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将进入尾声,不过对于家电行业而言,这一年过的并不如意。
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9月,全国家用电器行业利润总额822.2亿元,同比下降1.8%;而2020年1-9月,全国家用电器行业利润总额833.4亿元,同比下降2.8%。这意味着今年前三季度家电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还在去年受疫情冲击的基础上出现进一步缩水。
奥维云网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5414亿元,比2020年同期提升7.7%,但较2019年同期下滑8.7个百分点。奥维云网指出,2021年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消费者信心不足,更新换代需求释放缓慢,家电消费也不是居民消费主要的支撑点。虽然同比规模提升,但与疫情前水平相比仍未恢复。
今年以来,A股家电板块的表现也折射出投资者信心的低迷。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家电板块累计下跌24.2%,位列申万一级行业末位,为该板块2005年至今表现最糟糕的年度。光大证券在研报中直言,2021年是家电板块的“失意之年”。
不过,就在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作为行业龙头的三家企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不约而同地逆周期加大了资本开支力度,一方面是在二级市场上大手笔回购自家股份,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在收并购方面的投资力度。
回购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2021年,股份回购成为三大家电巨头提振市场信心、维护自身股价的重要手段。就连长年未进行过回购的海尔智家,也在2021年3月抛出回购方案,拟投入20亿-40亿元的资金回购股份。在此之前,海尔智家曾于2015年推出过一份回购方案,回购金额上限不超过5亿元。
美的集团则长期以来都是A股回购大户,自2018年-2021年每年都会推出至少一期回购计划。其中,2018年计划回购不超过40亿元,2019年计划回购不超过66亿元,2020年计划回购不超过52亿元,2021年分别在2月和6月推出了两期回购,前一期计划回购不超过140亿元,后一期计划回购25亿元-50亿元。从规模上来看,2021年的回购规模显然创下历史之最。
格力电器近两年也爱上了股份回购。2020年4月,格力电器历史上首次推出回购方案,回购金额为30亿元-60亿元;2020年10月推出第二期回购,规模同样为30亿元-60亿元。2021年5月推出第三期回购,这一期的规模高达75亿元-150亿元,上限甚至超过了2020年前两期回购的总和。
从实施结果情况来看,海尔智家于今年11月完成回购,回购总金额为22.02亿元;格力电器继前两期回购均以60亿元顶格完成后,第三期回购同样以150亿元顶格完成任务。
美的集团在2018年以40亿元顶格完成回购,2019年和2020年分别回购了32亿元和27亿元。2021年,家电板块整体出现明显下跌,美的集团的回购也更加卖力。其中,前一期最终完成回购86.64亿元,后一期则以上限50亿元顶格完成。
综合来看,2021年,无论从回购计划规模,还是实施完成的情况来看,家电三大巨头均创下了历年之最。其中,格力电器在近两年累计投入回购资金高达270亿元,而美的集团自2018年至今累计投入的回购资金则超过235亿元。
虽然行业整体盈利情况下滑,但三大巨头依然家底雄厚。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的账面货币资金分别为1195.32亿元、558.71亿元和414.15亿元。
“基于过去多年以来优异的现金流,让家电三巨头手中囤积了大量现金,但过量现金留在账面产生的价值也不大。以格力电器为例,其账面长期趴着千亿以上的现金,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存款利息的年化收益率还不到2%,而格力电器自身的股息率则远高于这一数字,在管理层看来,回购自家股份显然比继续存银行更划算。”一位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分析。
格力连启两收购 大举进军新能源
除了在回购股份上形成默契一致以外,家电三大巨头在2021年内都在投资并购方面有所动作。其中,格力电器在对外并购上最为积极,今年先后宣布控股收购银隆新能源和盾安环境两家企业。
今年8月,格力电器以司法拍卖的形式竞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耗资18.28亿,再结合董明珠个人17.46%持股表决权的委托,合计控制47.93%的表决权,成功控股银隆新能源。近日,银隆新能源还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
受原实控人涉嫌利益侵占等负面因素影响,银隆新能源近年来业绩表现不佳,2020年净亏损6.88亿元,2021年1-7月净亏损7.63亿元,但格力电器依然对其颇为欣赏。公告称,银隆新能源是是全球少数掌握纳米级钛酸锂材料及电池生产工艺的新能源企业之一,拥有钛酸锂和磷酸铁锂生产线40余条,电池板块总体实际产能约18.31GWh/年,其中钛酸锂电池实际产能为2.85GWh/年,在全球排名前列。
