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找工作不再吃香了?

有见财经

2周前

甚至有的留学生花了大几百万留学,回国只能挣4000元的月薪。...那时能留学的几乎都是公派生或者获得海外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尖子生,“海归”回国者绝对数量非常稀缺,在语言和见识上对国内学生形成碾压。...仿佛一夜之间,留学生回国的红利就被吃尽了。

FINSIGHT

"留学生回国求职开启了困难模式。

不知大家在近两年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受:留学生的金字招牌好像在国内求职市场失效了。

以前的留学生、海归,可以说是高知人群的代表词。

回国就业就是高待遇、高薪资、高地位,

实现阶级跨越的也比比皆是。

图源网络/侵删

然而,近两年有关留学生回国后工资仅有四五千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国外名校毕业找不到工作去奶茶店、咖啡店打工的新闻。

仿佛一夜之间,留学生回国的红利就被吃尽了。

从投资变成消费

以前培养一个留学生,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

虽然留学的费用高昂,但无论是留在国外工作还是选择回国就业,未来的收益都远远高于学费。

不少人在国外留学时看到了更新潮、更广阔的世界后,回国创办公司。

乘上时代飞速发展的东风,成为了中高产。

图源网络/侵删

在 2011 年之后的 “留学潮” 中,大部分留学生的家长是从中国此前的经济高速增长中成长起来的 “中产” 阶层。

他们送子女出国基本都是想让儿女能够复制前人的成功,留学回国后就能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前途。

但是早年 “海归” 的普遍成功,是建立在宏观层面的经济高增长和中观层面的 “海归” 极度稀缺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之上。

简单来说就是吃到了“时代红利”+“信息差”的双重优势。

但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留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这部分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很多留学生回国前觉得,以自己的身份拿个5位数的offer不在话下,然而回国后多方受挫,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甚至有的留学生花了大几百万留学,回国只能挣 4000元的月薪。

留学已经不再是一种为未来高收入进行的 “投资” 了。

从稀缺变成过剩

曾经,很多本土民营企业十分追捧留学生,希望留学生可以将外国先进的那一套引进来,为公司带来变化。

即使公司并没有合适的岗位,也要高薪聘请充当门面。

但民营企业和留学生学到的那套理论其实有些水土不服,中小企业能赚到钱才是第一要义,那套标准化的sop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在里面根本不适用。

图源网络/侵删

有的公司可能职责划分并不清晰,盲目的标准化规范化反而适得其反。

标准化导致流程延长,员工一时无法适应执行层面就会处处出错,最后反而搞得得不偿失。

从 2011 年到 2019 年的这八年间,回国留学生的数量净增 341.33 万,增幅极为显著。在已毕业的 490.44 万赴外留学生中,回国工作的人数达到 423.17 万,占比高达 86.28%。

互联网飞速发展崛起的这一批大厂也为国内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更适合本土情况的管理模板。

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始追捧互联网大厂出走的中高层,纷纷高薪聘。

留学生群体不再稀有,他们的学识不再先进。

海归的滤镜被撤下

曾经,留学是精英化的选择。

那时能留学的几乎都是公派生或者获得海外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尖子生,“海归” 回国者绝对数量非常稀缺,在语言和见识上对国内学生形成碾压。

反观现阶段很多留学生出国留学,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在国内市场失去了竞争力。

有些专业在开设初期可能价值很高,但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行业的迅速衰落又或者是由于需求太多导致各个高校盲目扩招几何倍增式的产生人才。

但普通人不会有如此敏锐的感知。

在“高薪”、“稳定”、“热门”的表象中选择了这个专业,最后因为国内不好就业而出国留学镀金,希望名校背景能给自己增加一些竞争力。

这样的专业,已经决定了竞争巨大,即使你到了头部,竞争压力也不会很小。

特别是文科专业和艺术类专业,这类专业国内对于顶尖人才的需求并不多。

很多留学生回国后发现能找到的工作薪资待遇与本科生并无明显差异,但其实这部分工作确实是本科生就能胜任。

另一方面,国内高校的总体实力在近几年有了大幅提升。

在 2025年 Q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排名第 14 位,清华大学排名第 20 位,复旦大学排名第 36 名,浙江大学排名第 47 名,众多内地高校迈入世界一流行列。

