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国庆黄金周的前后,都是国民出行的好时节。秋高气爽,长假还能达到7天,一些消费者加上年假,假期可能达到10天甚至更长,这就为自驾出行提供了可能。电动汽车车主也跃跃欲试,尤其是在当前充电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出行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要抢占充电桩,上演一出“充电窘途”。但节后很多消费者向记者反映,面对充电需求的激增,电动汽车充电即找到一根充电桩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充电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的缺失,正在愈发凸显,成为电动汽车充电方面的主要矛盾。这就使电动汽车消费者遭遇了另一种尴尬与焦虑并存的“窘途”体验。
充电桩多了,但充电质量堪忧
一位消费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颇为典型。国庆首日,小李(化名)驾驶着他的电动汽车踏上了归家之路。满心欢喜的他未曾料到,一场“充电难”的尴尬正悄然临近。行驶途中,当他驶入一处服务区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充电桩前已排起了蜿蜒长龙,电动汽车一辆接一辆,宛如等待喂食的饥饿群鸟。
小李无奈地加入了这蜿蜒的队伍,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然而,等待的时间远比他预想的要漫长许多。数小时过去了,队伍似乎并未有明显的前移。小李下车去前方查看,发现几乎所有快充桩的充电功率都不能达标,一些快充桩的充电功率仅为设计最大功率的一半,不要说满足当前800V充电平台电动汽车的充电指标,就连充电桩本身的设计指标都难以达到。
终于,小李迎来了属于他的充电桩。他告诉记者,他当时是怀有侥幸心理地插上充电枪,希望自己的车辆能够用满充电功率,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充电速度虽然不能说像蜗牛般缓慢,但也比想象中慢许多。原本以为只需半小时便能重新上路,结果计算下来才知道需要近两小时,电量才达到80%。
小李再次陷入无奈的等待之中。他环顾四周,只见其他车主同样在焦急地等待着充电,有的车主甚至因充电速度过慢而与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小李不禁感叹:“充电桩现在是好找一点了,但充电质量让人情何以堪?”
小李还算幸运的,在充电时,小李的车旁边的另一辆车,好不容易等来了充电机会,充电桩却突然“罢工”。充电枪不是无法插入,就是插上后根本无法充电。然而从App上看,这个桩没有问题,工作状态还标明为“正常”,这让后面排队的车主大为光火。
旁边的车主连忙找来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然而,工作人员却无奈地告诉他,这里的充电桩故障频发,他们也无能为力。对于App上充电桩还处于工作正常的状态,工作人员也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他们只能告诉后面的车主,去其他充电桩排队或者去下一个服务区试试运气。面对此情此景,小李感到自己还有点运气,但是他也感到,App上的充电桩工作状态不能百分之百相信,还得眼见为实。
“先到先充电” ,公平但不合理
消费者小胡(化名)在国庆节期间回家看望父母。他告诉记者,父母家原本是一家工厂的集体宿舍,后来工厂倒闭以后,小区基础设施得不到维修升级,很多配套设施都老化了,尤其是在供电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小区用电需求。近年来,小区内也有了几个充电桩,和很多老旧小区一样,这些充电桩的使用秉承着谁先停车谁就先充电的原则,在平日倒也没什么矛盾。
“但在节假日期间,小区外的车辆增多,很多都是电动汽车,他们进小区后往往想补一点电再走,这就冲击了原本的充电‘先到先得’原则。”小胡对记者说。以他为例,像他这样看望父母的人,往往是上午到家,下午回家或者晚上吃过饭再回家。他希望白天能给车充一会电,这就和车位上本小区的车辆有了矛盾。他们昨晚就已经停好车,如果白天不用车,车辆则不会挪走,长期占据充电车位,导致后面车辆难以停靠充电。
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在很多小区都是常态。在一些小区更为典型,他们往往修建大量充电桩,几乎做到了遍及车位,但由于充电总功率超过供电总功率,充电只能是“先充先得”,即谁先停车充电,就给谁充电,后面再停车的消费者,因为功率限制,不能充电或充电速度极慢。
智能化、网联化,充电桩也要“有文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从充电桩的发展看,现在正处于数字化的前夜,消费者对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愈加迫切,充电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程度亟待提高。
有分析人士指出,充电桩会从一根物理意义上的充电桩,到充电桩上网,再到智能网联充电桩的方向更新迭代。与电动汽车的发展类似,以后充电桩大概率也会由软件定义,谁的充电桩信息更准确、更及时,谁的充电桩则更会受消费者欢迎。一位充电桩运营商向记者表示,现在建充电桩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充电桩智能起来,即让它“有文化”。
破局“窘途”,惟有三方合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应扮演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更为周全的政策和规划,政府可以引导充电设施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此外,政府还应简化审批流程,缩短补贴发放时间,以激励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担负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在建设更多充电桩的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充电桩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其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充电桩的远程监控、预约和缴费等功能,为车主带来更加贴心的充电体验。
