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仅仅也只有三周。
9月24日以来,行情爆发之前的恐惧、绝望快速演化为爆发之后的火热、疯狂,再到节后分歧中的躁动、抓狂,情绪如潮水般汹涌表达得淋漓尽致,说是行为金融学中难得的案例也不为过。
熊市的烙印只能以气势磅礴的实际上涨来逆转,此前的市场确实需要这样一场暴涨。然而激烈的抢筹运动过后,罕见的极速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短期的空间,市场经历着回归常态的“代价”。
暴涨与大跌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站在当下分歧加大,投资者心绪复杂,定性来看,我们所经历的“千股涨停”、“沪指五日暴拉600点”,这是一场怎样的行情呢?后市怎么看?又该如何应对?
市场,脆弱又坚韧、害怕又狂热
没有人可以料到,短短一周的时间,市场最热门的叙事已换了一番天地;更没有人可以料到,沪指从3500点跌到2700点的漫漫熊市走了三年,但从2700点重回3500点附近只需要6天。(数据来源:Wind)
9月24日开始的那一周,主要中国股票指数全线上涨,A股和中概股领涨,消费、医疗健康、房地产板块领涨,上证指数暴力拉升超600点,涨幅超20%,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
市场需要这样一场暴涨。暴涨背后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节前的政策组合拳背后,是政策导向方向性的改变,有些事实已经被看清,有些决策已然“开弓”。
如果说之前长期低迷的下行周期和历史低位的估值水平是快速爆发的条件,那么对政策超预期利好的热烈回应则是核心。而整个大的背景和氛围,则是市场情绪的高涨,是人心所向的表达,是对悲观“线性外推”的一次有力纠偏。
定性来看,本轮行情是以无风险利率下降为背景,政策面转向为核心驱动,内、外风险偏好共同提升下的机会。如果后续财政政策接续发力、经济基本面逐步好转,我们倾向于判断市场就会具备从反弹演绎到反转的可能性,这将不是一次简单的短暂上涨。
不可否认当前的优质资产价格仍然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中长期或有不错的收益,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保有底仓并选择持股比持币或许更重要。
但是经历了节前罕见的极速上涨后,投资者普遍获利、回血情况下,拐点出现后卖出需求迫切,导致市场有所分歧。节后几个交易日显然交易思路分歧较大,兑现与追高之间反复,首日市场高开回落,次日市场大幅调整,昨日消息带动下N型走势,10月11日再度下跌,来到了3300点以下。
短期决定市场走向的主要是资金变化及投资者预期,增量信息等待期资金情绪趋于理性,市场出现“回归常规”迹象,意味着短期内“疯涨”行情或边际冷静。当然“回归常规”并不意味着行情“止步于此”,而是博弈成分的加重。从历史上看,当市场进入拉升后的博弈时期,关键信号将宣告“兑现”和“追高”博弈双方孰胜孰负,进而影响后续行情方向。
回顾以往几轮“高波动主升行情”,短期急速上涨启动后,出现这样的调整都是比较正常的。从2014年以来出现过6次指数级别的行情:启动阶段10-20个交易日,实现20%-40%的涨幅后,进入中继调整阶段,然后在进入又一轮的上涨,延续牛市行情。(数据来源:Wind,财通证券)
长期看我们仍然较为乐观,整体A股估值水平依然有吸引力,而且估值周期的拐点才刚刚出现,类似大家说的牛市第一波,政策和情绪驱动的爆发式上涨、估值从洼地修复后,市场有回归平静的需要,但中期估值中枢不断提升的序幕或许刚刚开始,因此对于短期的高点或可逐渐止盈,但对于长期的乐观之下,也应该保留适当的底仓,并在后续随着情绪逐渐转冷、指数调整后再把仓位回补。
或许一轮“疯牛”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权益市场已经苏醒,牛市思维在人心种下了种子,看到了方向。市场在经过初期的普涨修复之后,大概率进入震荡“持久战”阶段,因而战略上要有信心,战术上还是需要稍微有耐心。
脆弱又坚韧、害怕又狂热。在这样的市场中,聚焦波动仅仅是技术分析,而更为关键的是战略选择。震荡期的意义,不在于短期涨跌,在于立足中期的结构调整。这也便是所谓的“踏上牛途比抵达顶峰更重要”。
人性,不因急涨而贪婪、不因回撤而恐惧
牛市常常被看作是赚钱的黄金时期,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真相往往比想象中复杂。投资教父格雷厄姆曾说过: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
聊完市场,怎么做呢?我们聚焦眼前。在经历了近期市场的暴涨之后,一个罕见的现象开始浮现:无论仓位高低,投资者似乎陷入了普遍的焦虑之中。
背后的原因在于,盈亏本就同源,那些在这一波涨势中获益最丰的投资者,往往是在之前的熊市中经历了最深的磨砺,他们担忧的是回本后如何操作;而对于仓位较轻的投资者来说,虽然成功规避了之前的下跌,但同样也容易错过突如其来的大涨,对于“踏空”后的上车时机感到迷茫。
理性分析,当下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即便经历了大幅上涨,但从全球范围来看,A股和港股宽基指数仍然处于相对价值“洼地”,这是可以确定的;而政策层面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空前,这同样是可以确定的。
当然,在这轮由流动性驱动的“水牛”行情背后,市场的投资热情,才是真正点燃行情的契机。换言之,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或许恰恰是最不可测的人心。
