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把观众当傻子。
你看到的工厂直播可能是假的
“你这背景太假了。”
这是前两年火起来的一个梗,起因是一位视频博主每天在优美的景色下给大家介绍新疆的蜂蜜,由于自身粗犷的外形和身后美景格格不入,被网友吐槽“你这背景太假了”。
近日,这个梗又出现在了以“工厂直发”“工厂实景直播”为噱头的直播间里。
不同的是,博主视频里美如画的背景确实是真的,而一些所谓的工厂车间、商品仓库等场景都是用道具搭建出来的,或者是用绿幕抠图等技术合成的虚拟场景。
点进一个卖糖果的直播间,看见主播被“埋”在糖果堆里,只露出上半身,一边打包糖果一边和观众互动。
看着这堆积如山的糖果,就好像来到了糖果屋。有好奇的网友说想看看全景,结果立马就被主播踢出了直播间。
还有那种坐在流水线旁边干活的直播间。只见一个人坐在流水线旁边组装东西,面前还架着一部手机在直播,另外的人穿着工作服,有模有样地给这个人“打配合”。
然而这条看似繁忙的流水线,实则是在几个工作人员默契配合下,循环往复地“倒腾”商品,营造出一种高效生产的错觉。
这些直播间还巧妙地利用“工厂直供”、“源头发货”等标语,紧紧抓住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
从零食到日用品,再到儿童玩具,这些“工厂直播间”涉猎广泛,不少商品销量惊人,单个产品能轻松突破万单大关。
但在这光鲜亮丽的销售数字背后,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蚀。
因为这些直播间都是“精心”搭建的,背景可能只是静态图片或循环播放的录播视频,与现实的生产相去甚远。
更有甚者,在某些生产月饼的“车间直播间”内,观众好像是看到了真正的月饼制作现场,工人身着统一制服,手法娴熟地制作着月饼,主播也参与其中,与观众亲切互动。
然而,细心探究之下,这温馨而真实的场景竟是通过技术手段构建的虚拟世界,除了主播及其手中的月饼礼盒外,其余均为虚拟背景。
此外,还可以在一些直播间里看到较为明显的“绿边”,主播的身体部位偶尔还会消失不见。
近日,网上就流传一段揭露直播间场景“造假”的视频,网友看后直呼“还有什么是真的?”,还有网友吐槽“4平方米的房间播出了4万平方米的效果”。
据评论区网友们的反馈,从这些直播间购买的东西,根本就没有直播间里打包时看到的多,质量也相当差。“以为厂家直售能便宜点,结果又被忽悠了。”
工厂直播造假,套路也太多了
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就有商家把直播间搬到工厂里了,当时业内人士还预测,“直播带货的下一个风口,或许就是工厂自播。”。
因为消费者对于直观的生产流程有着天然的信任感,这种贴近源头的直播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购买信心,激发购买欲望。
从鲜果采摘的果园到乡间的农产品加工,再到工厂的生产车间,这些场景的转变不仅让直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更让消费者感受到了产品的真实性与品质保障。
这也是部分直播间“另辟蹊径”,假装生产厂家在车间卖货的原因。
而搭建这样一个“工厂直播间”的门槛也不高,商家们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传送带道具,在一间小屋子内模拟出繁忙的生产流水线场景,营造出货源充足、产品新鲜的氛围。
在电商平台上,可以轻松找到专为直播间定制的传送带道具,这些产品还能够根据商品特性进行个性化定制,价格也非常亲民,一两千就可以搭个“工厂”出来。
图源:淘宝
或者是借助绿幕抠像等科技手段,只需简单的设备和软件,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搭建出逼真的工厂环境,让观众以为主播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现场之中。
除此之外,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众多直播间开始采用AI合成的虚拟场景作为直播背景,甚至部分直播间的主播角色也完全由数字人担任,其逼真程度之高,很多非专业人士难以辨别真伪。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精心搭建”的场景向消费者传达了商品质量、销量等关键信息,然而消费者拿到手后发现又是另外一回事,那么这些直播间就有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平台作为管理方,有责任对此类直播间加强监管,为消费者构建一个更加顺畅、友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与高效的退款流程,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此外,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使用深度合成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的作品,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进行显著标识。
直播间若未自觉对采用AI生成或深度合成技术的内容进行明确标注,可能引发消费者的误解与混淆,那么平台有必要介入提醒消费者,履行好告知义务。
虚假宣传成直播带货首要问题