格力电器认为,公司与银隆新能源在汽车工业产品、储能相关的电器产品、精密模具、新能源、再生资源等多个业务板块拥有协同空间。公司储能相关的电器产品可以借助银隆新能源的电池及相关技术进行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可以利用银隆新能源提高公司汽车工业产品在电机、控制器等汽车核心零部件行业的市场份额;此外,公司再生资源板块也可以与银隆新能源电池材料回收形成合力、规模化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紧接着,11月16日,格力电器宣布,拟受让盾安环境2.7亿股股份,总交易为21.90亿元。同时,格力电器还拟以8.10亿元认购盾安环境的定增。如股权转让和定增均实施完成,格力电器将持有盾安环境38.78%的股份。根据协议,格力电器将有权改组董事会并提名半数以上的董事,盾安环境将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盾安环境主营制冷元器件,也是格力电器上游供应商之一,2019年和2020年分别向格力电器供货约15亿元和12亿元。格力电器认为,公司看好盾安环境作为全球制冷元器件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价值,此项交易是公司落实完善核心零部件产业布局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同时,盾安环境新能源热管理器相关产品矩阵完善,公司可快速切入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赛道,同时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完善公司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布局。
美的控股万东医疗 拟私有化库卡
美的集团历来是国内企业中的并购常客。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以23亿元受让万东医疗29.09%的股份,成为新控股股东。7月,万东医疗又推出逾20亿元的定增预案,拟由美的集团全额认购。若定增按发行上限完成,则美的集团的持股比例有望增至45.46%。
在美的集团看来,中国本土医疗影像诊断企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机遇,而万东医疗是我国医用X射线机行业龙头企业及医学影像设备行业领先企业,旗下的万里云平台走在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的行业前端。美的集团希望藉由本次交易助力万东医疗抓住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通过进一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最近的一次投资者调研活动中,美的集团向投资者描述了一幅智慧医疗的美好蓝图:相比人类而言,美的智能机器人在准确性、精密度具有突出优势,为医疗手术、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医学影像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医疗解决方案,例如库卡旗下的手术机器人,能实现无接触低温激光切割,精准控制切割形状;万东血管介入解决方案采用AI神经网络算法,以更低的剂量实现高清晰成像,影像检查结果可通过万里云影像平台进行专家会诊。
除了万东医疗,美的集团今年的另一大动作就是私有化库卡。11月23日,美的集团公告,公司已通过境外子公司MECCA间接持有库卡94.55%股权,将继续收购剩余5.45%股权,实现100%控股,库卡也将顺势从法兰克福交易所退市。
库卡是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被称为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2016年,美的集团向库卡发出要约收购,以接近300亿元的代价取得了库卡94.55%股权。
不过,在美的集团控股后,库卡业绩不增反降。财报显示,库卡2017至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34.79亿欧元、32.42亿欧元、31.93亿欧元、25.74亿欧元,净利润分别为0.89亿欧元、0.13亿欧元、0.10亿欧元、-1.03亿欧元,均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库卡本身是一家非常优质的企业,美的收购库卡在大的逻辑上是正确的。”家电行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正处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为明显的周期,美的看重的也是未来机器换人的巨大空间。但后面几年发现,市场需求的增长并没有原先预期的那么大。另一方面,由于库卡此前许多客户来自于欧美的汽车行业,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相关客户的订单受到影响,进一步拖累了库卡的业绩。
对于本次私有化交易,美的集团表示,有利于库卡专注业务经营并提升公司在机器人与自动化相关业务领域的内部资源协同和共享。据了解,库卡将积极协助美的集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截至2021年7月,美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超过320台/万人,并计划在2023年实现530台/万人的目标。
