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新增就业仅1.2万?数据操纵还是不可抗力?

美投investing

2周前

如果熟悉大非农的观众就会知道,大非农是由两个报告组成的,一个是企业调查,一个是家庭调查,企业调查会问公司准备招多少人来获得新增岗位,而家庭调查则是问家里面多少人有工作,再结合就业人口就能得到失业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美国非农新增就业1.2万

今天最重要的新闻显然就是今天早上8点半的大非农就业数据,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如何,美联储又会以什么节奏降息都倚仗这组数据。但这次的数据和以往不同,受到飓风和波音罢工的影响,所以噪音比较大。今天阿吉就给大家抽丝剥茧,梳理一下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数据以及它们背后的意义。

首先,我们还是要做一个总体的了解。明面上的新增岗位,10月,仅为1.2万,而预期在10万。乍一看这个数据,我还以为美国经济要崩了,但仔细研究才发现玄机,这其实是因为飓风和波音罢工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次新增岗位的数字,华尔街基本上选择了无视。

报告中就说,飓风Helene是在9月26号登陆的,而飓风Milton则在10月9号登陆的,登陆之前已经有大面积的疏散工作在做。前者在调查之前,而后者在调查期间。但是具体的影响其实有不同。如果熟悉大非农的观众就会知道,大非农是由两个报告组成的,一个是企业调查,一个是家庭调查,企业调查会问公司准备招多少人来获得新增岗位,而家庭调查则是问家里面多少人有工作,再结合就业人口就能得到失业率。劳动部就说啊,这次的飓风对家庭调查产生的影响有限,但是企业调查的回复率很差,远低于平均,一部分肯定是受到了飓风的影响,但无法量化。所以从中,我们就得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既然家庭调查的影响有限,那么它反映的失业率应该基本可信。

那么这次失业率表现如何呢?为4.1%,符合预期,也和上个月持平。这就是市场最希望看到的消息,劳动力市场没有恶化,但也不妨碍美联储降息,于是三大股指就因此上涨。CME上,投资者对于下周美联储会议的预期也已经完全确定,就是降息25个基点。

到这里,这份大非农最重要的影响就和大家分析完了,但如果想要了解这次报告里面的更多细节,那么可以继续往下看。

这次阿吉最关注的是对于上一次报告中,新增岗位的调整。上一次非农数据中,美国新增了25.4万个岗位,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对美联储未来降息预期一次粉碎性的打击。市场从预期11月份会降息50个基点,到开始怀疑美联储会不会暂停降息。那么任何对于上一次数据的调整,都有可能改变我们当时建立起来的判断。那结果呢?结果是这次调整平平无奇,上个月的25.4万只被下调了3.1万,所以还是有22.3万个岗位,远高于前几个月的水平。八月份的数据倒是下调了不少,为8.1万,最终新增岗位从15.9,下滑到了7.8万。那么这反映什么呢?反映劳动力市场还在降温的总趋势当中。如果我们算一下7到9月的新增岗位平均,则为13.8万。这还是比过去一年的平均要低,而且,根据旧金山联储的测算,美国大概需要13万个岗位,才能维持失业率,所以三个月平均13.8万并不能算多。那么如果总结一下就是,9月份新增岗位的暴涨,并没有改变劳动力市场降温的总趋势,虽然不至于让美联储大幅降息,但不会影响它持续逐步降息的节奏。

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细节是薪资的情况。这次报告显示,平均时薪上涨了0.4%,还高于预期的0.3%,全年则维持在4%,符合预期。薪资相对来说,对于飓风没有那么敏感,所以可信度还比较高。那么这代表什么呢?代表全美的薪资涨幅还是非常稳健,那么在通胀放缓的背景下,未来的消费起码是值得乐观的。另一组昨天公布的薪资数据也反映薪资稳健,而且呈现了降温。这是美联储最看重的薪资数据,就业成本指数ECI。数据反映美国人的总体薪资单季环比上涨了0.8%,略低于上个季度的0.9%,全年则为3.9%,也低于上个季度的4.1%。那么只要薪资继续放缓,新增岗位反映降温,美联储就没有停止降息的理由。另外3.9%的涨幅也高于CPI和PCE两个通胀指标,代表美国人的购买力在变强,未来消费可期。

当然,有一些观众肯定会说,这是胡扯,政府全都是假数据。物价还那么高,薪资哪有跑赢?的确,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同的,开支的组成也不同,而且我们更倾向于拿物价的绝对水平来做对比,比如一条热狗前几年是3-4美元,现在涨到了7-8美元之类的。我在这里没有否认大家亲身感受的意思,更多是从一个市场解读的角度,分享华尔街的看法。只要整体的薪资涨幅高于通胀,我们就应该对消费,对经济保持乐观。

往期推荐

01

为什么芯片业总出大牛股?

► 点击阅读

02

Google,被掐住咽喉的巨无霸

► 点击阅读

03

股市会在何时彻底反弹?

