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将越来越容易?

虎嗅APP

3周前

结婚越来越容易了,只要两情相愿,不再有任何家庭或社会的阻拦因素,而政策对于结婚的态度更是前所未有之鲜明。...结婚意愿下降是个全球性现象,东亚国家尤甚,在韩国有“三抛”世代(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之说,而日本更是“超单身社会”的发源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原文标题:《结婚人数创新低!国家出手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婚姻,不只是人生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日前,民政部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 343 万对,仅为 2014 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创下近十年新低。

结婚、离婚及生育,影响的只是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更会波及到未来生育的走势,重塑人口结构。

结婚人数持续走低,国家出手了。

结婚,越来越容易了。

日前发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都不再需要户口簿,也取消了过去对登记的地域管辖的规定。

这是继2017年全面取消9元婚姻登记工本费以来,对婚姻登记规定最大的一次修改。

这意味着,婚姻登记或即将“全国通办”,呼应的是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传统的地域管辖模式已经不合时宜。

而取消户口簿限制,则是对婚姻自由的进一步落实,也是身份信息全国联网时代的发展必然。

户口簿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防范重婚、保护婚姻权益,这在前互联网时代有其必要性,但在大数据时代,身份证就足以证明一切。

而户口簿一直掌握在父母手中,曾几何时,一众年轻人因父母的反对或高额的彩礼等问题,而不得不分手,终究成了遗憾。

总之,结婚越来越容易了,只要两情相愿,不再有任何家庭或社会的阻拦因素,而政策对于结婚的态度更是前所未有之鲜明。

当结婚门槛越来越低,离婚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根据报道,结合民法典,草案新增了关于30天“离婚冷静期”、“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等条例,并对“离婚冷静期”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换言之,即使双方同意离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静期,而期间任何一方不同意离婚的,都可申请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背后,自然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等传统观念的滥觞,但更多的是有关方面对于离婚人数保持在高位的担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 343 万对,离婚登记 127.4 万对,离婚结婚比为37.1%,相比去年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离婚登记只包括了协议离婚,未囊括诉讼离婚,而后者最新数据暂未披露。

在官方看来,离婚冷静期的出台,扭转了离婚率持续走高的趋势,这几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离婚人数确实出现下降。

但在民间看来,离婚人数下降不乏疫情因素的影响,而离婚冷静期对于婚姻自由以及结婚意愿的深远影响,不容低估。

年轻人为何突然不结婚了?

高峰时期,我国每年的结婚人数超过1300万对,而如今最低的年份已经不足700万对。

过去10多年来,除了去年因为疫情之后的补偿性结婚,带动结婚人数反弹外,其他年份基本都是下行走势。

结婚人数走低的背后,是适婚年轻人口减少、初婚年龄推迟、结婚意愿下降、婚育成本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年轻人口下降,适婚人群萎缩,自然带动结婚人数下降。

一般而言,18~45岁为主要婚育年龄,对应的是1980年~2006年左右出生的人口,大抵覆盖了80后、90后、00后三大代际人口。

而从全国人口出生走势来看,从1980年代至今,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年度出生人口从最高点的2500万人一路下降。

2010年以来,在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刺激之下,出生人口一度走高,但近几年又回到下降通道。

不难看出,作为适婚人群,80后、90后和00初的人口规模,相比此前的60后、70后出现明显收缩。

其二,年轻人结婚意愿下降,而晚婚晚育更成常态,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推迟。

结婚意愿下降是个全球性现象,东亚国家尤甚,在韩国有“三抛”世代(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之说,而日本更是“超单身社会”的发源地。

在我国也是如此。其实,不只是结婚意愿下降,即使愿意结婚的,结婚年龄也在不断延后。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相比2010年24.89岁,整体推后了近4岁。

以28岁作为界定,目前进入主要结婚年龄范围的几乎都是90后群体,这一群体人数相比80后整整少了4000多万人。

所以,即使结婚率保持不变乃至有所提升,结婚年龄不断前移,但由于总体适婚年龄人口减少,总结婚对数也很难再回到历史高位了。

其三,婚育是有成本的,从彩礼到婚育养育成本,不一而足。

婚姻固然是情感交融和心灵碰撞的结合,在传统社会还寄托了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象征。

