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日常之美,解锁属于我们的生活宝藏

新周刊

1周前

彭笑在云南等地都曾生活过,但是从未见过类似“铫子”这类的器具,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铫子大概是专属于家乡一带的“特色产物”——这是一种用粗砂制成的容器,锅身是圆弧形的,通身布满了肉眼看不见的小孔,但是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煨汤的时候过滤油脂、使铫子里的汤浓郁而不油腻,还能够储藏香味,让熬制的汤一次比一次香。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生活的喧嚣和工作的繁忙所淹没,以至于忽略了那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之美。

无论是一个水杯,还是一把木椅,抑或是一件精致的家居好物,这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生活细节,隐藏着关于生活的最终答案:如何让自己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就从爱自己身边的器物开始。

近年来,“发现身边”的话题被一再提及,人们才开始逐渐发现,能够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中寻找美好、发现美好,是一种重要的技能。

保持对日常的关注,也由此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课题。人们在关注生活日常的同时,也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正如英国学者蒂姆·丹特在其作品《物质文化》中提到,“我们塑造我们创建的事物,然后由它们塑造我们。”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也会无形之间被具象化,体现在那些看得见、闻得到、摸得着的生活器物之上,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铫子里的藕汤,
让我重温儿时温馨”

这些器物,也随之成为我们对旧日回忆的触点,连接起代际的情感。

即将步入30岁,彭笑对于儿时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不过,每次回到位于武汉郊区的老家,她的记忆总是会随着味觉一起苏醒,带着一股浓郁暖和的味道——那是童年时代奶奶为她煨的藕汤。

彭笑的老家盛产莲藕,当地人爱用莲藕煨汤。当地有种说法,新女婿初次上门拜访,如果丈母娘愿意下厨煨一铫子藕汤,证明女方家对女婿满意,那么婚事就可以继续往下谈;如果没有,那就难办了。

彭笑家人在挑藕、买藕。

这足可见藕汤在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彭笑还记得,小时候自己生病,奶奶也会为她煨藕汤,藕汤味道浓郁而不油腻,喝完了全身都暖暖的。她记得,奶奶家门口就是一片藕塘,每年到了十月份,就会陆续有穿着厚重防水裤的人来此,一个接一个地下塘,“看到有人挖藕,就知道可以喝汤了”。

虽然如今奶奶家门口的藕塘已经不在,但每到秋冬,彭笑还是习惯了回到家里,看着家里的老人又捧出黑乎乎的铫子,煨起汤来。

铫子,这是当地人用来煨汤的常见器具,容量较一般家庭使用的砂锅更大,用它煨汤,足够一家四五口人都喝上。成年之后,彭笑在云南等地都曾生活过,但是从未见过类似“铫子”这类的器具,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铫子大概是专属于家乡一带的“特色产物”——这是一种用粗砂制成的容器,锅身是圆弧形的,通身布满了肉眼看不见的小孔,但是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煨汤的时候过滤油脂、使铫子里的汤浓郁而不油腻,还能够储藏香味,让熬制的汤一次比一次香。

砂铫子。

每次回到老家,和家人坐在一起时,彭笑还是会忍不住想喝一碗奶奶用铫子煨的汤。有时候她也不免有些遗憾,如今,她身在武汉,即便想念那一口藕汤,却难以再复刻童年时的味道。

与大多数城市家庭一样,如今彭笑使用的煨汤工具,要么是高压锅,要么是电饭煲,“因为比较方便”;但她也不得不承认,铫子煨的汤,是多数现代厨房锅具难以企及的,“铫子煨汤,汤汁会更浓厚些,藕的口感也更软糯,更好吃些”。

或许更加令她难忘的,是童年时与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岁月,“奶奶现在一个人住,家里也没什么机会去煨汤”,只要有机会,她还是愿意回到老家,和家里人一起坐下来吃个饭,只是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因此,她今年在接收到来自Found MUJI“寻找你身边的日常好物”征集信息时,立刻就想到了这件承载着童年温情记忆的器物,去重新审视这件物品所具有的价值。

来自旧日的智慧,如今仍有回响

这,也正是Found MUJI的初衷之一。

从2003年起,Found MUJI一直以“寻找、发现”的姿态来看待生活,引导人们在高速狂奔的生活中停下来,回身去寻找那些蕴含着前人智慧的生活物品,同时也为器物赋予了新的意义,让它们在保留原本功能的前提下,也能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在赵婧楠生活的江南地区,竹子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材料。“妈妈告诉我说,老家后面有大片的竹林,家门口、河边,都有人摆摊卖自己做的竹子制品”。在赵婧楠的成长过程中,她曾见过外公将竹子制作成椅子、篮子、锅刷等不同的物件。而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外公用竹子制作的锅刷。