因此,在这个时刻,投资纪律的重要性超越了一切,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预测”未来,而是学会“应对”变化。
第一,管理好情绪,越是急于回本或入场获利,越是需要保持冷静。
自2021年回调以来,不少资产已经连续下跌了近三年,接下来再“熊”一年的概率似乎远低于向上的可能性。因此,已在场内的投资者,当下或许应该摒弃熊市思维,关注更长期。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过快的涨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透支阶段性的上涨空间,周期的演绎往往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因而“踏空”的投资者在短期内也无需过于焦虑,毕竟市场永远不缺机会。
此外,谨慎使用杠杆,底部右侧区间的波动时常会放大,而一旦启用了不合理的融资与杠杆,复杂的心态和情绪变化极易影响操作,反而更容易放大伤害、造成“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第二,根据资产配置的理念做好布局,并结合市场估值管理好仓位。
越是迷茫的时候,越应该忽略噪音,通过多元配置,以不变应万变。当下做出应该加仓还是减仓的决定,其核心并不在于外界的喧嚣、短期的波动,也不在于对未来宏大叙事的憧憬,而应聚焦于两个关键的“锚点”:
一是市场的估值——即指数的当前水位;
二是个人的投资组合——特别是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在市场的波动与个人资产配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此来决定是应该在相对高位获利了结转换资产,还是逢低布局等待价值的进一步回归。
举个例子,如果看好的方向目前仍然估值不高且自身权益仓位尚有余量,不妨分批买入,逐步将仓位提升至权益资产的长期目标比例;反之亦然。
当然,具体操作层面也可以借鉴一些胜率更高的方式。对于投资而言,如果说有两把大道至简、充满智慧的“奥卡姆剃刀”,那么一把是“不择时”的定投,另一把就是“不选股”的指数基金,看似平凡无奇,或许才是投资中最朴质无华,却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难而正确”。
不因急涨而贪婪,不因回撤而恐惧。在狂欢的舞会中,投资者往往容易迷失方向,由于过度自信而忽视风险,重注之下反而造成更大的亏损;而在回撤的激流中,恐惧上心头,甚至得而复失加重痛苦,操作变形,放大收益之亏,事实上这些情绪都没有必要。
(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责任编辑:138)
想来仅仅也只有三周。
9月24日以来,行情爆发之前的恐惧、绝望快速演化为爆发之后的火热、疯狂,再到节后分歧中的躁动、抓狂,情绪如潮水般汹涌表达得淋漓尽致,说是行为金融学中难得的案例也不为过。
熊市的烙印只能以气势磅礴的实际上涨来逆转,此前的市场确实需要这样一场暴涨。然而激烈的抢筹运动过后,罕见的极速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短期的空间,市场经历着回归常态的“代价”。
暴涨与大跌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站在当下分歧加大,投资者心绪复杂,定性来看,我们所经历的“千股涨停”、“沪指五日暴拉600点”,这是一场怎样的行情呢?后市怎么看?又该如何应对?
市场,脆弱又坚韧、害怕又狂热
没有人可以料到,短短一周的时间,市场最热门的叙事已换了一番天地;更没有人可以料到,沪指从3500点跌到2700点的漫漫熊市走了三年,但从2700点重回3500点附近只需要6天。(数据来源:Wind)
9月24日开始的那一周,主要中国股票指数全线上涨,A股和中概股领涨,消费、医疗健康、房地产板块领涨,上证指数暴力拉升超600点,涨幅超20%,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
市场需要这样一场暴涨。暴涨背后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节前的政策组合拳背后,是政策导向方向性的改变,有些事实已经被看清,有些决策已然“开弓”。
如果说之前长期低迷的下行周期和历史低位的估值水平是快速爆发的条件,那么对政策超预期利好的热烈回应则是核心。而整个大的背景和氛围,则是市场情绪的高涨,是人心所向的表达,是对悲观“线性外推”的一次有力纠偏。
定性来看,本轮行情是以无风险利率下降为背景,政策面转向为核心驱动,内、外风险偏好共同提升下的机会。如果后续财政政策接续发力、经济基本面逐步好转,我们倾向于判断市场就会具备从反弹演绎到反转的可能性,这将不是一次简单的短暂上涨。
不可否认当前的优质资产价格仍然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中长期或有不错的收益,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保有底仓并选择持股比持币或许更重要。
但是经历了节前罕见的极速上涨后,投资者普遍获利、回血情况下,拐点出现后卖出需求迫切,导致市场有所分歧。节后几个交易日显然交易思路分歧较大,兑现与追高之间反复,首日市场高开回落,次日市场大幅调整,昨日消息带动下N型走势,10月11日再度下跌,来到了3300点以下。