但在现代社会,一切都是有成本的,经济学家发明了“婚姻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婚姻成本,既有住房、教育、生育、养育乃至彩礼等物质成本,也不乏时间、精力以及放弃单身自由带来的机会成本。

且不说彩礼作为婚姻的第一道门槛,拦住了许多人的人生晋级之路,而与彩礼并驾齐驱的房子,更将无数人拒之门外。

至于生育成本,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政策发力的主方向。

无论如何,如果年轻人连婚都不愿意结了,遑论生孩子?这无疑是更为严峻的问题。

结婚人数创新低,今年出生人口还能不能反弹?

近日一则“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或迎小阳春”的消息,让人口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这一论断的背后,一方面是基于文化因素,龙年是生育大年,“龙的传人”、“望子成龙”的思维,有望推高年度出生人口。

另一方面,经历前几年疫情因素带来的影响,今年是生育补偿性恢复之年,有望承接前几年被抑制的部分婚育需求。

然而,今年结婚人数不及预期,当结婚人数减少,今年出生人口还不会逆转?

结论是,短期出生人口会有回弹,但不影响长期走势。

究其原因,怀胎9月,结婚日期与生育周期存在时滞,除了“奉子成婚”的少数外,绝大多数结婚与生育时间都不在同一年。

换言之,今年出生人口,基本上是由去年结婚人数决定,而去年借助疫情后的补偿性结婚,结婚人数罕见出现止跌反弹。

所以,今年出生人口大概率会出现小幅反转,但能否重新站上1000万大关,则存在悬念。(参阅《中国,出生人口要反弹了?》

而从长期来看,结婚率走势如果不能逆转,而影响婚育的各种因素不能得到扭转,出生人口恐怕很难真正出现逆转。

因此,生育的阶段性上行,就不意味着人口形势的触底反弹,更不意味着长期走势的全面反转。

提振结婚生育意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结婚越来越容易了,只要两情相愿,不再有任何家庭或社会的阻拦因素,而政策对于结婚的态度更是前所未有之鲜明。...结婚意愿下降是个全球性现象,东亚国家尤甚,在韩国有“三抛”世代(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之说,而日本更是“超单身社会”的发源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原文标题:《结婚人数创新低!国家出手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婚姻,不只是人生大事,也是国之大事。

日前,民政部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 343 万对,仅为 2014 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创下近十年新低。

结婚、离婚及生育,影响的只是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更会波及到未来生育的走势,重塑人口结构。

结婚人数持续走低,国家出手了。

结婚,越来越容易了。

日前发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都不再需要户口簿,也取消了过去对登记的地域管辖的规定。

这是继2017年全面取消9元婚姻登记工本费以来,对婚姻登记规定最大的一次修改。

这意味着,婚姻登记或即将“全国通办”,呼应的是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传统的地域管辖模式已经不合时宜。

而取消户口簿限制,则是对婚姻自由的进一步落实,也是身份信息全国联网时代的发展必然。

户口簿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防范重婚、保护婚姻权益,这在前互联网时代有其必要性,但在大数据时代,身份证就足以证明一切。

而户口簿一直掌握在父母手中,曾几何时,一众年轻人因父母的反对或高额的彩礼等问题,而不得不分手,终究成了遗憾。

总之,结婚越来越容易了,只要两情相愿,不再有任何家庭或社会的阻拦因素,而政策对于结婚的态度更是前所未有之鲜明。

当结婚门槛越来越低,离婚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根据报道,结合民法典,草案新增了关于30天“离婚冷静期”、“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等条例,并对“离婚冷静期”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换言之,即使双方同意离婚,也要等待30天的冷静期,而期间任何一方不同意离婚的,都可申请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这背后,自然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等传统观念的滥觞,但更多的是有关方面对于离婚人数保持在高位的担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 343 万对,离婚登记 127.4 万对,离婚结婚比为37.1%,相比去年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离婚登记只包括了协议离婚,未囊括诉讼离婚,而后者最新数据暂未披露。

在官方看来,离婚冷静期的出台,扭转了离婚率持续走高的趋势,这几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离婚人数确实出现下降。

但在民间看来,离婚人数下降不乏疫情因素的影响,而离婚冷静期对于婚姻自由以及结婚意愿的深远影响,不容低估。

年轻人为何突然不结婚了?

