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风起,老牌药企的第四次上市计划

新康界

23小时前

该力诺系左右倒右手的资产腾挪,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宏济堂的曲线上市,同时通过注入资产增厚科源制药的盈利能力,提振投资者信心。

热衷于资本运作的济南前首富,力诺系实控人高元坤,再度出手。

科源制药创业板上市一年半后,力诺系另一老字号药企,已是第四次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的宏济堂,意欲借其实现曲线上市。

尽管这一内部的资产腾挪尚未有最终结果,但科源制药自10月22日复牌后已连续四天涨停板,截至10月25日收盘,复牌的第四天,该公司累计涨幅达80%左右,股价及市值分别为50.47元/股,54.65亿元,均已较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翻了一倍

按10月21日晚间科源制药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其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宏济堂股权并实现控股

具体交易包括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和募集配套资金两部分。

一是科源制药向力诺投资、力诺集团等共计39名交易对方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从而购买他们持有的宏济堂总计99.42%股权

二是科源制药向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并募资配套资金,用于此次股权交易的现金对价、中介机构费用、交易税费等,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和宏济堂项目建设等

目前交易价格尚未确定,但未来交易完成后,科源制药将持有宏济堂99.42%的股权,实现对后者的控股。

由于科源制药及宏济堂均由山东企业家高元坤旗下力诺系控股,所以该笔交易最终不会导致两者的控股权变更,但力诺系大健康产业板块却得以在一番资产腾挪后实现整体上市。

01

热衷资本运作的济南首富

打开力诺集团官网,一眼就可看到首页醒目位置“资产证券化”几个被加大加粗的字。

这是高元坤为力诺集团定下的实现“资产证券化、制造数智化、产业全球化、价值最大化”的“四化”战略之一,其中“资产证券化”的目标是从2016—2020年及其后一个时期,主要产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全部进入资本市场

也是在该战略正式实行的2016年前后,力诺系旗下的力诺特玻2015年挂牌了新三板,科源制药及宏济堂也紧随其后在第二年分别挂牌新三板,但此后几年内又各先后摘牌冲刺创业板。

翻看过往的经历,高元坤的发家史与国内不少一代创业企业家类似。

而有过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就读经历的高元坤,尤为热衷资本运作,也执着于资本市场,但却又屡屡折戟。这一点,在力诺系旗下几家主要子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淋漓体现。

1958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市的高元坤,未满20岁便已参加工作,在家乡沂南县的轴承厂、银行印刷厂、制鞋厂、供销公司、经委、日用玻璃厂都曾任职过。

1991年10月至1993年5月曾在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期间还出任了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副所长。而受过政治经济专业知识熏陶的高元坤,1994年便辞去了副所长的职位,在36岁的壮年下海创业。

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1994年9月,筹集到50万启动资金的高元坤,承包了济南保温瓶厂的两条生产线,生产药用玻璃管,济南三威有限责任公司随之诞生,力诺集团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此后10年时间里,济南三威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厂房,乃至总部基地,业务版图也不断扩大,开始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与外资合作,借力打力地涉足太阳能、精细化工、医药行业等多个领域,名称先是变更为三力,再变更为力诺,完成了从公司到集团的快速蜕变。

在此期间,力诺集团搭上了德国企业,并在2001年与之合资成立太阳能设备公司力诺瑞特。同年主营玻璃制品的力诺工业借壳上交所挂牌企业双虎涂料成功上市,成为力诺系首个上市平台,该公司此后更名力诺太阳,但又在2011年因连续亏损等原因,不得不再度卖壳予厦门企业宏发股份,退出资本市场。

此次意欲通过被收购实现曲线上市的宏济堂,是全国知名的中药百年老字号企业,2002年在与当地政府合作整合济南国有医药企业的背景下,力诺集团入主宏济堂,也顺势切入医药制造、医药商业流通等领域。

即将收购宏济堂的科源制药,则是力诺集团与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在2004年联合组建的化学原料药研发生产销售企业。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力诺系背后的实控人高元坤身价高涨,2008年、2018年两次成为济南首富。