竹锅刷制作过程。

“将竹子的外皮去掉,顶部用镰刀割成细片,然后再把细片割成细长的刷毛,再经过简单打磨,一把竹锅刷就制作好了。”制作一把竹锅刷,花费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足可以用上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看似简单的制作工艺,背后却蕴藏着许多生活的智慧。锅刷手持的部分经过打磨,握起来很舒适,而且清洁方便,不容易弄脏手,“特别像是家里人做一些‘大菜’的时候,会有粘底,竹锅刷用起来就十分方便了”。

赵婧楠和家人一起使用竹锅刷。

作为MUJI线下门店的副店长,赵婧楠发现,当代人在选择日常用具的时候会更加注重环保等因素。在过去,人们选择竹子是因为它方便获取;但到了今天,竹子所具备的天然环保属性,更容易被消费者青睐,“特别是这几年,像是丝瓜络等天然环保材质的产品,很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这种来自旧时代的生活智慧,在今日依然能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呼应。这也是Found MUJI发起寻物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能否意识到既有事物中蕴含的新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意识的有无,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义。许多“习以为常”的器物背后,蕴藏的是传承已久的生活智慧,成为一种“文化基因”,随着物品和技艺的普及代代传承。

以物之名,发掘一种文化基因

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在广袤的国土之上,我们得以见证更多奇妙的器物背后的故事。今年,Found MUJI在中国开启了这场关于中华在地好物的重寻之旅,让它们恢复原有的生命力。

归根结底,“寄情于物”已经是刻在国人DNA里的一种习惯,将生活用品赋予不同的情感;对器物的不舍和追忆,正体现着人们对于往昔生活的眷恋

王春宇曾经听长辈说起过,从青年时代起,外公就常常与铁器为伴。靠着小小的铁匠铺,外公张罗起一家人的生计,连外公的女儿、王春宇的母亲也是耳濡目染,学习了基本的锻造技艺。虽然到了王春宇这一代不再需要依靠铁匠铺维持生计,但王春宇还是比同龄人更了解不同金属之间的特性。

在他的记忆中,外公的手很巧。王春宇幼时有一对铜制的铃铛玩具,就是外公亲手做的。几年前,外公去世,这对铃铛玩具也被王春宇珍而重之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他对于祖辈追思的一种见证。

和许多东北地区的长辈一样,年轻时的外公爱喝酒。为了在冬日里也能“整两口”,外公给自己打造了一个铜制的温酒壶,“容积刚好是外公一餐的饮酒量”,那是外公给自己量身打造的“玩具”,“秋冬时节的晚饭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会看到它的身影”。

温酒壶。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春宇对温酒壶背后的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认识。“铜作为一种轻金属,较其他金属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和导热性”,温酒壶小瓶口的设计,也是为了减少了酒类因受热挥发的情况。

他开始明白,这小小的温酒壶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传承。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长期适应寒冷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而温酒壶就是这种生活习惯的忠实伴侣。它身上的每一个纹理,每一处焊接的痕迹,都记录着家族成员的生活点滴。

王春宇与家人举杯聚餐。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这些朴实的生活器物仍然承载着生活的质感。我们也在跟随Found MUJI的脚步之中,完成了与器物重逢的仪式。通过重新审视这些好物,我们也经历了对于生活的再回顾,对于生活做重新的思考。在今年进博会筹备之初,MUJI开启了Found MUJI China特别活动,广泛征集生活中的好物,并发掘这些器物与人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结。

进博会现场。

除了砂铫子、竹锅刷和温酒壶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件物品:

比如,来自景德镇的陶瓷柳叶瓶,瓶身简约温润,美观实用;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手工油纸伞,保持了古法天成的韵味;来自广州的西关铜器,曾经是老一辈的回忆;还有来自贵州的手工蜡染杯垫……这些收集自日常生活的精美器物,也同样展出在进博会的舞台之上,焕发新的光彩。

从左到右依次为柳叶瓶、油纸伞、西关铜器、蜡染杯垫。(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也契合了MUJI在本次进博会所传达的主题——今年,MUJI以“年轮山海”为主题,蕴含自然之力与时间流转,利用回收的木质材料建成的展台,展现出“年轮”的形态,再一次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物。”当日常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将一直为我们指引,成为生活的指北针,继续指向生活中的“基本”和“普遍”,让我们在忙碌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回归生活的本真。