当前电动汽车已经不是稀有之物,消费者对于里程的忧虑应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在享受电动汽车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的同时,消费者也应了解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和充电方式,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和充电计划。通过错峰充电和有序用电,消费者可以为缓解充电难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智能有序充电是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有苦难言,消费者也不买账。有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政策,鼓励和引导智能有序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车主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降低对电网的冲击;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互动应用,实现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等功能,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位充电桩运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充电桩作为智能充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自动识别车辆类型、电池容量和剩余电量等功能,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智能调整充电速度和时间。此外,智能充电桩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充电桩、车主和运营商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更加高效的充电服务。
当前智能充电桩的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这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应给予相关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降低智能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智能充电桩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其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可以看出,引导和倡导错峰充电、有序用电是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发起“绿色出行、错峰充电”等倡议活动,政府可以鼓励车主在夜间或非高峰时段充电,享受电费优惠的同时减轻电网负荷。同时,推动充电车位共享和智能化管理也是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的有效手段。通过更多方式方法,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版式:赵方婷 摄影:张佳滕
每年国庆黄金周的前后,都是国民出行的好时节。秋高气爽,长假还能达到7天,一些消费者加上年假,假期可能达到10天甚至更长,这就为自驾出行提供了可能。电动汽车车主也跃跃欲试,尤其是在当前充电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出行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要抢占充电桩,上演一出“充电窘途”。但节后很多消费者向记者反映,面对充电需求的激增,电动汽车充电即找到一根充电桩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充电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的缺失,正在愈发凸显,成为电动汽车充电方面的主要矛盾。这就使电动汽车消费者遭遇了另一种尴尬与焦虑并存的“窘途”体验。
充电桩多了,但充电质量堪忧
一位消费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颇为典型。国庆首日,小李(化名)驾驶着他的电动汽车踏上了归家之路。满心欢喜的他未曾料到,一场“充电难”的尴尬正悄然临近。行驶途中,当他驶入一处服务区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充电桩前已排起了蜿蜒长龙,电动汽车一辆接一辆,宛如等待喂食的饥饿群鸟。
小李无奈地加入了这蜿蜒的队伍,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然而,等待的时间远比他预想的要漫长许多。数小时过去了,队伍似乎并未有明显的前移。小李下车去前方查看,发现几乎所有快充桩的充电功率都不能达标,一些快充桩的充电功率仅为设计最大功率的一半,不要说满足当前800V充电平台电动汽车的充电指标,就连充电桩本身的设计指标都难以达到。
终于,小李迎来了属于他的充电桩。他告诉记者,他当时是怀有侥幸心理地插上充电枪,希望自己的车辆能够用满充电功率,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充电速度虽然不能说像蜗牛般缓慢,但也比想象中慢许多。原本以为只需半小时便能重新上路,结果计算下来才知道需要近两小时,电量才达到80%。
小李再次陷入无奈的等待之中。他环顾四周,只见其他车主同样在焦急地等待着充电,有的车主甚至因充电速度过慢而与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小李不禁感叹:“充电桩现在是好找一点了,但充电质量让人情何以堪?”