在家电/IT行业分析师梁振鹏看来,此前库卡虽然被收购,但一直还是德国上市公司,美的要对库卡进行经营干预、战略整合等动作时,还需要经过层层规定,种种情况都掣肘美的的管理。只有对库卡进行全面收购并私有化,美的才能够实际控制库卡,从而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和管理。
国泰君安指出,美的私有化库卡完成后,将便于与美的先前收购的Servotronix、埃弗特等业务进行内部资源协同。同时参考美的私有化威灵电机的案例,考虑到库卡目前的流通股比例较少,私有化有利于减少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节省维持上市状态所必需的成本。
刘步尘则认为,美的将库卡私有化,短期内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私有化后,如果没有‘德国制造’的背书,短期内库卡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也未必顺利。不过从长期来看,工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库卡的价值也会越来越明显。”
海尔全资控股重要子公司
相比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今年海尔智家在并购上的动作要低调许多。10月30日,海尔智家公告,拟以现金收购海尔集团持有的大连海尔电冰箱10%股权、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3.94%股权以及海尔质量检测公司100%股权,金额合计1.05亿元。收购完成后将实现对该三家公司的全资控股。
从交易目的来看,大连海尔电冰箱和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均系海尔智家体系内盈利能力强的重要生产性经营实体,从控股股东海尔集团手中收回少数股权,有利于理顺股权结构,加快子公司决策,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此外,全资收购的海尔质量检测公司主要为海尔智家及子公司各产品线提供质量检测、产品认证等服务,收购后有利于补充公司在质量检测、产品认证方面的业务能力,更好地推动质量检测公司与公司各产品线的协同,并减少关联交易。
与另两家巨头相比,海尔智家的收购更倾向于“加强内功”。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收购动作不大,但过去10余年间,海尔系先后将日本三洋电机、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意大利Candy等国际知名企业纳入旗下,累计并购金额接近500亿元。
与此同时,海尔智家今年在海外投资布局的力度也持续加大。继印度北部工业园、罗马尼亚冰箱工厂、俄罗斯冰箱互联工厂开建或投产后,海尔智家近期又在海外新增两座工厂,即土耳其干衣机工厂和洗碗机工厂。据介绍,土耳其两座工厂总投资额超过8500万欧元,预计年产能将超250万台。两座新工厂的奠基与开业,将成为海尔智家进军欧洲行业前三的关键一步。
记者观察:家电行业进入存量竞争 头部企业亟寻增量
“今年家电巨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大型并购?我认为应该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看,国内家电行业发展到现在,行业的巅峰期已经过去,目前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刘步尘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在这个大背景下,所有企业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而头部企业对这个问题尤为看重,他们很难‘躺平’,必须要为企业的发展寻求外部增量。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也表示,传统家电消费已达到峰值,市场规模不再有新增机会。随着消费升级和分化,家电行业面临被多种商品替代或绞杀的危险;加之家电新势力华为、小米等举品牌、资本、流量及生态之力纷纷增加投资,使得家电行业供给迅速扩大,挤占传统家电企业市场空间。“大家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下拼杀,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在行业红利消失、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单靠运营已经无力推动主营业务增长。”
奥维云网白色家电事业部研究总监裴东敏也指出,留给家电产业的新增需求空间将越来越窄,需求结构都以换新需求为主。“大家电有8-12年的使用生命周期,这个换新周期,意味着换新需求节奏释放相对来说是平稳且缓慢的过程。”
一方面是需求端的增量不再,另一方面供给侧的成本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多项大宗商品掀起较大涨幅,使得以铜、铝、钢材等为基础原材料的家电行业成为受波及程度较深的行业之一。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的综合毛利率比去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美的集团的综合毛利率也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
