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增效本身就是降本的一部分,而且不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而对于SaaS厂商来说,想要具有长期价值,为企业正在面临的降本增效“困境”排忧解难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本次升级的目标,是未来‘让一亿国内终端用户用上多维表格’”。今年以来,很多企业的提效和增长指标都在原地打转,不但自损生产效率的“恶性降本”事件频发,同时,也让企业在数字化工具的投入上变得畏首畏尾。一直以来,“数字化是提效的基础”是一个共识,但企业如今在SaaS和应用开发上的投入意愿却在下降。盲区在于,业务数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太多开放性的选择面前,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企业不敢随意做选择,只能先把确定性的“降本”卷到极致。而对于SaaS厂商来说,想要具有长期价值,为企业正在面临的降本增效“困境”排忧解难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日前,飞书CEO谢欣发布了一系列业务工具产品,包括全面更新的多维表格,飞书低代码平台和更专业的飞书项目。在发布会中,谢欣提到,“2023年年底,飞书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超过2亿美元,达到国内同行第一”,他还进一步预计飞书今年的ARR将会超过3亿美元。“其中多维表格的月活用户数已超过600万,是国内数字化工具中当之无愧的‘拳头产品’。而本次升级的目标,是未来‘让一亿国内终端用户用上多维表格’”。以多维表格、低代码平台等产品为轴,向业务工具发力,飞书对于解决企业降本增效问题的针对性相当明显:一个低门槛、高灵活度的业务工具,比起庞杂的数字化系统来说,更能为企业提升数字化提效的信心。降本,要先于增效吗?
很多企业想要“立竿见影”的焦虑,造成了第一个误区:以为降本应该先于增效,先节流再开源。这样的观念,导致不少没有陷入支出危机的企业也在大幅裁员、优化业务、中止无法产生短期收益的创新项目等。这些“下意识的反应”可以理解,但并不理性。事实上,增效应该优于降本。因为增效本身就是降本的一部分,而且不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同时,所谓“降本”,指的也并不是降低所有开支,而是减少被浪费的资源。在过去一年深入行业与业务的企服探索中,飞书频繁观察到了一类“降了本,却没有增效”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无效降本,症结就在于企业把降本和增效视作了两个独立的目标去执行,而不是对彼此产生正向作用。比如,收缩市场布局,而不是聚焦核心市场;砍掉而不是精简产品计划;减少数字化投入,而不是选择开箱即用的套件来减少开发成本。这些原地踏步的“变化”,都会让企业看起来更像是在应对短期危机,缺少长期视野。第二,企业的IT、数字化系统与自身业务需求不匹配。这也是不少管理者想“暴力切断”SaaS的原因:数字化程度提升了,流程反而变得繁琐,造成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浪费。第三,传统业务系统繁重、成本太高,无法响应业务快速发展中的机敏需求。由此可见,业务提效仍然要依赖可落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飞书开始突破协同办公的舒适圈,一步步向业务工具发力,深入腹地。而从协同工具走向业务工具的关键,在于飞书在客户中看到的业务痛点问题,并与客户共创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比如2020年开始灰度测试的多维表格,其产品形态衍生于办公文档,又在数次迭代下成为了一个好上手的项目管理系统。所以,在协同办公时代,飞书的企业客户就已经在主动打开思路,通过多维表格的能力向更复杂的业务场景延展。其实,飞书真正相信多维表格可以成为一个业务系统,来自于一个内部戏称为“切瓜”的案例。