新康界从企查查了解到,目前与高元坤有关联的公司达30家,其中有任职的公司29家,同时担任15家公司的法人。在2022年济南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力诺集团以百亿级别营收排在第13位。

目前,已成为山东本土民营企业代表之一的力诺集团旗下已形成三大业务板块,包括力诺瑞特、力诺阳光、力诺电力组成的新能源产业,以力诺特玻、武汉双虎组成新材料产业,还有就是宏济堂、科源制药,以及科源制药控股的力诺制药组成的大健康产业。

有着资本梦的高元坤,一直在谋求力诺系更多子公司的上市。不算2011年已买壳退市得力诺工业,以及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经历短暂的新三板挂牌又摘牌的力诺电力,目前力诺系拥有两个上市平台——力诺特玻、科源制药。

前者2015年8月挂牌新三板后又于2017年摘牌,最终2021年11月顺利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到6.85亿元资金。

同在2021年准备IPO的科源制药与宏济堂的上市路相对曲折,尤其宏济堂,不仅借壳上市未果,两次IPO辅导备案也未能更进一步。

02

第四次上市计划

关于科源制药及宏济堂的上市历程,网上公开信息及相关报道并不少。

按时间线来看,力诺集团开始推行“四化”战略的2016年,科源制药及宏济堂先后挂牌新三板,又分别于2020年、2017年摘牌。

2019年力诺集团曾推动科源制药和宏济堂借壳ST亚星上市,但因双方未能就交易价格及业绩承诺等核心事项达成一致,不足半年便宣告并购重组失败。

随后在2021年科源制药与宏济堂一个递交了IPO申请,一个进行上市辅导。科源制药2023年4月终于挂牌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宏济堂却低调地在2024年1月二次进行IPO辅导备案。

直至同年10月,因为科源制药宣布停牌筹划收购宏济堂股份,两家公司的上市重组再度受到外界关注。

从股权架构来看,科源制药与宏济堂第一大股东均为高元坤控股的力诺投资,前者的被持股比例为34.39%,后者则为41.7591%。

此次重组若能顺利完成,科源制药将直接持有宏济堂 99.42%股权,但两者仍由力诺投资控股,实际控制人并未变更。

(科源制药股权架构,来源:企业公告)

(宏济堂股权架构,来源:企查查)

而该力诺系左右倒右手的资产腾挪,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宏济堂的曲线上市,同时通过注入资产增厚科源制药的盈利能力,提振投资者信心。

资本市场亦用实际行动对这场内部重组投了赞同票。

新康界了解到,科源制药于10月8日开始停牌,10月22日正式复牌后连续四天涨停,复牌四天累计涨幅80%,股价及市值均已翻了一倍。

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9月30日,科源制药收盘报24.34元/股,涨幅12.48%,总市值约26.29亿元。

而截至10月25日收盘,科源制药股价报50.47元/股,总市值54.65亿元。

(科源制药近1个月的股价表现,来源:雪球)

实际上,从交易方案中披露的相关规模数据来看,作为老字号的宏济堂实际资产及营收规模均比科源制药高了近两倍以上,因此有行业人士认为已属“蛇吞象”。

(科源制药近三年业绩及财务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科源制药的营收约为2.37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0.36亿元,近几年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亦呈下滑态势。截至2024年6月30日资产总计约14.6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约为13.33亿元。

相比之下,同期宏济堂的营业收入约为9.38亿元,净利润约为1.33亿元,近三年波动较大。截至2024年6月30日,该公司总资产约为39.08亿元,所有者权益约为23.7亿元。

上述四项数据两两对比后,宏济堂分别是科源制药的3.95倍、3.69倍、2.66倍、1.77倍。

(宏济堂近三年业绩及财务数据,来源:科源制药公告)

科源制药在公告中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其将与宏济堂的业务发挥协同效应,一方面提升科源制药在制剂业务、品牌知名度、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双方可在研发、生产、采购等环节实现互补,便于运营管理及降低成本。

“随着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科源制药与宏济堂的业务范畴其实并不一致,重组后是否能真正实现协同发展仍有待观察。