两头承压之下,家电企业如何寻找外部增长空间?刘步尘认为不外乎四个方向:一是向非家电外围产业延伸,例如格力进入新能源,以及美的进入医疗领域;二是从国内市场拓展至国际市场,例如海尔的国际化;三是开发新产品,如智能家电,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发力的方向;四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向更高端的市场要空间。
“在这四个方向中,后面三点的难度都相对较大。”刘步尘指出,在国际化上,美的和格力基本还以OEM和ODM模式为主,占比也不高。海尔在国际化上的成功也是长期耕耘的结果,张瑞敏曾经说过,要在母国之外创造一个品牌,至少要做好亏8年的准备。而新产品和创新技术研发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只剩下外延并购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并购后也非常考验企业的整合管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都已经是有着10余年经验的“并购老手”,而格力电器的并购战略启动相对较晚,但最近的并购力度则大有赶超前两家的势头。
对于这一现象,产经观察家丁少将认为,格力高度依赖空调业务,空调市场高度饱和,整个行业下行压力逐渐增大,同时美的、海尔、海信等品牌还在强力分食市场,因此必须加速多元化的发展,以分担空调业务的压力,为格力带来第二、第三增长跑道。无论是通过投资并购还是自主研发布局的方式加速这一进程,都有着现实紧迫性。
从2021年中报数据来看,格力电器空调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依然高达73.80%;相比之下,美的集团则是空调和消费电器两条腿走路,辅以机器人自动化等其他业务;而海尔智家的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厨电四大板块占比则相对均衡。
“家电行业处于低迷,这对有实力的家电巨头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并购时机。因为整个行业的低迷,会压低并购目标的并购价格,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优质企业。同时低迷的行业会让很多竞争对手消失,也会拉大各企业之间的差距,这对于行业巨头来说是能够大展宏图的好机会。”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
2021年即将进入尾声,不过对于家电行业而言,这一年过的并不如意。
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9月,全国家用电器行业利润总额822.2亿元,同比下降1.8%;而2020年1-9月,全国家用电器行业利润总额833.4亿元,同比下降2.8%。这意味着今年前三季度家电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还在去年受疫情冲击的基础上出现进一步缩水。
奥维云网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5414亿元,比2020年同期提升7.7%,但较2019年同期下滑8.7个百分点。奥维云网指出,2021年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消费者信心不足,更新换代需求释放缓慢,家电消费也不是居民消费主要的支撑点。虽然同比规模提升,但与疫情前水平相比仍未恢复。
今年以来,A股家电板块的表现也折射出投资者信心的低迷。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家电板块累计下跌24.2%,位列申万一级行业末位,为该板块2005年至今表现最糟糕的年度。光大证券在研报中直言,2021年是家电板块的“失意之年”。
不过,就在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作为行业龙头的三家企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不约而同地逆周期加大了资本开支力度,一方面是在二级市场上大手笔回购自家股份,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在收并购方面的投资力度。
回购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2021年,股份回购成为三大家电巨头提振市场信心、维护自身股价的重要手段。就连长年未进行过回购的海尔智家,也在2021年3月抛出回购方案,拟投入20亿-40亿元的资金回购股份。在此之前,海尔智家曾于2015年推出过一份回购方案,回购金额上限不超过5亿元。
美的集团则长期以来都是A股回购大户,自2018年-2021年每年都会推出至少一期回购计划。其中,2018年计划回购不超过40亿元,2019年计划回购不超过66亿元,2020年计划回购不超过52亿元,2021年分别在2月和6月推出了两期回购,前一期计划回购不超过140亿元,后一期计划回购25亿元-50亿元。从规模上来看,2021年的回购规模显然创下历史之最。
