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还需双向发力

新华网

3周前

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有7000家左右,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70%以上为小型馆。

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有7000家左右,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70%以上为小型馆。据《工人日报》报道,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博物馆未在国家文物局系统备案,而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或展览馆。然而,部分高校博物馆目前仍存在开放度低、知名度和知晓度低、展览内容陈旧、运营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也成为阻碍高校博物馆更好发挥社会作用的原因。

每一所高校都有或辉煌或悠久的历史,这种历史除了在校史馆展示外,高校博物馆也是重要展览展示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比校史馆陈列的史料更厚重也更有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虽然规模上不如省市级博物馆大,但都各具特色,即“一校一馆一特色”,除了满足本校师生校友参观需求外,对公众也有一定的参观价值。

比如今年国庆7天假期,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不打烊”,共接待游客研学团队、师生校友、学生家长等7000余人。再如,西北工业大学博物馆展出的歼击机、轰炸机、教练机、直升机以及“延安一号”轻型飞机等多种机型,使其成为大家钟爱的打卡之地。这类走出“深闺”的高校博物馆,既满足了公众参观需求,也在普及相关知识,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形象、扩大高校影响力的一大招牌。

然而仍有不少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知”,有的尚未对外开放,有的对外开放但在外界知晓度低,还有的因为展览内容陈旧、缺乏专业服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不足,不具备对外展览条件。这都造成了藏品资源闲置浪费。对此,有关各方应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双向发力让高校博物馆“闪亮登场”,让这些深藏象牙塔的“宝物”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云展览”“云逛馆”;有的将展室变为教室推出特定课程,满足公众学习需求;有的通过对外开放、互动体验,吸引游客参观。这类积极探索都为其他高校博物馆做出了示范。高校博物馆能否走出“深闺”,也取决于高校及高校博物馆本身。望高校负责人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将博物馆打造成高校的另一张“名片”。

除高校自身外,有关方面也要成为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推手。从国家层面而言,文物、财政、教育等部门,要通过政策部署、财政补贴、强化监管等,共同推动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国家文物局、教育部2011年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但十几年过去了,社会变化极大,有必要根据新情况重新部署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开放。另外,所有高校的博物馆都应备案。

从地方层面来说,要把当地高校(包括部属高校)博物馆纳入统一“文旅大盘”,在政策、资金、对外宣传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换言之,高校博物馆能否走出“深闺”,以更好姿态服务社会,主要取决于高校和政策方面如何双向发力。目前,全国公共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财政提供补助资金。高校博物馆是否也应该统一纳入财政补贴体系,推动其走出“象牙塔”或“深闺”,值得研究。

简言之,在公众游览热情不断高涨、文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决不能成为我国文旅事业发展短板。(冯海宁)

原稿件链接: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1021/e39a3a4099ea428f9229c78a5492dd3d/c.html责任编辑:朱颍
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有7000家左右,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70%以上为小型馆。

据统计,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有7000家左右,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家,70%以上为小型馆。据《工人日报》报道,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博物馆未在国家文物局系统备案,而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或展览馆。然而,部分高校博物馆目前仍存在开放度低、知名度和知晓度低、展览内容陈旧、运营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也成为阻碍高校博物馆更好发挥社会作用的原因。

每一所高校都有或辉煌或悠久的历史,这种历史除了在校史馆展示外,高校博物馆也是重要展览展示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比校史馆陈列的史料更厚重也更有历史文化价值。因而,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虽然规模上不如省市级博物馆大,但都各具特色,即“一校一馆一特色”,除了满足本校师生校友参观需求外,对公众也有一定的参观价值。

比如今年国庆7天假期,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不打烊”,共接待游客研学团队、师生校友、学生家长等7000余人。再如,西北工业大学博物馆展出的歼击机、轰炸机、教练机、直升机以及“延安一号”轻型飞机等多种机型,使其成为大家钟爱的打卡之地。这类走出“深闺”的高校博物馆,既满足了公众参观需求,也在普及相关知识,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形象、扩大高校影响力的一大招牌。

然而仍有不少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知”,有的尚未对外开放,有的对外开放但在外界知晓度低,还有的因为展览内容陈旧、缺乏专业服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不足,不具备对外展览条件。这都造成了藏品资源闲置浪费。对此,有关各方应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双向发力让高校博物馆“闪亮登场”,让这些深藏象牙塔的“宝物”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云展览”“云逛馆”;有的将展室变为教室推出特定课程,满足公众学习需求;有的通过对外开放、互动体验,吸引游客参观。这类积极探索都为其他高校博物馆做出了示范。高校博物馆能否走出“深闺”,也取决于高校及高校博物馆本身。望高校负责人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将博物馆打造成高校的另一张“名片”。

除高校自身外,有关方面也要成为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推手。从国家层面而言,文物、财政、教育等部门,要通过政策部署、财政补贴、强化监管等,共同推动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国家文物局、教育部2011年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但十几年过去了,社会变化极大,有必要根据新情况重新部署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开放。另外,所有高校的博物馆都应备案。

从地方层面来说,要把当地高校(包括部属高校)博物馆纳入统一“文旅大盘”,在政策、资金、对外宣传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换言之,高校博物馆能否走出“深闺”,以更好姿态服务社会,主要取决于高校和政策方面如何双向发力。目前,全国公共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财政提供补助资金。高校博物馆是否也应该统一纳入财政补贴体系,推动其走出“象牙塔”或“深闺”,值得研究。

简言之,在公众游览热情不断高涨、文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决不能成为我国文旅事业发展短板。(冯海宁)

原稿件链接: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1021/e39a3a4099ea428f9229c78a5492dd3d/c.html责任编辑:朱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