科源制药主营业务为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以特色原料药为基础,拓展部分化学药品制剂及中间体业务。产品涉及降糖类、麻醉类、心血管类及精神类等领域,原料药产品主要包括近几年大热得减肥药原料药盐酸二甲双胍,以及格列齐特、盐酸罗哌卡因、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老字号中药企业宏济堂则主要在于中成药、阿胶制品及麝香酮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涵盖心脑血管类、感冒消炎类、咽喉口腔类、消化系统类、泌尿系统类等领域,除了阿胶、安宫牛黄丸、麝香酮等特色产品,还拥有金鸣片、前列欣胶囊及麝香心痛宁片等 7 个药品独家品种、复方西羚解毒胶囊等 2 个独家剂型。

因此,不少行业人士亦对此表达了担忧,两家公司业务及产品差异度较大,后续要如何通过业务协同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以及推动两家原本独立的公司进行各方面的融合,难度或许不小。

03

医药行业并购重组风起

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伴随新“国九条”、《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支持,如科源制药与宏济堂般的企业并购重组案例正逐渐增多,且并不限于上市平台与非上市企业或拟上市企业的重组,两家上市平台的融合也不少见,既有同一实控人下的资产整合,也有蛇吞象式的收购,亦不乏跨界重组的企业。

就在科源制药停牌筹划重组事项期间,常州千红生化制药也于10月18日宣布拟出资3.9亿元对方圆制药进行破产重整,从而实现对后者的100%控股,并获得其所有资产。

借此,千红制药将可获得方圆制药手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硫酸依替米星,及更昔洛韦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公司核心产品管线,亦有望快速提升自身销售业绩及盈利能力。

据悉,硫酸依替米星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较强的抗菌活性,目前国内持有硫酸依替米星小容量注射剂批件的生产厂商仅2家,其中之一便是方圆制药

来自中康开思系统的数据显示,2023年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在全国等级医院的销售额约为6.85亿元,其中方圆制药的销售额约为1.85亿元,同比增长114.85%,市场份额约为26.98%。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等级医院销售情况,来源:中康开思)

另外,国内曾经的水泥行业龙头,深交所主板上市企业四川双马(全称:四川和谐双马股份有限公司),也在10月21日宣布计划以15.96亿元收购多肽产品原料药企业健元医药92.1745%的股权,希望借此扩展生物医药业务,在原有的水泥及骨料等业务业绩下滑的情况下,为公司打造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同为多肽药物研发生产企业的双成药业,自9月中旬宣布将收购半导体企业奥拉股份,并将公司业务发展重心从医药制造跨界转型至半导体行业后,公司已在近一个多月内的多个交易日收获超20个涨停板,甚至因此被外界称为“妖股”。

已经在走破产重整程序的中药企业ST景峰,也因石药集团将入主的消息披露后,自今年7月初至今的三个多月,拿下了至少50个涨停板,公司由此从退市边缘走到了聚光灯下。

而今年以来,华润三九并购另一上市中药企业天士力;屡屡上市失败的亿腾医药,正在计划通过被港交所18A创新药企嘉和生物反向收购,实现借壳上市......诸多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频频出现。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政策的支持确实大大提升了并购市场的活跃度,另一方面,近一年国内IPO放缓,也促使有上市需求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更多元的方式来进入资本市场。

苏州大学药学院中药系主任、中药创新转化研究院院长玄振玉则从行业的角度指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集采降价等压力,企业间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由细分领域的企业牵头并购也符合新质生产力产业自身重组发展的要求。

且玄振玉强调,生物医药是典型的长产业链产业,投入大,风险高,高度依赖市场渠道,企业间并购重组,互补发展,既符合企业发展需要,也有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END—

精彩回顾:

18A创新药企业“卖壳”,biotech转型新路径?