格力电器近两年也爱上了股份回购。2020年4月,格力电器历史上首次推出回购方案,回购金额为30亿元-60亿元;2020年10月推出第二期回购,规模同样为30亿元-60亿元。2021年5月推出第三期回购,这一期的规模高达75亿元-150亿元,上限甚至超过了2020年前两期回购的总和。
从实施结果情况来看,海尔智家于今年11月完成回购,回购总金额为22.02亿元;格力电器继前两期回购均以60亿元顶格完成后,第三期回购同样以150亿元顶格完成任务。
美的集团在2018年以40亿元顶格完成回购,2019年和2020年分别回购了32亿元和27亿元。2021年,家电板块整体出现明显下跌,美的集团的回购也更加卖力。其中,前一期最终完成回购86.64亿元,后一期则以上限50亿元顶格完成。
综合来看,2021年,无论从回购计划规模,还是实施完成的情况来看,家电三大巨头均创下了历年之最。其中,格力电器在近两年累计投入回购资金高达270亿元,而美的集团自2018年至今累计投入的回购资金则超过235亿元。
虽然行业整体盈利情况下滑,但三大巨头依然家底雄厚。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的账面货币资金分别为1195.32亿元、558.71亿元和414.15亿元。
“基于过去多年以来优异的现金流,让家电三巨头手中囤积了大量现金,但过量现金留在账面产生的价值也不大。以格力电器为例,其账面长期趴着千亿以上的现金,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存款利息的年化收益率还不到2%,而格力电器自身的股息率则远高于这一数字,在管理层看来,回购自家股份显然比继续存银行更划算。”一位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分析。
格力连启两收购 大举进军新能源
除了在回购股份上形成默契一致以外,家电三大巨头在2021年内都在投资并购方面有所动作。其中,格力电器在对外并购上最为积极,今年先后宣布控股收购银隆新能源和盾安环境两家企业。
今年8月,格力电器以司法拍卖的形式竞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耗资18.28亿,再结合董明珠个人17.46%持股表决权的委托,合计控制47.93%的表决权,成功控股银隆新能源。近日,银隆新能源还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
受原实控人涉嫌利益侵占等负面因素影响,银隆新能源近年来业绩表现不佳,2020年净亏损6.88亿元,2021年1-7月净亏损7.63亿元,但格力电器依然对其颇为欣赏。公告称,银隆新能源是是全球少数掌握纳米级钛酸锂材料及电池生产工艺的新能源企业之一,拥有钛酸锂和磷酸铁锂生产线40余条,电池板块总体实际产能约18.31GWh/年,其中钛酸锂电池实际产能为2.85GWh/年,在全球排名前列。
格力电器认为,公司与银隆新能源在汽车工业产品、储能相关的电器产品、精密模具、新能源、再生资源等多个业务板块拥有协同空间。公司储能相关的电器产品可以借助银隆新能源的电池及相关技术进行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可以利用银隆新能源提高公司汽车工业产品在电机、控制器等汽车核心零部件行业的市场份额;此外,公司再生资源板块也可以与银隆新能源电池材料回收形成合力、规模化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紧接着,11月16日,格力电器宣布,拟受让盾安环境2.7亿股股份,总交易为21.90亿元。同时,格力电器还拟以8.10亿元认购盾安环境的定增。如股权转让和定增均实施完成,格力电器将持有盾安环境38.78%的股份。根据协议,格力电器将有权改组董事会并提名半数以上的董事,盾安环境将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盾安环境主营制冷元器件,也是格力电器上游供应商之一,2019年和2020年分别向格力电器供货约15亿元和12亿元。格力电器认为,公司看好盾安环境作为全球制冷元器件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价值,此项交易是公司落实完善核心零部件产业布局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空调供应链的稳定性。同时,盾安环境新能源热管理器相关产品矩阵完善,公司可快速切入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赛道,同时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完善公司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布局。
美的控股万东医疗 拟私有化库卡
美的集团历来是国内企业中的并购常客。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团以23亿元受让万东医疗29.09%的股份,成为新控股股东。7月,万东医疗又推出逾20亿元的定增预案,拟由美的集团全额认购。若定增按发行上限完成,则美的集团的持股比例有望增至45.46%。