随着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其背后的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直播带货中频繁发生的“翻车”事件,到层出不穷的虚假宣传手段,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声誉,更在无形中侵蚀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消费者网、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中指出,2023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主要反映出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价格误导、不文明带货、发货问题、退换货、销售违禁商品以及诱导场外交易等八方面问题。
其中,虚假宣传已上升为直播带货的首要问题。
《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
直播带货行业为何频现问题?《报告》中称,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消费模式,直播带货具有模式新、主体多、流量大、频次高、法律关系复杂等特点。
部分投机商家和不法分子对监管抱有侥幸心理,不惜通过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方式来谋取经济利益。
此外,直播带货业态是动态演变的,有些主播和平台总是试图钻法律的空子,寻求新的商机。
而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违规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导致行业乱象丛生,整体形象和信誉受损。
好在国家及时出手。针对当前网络直播带货中存在的虚假宣传等不规范的现象,国家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已于7月1日生效。
在《条例》中,特别强调了直播带货的透明度要求,明确规定了主播必须清晰地向消费者说明“谁在带货”以及“带谁的货”。
具体来看,分为四点:
第一,直播带货必须以显著方式标明或者说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第二,直播如果违法,平台、直播间和主播“人人有责”;
第三,直播平台有义务帮助消费者维权;
第四,违规直播将面临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直播带货行业正逐步迈入“规范发展、精细运营”的新阶段。未来,直播电商行业有望在更加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实现持续增长,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透明的购物体验。
(举报)
真把观众当傻子。
你看到的工厂直播可能是假的
“你这背景太假了。”
这是前两年火起来的一个梗,起因是一位视频博主每天在优美的景色下给大家介绍新疆的蜂蜜,由于自身粗犷的外形和身后美景格格不入,被网友吐槽“你这背景太假了”。
近日,这个梗又出现在了以“工厂直发”“工厂实景直播”为噱头的直播间里。
不同的是,博主视频里美如画的背景确实是真的,而一些所谓的工厂车间、商品仓库等场景都是用道具搭建出来的,或者是用绿幕抠图等技术合成的虚拟场景。
点进一个卖糖果的直播间,看见主播被“埋”在糖果堆里,只露出上半身,一边打包糖果一边和观众互动。
看着这堆积如山的糖果,就好像来到了糖果屋。有好奇的网友说想看看全景,结果立马就被主播踢出了直播间。
还有那种坐在流水线旁边干活的直播间。只见一个人坐在流水线旁边组装东西,面前还架着一部手机在直播,另外的人穿着工作服,有模有样地给这个人“打配合”。
然而这条看似繁忙的流水线,实则是在几个工作人员默契配合下,循环往复地“倒腾”商品,营造出一种高效生产的错觉。
这些直播间还巧妙地利用“工厂直供”、“源头发货”等标语,紧紧抓住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
从零食到日用品,再到儿童玩具,这些“工厂直播间”涉猎广泛,不少商品销量惊人,单个产品能轻松突破万单大关。
但在这光鲜亮丽的销售数字背后,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蚀。
因为这些直播间都是“精心”搭建的,背景可能只是静态图片或循环播放的录播视频,与现实的生产相去甚远。
更有甚者,在某些生产月饼的“车间直播间”内,观众好像是看到了真正的月饼制作现场,工人身着统一制服,手法娴熟地制作着月饼,主播也参与其中,与观众亲切互动。
然而,细心探究之下,这温馨而真实的场景竟是通过技术手段构建的虚拟世界,除了主播及其手中的月饼礼盒外,其余均为虚拟背景。
此外,还可以在一些直播间里看到较为明显的“绿边”,主播的身体部位偶尔还会消失不见。
近日,网上就流传一段揭露直播间场景“造假”的视频,网友看后直呼“还有什么是真的?”,还有网友吐槽“4平方米的房间播出了4万平方米的效果”。
据评论区网友们的反馈,从这些直播间购买的东西,根本就没有直播间里打包时看到的多,质量也相当差。“以为厂家直售能便宜点,结果又被忽悠了。”
工厂直播造假,套路也太多了
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就有商家把直播间搬到工厂里了,当时业内人士还预测,“直播带货的下一个风口,或许就是工厂自播。”。
因为消费者对于直观的生产流程有着天然的信任感,这种贴近源头的直播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购买信心,激发购买欲望。