第十批国采启动!规模超407亿,含多款重磅产品

四年近80亿!康方生物再获大额融资

全球首个口服制剂!冲击百亿胃癌市场

点击下面,关注新康界,获取更多热点分析/行研报告/蓝皮书。

◆新康界广泛征集投稿,内容可涉及医药政策、研发动向、资本市场等产业相关话题,投稿请发送至(hejing@sinohealth.cn),请注明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请联系18823242014(微信同号)  

该力诺系左右倒右手的资产腾挪,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宏济堂的曲线上市,同时通过注入资产增厚科源制药的盈利能力,提振投资者信心。

热衷于资本运作的济南前首富,力诺系实控人高元坤,再度出手。

科源制药创业板上市一年半后,力诺系另一老字号药企,已是第四次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的宏济堂,意欲借其实现曲线上市。

尽管这一内部的资产腾挪尚未有最终结果,但科源制药自10月22日复牌后已连续四天涨停板,截至10月25日收盘,复牌的第四天,该公司累计涨幅达80%左右,股价及市值分别为50.47元/股,54.65亿元,均已较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翻了一倍

按10月21日晚间科源制药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其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宏济堂股权并实现控股

具体交易包括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和募集配套资金两部分。

一是科源制药向力诺投资、力诺集团等共计39名交易对方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从而购买他们持有的宏济堂总计99.42%股权

二是科源制药向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并募资配套资金,用于此次股权交易的现金对价、中介机构费用、交易税费等,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和宏济堂项目建设等

目前交易价格尚未确定,但未来交易完成后,科源制药将持有宏济堂99.42%的股权,实现对后者的控股。

由于科源制药及宏济堂均由山东企业家高元坤旗下力诺系控股,所以该笔交易最终不会导致两者的控股权变更,但力诺系大健康产业板块却得以在一番资产腾挪后实现整体上市。

01

热衷资本运作的济南首富

打开力诺集团官网,一眼就可看到首页醒目位置“资产证券化”几个被加大加粗的字。

这是高元坤为力诺集团定下的实现“资产证券化、制造数智化、产业全球化、价值最大化”的“四化”战略之一,其中“资产证券化”的目标是从2016—2020年及其后一个时期,主要产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全部进入资本市场

也是在该战略正式实行的2016年前后,力诺系旗下的力诺特玻2015年挂牌了新三板,科源制药及宏济堂也紧随其后在第二年分别挂牌新三板,但此后几年内又各先后摘牌冲刺创业板。

翻看过往的经历,高元坤的发家史与国内不少一代创业企业家类似。

而有过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就读经历的高元坤,尤为热衷资本运作,也执着于资本市场,但却又屡屡折戟。这一点,在力诺系旗下几家主要子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淋漓体现。

1958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市的高元坤,未满20岁便已参加工作,在家乡沂南县的轴承厂、银行印刷厂、制鞋厂、供销公司、经委、日用玻璃厂都曾任职过。

1991年10月至1993年5月曾在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期间还出任了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副所长。而受过政治经济专业知识熏陶的高元坤,1994年便辞去了副所长的职位,在36岁的壮年下海创业。

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1994年9月,筹集到50万启动资金的高元坤,承包了济南保温瓶厂的两条生产线,生产药用玻璃管,济南三威有限责任公司随之诞生,力诺集团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此后10年时间里,济南三威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厂房,乃至总部基地,业务版图也不断扩大,开始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与外资合作,借力打力地涉足太阳能、精细化工、医药行业等多个领域,名称先是变更为三力,再变更为力诺,完成了从公司到集团的快速蜕变。

在此期间,力诺集团搭上了德国企业,并在2001年与之合资成立太阳能设备公司力诺瑞特。同年主营玻璃制品的力诺工业借壳上交所挂牌企业双虎涂料成功上市,成为力诺系首个上市平台,该公司此后更名力诺太阳,但又在2011年因连续亏损等原因,不得不再度卖壳予厦门企业宏发股份,退出资本市场。

此次意欲通过被收购实现曲线上市的宏济堂,是全国知名的中药百年老字号企业,2002年在与当地政府合作整合济南国有医药企业的背景下,力诺集团入主宏济堂,也顺势切入医药制造、医药商业流通等领域。

即将收购宏济堂的科源制药,则是力诺集团与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在2004年联合组建的化学原料药研发生产销售企业。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力诺系背后的实控人高元坤身价高涨,2008年、2018年两次成为济南首富。