高峰时期,我国每年的结婚人数超过1300万对,而如今最低的年份已经不足700万对。

过去10多年来,除了去年因为疫情之后的补偿性结婚,带动结婚人数反弹外,其他年份基本都是下行走势。

结婚人数走低的背后,是适婚年轻人口减少、初婚年龄推迟、结婚意愿下降、婚育成本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年轻人口下降,适婚人群萎缩,自然带动结婚人数下降。

一般而言,18~45岁为主要婚育年龄,对应的是1980年~2006年左右出生的人口,大抵覆盖了80后、90后、00后三大代际人口。

而从全国人口出生走势来看,从1980年代至今,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年度出生人口从最高点的2500万人一路下降。

2010年以来,在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刺激之下,出生人口一度走高,但近几年又回到下降通道。

不难看出,作为适婚人群,80后、90后和00初的人口规模,相比此前的60后、70后出现明显收缩。

其二,年轻人结婚意愿下降,而晚婚晚育更成常态,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推迟。

结婚意愿下降是个全球性现象,东亚国家尤甚,在韩国有“三抛”世代(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之说,而日本更是“超单身社会”的发源地。

在我国也是如此。其实,不只是结婚意愿下降,即使愿意结婚的,结婚年龄也在不断延后。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相比2010年24.89岁,整体推后了近4岁。

以28岁作为界定,目前进入主要结婚年龄范围的几乎都是90后群体,这一群体人数相比80后整整少了4000多万人。

所以,即使结婚率保持不变乃至有所提升,结婚年龄不断前移,但由于总体适婚年龄人口减少,总结婚对数也很难再回到历史高位了。

其三,婚育是有成本的,从彩礼到婚育养育成本,不一而足。

婚姻固然是情感交融和心灵碰撞的结合,在传统社会还寄托了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象征。

但在现代社会,一切都是有成本的,经济学家发明了“婚姻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婚姻成本,既有住房、教育、生育、养育乃至彩礼等物质成本,也不乏时间、精力以及放弃单身自由带来的机会成本。

且不说彩礼作为婚姻的第一道门槛,拦住了许多人的人生晋级之路,而与彩礼并驾齐驱的房子,更将无数人拒之门外。

至于生育成本,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政策发力的主方向。

无论如何,如果年轻人连婚都不愿意结了,遑论生孩子?这无疑是更为严峻的问题。

结婚人数创新低,今年出生人口还能不能反弹?

近日一则“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或迎小阳春”的消息,让人口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这一论断的背后,一方面是基于文化因素,龙年是生育大年,“龙的传人”、“望子成龙”的思维,有望推高年度出生人口。

另一方面,经历前几年疫情因素带来的影响,今年是生育补偿性恢复之年,有望承接前几年被抑制的部分婚育需求。

然而,今年结婚人数不及预期,当结婚人数减少,今年出生人口还不会逆转?

结论是,短期出生人口会有回弹,但不影响长期走势。

究其原因,怀胎9月,结婚日期与生育周期存在时滞,除了“奉子成婚”的少数外,绝大多数结婚与生育时间都不在同一年。

换言之,今年出生人口,基本上是由去年结婚人数决定,而去年借助疫情后的补偿性结婚,结婚人数罕见出现止跌反弹。

所以,今年出生人口大概率会出现小幅反转,但能否重新站上1000万大关,则存在悬念。(参阅《中国,出生人口要反弹了?》

而从长期来看,结婚率走势如果不能逆转,而影响婚育的各种因素不能得到扭转,出生人口恐怕很难真正出现逆转。

因此,生育的阶段性上行,就不意味着人口形势的触底反弹,更不意味着长期走势的全面反转。

提振结婚生育意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