作者:阿肉

校对:遇见

排版:小野

文中图片均由MUJI提供

彭笑在云南等地都曾生活过,但是从未见过类似“铫子”这类的器具,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铫子大概是专属于家乡一带的“特色产物”——这是一种用粗砂制成的容器,锅身是圆弧形的,通身布满了肉眼看不见的小孔,但是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煨汤的时候过滤油脂、使铫子里的汤浓郁而不油腻,还能够储藏香味,让熬制的汤一次比一次香。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生活的喧嚣和工作的繁忙所淹没,以至于忽略了那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之美。

无论是一个水杯,还是一把木椅,抑或是一件精致的家居好物,这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生活细节,隐藏着关于生活的最终答案:如何让自己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就从爱自己身边的器物开始。

近年来,“发现身边”的话题被一再提及,人们才开始逐渐发现,能够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中寻找美好、发现美好,是一种重要的技能。

保持对日常的关注,也由此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课题。人们在关注生活日常的同时,也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正如英国学者蒂姆·丹特在其作品《物质文化》中提到,“我们塑造我们创建的事物,然后由它们塑造我们。”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也会无形之间被具象化,体现在那些看得见、闻得到、摸得着的生活器物之上,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铫子里的藕汤,
让我重温儿时温馨”

这些器物,也随之成为我们对旧日回忆的触点,连接起代际的情感。

即将步入30岁,彭笑对于儿时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不过,每次回到位于武汉郊区的老家,她的记忆总是会随着味觉一起苏醒,带着一股浓郁暖和的味道——那是童年时代奶奶为她煨的藕汤。

彭笑的老家盛产莲藕,当地人爱用莲藕煨汤。当地有种说法,新女婿初次上门拜访,如果丈母娘愿意下厨煨一铫子藕汤,证明女方家对女婿满意,那么婚事就可以继续往下谈;如果没有,那就难办了。

彭笑家人在挑藕、买藕。

这足可见藕汤在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彭笑还记得,小时候自己生病,奶奶也会为她煨藕汤,藕汤味道浓郁而不油腻,喝完了全身都暖暖的。她记得,奶奶家门口就是一片藕塘,每年到了十月份,就会陆续有穿着厚重防水裤的人来此,一个接一个地下塘,“看到有人挖藕,就知道可以喝汤了”。

虽然如今奶奶家门口的藕塘已经不在,但每到秋冬,彭笑还是习惯了回到家里,看着家里的老人又捧出黑乎乎的铫子,煨起汤来。

铫子,这是当地人用来煨汤的常见器具,容量较一般家庭使用的砂锅更大,用它煨汤,足够一家四五口人都喝上。成年之后,彭笑在云南等地都曾生活过,但是从未见过类似“铫子”这类的器具,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这铫子大概是专属于家乡一带的“特色产物”——这是一种用粗砂制成的容器,锅身是圆弧形的,通身布满了肉眼看不见的小孔,但是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煨汤的时候过滤油脂、使铫子里的汤浓郁而不油腻,还能够储藏香味,让熬制的汤一次比一次香。

砂铫子。

每次回到老家,和家人坐在一起时,彭笑还是会忍不住想喝一碗奶奶用铫子煨的汤。有时候她也不免有些遗憾,如今,她身在武汉,即便想念那一口藕汤,却难以再复刻童年时的味道。

与大多数城市家庭一样,如今彭笑使用的煨汤工具,要么是高压锅,要么是电饭煲,“因为比较方便”;但她也不得不承认,铫子煨的汤,是多数现代厨房锅具难以企及的,“铫子煨汤,汤汁会更浓厚些,藕的口感也更软糯,更好吃些”。

或许更加令她难忘的,是童年时与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岁月,“奶奶现在一个人住,家里也没什么机会去煨汤”,只要有机会,她还是愿意回到老家,和家里人一起坐下来吃个饭,只是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因此,她今年在接收到来自Found MUJI“寻找你身边的日常好物”征集信息时,立刻就想到了这件承载着童年温情记忆的器物,去重新审视这件物品所具有的价值。

来自旧日的智慧,如今仍有回响

这,也正是Found MUJI的初衷之一。

从2003年起,Found MUJI一直以“寻找、发现”的姿态来看待生活,引导人们在高速狂奔的生活中停下来,回身去寻找那些蕴含着前人智慧的生活物品,同时也为器物赋予了新的意义,让它们在保留原本功能的前提下,也能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在赵婧楠生活的江南地区,竹子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材料。“妈妈告诉我说,老家后面有大片的竹林,家门口、河边,都有人摆摊卖自己做的竹子制品”。在赵婧楠的成长过程中,她曾见过外公将竹子制作成椅子、篮子、锅刷等不同的物件。而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外公用竹子制作的锅刷。