新康界从企查查了解到,目前与高元坤有关联的公司达30家,其中有任职的公司29家,同时担任15家公司的法人。在2022年济南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力诺集团以百亿级别营收排在第13位。

目前,已成为山东本土民营企业代表之一的力诺集团旗下已形成三大业务板块,包括力诺瑞特、力诺阳光、力诺电力组成的新能源产业,以力诺特玻、武汉双虎组成新材料产业,还有就是宏济堂、科源制药,以及科源制药控股的力诺制药组成的大健康产业。

有着资本梦的高元坤,一直在谋求力诺系更多子公司的上市。不算2011年已买壳退市得力诺工业,以及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经历短暂的新三板挂牌又摘牌的力诺电力,目前力诺系拥有两个上市平台——力诺特玻、科源制药。

前者2015年8月挂牌新三板后又于2017年摘牌,最终2021年11月顺利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募集到6.85亿元资金。

同在2021年准备IPO的科源制药与宏济堂的上市路相对曲折,尤其宏济堂,不仅借壳上市未果,两次IPO辅导备案也未能更进一步。

02

第四次上市计划

关于科源制药及宏济堂的上市历程,网上公开信息及相关报道并不少。

按时间线来看,力诺集团开始推行“四化”战略的2016年,科源制药及宏济堂先后挂牌新三板,又分别于2020年、2017年摘牌。

2019年力诺集团曾推动科源制药和宏济堂借壳ST亚星上市,但因双方未能就交易价格及业绩承诺等核心事项达成一致,不足半年便宣告并购重组失败。

随后在2021年科源制药与宏济堂一个递交了IPO申请,一个进行上市辅导。科源制药2023年4月终于挂牌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宏济堂却低调地在2024年1月二次进行IPO辅导备案。

直至同年10月,因为科源制药宣布停牌筹划收购宏济堂股份,两家公司的上市重组再度受到外界关注。

从股权架构来看,科源制药与宏济堂第一大股东均为高元坤控股的力诺投资,前者的被持股比例为34.39%,后者则为41.7591%。

此次重组若能顺利完成,科源制药将直接持有宏济堂 99.42%股权,但两者仍由力诺投资控股,实际控制人并未变更。

(科源制药股权架构,来源:企业公告)

(宏济堂股权架构,来源:企查查)

而该力诺系左右倒右手的资产腾挪,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宏济堂的曲线上市,同时通过注入资产增厚科源制药的盈利能力,提振投资者信心。

资本市场亦用实际行动对这场内部重组投了赞同票。

新康界了解到,科源制药于10月8日开始停牌,10月22日正式复牌后连续四天涨停,复牌四天累计涨幅80%,股价及市值均已翻了一倍。

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9月30日,科源制药收盘报24.34元/股,涨幅12.48%,总市值约26.29亿元。

而截至10月25日收盘,科源制药股价报50.47元/股,总市值54.65亿元。

(科源制药近1个月的股价表现,来源:雪球)

实际上,从交易方案中披露的相关规模数据来看,作为老字号的宏济堂实际资产及营收规模均比科源制药高了近两倍以上,因此有行业人士认为已属“蛇吞象”。

(科源制药近三年业绩及财务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科源制药的营收约为2.37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0.36亿元,近几年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亦呈下滑态势。截至2024年6月30日资产总计约14.6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约为13.33亿元。

相比之下,同期宏济堂的营业收入约为9.38亿元,净利润约为1.33亿元,近三年波动较大。截至2024年6月30日,该公司总资产约为39.08亿元,所有者权益约为23.7亿元。

上述四项数据两两对比后,宏济堂分别是科源制药的3.95倍、3.69倍、2.66倍、1.77倍。

(宏济堂近三年业绩及财务数据,来源:科源制药公告)

科源制药在公告中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其将与宏济堂的业务发挥协同效应,一方面提升科源制药在制剂业务、品牌知名度、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双方可在研发、生产、采购等环节实现互补,便于运营管理及降低成本。

“随着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科源制药与宏济堂的业务范畴其实并不一致,重组后是否能真正实现协同发展仍有待观察。

