的开行,都是普陀水岸开发建设中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当地全面提升苏州河沿线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功能,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五色行动”,因地制宜建设好景观步道、亲水平台和苏河驿站,深化文旅融合、水岸联动,实现了“南岸走起来、北岸跑起来、水上划起来”,为水岸经济带来宝贵的流量和人气。苏州河沿线逐步从传统水岸变成了景观水岸,如今又升级为民生活力水岸,筑牢了水岸经济发展基底。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让‘半马苏河’的亮丽风景线,成为人人乐享的生活‘幸福线’,成为充满机遇的区域‘发展线’。”姜冬冬表示。

紧抓特色 提升能级

水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而水岸环境的活水,恰恰润泽了产业沃土。随着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发展基底逐渐筑牢,普陀区水岸经济迎来了新的增长点,不仅沿岸人气在集聚,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也纷纷入驻,将普陀水岸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地。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上海中心总经理逄锦龙告诉记者:“我们考察了很多场地,最后被苏州河畔美丽的办公环境、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创享塔园区浓厚的烟火气息所吸引。公司租下了创享塔园区沿河3号楼的一整层办公区域,主要聚焦研发、销售、出口贸易等新业务拓展。”

“半马苏河”沿岸,360大安全总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远东宏信、中智普陀、中盐上海、纳尔科、饿了么、闻泰科技、罗莱生活、新城控股……一批批高能级企业选择落户普陀,当地引进企业数量创下新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靠量,更要重质。在姜冬冬看来,当前普陀区水岸经济已转向质量并重的发展新阶段。如何突出普陀特色,让水岸经济内涵更为充实饱满,则成为全新课题。

“我们将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水岸经济新动能。”姜冬冬表示,普陀区将聚焦水岸经济与城区发展的结合点,以“中华武数”——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海纳小镇等科创品牌为引领,夯实水岸经济新支撑;以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为重点,打造水岸经济新集群,并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塑造水岸经济新亮点。

如今的普陀,各类科创成果、高新产业集中沿河建设布置,水岸成为城区发展的骨架、桥梁,带动了产业链升级,助推经济能级提升。

以位于苏州河沿岸核心区域的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为例,目前,该区正以优势产业为载体,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上海长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超告诉记者,近年来,长风地区充分发挥“中华武数”科创平台作用,增强四大重点产业的集聚效应,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位于长风生态商务区的网络安全产业园是“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园区聚集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拥有产业相关领域企业951家,形成网络安全、智能软件、科技金融三大产业集群,将带动周边产业营收达到百亿元,影响力逐渐显现。

同样“借水造势”的还有普陀区长征镇。普陀区长征镇党委书记王春明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长征镇的科技产业“因水而活”,2022年区域互联网产业总税收超过20亿元。以辖区内天地软件园为抓手,长征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目前已逐步形成行业集聚效应,不少土生土长的普陀企业也随之“亮了起来”。

波克科技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二三十人的小团队到如今员工上千人的集团总部,企业累计缴税已超过70亿元。波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忠生告诉记者,集团正在筹建一座全新的波克艺术中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个“游戏+艺术”主题美术馆品牌,届时将成为苏州河普陀段的全新“打卡地”。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普陀区,正在水岸经济的航道上行稳致远。数据显示,2023年,普陀区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54.43亿元,同比增长11.81%。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实现区级税收40.78亿元,同比增长16.32%,占区级税收比重达41.04%,较上年同期占比提升4.08个百分点。

深化内涵 探索“水岸+”

水,流动起来才有灵性;要素,流动起来才有生机。蜿蜒向前的水流,将沿岸的诸多元素交织汇聚在一起,塑造了水岸经济的魅力磁极。从岸线的贯通到产业的延伸,普陀区抓住“流动”这一发展密码,最大程度发挥好滨水资源优势,向水岸经济的更高层次迈进,不断深化“水岸+”内涵。

为了活化利用水岸资源,普陀区支持以水岸为中心组织滨水生活方式,以人流聚集人气。位于苏州河宝成湾段的创享塔园区“借水发力”,主动将一幢3000平方米的办公楼拆除,改造了一条宽约2米的小径直通河边。

创享塔园区负责人孙蒙佳介绍,“表面上我们是主动让步,但对园区来说,小小的通道却起到了聚集人气、效益翻番的效果。”改造后,园区年租金收益从1200万元提升至6000万元左右,各类企业近悦远来。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孙蒙佳借用人民城市理念阐述园区的经营准则,“共创共享,是园区名称‘创享’二字的内涵。极具吸引力的沿河步道,就是由周边居民的‘金点子’演变而来。除此之外,园区还设立了创享塔便民服务站,定期在中央广场开展主题公益集市等。”园区内人员要素流动十分活跃,据统计,目前40%左右的客户来自项目周边15分钟半径范围内的小区居民。

“水岸+”概念改变的不只是生活方式,沿河园区之间也建立起了紧密联系,产业间交流更为频繁。比如,创享塔与同属宝成湾区的景源时尚产业园区、国际时尚教育中心联合建立“宝成湾区共同体”,打通了彼此之间的围墙,实现了3个园区间的资源共享、共联共通;再如,M50创意园计划与沿岸各商业体密切合作,打造特色艺术文旅新体验,满足市民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孙蒙佳表示,与苏州河的关系更近,才能让园区活起来。

在普陀区“水岸+”概念中,文化要素拥有一席之地。这里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也丰富了水岸经济的发展路径。

不久前,苏州河畔增添了一抹明媚的艺术色彩——大型公共艺术装置“火烈鸟家族”从法国塞纳河畔来到了苏州河边,这是普陀区大洋晶典·天安千树商业综合体举办的首届“艺树”嘉年华活动之一。在天安千树综合办总经理吴昌军看来,将巨型火烈鸟装置放置于苏州河之上,呈现了城市景观与艺术形式的融合共生,是立足水岸优势的一次大胆尝试。

此外,普陀区还在“半马苏河”黄金区位高标准建设数字广告园区;与上海文广集团(SMG)合作打造“苏河·梦立方”文化综合体,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带动商业发展,促进多点循环,预计将成为苏州河沿岸的全新文化地标。

牢牢把握水岸经济深化发展的机遇与趋势,普陀区以“水岸+”相关新业态为抓手进行战略布局,逐步实现城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姜冬冬说,普陀区正在把水岸优势转化成激发潜力活力的重要元素,使其不断向区域内部渗透、延续,实现与高质量发展紧密契合。

人员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等各类要素充分流动的“水岸+”新业态,已成为当前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也将会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笔。身处这里的居住者、创业者、建设者将从中受益,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驱动区域发展层级的跃升,激荡起水岸经济新气象。更为“灵动”的水岸边,将有更多的故事应“水”而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