小李还算幸运的,在充电时,小李的车旁边的另一辆车,好不容易等来了充电机会,充电桩却突然“罢工”。充电枪不是无法插入,就是插上后根本无法充电。然而从App上看,这个桩没有问题,工作状态还标明为“正常”,这让后面排队的车主大为光火。
旁边的车主连忙找来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然而,工作人员却无奈地告诉他,这里的充电桩故障频发,他们也无能为力。对于App上充电桩还处于工作正常的状态,工作人员也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他们只能告诉后面的车主,去其他充电桩排队或者去下一个服务区试试运气。面对此情此景,小李感到自己还有点运气,但是他也感到,App上的充电桩工作状态不能百分之百相信,还得眼见为实。
“先到先充电” ,公平但不合理
消费者小胡(化名)在国庆节期间回家看望父母。他告诉记者,父母家原本是一家工厂的集体宿舍,后来工厂倒闭以后,小区基础设施得不到维修升级,很多配套设施都老化了,尤其是在供电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小区用电需求。近年来,小区内也有了几个充电桩,和很多老旧小区一样,这些充电桩的使用秉承着谁先停车谁就先充电的原则,在平日倒也没什么矛盾。
“但在节假日期间,小区外的车辆增多,很多都是电动汽车,他们进小区后往往想补一点电再走,这就冲击了原本的充电‘先到先得’原则。”小胡对记者说。以他为例,像他这样看望父母的人,往往是上午到家,下午回家或者晚上吃过饭再回家。他希望白天能给车充一会电,这就和车位上本小区的车辆有了矛盾。他们昨晚就已经停好车,如果白天不用车,车辆则不会挪走,长期占据充电车位,导致后面车辆难以停靠充电。
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在很多小区都是常态。在一些小区更为典型,他们往往修建大量充电桩,几乎做到了遍及车位,但由于充电总功率超过供电总功率,充电只能是“先充先得”,即谁先停车充电,就给谁充电,后面再停车的消费者,因为功率限制,不能充电或充电速度极慢。
智能化、网联化,充电桩也要“有文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从充电桩的发展看,现在正处于数字化的前夜,消费者对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愈加迫切,充电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程度亟待提高。
有分析人士指出,充电桩会从一根物理意义上的充电桩,到充电桩上网,再到智能网联充电桩的方向更新迭代。与电动汽车的发展类似,以后充电桩大概率也会由软件定义,谁的充电桩信息更准确、更及时,谁的充电桩则更会受消费者欢迎。一位充电桩运营商向记者表示,现在建充电桩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充电桩智能起来,即让它“有文化”。
破局“窘途”,惟有三方合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应扮演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制定更为周全的政策和规划,政府可以引导充电设施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此外,政府还应简化审批流程,缩短补贴发放时间,以激励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担负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在建设更多充电桩的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充电桩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其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充电桩的远程监控、预约和缴费等功能,为车主带来更加贴心的充电体验。
当前电动汽车已经不是稀有之物,消费者对于里程的忧虑应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在享受电动汽车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的同时,消费者也应了解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和充电方式,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和充电计划。通过错峰充电和有序用电,消费者可以为缓解充电难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智能有序充电是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有苦难言,消费者也不买账。有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政策,鼓励和引导智能有序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通过价格杠杆引导车主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降低对电网的冲击;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互动应用,实现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等功能,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位充电桩运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充电桩作为智能充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自动识别车辆类型、电池容量和剩余电量等功能,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智能调整充电速度和时间。此外,智能充电桩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充电桩、车主和运营商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更加高效的充电服务。
当前智能充电桩的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这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应给予相关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降低智能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智能充电桩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其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可以看出,引导和倡导错峰充电、有序用电是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发起“绿色出行、错峰充电”等倡议活动,政府可以鼓励车主在夜间或非高峰时段充电,享受电费优惠的同时减轻电网负荷。同时,推动充电车位共享和智能化管理也是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的有效手段。通过更多方式方法,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版式:赵方婷 摄影:张佳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