在美的集团看来,中国本土医疗影像诊断企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机遇,而万东医疗是我国医用X射线机行业龙头企业及医学影像设备行业领先企业,旗下的万里云平台走在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的行业前端。美的集团希望藉由本次交易助力万东医疗抓住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通过进一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最近的一次投资者调研活动中,美的集团向投资者描述了一幅智慧医疗的美好蓝图:相比人类而言,美的智能机器人在准确性、精密度具有突出优势,为医疗手术、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医学影像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医疗解决方案,例如库卡旗下的手术机器人,能实现无接触低温激光切割,精准控制切割形状;万东血管介入解决方案采用AI神经网络算法,以更低的剂量实现高清晰成像,影像检查结果可通过万里云影像平台进行专家会诊。
除了万东医疗,美的集团今年的另一大动作就是私有化库卡。11月23日,美的集团公告,公司已通过境外子公司MECCA间接持有库卡94.55%股权,将继续收购剩余5.45%股权,实现100%控股,库卡也将顺势从法兰克福交易所退市。
库卡是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被称为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2016年,美的集团向库卡发出要约收购,以接近300亿元的代价取得了库卡94.55%股权。
不过,在美的集团控股后,库卡业绩不增反降。财报显示,库卡2017至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34.79亿欧元、32.42亿欧元、31.93亿欧元、25.74亿欧元,净利润分别为0.89亿欧元、0.13亿欧元、0.10亿欧元、-1.03亿欧元,均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库卡本身是一家非常优质的企业,美的收购库卡在大的逻辑上是正确的。”家电行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正处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为明显的周期,美的看重的也是未来机器换人的巨大空间。但后面几年发现,市场需求的增长并没有原先预期的那么大。另一方面,由于库卡此前许多客户来自于欧美的汽车行业,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相关客户的订单受到影响,进一步拖累了库卡的业绩。
对于本次私有化交易,美的集团表示,有利于库卡专注业务经营并提升公司在机器人与自动化相关业务领域的内部资源协同和共享。据了解,库卡将积极协助美的集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截至2021年7月,美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超过320台/万人,并计划在2023年实现530台/万人的目标。
在家电/IT行业分析师梁振鹏看来,此前库卡虽然被收购,但一直还是德国上市公司,美的要对库卡进行经营干预、战略整合等动作时,还需要经过层层规定,种种情况都掣肘美的的管理。只有对库卡进行全面收购并私有化,美的才能够实际控制库卡,从而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和管理。
国泰君安指出,美的私有化库卡完成后,将便于与美的先前收购的Servotronix、埃弗特等业务进行内部资源协同。同时参考美的私有化威灵电机的案例,考虑到库卡目前的流通股比例较少,私有化有利于减少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节省维持上市状态所必需的成本。
刘步尘则认为,美的将库卡私有化,短期内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私有化后,如果没有‘德国制造’的背书,短期内库卡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也未必顺利。不过从长期来看,工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库卡的价值也会越来越明显。”
海尔全资控股重要子公司
相比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今年海尔智家在并购上的动作要低调许多。10月30日,海尔智家公告,拟以现金收购海尔集团持有的大连海尔电冰箱10%股权、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3.94%股权以及海尔质量检测公司100%股权,金额合计1.05亿元。收购完成后将实现对该三家公司的全资控股。
从交易目的来看,大连海尔电冰箱和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均系海尔智家体系内盈利能力强的重要生产性经营实体,从控股股东海尔集团手中收回少数股权,有利于理顺股权结构,加快子公司决策,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此外,全资收购的海尔质量检测公司主要为海尔智家及子公司各产品线提供质量检测、产品认证等服务,收购后有利于补充公司在质量检测、产品认证方面的业务能力,更好地推动质量检测公司与公司各产品线的协同,并减少关联交易。
与另两家巨头相比,海尔智家的收购更倾向于“加强内功”。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收购动作不大,但过去10余年间,海尔系先后将日本三洋电机、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意大利Candy等国际知名企业纳入旗下,累计并购金额接近500亿元。