科源制药主营业务为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以特色原料药为基础,拓展部分化学药品制剂及中间体业务。产品涉及降糖类、麻醉类、心血管类及精神类等领域,原料药产品主要包括近几年大热得减肥药原料药盐酸二甲双胍,以及格列齐特、盐酸罗哌卡因、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老字号中药企业宏济堂则主要在于中成药、阿胶制品及麝香酮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涵盖心脑血管类、感冒消炎类、咽喉口腔类、消化系统类、泌尿系统类等领域,除了阿胶、安宫牛黄丸、麝香酮等特色产品,还拥有金鸣片、前列欣胶囊及麝香心痛宁片等 7 个药品独家品种、复方西羚解毒胶囊等 2 个独家剂型。

因此,不少行业人士亦对此表达了担忧,两家公司业务及产品差异度较大,后续要如何通过业务协同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以及推动两家原本独立的公司进行各方面的融合,难度或许不小。

03

医药行业并购重组风起

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伴随新“国九条”、《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支持,如科源制药与宏济堂般的企业并购重组案例正逐渐增多,且并不限于上市平台与非上市企业或拟上市企业的重组,两家上市平台的融合也不少见,既有同一实控人下的资产整合,也有蛇吞象式的收购,亦不乏跨界重组的企业。

就在科源制药停牌筹划重组事项期间,常州千红生化制药也于10月18日宣布拟出资3.9亿元对方圆制药进行破产重整,从而实现对后者的100%控股,并获得其所有资产。

借此,千红制药将可获得方圆制药手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硫酸依替米星,及更昔洛韦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公司核心产品管线,亦有望快速提升自身销售业绩及盈利能力。

据悉,硫酸依替米星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较强的抗菌活性,目前国内持有硫酸依替米星小容量注射剂批件的生产厂商仅2家,其中之一便是方圆制药

来自中康开思系统的数据显示,2023年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在全国等级医院的销售额约为6.85亿元,其中方圆制药的销售额约为1.85亿元,同比增长114.85%,市场份额约为26.98%。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等级医院销售情况,来源:中康开思)

另外,国内曾经的水泥行业龙头,深交所主板上市企业四川双马(全称:四川和谐双马股份有限公司),也在10月21日宣布计划以15.96亿元收购多肽产品原料药企业健元医药92.1745%的股权,希望借此扩展生物医药业务,在原有的水泥及骨料等业务业绩下滑的情况下,为公司打造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同为多肽药物研发生产企业的双成药业,自9月中旬宣布将收购半导体企业奥拉股份,并将公司业务发展重心从医药制造跨界转型至半导体行业后,公司已在近一个多月内的多个交易日收获超20个涨停板,甚至因此被外界称为“妖股”。

已经在走破产重整程序的中药企业ST景峰,也因石药集团将入主的消息披露后,自今年7月初至今的三个多月,拿下了至少50个涨停板,公司由此从退市边缘走到了聚光灯下。

而今年以来,华润三九并购另一上市中药企业天士力;屡屡上市失败的亿腾医药,正在计划通过被港交所18A创新药企嘉和生物反向收购,实现借壳上市......诸多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频频出现。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政策的支持确实大大提升了并购市场的活跃度,另一方面,近一年国内IPO放缓,也促使有上市需求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更多元的方式来进入资本市场。

苏州大学药学院中药系主任、中药创新转化研究院院长玄振玉则从行业的角度指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集采降价等压力,企业间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由细分领域的企业牵头并购也符合新质生产力产业自身重组发展的要求。

且玄振玉强调,生物医药是典型的长产业链产业,投入大,风险高,高度依赖市场渠道,企业间并购重组,互补发展,既符合企业发展需要,也有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END—

精彩回顾:

18A创新药企业“卖壳”,biotech转型新路径?

第十批国采启动!规模超407亿,含多款重磅产品

四年近80亿!康方生物再获大额融资

全球首个口服制剂!冲击百亿胃癌市场

点击下面,关注新康界,获取更多热点分析/行研报告/蓝皮书。

◆新康界广泛征集投稿,内容可涉及医药政策、研发动向、资本市场等产业相关话题,投稿请发送至(hejing@sinohealth.cn),请注明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请联系18823242014(微信同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