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精细化管理 产量噌噌往上涨

市场资讯

3周前

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玉米就开始“黄脚”甚至枯萎,而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玉米则依旧翠绿欲滴,玉米果穗个个金黄瓦亮。

来源:饲料行业信息网

“做梦都想不到,玉米种的密度和高粱的密度一样,真是大开眼界。去年农夫大田合作社就是这么种的,我跟人家垄挨垄、地挨地,人家一公顷玉米能打3万多斤,我家使挺大劲整2.1万斤。今年我也按照农夫大田合作社的种植模式种了5公顷玉米,增产5万斤一点不费劲儿。”吉林省通榆县新兴乡新兴村村民韩涛高兴地告诉记者。

韩涛所说的玉米种植模式就是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这种种植模式下公顷保苗能达到9.6万株以上,以往村民做梦都不敢想,可现在通榆县很多种植主体运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不仅把玉米的种植密度提高了,而且果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最优地块产量在今年农业农村部门的观摩测产中预计达到每公顷3.5万斤以上。

走在新兴村农夫大田种植合作社的玉米种植基地里,密植玉米植株高矮一致,秸秆粗壮,而且果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这不禁让大家好奇:挨挨挤挤的玉米植株是如何做到不倒伏、不空秆的呢?农夫大田种植合作社经理李明解开了这个谜团:“我们采用的是‘黄金粮MY73’这个密植高产新品种,种植模式是在咱们原来传统的大垄双行的基础上把垄距改进了,从原来的40~80公分改到40~120公分,然后这个品种呢,你看都是上冲的,叶片之间都是15度的夹角,这样就更利于通风和透光,它最大的特点是根系特别发达,45度的垂直根,所以特别抗倒伏。”

据了解,2023年通榆县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服务框架协议,引进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专家团队对此项技术在通榆县的实施进行全程指导,各关键时间节点视情况开展现场培训会、片区培训会,特殊情况亲赴田间解决疑难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以水治旱,让“小水滴”通过浅埋滴灌系统,保障作物水肥生长需求。通榆县十年九旱的生产难题被破解,各乡镇很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纷纷采用这种先进的种植模式,不仅玉米田间表现突出,玉米产量也噌噌往上涨,粮食单产、总产不断提升,同时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过去种玉米,肥料清一色采用“一炮轰”,在播种的时候就一次性施到地里,中后期基本不会管理。密度大的玉米地很容易倒伏、空秆,籽粒还没有定浆,叶片早早就枯黄了,密植并不会增产,反而减产的风险很高。如今,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玉米从一出土就吃上了“细粮”,田间管理仿佛是严格的“军事化”。秋分时节,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玉米就开始“黄脚”甚至枯萎,而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玉米则依旧翠绿欲滴,玉米果穗个个金黄瓦亮。种植户王天禹说:“这种模式得精细化管理,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营养套餐,因为是密植,所以必须保证根系发达,在6到8个叶片的时候必须控旺,就是把玉米秆底下的三节缩短,这样玉米穗位就降低了,它就能抗风了,再一个呢,要防虫、防止营养过剩,如果玉米秆长疯了,玉米穗就小了。”

玉米大垄双行密植精准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可以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按需、分次、定向地供给水肥,不仅满足了密植群体全生育期水肥需求,还能够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增产增效协同、轮茬倒作、培肥地力,为有效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实际种植操作,通榆县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种植合作社纷纷将原有井灌设施提升为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采用先进模式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统计,通榆县今年种植玉米380多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160万亩,密植精准调控地块50万亩,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正逐渐由点到线再及面,全面推动玉米增产丰收。

(转自:饲料行业信息网)

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玉米就开始“黄脚”甚至枯萎,而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玉米则依旧翠绿欲滴,玉米果穗个个金黄瓦亮。

来源:饲料行业信息网

“做梦都想不到,玉米种的密度和高粱的密度一样,真是大开眼界。去年农夫大田合作社就是这么种的,我跟人家垄挨垄、地挨地,人家一公顷玉米能打3万多斤,我家使挺大劲整2.1万斤。今年我也按照农夫大田合作社的种植模式种了5公顷玉米,增产5万斤一点不费劲儿。”吉林省通榆县新兴乡新兴村村民韩涛高兴地告诉记者。

韩涛所说的玉米种植模式就是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这种种植模式下公顷保苗能达到9.6万株以上,以往村民做梦都不敢想,可现在通榆县很多种植主体运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不仅把玉米的种植密度提高了,而且果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最优地块产量在今年农业农村部门的观摩测产中预计达到每公顷3.5万斤以上。

走在新兴村农夫大田种植合作社的玉米种植基地里,密植玉米植株高矮一致,秸秆粗壮,而且果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这不禁让大家好奇:挨挨挤挤的玉米植株是如何做到不倒伏、不空秆的呢?农夫大田种植合作社经理李明解开了这个谜团:“我们采用的是‘黄金粮MY73’这个密植高产新品种,种植模式是在咱们原来传统的大垄双行的基础上把垄距改进了,从原来的40~80公分改到40~120公分,然后这个品种呢,你看都是上冲的,叶片之间都是15度的夹角,这样就更利于通风和透光,它最大的特点是根系特别发达,45度的垂直根,所以特别抗倒伏。”

据了解,2023年通榆县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服务框架协议,引进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专家团队对此项技术在通榆县的实施进行全程指导,各关键时间节点视情况开展现场培训会、片区培训会,特殊情况亲赴田间解决疑难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以水治旱,让“小水滴”通过浅埋滴灌系统,保障作物水肥生长需求。通榆县十年九旱的生产难题被破解,各乡镇很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纷纷采用这种先进的种植模式,不仅玉米田间表现突出,玉米产量也噌噌往上涨,粮食单产、总产不断提升,同时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过去种玉米,肥料清一色采用“一炮轰”,在播种的时候就一次性施到地里,中后期基本不会管理。密度大的玉米地很容易倒伏、空秆,籽粒还没有定浆,叶片早早就枯黄了,密植并不会增产,反而减产的风险很高。如今,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玉米从一出土就吃上了“细粮”,田间管理仿佛是严格的“军事化”。秋分时节,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玉米就开始“黄脚”甚至枯萎,而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玉米则依旧翠绿欲滴,玉米果穗个个金黄瓦亮。种植户王天禹说:“这种模式得精细化管理,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营养套餐,因为是密植,所以必须保证根系发达,在6到8个叶片的时候必须控旺,就是把玉米秆底下的三节缩短,这样玉米穗位就降低了,它就能抗风了,再一个呢,要防虫、防止营养过剩,如果玉米秆长疯了,玉米穗就小了。”

玉米大垄双行密植精准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可以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按需、分次、定向地供给水肥,不仅满足了密植群体全生育期水肥需求,还能够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增产增效协同、轮茬倒作、培肥地力,为有效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实际种植操作,通榆县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种植合作社纷纷将原有井灌设施提升为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采用先进模式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统计,通榆县今年种植玉米380多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160万亩,密植精准调控地块50万亩,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正逐渐由点到线再及面,全面推动玉米增产丰收。

(转自:饲料行业信息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