短期决定市场走向的主要是资金变化及投资者预期,增量信息等待期资金情绪趋于理性,市场出现“回归常规”迹象,意味着短期内“疯涨”行情或边际冷静。当然“回归常规”并不意味着行情“止步于此”,而是博弈成分的加重。从历史上看,当市场进入拉升后的博弈时期,关键信号将宣告“兑现”和“追高”博弈双方孰胜孰负,进而影响后续行情方向。
回顾以往几轮“高波动主升行情”,短期急速上涨启动后,出现这样的调整都是比较正常的。从2014年以来出现过6次指数级别的行情:启动阶段10-20个交易日,实现20%-40%的涨幅后,进入中继调整阶段,然后在进入又一轮的上涨,延续牛市行情。(数据来源:Wind,财通证券)
长期看我们仍然较为乐观,整体A股估值水平依然有吸引力,而且估值周期的拐点才刚刚出现,类似大家说的牛市第一波,政策和情绪驱动的爆发式上涨、估值从洼地修复后,市场有回归平静的需要,但中期估值中枢不断提升的序幕或许刚刚开始,因此对于短期的高点或可逐渐止盈,但对于长期的乐观之下,也应该保留适当的底仓,并在后续随着情绪逐渐转冷、指数调整后再把仓位回补。
或许一轮“疯牛”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权益市场已经苏醒,牛市思维在人心种下了种子,看到了方向。市场在经过初期的普涨修复之后,大概率进入震荡“持久战”阶段,因而战略上要有信心,战术上还是需要稍微有耐心。
脆弱又坚韧、害怕又狂热。在这样的市场中,聚焦波动仅仅是技术分析,而更为关键的是战略选择。震荡期的意义,不在于短期涨跌,在于立足中期的结构调整。这也便是所谓的“踏上牛途比抵达顶峰更重要”。
人性,不因急涨而贪婪、不因回撤而恐惧
牛市常常被看作是赚钱的黄金时期,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真相往往比想象中复杂。投资教父格雷厄姆曾说过: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
聊完市场,怎么做呢?我们聚焦眼前。在经历了近期市场的暴涨之后,一个罕见的现象开始浮现:无论仓位高低,投资者似乎陷入了普遍的焦虑之中。
背后的原因在于,盈亏本就同源,那些在这一波涨势中获益最丰的投资者,往往是在之前的熊市中经历了最深的磨砺,他们担忧的是回本后如何操作;而对于仓位较轻的投资者来说,虽然成功规避了之前的下跌,但同样也容易错过突如其来的大涨,对于“踏空”后的上车时机感到迷茫。
理性分析,当下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即便经历了大幅上涨,但从全球范围来看,A股和港股宽基指数仍然处于相对价值“洼地”,这是可以确定的;而政策层面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空前,这同样是可以确定的。
当然,在这轮由流动性驱动的“水牛”行情背后,市场的投资热情,才是真正点燃行情的契机。换言之,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或许恰恰是最不可测的人心。
因此,在这个时刻,投资纪律的重要性超越了一切,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预测”未来,而是学会“应对”变化。
第一,管理好情绪,越是急于回本或入场获利,越是需要保持冷静。
自2021年回调以来,不少资产已经连续下跌了近三年,接下来再“熊”一年的概率似乎远低于向上的可能性。因此,已在场内的投资者,当下或许应该摒弃熊市思维,关注更长期。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过快的涨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透支阶段性的上涨空间,周期的演绎往往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因而“踏空”的投资者在短期内也无需过于焦虑,毕竟市场永远不缺机会。
此外,谨慎使用杠杆,底部右侧区间的波动时常会放大,而一旦启用了不合理的融资与杠杆,复杂的心态和情绪变化极易影响操作,反而更容易放大伤害、造成“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第二,根据资产配置的理念做好布局,并结合市场估值管理好仓位。
越是迷茫的时候,越应该忽略噪音,通过多元配置,以不变应万变。当下做出应该加仓还是减仓的决定,其核心并不在于外界的喧嚣、短期的波动,也不在于对未来宏大叙事的憧憬,而应聚焦于两个关键的“锚点”:
一是市场的估值——即指数的当前水位;
二是个人的投资组合——特别是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在市场的波动与个人资产配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此来决定是应该在相对高位获利了结转换资产,还是逢低布局等待价值的进一步回归。
举个例子,如果看好的方向目前仍然估值不高且自身权益仓位尚有余量,不妨分批买入,逐步将仓位提升至权益资产的长期目标比例;反之亦然。
当然,具体操作层面也可以借鉴一些胜率更高的方式。对于投资而言,如果说有两把大道至简、充满智慧的“奥卡姆剃刀”,那么一把是“不择时”的定投,另一把就是“不选股”的指数基金,看似平凡无奇,或许才是投资中最朴质无华,却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难而正确”。
不因急涨而贪婪,不因回撤而恐惧。在狂欢的舞会中,投资者往往容易迷失方向,由于过度自信而忽视风险,重注之下反而造成更大的亏损;而在回撤的激流中,恐惧上心头,甚至得而复失加重痛苦,操作变形,放大收益之亏,事实上这些情绪都没有必要。
(文章来源:华夏基金)
(责任编辑: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