竹锅刷制作过程。

“将竹子的外皮去掉,顶部用镰刀割成细片,然后再把细片割成细长的刷毛,再经过简单打磨,一把竹锅刷就制作好了。”制作一把竹锅刷,花费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足可以用上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看似简单的制作工艺,背后却蕴藏着许多生活的智慧。锅刷手持的部分经过打磨,握起来很舒适,而且清洁方便,不容易弄脏手,“特别像是家里人做一些‘大菜’的时候,会有粘底,竹锅刷用起来就十分方便了”。

赵婧楠和家人一起使用竹锅刷。

作为MUJI线下门店的副店长,赵婧楠发现,当代人在选择日常用具的时候会更加注重环保等因素。在过去,人们选择竹子是因为它方便获取;但到了今天,竹子所具备的天然环保属性,更容易被消费者青睐,“特别是这几年,像是丝瓜络等天然环保材质的产品,很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这种来自旧时代的生活智慧,在今日依然能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呼应。这也是Found MUJI发起寻物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能否意识到既有事物中蕴含的新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意识的有无,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义。许多“习以为常”的器物背后,蕴藏的是传承已久的生活智慧,成为一种“文化基因”,随着物品和技艺的普及代代传承。

以物之名,发掘一种文化基因

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在广袤的国土之上,我们得以见证更多奇妙的器物背后的故事。今年,Found MUJI在中国开启了这场关于中华在地好物的重寻之旅,让它们恢复原有的生命力。

归根结底,“寄情于物”已经是刻在国人DNA里的一种习惯,将生活用品赋予不同的情感;对器物的不舍和追忆,正体现着人们对于往昔生活的眷恋

王春宇曾经听长辈说起过,从青年时代起,外公就常常与铁器为伴。靠着小小的铁匠铺,外公张罗起一家人的生计,连外公的女儿、王春宇的母亲也是耳濡目染,学习了基本的锻造技艺。虽然到了王春宇这一代不再需要依靠铁匠铺维持生计,但王春宇还是比同龄人更了解不同金属之间的特性。

在他的记忆中,外公的手很巧。王春宇幼时有一对铜制的铃铛玩具,就是外公亲手做的。几年前,外公去世,这对铃铛玩具也被王春宇珍而重之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他对于祖辈追思的一种见证。

和许多东北地区的长辈一样,年轻时的外公爱喝酒。为了在冬日里也能“整两口”,外公给自己打造了一个铜制的温酒壶,“容积刚好是外公一餐的饮酒量”,那是外公给自己量身打造的“玩具”,“秋冬时节的晚饭时间,基本上每天都会看到它的身影”。

温酒壶。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春宇对温酒壶背后的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认识。“铜作为一种轻金属,较其他金属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和导热性”,温酒壶小瓶口的设计,也是为了减少了酒类因受热挥发的情况。

他开始明白,这小小的温酒壶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传承。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长期适应寒冷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而温酒壶就是这种生活习惯的忠实伴侣。它身上的每一个纹理,每一处焊接的痕迹,都记录着家族成员的生活点滴。

王春宇与家人举杯聚餐。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这些朴实的生活器物仍然承载着生活的质感。我们也在跟随Found MUJI的脚步之中,完成了与器物重逢的仪式。通过重新审视这些好物,我们也经历了对于生活的再回顾,对于生活做重新的思考。在今年进博会筹备之初,MUJI开启了Found MUJI China特别活动,广泛征集生活中的好物,并发掘这些器物与人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结。

进博会现场。

除了砂铫子、竹锅刷和温酒壶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件物品:

比如,来自景德镇的陶瓷柳叶瓶,瓶身简约温润,美观实用;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手工油纸伞,保持了古法天成的韵味;来自广州的西关铜器,曾经是老一辈的回忆;还有来自贵州的手工蜡染杯垫……这些收集自日常生活的精美器物,也同样展出在进博会的舞台之上,焕发新的光彩。

从左到右依次为柳叶瓶、油纸伞、西关铜器、蜡染杯垫。(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也契合了MUJI在本次进博会所传达的主题——今年,MUJI以“年轮山海”为主题,蕴含自然之力与时间流转,利用回收的木质材料建成的展台,展现出“年轮”的形态,再一次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物。”当日常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将一直为我们指引,成为生活的指北针,继续指向生活中的“基本”和“普遍”,让我们在忙碌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回归生活的本真。

作者:阿肉

校对:遇见

排版:小野

文中图片均由MUJI提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