物美从2019年开始用飞书,过去需求基本侧重于视频会议、文档等办公协作工具,直到2021年,飞书为物美设置的企业效能顾问王铭去商超里“切了一星期的瓜”,才意识到线下门店日常运营中的真正痛点竟然在巡检和商品资质审核。传统的巡检系统软件,开发成本上百万,而飞书多维表格基本不花钱,而且作为工具非常简单易用。在引入了多维表格的业务化能力之后,物美供应商首次提报率从7%提升到了60%。物美的场景痛点是很多企业的共性,因此,案例落地以后,飞书跳出了协同办公的“禁锢”,开始认真考虑数字化领域的名言:“任何行业都值得用数字化重做一遍”,以业务化工具来占领传统软件的市场。飞书在创新型企业中的口碑与渗透率,也决定了这些先进企业客户的需求和生产组织方式是先进的,在各行各业都有标杆意义。基于此,飞书汲取和培养出了一批来自千行百业的“效率先锋”。在数字化方案不断深入行业的过程中,以企业客户员工作为专家,将其实践理念以点带面地推广到一线业务场景中。这种来自企业内部的人才自驱力和数字化动能,比在流量平台投广的产品裂变要深刻得多。提效的核心,在于深入业务腹地
除了重视数字化工具对于提效的意义之外,企业还应该认识到的一点是,降本增效并不是为了“度过危机”,而是一个长期的全局思维。也就是说,数字化工具能为企业“省多少钱”,即使并不容易反映在账面上,企业也应该充分调动决策能力,去量化和评估长期的隐性价值。最常见的一个隐性价值就是人效提升。虽然短期投入不会降低,但在资源聚焦的情况下,对新业务目标的开拓速度更快,“烧钱”的时间更短,足以让业务更早实现正向反馈。如今,飞书的大多数企业客户都已经从早期“创新战”中站稳脚跟,来到了建立业务护城河的阶段。飞书自身亦是如此:过去几年里,飞书在办公协同领域的产品形态已经得到了充分认可,文档、会议纪要等多个组件也都实现了口碑裂变。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飞书多维表格、低代码平台等工具打造出来的行业解决方案,也一直帮助着企业客户在关键业务上提效,这方面的服务价值比办公协同大得多。比如,2023年,飞书多维表格在蔚来换电站业务中的“管理基座”作用,帮助蔚来在355天内建成了1000座换电站。相比“第一个1000座换电站”建成的1508天,周期大幅缩减。仅仅是同等资源投入下的人效,就节省了2.16万个沟通工时。这是能算出来的显性价值。更长期的隐形价值在于,换电站的建设速度正是蔚来能够打出差异化优势、稳固市场格局的杀手锏。众所周知,解决车主里程焦虑是造车新势力如今最重要的业务需求之一。一直以来,蔚来靠“车电分离,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战略保持着头部优势,而换电站的建设与管理本身却是一项周期长、资源调配难、投入大的业务。2023年初,蔚来宣布在全国48个区域新建1000座换电站的“千站计划”。计划的背后,需要面对的是百余名工程人员和服务商的管理。与传统的项目管理需求不同,每个区域的场景不同、管理维度单一、沟通效率低,让蔚来意识到不能让项目被割裂开,而是应当引入先进的业务工具来进行换电站管理,“将所有相关人员都连接在一起”。这个关头,蔚来换电站建设项目管理负责人李钦钦,从一个很小的需求动因看到了飞书多维表格的价值——找到一个方法让48个区域能够信息隔离,而总部则可以用一张表管理全局。飞书对蔚来的“启发”不止于此。早在2020年初,自称是飞书“重度使用者”的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就自发地将飞书推广到了整个蔚来能源团队。由此也可以看出,业务管理者对于效率的思考越深,团队提效的驱动力也就会越强。在换电站管理业务中,飞书帮助蔚来将年度目标从总部逐步拆解细化到了签约入场、充电上线等子目标,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区域动态跟踪,为目标的偏离匹配服务商、工程师等资源与人效。市场竞争都是和时间赛跑,专业高效的数字化场景则能够让项目管理的效率被充分监控与量化,进而将系统中的每一环合力。数字化是蔚来的企业基因,自然能与飞书一拍即合。而在重C端消费的零售业,飞书也和泡泡玛特等代表潮流文化先驱的企业合作,在2022年为其产研团队把项目进度提前了70%。在直播电商爆发的时间窗口,泡泡玛特迅速搭好系统,最短用时仅8天。又以一张多维表格支撑起了300多家门店巡检、30多位主播的直播排期,帮助泡泡玛特以短平快的直播打法在全球积累用户、扩张商业版图。
AI是业务提效的“万能解”吗?