来源:QS世界大学排名 全球Top20

国内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硬件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办学经费充足。

例如,清华大学 2023 年的经费预算达到了 410.93 亿元,浙江大学的经费预算达到了 309.01 亿元。

在国内,学生同样能够拥有甚至超越国外高校的学习条件,还能积累实习经历和国内人脉。即便想要在国内深造,也有保研等多种途径。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这部分 “海归” 的含金量甚至已无法与 985 院校毕业生相比,自然在找工作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拥有金字招牌。

有效的求职渠道不多

国内的大学生在寒暑假通过海投、内推、求职机构等各种方式为自己增加实习经历。

因为互联网行业的 HR 非常重视实习经历,尤其是在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简历内容不加 “干货” 意味着十分之九的申请者会被拒绝。

留学生身处海外,难以获取国内全面的招聘信息,也无法像国内学生一样在国内企业积攒实习经验。

这时的留学生要么可能还没放假,要么因为来回过于麻烦而不回国。

学制不同,留学生的毕业时间也各不相同。

图源网络/侵删

国内的同学秋招都入职了,国外的同学还在狂写毕业论文,等拿到毕业证书匆匆回国,好的岗位都招完了。

剩下那点补录岗位,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国外的就业市场也不容乐观,除了常见的身份问题、工作许可和签证难题、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之外,近两年北美的裁员风潮,也为就业增加了难度。

留又留不下,回国卷不过。

这批留学生,正在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

往期精选

90后已经不敢辞职了!
降薪实锤,17家银行大幅降薪!
再见券商:集体降薪!再无百万年薪
青年失业率,最高可能有 46.5%
中金、中信最新成绩单出炉:集体滑坡....
金融行业天梯榜!中金、中信仅排第二!



「有见·Finsight」
旨在“加速金融核心人才能力进阶”,以知识、经验、技能共享为核心,采用“资讯媒体+内容付费+社群”的服务模式,为机构和个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投资教育。



甚至有的留学生花了大几百万留学,回国只能挣4000元的月薪。...那时能留学的几乎都是公派生或者获得海外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尖子生,“海归”回国者绝对数量非常稀缺,在语言和见识上对国内学生形成碾压。...仿佛一夜之间,留学生回国的红利就被吃尽了。

FINSIGHT

"留学生回国求职开启了困难模式。

不知大家在近两年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受:留学生的金字招牌好像在国内求职市场失效了。

以前的留学生、海归,可以说是高知人群的代表词。

回国就业就是高待遇、高薪资、高地位,

实现阶级跨越的也比比皆是。

图源网络/侵删

然而,近两年有关留学生回国后工资仅有四五千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国外名校毕业找不到工作去奶茶店、咖啡店打工的新闻。

仿佛一夜之间,留学生回国的红利就被吃尽了。

从投资变成消费

以前培养一个留学生,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

虽然留学的费用高昂,但无论是留在国外工作还是选择回国就业,未来的收益都远远高于学费。

不少人在国外留学时看到了更新潮、更广阔的世界后,回国创办公司。

乘上时代飞速发展的东风,成为了中高产。

图源网络/侵删

在 2011 年之后的 “留学潮” 中,大部分留学生的家长是从中国此前的经济高速增长中成长起来的 “中产” 阶层。

他们送子女出国基本都是想让儿女能够复制前人的成功,留学回国后就能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前途。

但是早年 “海归” 的普遍成功,是建立在宏观层面的经济高增长和中观层面的 “海归” 极度稀缺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之上。

简单来说就是吃到了“时代红利”+“信息差”的双重优势。

但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留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这部分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很多留学生回国前觉得,以自己的身份拿个5位数的offer不在话下,然而回国后多方受挫,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甚至有的留学生花了大几百万留学,回国只能挣 4000元的月薪。