与此同时,海尔智家今年在海外投资布局的力度也持续加大。继印度北部工业园、罗马尼亚冰箱工厂、俄罗斯冰箱互联工厂开建或投产后,海尔智家近期又在海外新增两座工厂,即土耳其干衣机工厂和洗碗机工厂。据介绍,土耳其两座工厂总投资额超过8500万欧元,预计年产能将超250万台。两座新工厂的奠基与开业,将成为海尔智家进军欧洲行业前三的关键一步。
记者观察:家电行业进入存量竞争 头部企业亟寻增量
“今年家电巨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大型并购?我认为应该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看,国内家电行业发展到现在,行业的巅峰期已经过去,目前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刘步尘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在这个大背景下,所有企业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而头部企业对这个问题尤为看重,他们很难‘躺平’,必须要为企业的发展寻求外部增量。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也表示,传统家电消费已达到峰值,市场规模不再有新增机会。随着消费升级和分化,家电行业面临被多种商品替代或绞杀的危险;加之家电新势力华为、小米等举品牌、资本、流量及生态之力纷纷增加投资,使得家电行业供给迅速扩大,挤占传统家电企业市场空间。“大家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下拼杀,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在行业红利消失、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单靠运营已经无力推动主营业务增长。”
奥维云网白色家电事业部研究总监裴东敏也指出,留给家电产业的新增需求空间将越来越窄,需求结构都以换新需求为主。“大家电有8-12年的使用生命周期,这个换新周期,意味着换新需求节奏释放相对来说是平稳且缓慢的过程。”
一方面是需求端的增量不再,另一方面供给侧的成本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多项大宗商品掀起较大涨幅,使得以铜、铝、钢材等为基础原材料的家电行业成为受波及程度较深的行业之一。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的综合毛利率比去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美的集团的综合毛利率也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
两头承压之下,家电企业如何寻找外部增长空间?刘步尘认为不外乎四个方向:一是向非家电外围产业延伸,例如格力进入新能源,以及美的进入医疗领域;二是从国内市场拓展至国际市场,例如海尔的国际化;三是开发新产品,如智能家电,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发力的方向;四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向更高端的市场要空间。
“在这四个方向中,后面三点的难度都相对较大。”刘步尘指出,在国际化上,美的和格力基本还以OEM和ODM模式为主,占比也不高。海尔在国际化上的成功也是长期耕耘的结果,张瑞敏曾经说过,要在母国之外创造一个品牌,至少要做好亏8年的准备。而新产品和创新技术研发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只剩下外延并购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并购后也非常考验企业的整合管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都已经是有着10余年经验的“并购老手”,而格力电器的并购战略启动相对较晚,但最近的并购力度则大有赶超前两家的势头。
对于这一现象,产经观察家丁少将认为,格力高度依赖空调业务,空调市场高度饱和,整个行业下行压力逐渐增大,同时美的、海尔、海信等品牌还在强力分食市场,因此必须加速多元化的发展,以分担空调业务的压力,为格力带来第二、第三增长跑道。无论是通过投资并购还是自主研发布局的方式加速这一进程,都有着现实紧迫性。
从2021年中报数据来看,格力电器空调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依然高达73.80%;相比之下,美的集团则是空调和消费电器两条腿走路,辅以机器人自动化等其他业务;而海尔智家的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厨电四大板块占比则相对均衡。
“家电行业处于低迷,这对有实力的家电巨头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并购时机。因为整个行业的低迷,会压低并购目标的并购价格,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优质企业。同时低迷的行业会让很多竞争对手消失,也会拉大各企业之间的差距,这对于行业巨头来说是能够大展宏图的好机会。”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