2024年,关于降本增效的另一个误区,是被AI叙事“过度捆绑”。AI对于业务提效的意义,已经成为了SaaS厂商的决心和口号。事实上,想要靠大模型和泛AI的概念实现业务“革新”,还为时尚早。不只是AI,其他变革性技术也是一样,有提效价值,但并不是提效的“灵魂”所在。比如,AI的提取、总结、打标、翻译等单点能力,都能让复杂的业务流程变得简单友好,但目前为止,AI还创造不了新的业务形态。不过,飞书向业务工具开拓的速度,毫无疑问也是乘上了“人工智能的风口”。因为只有工具性能提升,才能对应效率产能的提升。想要追求极致性能,自然要依托于更强的算力、新的技术架构。因此,本次发布会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飞书没有选择让AI成为主角,而是强调了业务工具的性能。但AI的提效价值仍然不可忽视。谢欣在一开场就提到了飞书智能会议纪要、新一代飞书多维表格所涉及到的关键AI能力。本次升级的产品中,也有AI仪表盘、AI字段、AI自动化等智能辅助工具,通过自动总结来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信息。与此同时,想要下钻的维度更深,应该将新兴技术转化为能力与性能,与业务需求进行融合,而不是“呼吁”现有的业务场景很快就会被AI所颠覆。飞书多维表格在升级以前,每年的活跃记录行就已经超过了50亿条,这代表着企业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在变高。无论是数据量、反应速度、自动化能力还是协作体验,一个数字化工具的性能都要立足于最复杂的业务场景,才能自上而下地为增效打好地基。而全新一代的飞书多维表格,从数据库和MPP等技术上的突破,又使得数据容量和响应速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层次,最高行数可达100万,同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过去的几年里,作为一个工具套件,飞书是AI应用的引领者之一。但企业服务的使命不在于普及AI,而是让企业的终端用户能够以轻量化的体验方式,使用专业的数字化工具。相比如今已经在逐渐实现的“办公AI化”,“业务AI化”的叙事太过遥远和宏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低代码开发平台,也许就会成为加速业务工具向智能化迈进的“捷径”之一。以往,企业数字化应用搭建的障碍大多体现为两点:开发生产力不足,开发工具不好用。在AI编程出现以前,开发生产力对应的就是人力或外包成本。如今,AI的生成能力已经广泛应用于开发和应用构建,比业务端的应用早很多。从开发工具发力,可以说是同时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提效。另一方面,使用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够减少企业对于“代码劳动力”的需求,让具有构建思维的开发人员成为主流人才,同时降低业务人员的技术理解门槛,对开发团队实现管理提效。整体来看,多维表格、低代码开发平台、飞书项目的共同产品特性,在于比传统的业务流程构建降低了体验门槛,但同时又需要专业化的项目管理能力。之所以说飞书的业务化探索是脚踏实地的,正是因为“人人可用”的工具思维,在业务端并不先进,反而会让组织的责任制度不清晰。飞书在业务套件上的先进性,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可落地的标准化基础,从而为项目管理、组织提效这些很难被量化的维度构筑起了专业壁垒,而不是盲目追求去门槛化,“模糊”专业人才的生产价值。事实上,也只有将提效进行结构化、标准化,才是管控未来成本的最优解。深入业务腹地,是飞书作为头部企服厂商从一而终的目标,而客户生态的先进、创新等标签,也为飞书开辟出了更多具有高价值潜力的航线,让飞书能在为千行百业打开多维度提效思路的同时,坚持简洁好用的产品理念。追随创新标杆,在任何技术时代和市场环境下都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用对巧劲,降本增效就会变得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