留学已经不再是一种为未来高收入进行的 “投资” 了。

从稀缺变成过剩

曾经,很多本土民营企业十分追捧留学生,希望留学生可以将外国先进的那一套引进来,为公司带来变化。

即使公司并没有合适的岗位,也要高薪聘请充当门面。

但民营企业和留学生学到的那套理论其实有些水土不服,中小企业能赚到钱才是第一要义,那套标准化的sop和先进的管理系统在里面根本不适用。

图源网络/侵删

有的公司可能职责划分并不清晰,盲目的标准化规范化反而适得其反。

标准化导致流程延长,员工一时无法适应执行层面就会处处出错,最后反而搞得得不偿失。

从 2011 年到 2019 年的这八年间,回国留学生的数量净增 341.33 万,增幅极为显著。在已毕业的 490.44 万赴外留学生中,回国工作的人数达到 423.17 万,占比高达 86.28%。

互联网飞速发展崛起的这一批大厂也为国内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更适合本土情况的管理模板。

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始追捧互联网大厂出走的中高层,纷纷高薪聘。

留学生群体不再稀有,他们的学识不再先进。

海归的滤镜被撤下

曾经,留学是精英化的选择。

那时能留学的几乎都是公派生或者获得海外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尖子生,“海归” 回国者绝对数量非常稀缺,在语言和见识上对国内学生形成碾压。

反观现阶段很多留学生出国留学,很多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在国内市场失去了竞争力。

有些专业在开设初期可能价值很高,但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行业的迅速衰落又或者是由于需求太多导致各个高校盲目扩招几何倍增式的产生人才。

但普通人不会有如此敏锐的感知。

在“高薪”、“稳定”、“热门”的表象中选择了这个专业,最后因为国内不好就业而出国留学镀金,希望名校背景能给自己增加一些竞争力。

这样的专业,已经决定了竞争巨大,即使你到了头部,竞争压力也不会很小。

特别是文科专业和艺术类专业,这类专业国内对于顶尖人才的需求并不多。

很多留学生回国后发现能找到的工作薪资待遇与本科生并无明显差异,但其实这部分工作确实是本科生就能胜任。

另一方面,国内高校的总体实力在近几年有了大幅提升。

在 2025年 Q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排名第 14 位,清华大学排名第 20 位,复旦大学排名第 36 名,浙江大学排名第 47 名,众多内地高校迈入世界一流行列。

来源:QS世界大学排名 全球Top20

国内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硬件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办学经费充足。

例如,清华大学 2023 年的经费预算达到了 410.93 亿元,浙江大学的经费预算达到了 309.01 亿元。

在国内,学生同样能够拥有甚至超越国外高校的学习条件,还能积累实习经历和国内人脉。即便想要在国内深造,也有保研等多种途径。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这部分 “海归” 的含金量甚至已无法与 985 院校毕业生相比,自然在找工作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拥有金字招牌。

有效的求职渠道不多

国内的大学生在寒暑假通过海投、内推、求职机构等各种方式为自己增加实习经历。

因为互联网行业的 HR 非常重视实习经历,尤其是在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简历内容不加 “干货” 意味着十分之九的申请者会被拒绝。

留学生身处海外,难以获取国内全面的招聘信息,也无法像国内学生一样在国内企业积攒实习经验。

这时的留学生要么可能还没放假,要么因为来回过于麻烦而不回国。

学制不同,留学生的毕业时间也各不相同。

图源网络/侵删

国内的同学秋招都入职了,国外的同学还在狂写毕业论文,等拿到毕业证书匆匆回国,好的岗位都招完了。

剩下那点补录岗位,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国外的就业市场也不容乐观,除了常见的身份问题、工作许可和签证难题、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之外,近两年北美的裁员风潮,也为就业增加了难度。

留又留不下,回国卷不过。

这批留学生,正在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

往期精选

90后已经不敢辞职了!
降薪实锤,17家银行大幅降薪!
再见券商:集体降薪!再无百万年薪
青年失业率,最高可能有 46.5%
中金、中信最新成绩单出炉:集体滑坡....
金融行业天梯榜!中金、中信仅排第二!



「有见·Finsight」
旨在“加速金融核心人才能力进阶”,以知识、经验、技能共享为核心,采用“资讯媒体+内容付费+社群”的服务模式,为机构和个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投资教育。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