从鲜果采摘的果园到乡间的农产品加工,再到工厂的生产车间,这些场景的转变不仅让直播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更让消费者感受到了产品的真实性与品质保障。
这也是部分直播间“另辟蹊径”,假装生产厂家在车间卖货的原因。
而搭建这样一个“工厂直播间”的门槛也不高,商家们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传送带道具,在一间小屋子内模拟出繁忙的生产流水线场景,营造出货源充足、产品新鲜的氛围。
在电商平台上,可以轻松找到专为直播间定制的传送带道具,这些产品还能够根据商品特性进行个性化定制,价格也非常亲民,一两千就可以搭个“工厂”出来。
图源:淘宝
或者是借助绿幕抠像等科技手段,只需简单的设备和软件,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搭建出逼真的工厂环境,让观众以为主播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现场之中。
除此之外,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众多直播间开始采用AI合成的虚拟场景作为直播背景,甚至部分直播间的主播角色也完全由数字人担任,其逼真程度之高,很多非专业人士难以辨别真伪。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精心搭建”的场景向消费者传达了商品质量、销量等关键信息,然而消费者拿到手后发现又是另外一回事,那么这些直播间就有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平台作为管理方,有责任对此类直播间加强监管,为消费者构建一个更加顺畅、友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与高效的退款流程,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此外,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使用深度合成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的作品,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进行显著标识。
直播间若未自觉对采用AI生成或深度合成技术的内容进行明确标注,可能引发消费者的误解与混淆,那么平台有必要介入提醒消费者,履行好告知义务。
虚假宣传成直播带货首要问题
随着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其背后的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直播带货中频繁发生的“翻车”事件,到层出不穷的虚假宣传手段,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声誉,更在无形中侵蚀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消费者网、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中指出,2023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主要反映出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价格误导、不文明带货、发货问题、退换货、销售违禁商品以及诱导场外交易等八方面问题。
其中,虚假宣传已上升为直播带货的首要问题。
《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
直播带货行业为何频现问题?《报告》中称,作为一种新型互联网消费模式,直播带货具有模式新、主体多、流量大、频次高、法律关系复杂等特点。
部分投机商家和不法分子对监管抱有侥幸心理,不惜通过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方式来谋取经济利益。
此外,直播带货业态是动态演变的,有些主播和平台总是试图钻法律的空子,寻求新的商机。
而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违规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导致行业乱象丛生,整体形象和信誉受损。
好在国家及时出手。针对当前网络直播带货中存在的虚假宣传等不规范的现象,国家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已于7月1日生效。
在《条例》中,特别强调了直播带货的透明度要求,明确规定了主播必须清晰地向消费者说明“谁在带货”以及“带谁的货”。
具体来看,分为四点:
第一,直播带货必须以显著方式标明或者说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第二,直播如果违法,平台、直播间和主播“人人有责”;
第三,直播平台有义务帮助消费者维权;
第四,违规直播将面临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直播带货行业正逐步迈入“规范发展、精细运营”的新阶段。未来,直播电商行业有望在更加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实现持续增长,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透明的购物体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