► 点击阅读

04

新一轮下跌要来?这套策略教你应对

► 点击阅读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博主加入九点半投资平台、投稿:
meitouinvesting@gmail.com 

https://www.jdbinvesting.com/

如果熟悉大非农的观众就会知道,大非农是由两个报告组成的,一个是企业调查,一个是家庭调查,企业调查会问公司准备招多少人来获得新增岗位,而家庭调查则是问家里面多少人有工作,再结合就业人口就能得到失业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美国非农新增就业1.2万

今天最重要的新闻显然就是今天早上8点半的大非农就业数据,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如何,美联储又会以什么节奏降息都倚仗这组数据。但这次的数据和以往不同,受到飓风和波音罢工的影响,所以噪音比较大。今天阿吉就给大家抽丝剥茧,梳理一下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数据以及它们背后的意义。

首先,我们还是要做一个总体的了解。明面上的新增岗位,10月,仅为1.2万,而预期在10万。乍一看这个数据,我还以为美国经济要崩了,但仔细研究才发现玄机,这其实是因为飓风和波音罢工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次新增岗位的数字,华尔街基本上选择了无视。

报告中就说,飓风Helene是在9月26号登陆的,而飓风Milton则在10月9号登陆的,登陆之前已经有大面积的疏散工作在做。前者在调查之前,而后者在调查期间。但是具体的影响其实有不同。如果熟悉大非农的观众就会知道,大非农是由两个报告组成的,一个是企业调查,一个是家庭调查,企业调查会问公司准备招多少人来获得新增岗位,而家庭调查则是问家里面多少人有工作,再结合就业人口就能得到失业率。劳动部就说啊,这次的飓风对家庭调查产生的影响有限,但是企业调查的回复率很差,远低于平均,一部分肯定是受到了飓风的影响,但无法量化。所以从中,我们就得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既然家庭调查的影响有限,那么它反映的失业率应该基本可信。

那么这次失业率表现如何呢?为4.1%,符合预期,也和上个月持平。这就是市场最希望看到的消息,劳动力市场没有恶化,但也不妨碍美联储降息,于是三大股指就因此上涨。CME上,投资者对于下周美联储会议的预期也已经完全确定,就是降息25个基点。

到这里,这份大非农最重要的影响就和大家分析完了,但如果想要了解这次报告里面的更多细节,那么可以继续往下看。

这次阿吉最关注的是对于上一次报告中,新增岗位的调整。上一次非农数据中,美国新增了25.4万个岗位,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对美联储未来降息预期一次粉碎性的打击。市场从预期11月份会降息50个基点,到开始怀疑美联储会不会暂停降息。那么任何对于上一次数据的调整,都有可能改变我们当时建立起来的判断。那结果呢?结果是这次调整平平无奇,上个月的25.4万只被下调了3.1万,所以还是有22.3万个岗位,远高于前几个月的水平。八月份的数据倒是下调了不少,为8.1万,最终新增岗位从15.9,下滑到了7.8万。那么这反映什么呢?反映劳动力市场还在降温的总趋势当中。如果我们算一下7到9月的新增岗位平均,则为13.8万。这还是比过去一年的平均要低,而且,根据旧金山联储的测算,美国大概需要13万个岗位,才能维持失业率,所以三个月平均13.8万并不能算多。那么如果总结一下就是,9月份新增岗位的暴涨,并没有改变劳动力市场降温的总趋势,虽然不至于让美联储大幅降息,但不会影响它持续逐步降息的节奏。

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细节是薪资的情况。这次报告显示,平均时薪上涨了0.4%,还高于预期的0.3%,全年则维持在4%,符合预期。薪资相对来说,对于飓风没有那么敏感,所以可信度还比较高。那么这代表什么呢?代表全美的薪资涨幅还是非常稳健,那么在通胀放缓的背景下,未来的消费起码是值得乐观的。另一组昨天公布的薪资数据也反映薪资稳健,而且呈现了降温。这是美联储最看重的薪资数据,就业成本指数ECI。数据反映美国人的总体薪资单季环比上涨了0.8%,略低于上个季度的0.9%,全年则为3.9%,也低于上个季度的4.1%。那么只要薪资继续放缓,新增岗位反映降温,美联储就没有停止降息的理由。另外3.9%的涨幅也高于CPI和PCE两个通胀指标,代表美国人的购买力在变强,未来消费可期。

当然,有一些观众肯定会说,这是胡扯,政府全都是假数据。物价还那么高,薪资哪有跑赢?的确,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同的,开支的组成也不同,而且我们更倾向于拿物价的绝对水平来做对比,比如一条热狗前几年是3-4美元,现在涨到了7-8美元之类的。我在这里没有否认大家亲身感受的意思,更多是从一个市场解读的角度,分享华尔街的看法。只要整体的薪资涨幅高于通胀,我们就应该对消费,对经济保持乐观。

往期推荐

01

为什么芯片业总出大牛股?

► 点击阅读

02

Google,被掐住咽喉的巨无霸

► 点击阅读

03

股市会在何时彻底反弹?

► 点击阅读

04

新一轮下跌要来?这套策略教你应对

► 点击阅读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博主加入九点半投资平台、投稿:
meitouinvesting@gmail.com 

https://www.jdbinvesting.com/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